¤科技兽¤ 发表于 2021-12-1 14:34:28

有没有大神能通俗地讲一讲,品牌宣传的那些难懂的汽车黑 ...

相比于常见的两轮驱动,四轮驱动也已经被大家所熟悉,但是四轮转向,可能就没有四轮驱动那么熟悉了。
四轮转向,其实诞生很早,但是却没有被普及,甚至差点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了。我们这篇就来跟大家讲讲四轮转向背后的故事。为了讲这个故事,我把压箱底的大学教材都翻出来了,故事中尽量不包含任何的学术名词,以最直观的方式去让大家感受到四轮转向的特点和原理。



压箱底的课本

不想看文字的,视频版如下,视频更生动,文字更详细,两者搭配,风味更佳。

什么是四轮转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9376280558526464
四轮转向的基本原理

众所周知,车辆在路面上行驶,是依靠摩擦力的存在,而转向,同样是依靠摩擦力,只是通过车轮的转向改变摩擦力的作用方向,来促使车辆改变行驶轨迹。
我们把轮胎模型尽量去简化,不去考虑轮胎的变形等等因素,当车轮偏转一定角度的时候,促使车辆做圆周运动的力是由于地面通过轮胎传递给车辆的侧向静摩擦力。
对于前轮来说,车轮向右偏转,侧向静摩擦力则向右,促使车辆向右发生偏转,对于后轮来说,车轮向右偏转,其侧向静摩擦力则是向左,促使车辆向左发生偏转。导致前后轮转向一致,但是受力方向相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轮胎与车辆质心的相对位置造成的。



前轮转向与后轮转向

低速转向时,前后轮反相,减小转向半径

从转向上来说,前轮向右,车辆向右,后轮向右,车辆向左,如果将前后轮转向对于车辆转向的影响叠加,是不是就可以让车辆以更小的转向半径转弯呢?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需要向左转弯时,前轮向左偏转,转向中心在车身左边,车辆向左偏转,此时后轮如果向右偏转,后轮的转向中心也在车辆左边,车辆同样向左偏转,两种效果叠加,将大大缩短车辆转向半径。



四轮转向-前后轮反相

这就是四轮转向减小转向半径的直观理解,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背后原因的同学,可以尝试找一下四轮转向的转向中心,并精确计算一下后轮转向角度对于转向半径的具体影响程度。这里就不展开去讲了。
高速避障时,前后轮同相,提高行驶稳定性

其实,四轮转向不仅可以辅助车辆转向,还可以提高车辆额操控稳定性,有点类似于ESP的作用。
比如车辆在高速变向的时候,我们向左猛打方向,前轮向左偏转,车辆受到额外的指向转向中心的力,但是车辆由于惯性,会发生倾斜,右外侧车轮瞬间承受较大的载荷压力,车辆有向右侧发生侧翻的趋势。此时如果后轮同相偏转,对车辆在受力方向的影响,与前轮恰好相反,四个车轮也能更加平均地受力,避免一些高速避障时的侧翻、爆胎、车身剧烈晃动等情况的发生。



四轮转向,前后轮同相

四轮转向,也曾暗淡,但在智能化时代重新发光

上文说过,四轮转向诞生很早,早在30年代,奔驰就将四轮转向技术应用在军车上,用来减小军车的转向半径,当然这离民用还很远。
后来到了90年代,比如日系、美系都在民用车型上量产过这一技术。但是后面都没有大规模推开。主要原因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最初的后轮转向,角度极小,是依靠后悬架机构上的橡胶衬套的弹性变形来完成的,变形角度很小,且工作场景比较单一,一般是在高速变道时,后轮与前轮同相转动,来提高变道的车身稳态的,转向角度也很小,一般不超过1度,由于依靠弹性元件的性能,所以磨损老化问题就很严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四轮转向向前发展了一步,不再依靠橡胶衬套的变形来工作了,而是使用一些诸如偏心轴和行星齿轮来完成,可以实现更大的转向角度,但是也没办法和今天相比,一般都在2度以内,这种机构虽然转向角度更大、也不依靠弹性元件,但是其工作机制非常被动,其动作的输入只能依靠方向盘的输入。依靠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大小来判定后轮转向的方向。大体原则是,方向盘转向角度小时,判定为高速避让,会采用同相转向,方向盘转向大时,会判定为低速掉头或者转向,会采用逆相转向,但是当遇到高速紧急避让需要大角度转向时,后轮会逆相转向,这无疑大大增大了车辆的侧翻风险,所以这种单依赖于方向盘转角的工作逻辑,就非常危险,很快就被淘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展到如今,上述的诸多问题都被传感器、ECU和电机执行机构所解决,不再需要冗长复杂的机械液压机构,也不用担心控制判定出问题。
例如在智己L7上的四轮转向技术,其可以通过足够多的传感器获得诸如车速、方向盘转角、油门信息、刹车信息等等,通过ECU来综合判断车辆当前所需要后轮转向所配合的相位和角度,最终通过后桥的转向电机控制转向拉杆来完成最终的转向动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四轮转向的完全理想状态。


据官方资料显示,智己L7的轴距为3.1米,车长接近5.1米,宽度接近2米,其后轮转向最大幅度为正负各6度,使得其最小转向半径能达到10.8米,与7代高尔夫10.9米的转向半径相当,相比于同级别的C级车,其转向半径大概降低了1-1.5米。这对于一些害怕开大车不灵活的用户来说,是十分实用的。


智能化的洪流滚滚向前,我们总在不停地在跟过去的一些东西告别,有的纵使是我们不舍得的,但是时代也总不忘了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东西,甚至于将原本一些受限于技术水平没有发挥能量的重新带到我们面前,告别、遇见、重逢,都是时间留下的证据。

-----------------------------

大牛 发表于 2021-12-1 16:10:28

相比于常见的两轮驱动,四轮驱动也已经被大家所熟悉,但是四轮转向,可能就没有四轮驱动那么熟悉了。
四轮转向,其实诞生很早,但是却没有被普及,甚至差点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了。我们这篇就来跟大家讲讲四轮转向背后的故事。为了讲这个故事,我把压箱底的大学教材都翻出来了,故事中尽量不包含任何的学术名词,以最直观的方式去让大家感受到四轮转向的特点和原理。



压箱底的课本

不想看文字的,视频版如下,视频更生动,文字更详细,两者搭配,风味更佳。

什么是四轮转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9376280558526464
四轮转向的基本原理

众所周知,车辆在路面上行驶,是依靠摩擦力的存在,而转向,同样是依靠摩擦力,只是通过车轮的转向改变摩擦力的作用方向,来促使车辆改变行驶轨迹。
我们把轮胎模型尽量去简化,不去考虑轮胎的变形等等因素,当车轮偏转一定角度的时候,促使车辆做圆周运动的力是由于地面通过轮胎传递给车辆的侧向静摩擦力。
对于前轮来说,车轮向右偏转,侧向静摩擦力则向右,促使车辆向右发生偏转,对于后轮来说,车轮向右偏转,其侧向静摩擦力则是向左,促使车辆向左发生偏转。导致前后轮转向一致,但是受力方向相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轮胎与车辆质心的相对位置造成的。



前轮转向与后轮转向

低速转向时,前后轮反相,减小转向半径

从转向上来说,前轮向右,车辆向右,后轮向右,车辆向左,如果将前后轮转向对于车辆转向的影响叠加,是不是就可以让车辆以更小的转向半径转弯呢?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需要向左转弯时,前轮向左偏转,转向中心在车身左边,车辆向左偏转,此时后轮如果向右偏转,后轮的转向中心也在车辆左边,车辆同样向左偏转,两种效果叠加,将大大缩短车辆转向半径。



四轮转向-前后轮反相

这就是四轮转向减小转向半径的直观理解,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背后原因的同学,可以尝试找一下四轮转向的转向中心,并精确计算一下后轮转向角度对于转向半径的具体影响程度。这里就不展开去讲了。
高速避障时,前后轮同相,提高行驶稳定性

其实,四轮转向不仅可以辅助车辆转向,还可以提高车辆额操控稳定性,有点类似于ESP的作用。
比如车辆在高速变向的时候,我们向左猛打方向,前轮向左偏转,车辆受到额外的指向转向中心的力,但是车辆由于惯性,会发生倾斜,右外侧车轮瞬间承受较大的载荷压力,车辆有向右侧发生侧翻的趋势。此时如果后轮同相偏转,对车辆在受力方向的影响,与前轮恰好相反,四个车轮也能更加平均地受力,避免一些高速避障时的侧翻、爆胎、车身剧烈晃动等情况的发生。



四轮转向,前后轮同相

四轮转向,也曾暗淡,但在智能化时代重新发光

上文说过,四轮转向诞生很早,早在30年代,奔驰就将四轮转向技术应用在军车上,用来减小军车的转向半径,当然这离民用还很远。
后来到了90年代,比如日系、美系都在民用车型上量产过这一技术。但是后面都没有大规模推开。主要原因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最初的后轮转向,角度极小,是依靠后悬架机构上的橡胶衬套的弹性变形来完成的,变形角度很小,且工作场景比较单一,一般是在高速变道时,后轮与前轮同相转动,来提高变道的车身稳态的,转向角度也很小,一般不超过1度,由于依靠弹性元件的性能,所以磨损老化问题就很严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四轮转向向前发展了一步,不再依靠橡胶衬套的变形来工作了,而是使用一些诸如偏心轴和行星齿轮来完成,可以实现更大的转向角度,但是也没办法和今天相比,一般都在2度以内,这种机构虽然转向角度更大、也不依靠弹性元件,但是其工作机制非常被动,其动作的输入只能依靠方向盘的输入。依靠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大小来判定后轮转向的方向。大体原则是,方向盘转向角度小时,判定为高速避让,会采用同相转向,方向盘转向大时,会判定为低速掉头或者转向,会采用逆相转向,但是当遇到高速紧急避让需要大角度转向时,后轮会逆相转向,这无疑大大增大了车辆的侧翻风险,所以这种单依赖于方向盘转角的工作逻辑,就非常危险,很快就被淘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展到如今,上述的诸多问题都被传感器、ECU和电机执行机构所解决,不再需要冗长复杂的机械液压机构,也不用担心控制判定出问题。
例如在智己L7上的四轮转向技术,其可以通过足够多的传感器获得诸如车速、方向盘转角、油门信息、刹车信息等等,通过ECU来综合判断车辆当前所需要后轮转向所配合的相位和角度,最终通过后桥的转向电机控制转向拉杆来完成最终的转向动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四轮转向的完全理想状态。


据官方资料显示,智己L7的轴距为3.1米,车长接近5.1米,宽度接近2米,其后轮转向最大幅度为正负各6度,使得其最小转向半径能达到10.8米,与7代高尔夫10.9米的转向半径相当,相比于同级别的C级车,其转向半径大概降低了1-1.5米。这对于一些害怕开大车不灵活的用户来说,是十分实用的。


智能化的洪流滚滚向前,我们总在不停地在跟过去的一些东西告别,有的纵使是我们不舍得的,但是时代也总不忘了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东西,甚至于将原本一些受限于技术水平没有发挥能量的重新带到我们面前,告别、遇见、重逢,都是时间留下的证据。

像素 发表于 2021-12-1 18:36:28

不管是怎么样的黑科技,如果能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到实用,钱没有白花,就是好的黑科技。
车子越来越智能化,很多造车的企业也纷纷以智能为卖点,怎么理解呢?
第一个标配当属360°全景高清影像
现在的车机真的是做得太贴心了, 不仅可以智能识别车位,还能规划出倒车的路线,高清摄像头,晚上也能看的清清楚楚。
第二个自动泊车
狭小的车位,在路边侧方位停车,倒车入库,技术不是很好,有时候停个车磕磕绊绊要弄好久,停的慢了后边的车子还会不停的按喇叭催促,真的让人有点烦躁。有了自动泊车辅助简直不要太香。
第三个智能召唤
一是将车辆召唤到车主所在的地点,另外就是将车辆召唤到指定的地点。这一系列的操作是有要求的,它是有范围限制的
还有许多多功能方向盘;座椅加热;汽车GPS定位;汽车物联网技术;车顶收回(一键式跑车轿车切换);指纹解锁;自动刹车;AI助手等等。
真的很期待无人驾驶技术成熟的那一天。

墨墨9 发表于 2021-12-1 20:40:40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最近比较火的,智能座舱概念。
智能座舱如果只是看字面的意思我们可能会觉得模棱两可,完全搞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么智能座舱是什么意思呢?
智能座舱是把汽车改造成一个数字化平台,注重于人车交互,关注于车内人员的个性化感受。而且汽车可以提供大部分智能化服务。360度全景摄像头,辅助驾驶,以及车内充电头,立体音响等等都属于智能座舱概念。在车内看电视,打游戏也是常态。
第二种,快速充电技术或者可以说成闪充技术
我们第一次接触闪充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在某款手机的宣传中。而新能源汽车也出现了这种技术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通过介绍才知道原来是通过某种技术让汽车充电速度达到最快。在5分钟内达到电池电量的百分之八十。


当然,汽车黑科技有很多。爱车人士可以多多关注。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图片来自网络

虎妞姐姐 发表于 2021-12-1 21:25:17

第一个标配当属360°全景高清影像吧,十年前要是能配备个拳头大的屏幕能导航,那简直就是无敌凡尔赛了。关键这东西还大几千的加钱选配,不定期还要去4S更新一下。现在的车机真的是做得太贴心了, 不仅可以智能识别车位,还能规划出倒车的路线,高清摄像头,晚上也能看的清清楚楚。
很多司机自己配备了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这个功能大家对它褒贬不一。这个功能对于提醒前方的路况,两边车子有没有留出安全距离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但不喜欢用它的司机们就觉得太干扰人了。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没有变道时,比如轮胎压线了也可能会引起系统警报,频繁报警容易扰乱司机的心神,一乱了神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自动泊车听起来简直太让人动心了,特别是对于新手司机,还有一些女司机来说,狭小的车位,在路边侧方位停车,倒车入库,技术不是很好,有时候停个车磕磕绊绊要弄好久,停的慢了后边的车子还会不停的按喇叭催促,真的让人有点烦躁。有了自动泊车辅助简直不要太香。
有自动泊车当然就也有智能召唤,智能召唤分两种,一是将车辆召唤到车主所在的地点,另外就是将车辆召唤到指定的地点。当然,这一系列的操作是有要求的,它是有范围限制的,人和车肯定是不能离的太远,在它的范围内你才能把它召唤,还是比较鸡肋的。
还有什么多功能方向盘;座椅加热;汽车GPS定位;汽车物联网技术;车顶收回(一键式跑车轿车切换);指纹解锁;自动刹车;AI助手等等,车子真的是越来越智能化,未来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也是指日可待的。不管是怎么样的黑科技,如果能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到实用,钱没有白花,就是好的黑科技。

淡若水 发表于 2021-12-1 21:55:10

驾驶员注意力监控系统
随着驾驶辅助系统的普及,开车越来越来轻松是不争的事实,但放松下来的驾驶员却容易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通过实时监测驾驶员的状态,成为了完全自动驾驶来临之前的又一个课题
而驾驶员注意力监控系统,可以通过驾驶员前方的摄像头来检测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是否注意力集中,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是否分散注意力,如果驾驶员目光离开路面时间过久,系统将向驾驶员发出一系列警告,督促其将注意力回到路面。
当然,在驾驶员完全没有反应的情况下,车辆还可以通过驾驶辅助系统的其他功能,将车辆强制停下,从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目前,已经有很多汽车制造商在车型中引入驾驶员监控系统,以提高驾驶员驾驶安全,在车内安装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用以监控驾驶员,这样的辅助设备能防止因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徍佳 发表于 2021-12-2 00:29:17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很多物品都融入了很多“黑科技”,汽车也不例外,现在很多厂家都在宣传自己汽车的时候用到了很多较为难懂的汽车黑科技,那么现在的市面上都有哪些汽车黑科技呢?
首先就是现在很多人都听说过的自动泊车,这个功能不得不说对一些刚刚拿到驾照的新手来说可以说是十分友好的,毕竟才刚刚拿到驾照,有时倒车入库,侧方位停车等都不太熟练,有时停个车可能磕磕绊绊需要很久,而这个功能就可以利用自动泊车功能,帮助自己完成这项停车的艰巨任务。


其次就是远程操控汽车,这项功能就是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来实现手机与汽车的连接,相信大家都有过大夏天时,开车时车辆座椅十分烫的经历,这项功能就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来远程对车辆进行操控,调节空调等。
不得不说,类似这样实用的功能还有很多,也希望未来这些黑科技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启动 发表于 2021-12-2 03:05:56

无人驾驶技术是多个技术的集成,包括了传感器、定位与深度学习、高精地图、路径规划、障碍物检测与规避、机械控制、系统集成与优化、能耗与散热管理等等。
虽然现有的多种无人车在实现上有许多不同,但是在系统架构上都大同小异。无人车的通用系统架构的系统的感知端由不同的传感器组成,其中GPS用于定位,光学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简称 LiDAR)用于定位以及障碍物检测,照相机用于基于深度学习的物体识别以及定位辅助。
在传感器信息采集后,我们进入了感知阶段,主要是定位与物体识别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比如Kalman Filter与 Particle Filter等算法,对各种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得出当前最大几率的位置。如果使用LiDAR为主要的定位传感器,我们可以通过LiDAR扫描回来的信息跟已知的高精地图做对比,得出当前的车辆位置。如果没有地图,我们甚至可以把当前的LiDAR扫描信息与之前的扫描信息用ICP算法做对比,推算出当前的车辆位置。在得出基于LiDAR的位置预测后,可以用数学方法与其它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推算出更精准的位置信息。
最后,我们进入了计划与控制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根据位置信息以及识别出的图像信息(如红绿灯)实时调节车辆的行车计划,并把行车计划转化成控制信号操控车辆。全局的路径规划可以用类似A-Star的算法实现,本地的路径规划可以用DWA等算法实现。

派瑞莎 发表于 2021-12-2 03:21:49

在层出不穷的各类智能科技配置中,有些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当然也有一些看起来很酷但实际没什么用的配置,例如可以给后排乘客播放视频的后排显示屏,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是实际利用率极低。大家都有的常规汽车配置,我们就不再夸奖了。今天我们主要来细数一下,时下有哪些好看更好用的汽车智能科技。

让生活更轻松和安全 才是好的智能科技

带智能语音助手的车机系统:既然说到“智能科技”,那么一套智慧的车机系统当然是最重要的。随着现在车内科技配置的越来越多,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现在越来越多的新车开始用一套和电脑以及手机相类似的操作系统,把所有功能都集成在一块显示屏中,大大简化了繁琐的操作。并且引入了具有智能语音控制系统,通过对话的方式就把车机系统的操作给完成了,即使是驾驶过程中,也能保障安全性。
ACC自适应巡航系统:其次是ACC自适应巡航系统,它也是目前L2级自动驾驶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安装在车辆前部的车距传感器(雷达)持续扫描车辆前方道路,并根据前方车辆的行驶速度,自动实时增减车速,以维持固定的车距。这对于长途驾驶的场景来说,大大缓解了驾驶者的疲劳,提高行驶的安全性。
全LED自动大灯:我们说大灯就是汽车的眼睛,如果它的“视力”不够好,那么驾驶起来也会充满危险。在LED大灯兴起之前,大部分车都配备的是卤素大灯,黄又暗的灯光常常被调侃为“蜡烛灯”。而高端车型上配备的氙气大灯虽然在亮度和照射范围上大大提升,但是氙气大灯寿命短、能耗高,且光线的穿透力差。LED大灯在能耗、照射效果、穿透性等多方面都表现出色。而自动大灯则可以免去驾驶者在频繁出入隧道时忘开大灯,而造成的违章扣分风险。
XDS弯道控制系统:再者是XDS弯道动态控制系统,对于很多前驱车在高速过弯时都会遇到一个先天缺陷——转向不足,从而冲出赛道。而这套XDS堪称“弯道黑科技”,它能在车辆高速过弯时,通过对内侧驱动力施加制动,并让发动机提升动力扭矩,形成一个横摆力矩,打破前驱车转向不足的物理局限。
上坡辅助和自动驻车:之所以把这两项功能合在一起说,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属于停车和起步的关联系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项功能组合对于刚学会开车的新手太友好了。首先是上坡辅助,特别是对于驾驶手动挡来说在上坡起步中容易发生溜坡造成事故,上坡辅助就能通过技术的手段解决这一问题。自动驻使得停车等红灯不用再去去拉手刹,起步也直接踩油门就行了。

芹54 发表于 2021-12-2 05:56:19

自动泊车
自动泊车系统是“停车困难户”们的福音,有了这项技术,只要找到车位,不劳自己动手,轻松停车入位。现在这项先进技术已经在不少车型中得到了应用。
魔性轮胎
看过《机械公敌》的车友,想必对这幅图片有些印象,这款轮胎已经被成功开发,并在日内瓦车展亮过相。
这种360度无死角的球形轮胎灵活多变,不仅可以横向漂移,还可以随时变向。如果行驶在积水地面,轮胎则会变软,摩擦力变大,行驶时更安全。
讲完球形轮胎,车叔不得不提下面这款会发光的轮胎,它是由半透明合成橡胶制成,灯泡安装在轮辋里,一通电就会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种轮胎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现在却没有延续。车叔觉得,这项黑科技太危险,灯泡放在轮辋里易碎不安全。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有没有大神能通俗地讲一讲,品牌宣传的那些难懂的汽车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