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 发表于 2022-6-9 18:24:05

对于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XFold的公布,对此有什么想法?



●【什么是“折叠屏2.0”】?

这个问题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厂商与厂商之间、厂商与用户也会有不同的答案。而 vivo X Fold 给出的答案是「补齐硬件短板」,至于这个答案是否是我心中的答案,在文章末尾光岩也会给出自己的详尽观点。

在此之前,先和光岩一起去全方位深入探索下 vivo X Fold 的产品力表现,一个第一次长时间使用折叠屏手机的用户,其真实的感受。你想知道关于 X Fold 的一切 —— 优缺点?适合什么人?值不值得买?折叠屏手机的未来?这篇文章可能会给你一定的参考。


这可能是酷安你能找到关于 X Fold 最全面的文章,篇幅较长,全文超10000字,尽可能保持阅读性,各位也可根据需求选择性阅读。

本文共分为以下10个部分,
由于篇幅与字数限制关系本文将分为
《上篇(1-5)》与《下篇6-10》:

1.【前言】
2.【工业设计】
3.【折叠体验】
4.【屏幕表现】
5.【影像系统】
6.【核心硬件】
7.【软件适配】
8.【续航水准】
9.【总结/购买建议】
10.【我心中的“2.0”】





● 概括为一个字:【丑】

别着急反驳我,既然 vivo 希望我们以普通直板旗舰的标准去评判折叠屏2.0,那我的对比标准自然就放大到所有手机品类中───和直板机相比,折叠屏你可以说它酷(Zhuang),可以说它新奇潮流,也可以说它情有可原。但相比于一体的直板机,无论是三围尺寸还是冗余复杂的结构设计,包括 X Fold 在内的折叠屏就是在用户审美上开倒车,不接受任何反驳。

当然了,如果把缩小范围到「折叠屏」品类,那么 vivo X Fold 整体的工业设计个人可以给到一个【中等偏上】的评价,属于有一定辨识度的产品。从做工质感上, 普遍认为,Find N、三星Fold系列的做工要优于 X fold,而小米、Magic V等要差于 X Fold。结合其定价来看,中等偏上梯队比较恰当。

对于 vivo X Fold 详细的外观细节与图赏,可以移步我之前的动态,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里简单放几张【小姐姐图赏】增加下大家的阅读欲望。










● 看完小姐姐后,下面是关于 X Fold 工业设计上的一个【沉重的话题】

没错,我想说的就是 X Fold “物理沉重”。

光岩这两年用的手机可以说都是同时期手机中偏重的,比如 MIX2的185克,再比如一加7Pro 的206克,自认为对于重量接受度已经远高于一般用户了。而且我还是很谨慎地去线下门店好好掂量了掂量 X Fold 的重量,发现还可以,作为折叠屏中最重的产品之一,也不是完全无法接受,毕竟比起隔壁那位300+选手, X Fold 至少还算堆料不是。于是在我选购决策中,“重量”这个点很愉快地被略过了。

但是.....(神奇的转折)



是我草率了,我怎么也没料到,压垮手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手机壳】。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我能接受的手机重量 + 一个看上去不算太重的官方保护壳,两者加在一起后的重量居然突破了我的忍受上限!

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男人在崩溃边缘坚忍,最后因为陌生人的一个句“你好”而彻底情绪崩溃泪牛满面。

我终于明白原来我在门店掂量的裸机手感已经是我能接受的手机重量的上限,已经是一个临界点!X Fold 加上官方保护套的重量已经来到了350克+,如果你想购买 X Fold 或者其他折叠屏幕,我强烈建议你体验下戴上保护套以后的的实际重量。



也许你会说裸奔啊?买 vivo Care 啊?

1. 我穷(我穷还买折叠屏啊喂,活该了不是);
2. 裸机手感太滑,不单单是大件屏幕损坏的问题,日常使用也一定会有磕碰,就算边框碰掉一个角,素皮后盖掉点皮,屏幕多几条划痕,我都感觉看着难受,而且也影响二手残值。



因此带套使用可以说几乎是我为数不多的选择,目前这款手机的第三方轻薄保护套几乎没有完美的,后续有合适的手机壳后,我应该会马上换掉这个官方保护壳。提一嘴这个官方保护壳:做工质感和功能尚可,但多少有点模仿忧友商的味道,特别是这个配色实在是太“商(lao)务(qi)”,是在不适合18岁的我~







“折叠屏手机”的核心自然在于“折叠”二字,折叠体验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用户对于折叠屏手机的使用感受。

手机厂商们都喜欢用一些听起来“高大上”名词包装产品——特别是折叠屏这种新品类,蓝厂当然也未能免俗。像什么“锆合金浮动中板”、"六重航天级材料"等等~听起来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光岩这里只谈体验主观体验:
由于 vivo X Fold 为我个人真正长期体验的第一款产品,因此对比参考价值有一定局限性,这里主要的参考对象为我朋友的Find N和选购期间在各家店面体验的一些其他折叠屏产品,配合我的主观使用体验,可以归纳为3点:

1.折痕控制【优秀】
2.质感表现【有待加强】
3.自由悬停【必须有,但不是因为功能】



很多媒体上手折叠屏的第一件事就是死亡角度“看折痕”,那么话不多说,咱们也入乡随俗,先上照片:息屏死亡角度



什么?还不够刁钻?再来!
折痕的视觉反馈更多需要“光影”的反差体现,vivo Xfold上这个超导消反镀膜除了方便阅读,对于视觉上减轻折痕还有很大作用的。(PS:建议晚上睡觉打开内屏哦,有助于折痕控制)



OK,以上是我在使用一周后的折痕表现,相信你们对于 vivo X Fold 的内屏折痕表现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当然不排除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折痕进一步变化,至少在现阶段我的主观评价是:在内折方案中,折痕表现不如 Find N,略好于 Magic V 与 Mate X2,远好于其他。


但是.....(没错又是神奇的转折)

折痕真的重要吗?
很多用过折叠屏的用户会告诉你:折痕不重要,自己的角度完全看不到。
但很多媒体和路人看官又会告诉你折痕很重要。
那么到底怎么理解折痕这件事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折痕不影响使用体验是下限,能照顾观感是必然追求。

无论如何,折痕越小越能淡化“折叠屏”这个概念,想让折叠屏成为主流,折痕都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话题。这不光光是技术上一句:不影响使用和可靠性的事,还关系到消费心理、用户心理。



折痕 —— 在人类历史的的长河中,潜意识里天然会与“瑕疵”“不舒服”联系起来。

比如一张纸,纸是由植物纤维组成的,当你弯曲纸张时,植物纤维就会变形,即使纸张用手重新展开抚平,这条弯曲的纤维依旧存在,折痕不过是记录了被你毁坏的纸张纤维。一根细铁丝,把它弯曲对折再展开中间会有很难复原的凸起,这个和纸张纤维原理差不多,衣物褶皱也是这个原理。

只要是被折过的东西,留下的折痕会时刻提醒人们这件东西已经被“破坏”过,主观心理上一定会不舒服:你喜欢在一张有折痕的纸上书写还是平整的纸上书写呢?



17世纪人们为了逆转这种“不舒适”,为衣物发明了“熨斗”,而21世纪的今天,折叠屏厂商为了削减这种“不舒服”,不停地在铰链和屏幕技术上探索。

因此折痕是否重要这个问题已经无需再去争论,现阶段,人们对于折叠屏的新鲜感、小众独特性的关注已经盖过了折痕本身,但未来折痕一定会朝着越来越低感知的方向发展。



一般直板手机的质感表现体现在CMF上,而折叠屏手机上,除了CMF设计外,折叠的质感表现也极为重要。

光岩把折叠屏的质感变现分为【折叠手感】和【做工品控】两块



首先是折叠手感,但这东西又比较抽象,需要你实际去上手体验后才能明白。光岩想办法形容下 X Fold 的折叠质感表现,让没摸过的人也可以感受下:

折叠屏中 Mate X2、Magic V 像是来去如风的少年,行事耿直,中途不愿停留;
而 Find N就像是一个行事干净利落的职场女性,开始有劲,结束有力,中途又灵活应对;
最后说说 X Fold,更像是一位中庸大叔,开始和结束都不像楼上那样干脆利郎,但中途留有更大余地,全程行事平稳。



说实话,折叠屏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折叠质感是绿厂家的Find N,无论是开合手感还是声音,都是一流的,其次是三星和 X Fold。当然这手感这东西因人而异,比如我也看到过很多人更喜欢华为系一步到位的折叠手感,具体还是建议去店里上手体验,以你的感受为准。


●说完手感,再来聊聊【品控做工】

品控做工可以说是折叠屏上的重灾区。复杂的机械结构天然就容易完成更大的品控风险。

初期特别是首发 X Fold 用户有很多表示合上屏幕之后会出现上下位移,开合过程中会出现异响。包括此前的 Magic V 也有这个问题,也有众多的用户反馈。Find N则是出现了温度变化后内屏互相挤压产生痕迹的问题。尽管厂商售后向用户解释这不会影响使用寿命、是正常现象。

但是我的知识储备告诉我 —— 类似铰链这种精密机械结构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是旷量公差越小越好,特别是作为手机上高频开合的组件,随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身也一定会有机械磨损,如果刚购买时就出想松动异响,实在是很难让用户放心。




退一万步讲,即便这些问题真的不影响使用和寿命,但用户心理上还是过不去——生活中的机械结构只要产生异响和松动,用户天然就会认为这个机械机构的可靠性不行,在折叠屏手机上就会显得开合质感非常廉价,更会让用户对折叠屏的成熟度存疑。

当然了,X Fold 上的那些问题都是我朋友遇到的。可能因为我不是首发,我手上这台 X Fold 倒是没有晃动和异响,但不排除长期使用后会否出现。因此还是不太建议抢首发,中奖概率会比较高。





提起自由悬停,你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使用场景是啥 ?


反正光岩是一片空白,你说看视频当折叠支架?
但我体验下来的感受是用户体验很差,首先是折叠让我在在看视频前又多了思考“步骤”和“动作”,事实上并不符合直觉。

况且我既然费劲打开内屏,目的就是为了体验更大的视野,结果你又让我折回去,我认为这显得很愚蠢。而且这么做意味着要不我的手机屏幕直接接触桌面,要不就是摄像头接触桌面导致跷跷板~~~我认为如果我要费劲去思考这些问题、完成这些动作,我早就找好临时支架了。

至于其他一些拍照、游戏等功能就更是为了悬停而悬停,事实上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场景是非悬停不可,因此从功能性上来讲我认为自由悬停的必要性存疑。



那么悬停真的一无是处吗?
也不是,我认为悬停更多是【折叠质感的副产品】,悬停的阻尼感会让铰链折叠开合的质感更加可控,更加优雅,或者说得再玄学一点:更有高级感。就和很多极客崇拜的“非线性动画”一样,优秀开合手感也需要适当的非线性阻尼感去营造,没有阻尼感的代表是谁我就不说是某米了,其质感的代差感显而易见。
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将折叠拍照、视频、游戏等工作归为折叠质感提升后的附加产物,就会显得更加合理。毕竟“为了做而做”和“有了顺带做”的用户心理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折叠屏手机”除了折叠带来的形态转变,最终传达到用户感受上的载体还得是【屏】。
那么作为 vivo X Fold 着重宣传的屏幕表现究竟如何呢?有喜有忧:

1.外屏表现【媲美直板旗舰】
2.内屏表现【优秀但仍有遗憾】
3.内外屏协作【无功无过】



【120Hz高刷 6.53英寸21:9 三星钻排1080p E5屏】

这一句话如果出现在售价9K元的常规旗舰手机上,你会觉的没啥大不了,甚至还会为了没上2K骂娘。但这句话出现在2022年的折叠屏手机的外屏上时,你却会大呼良心,感动于蓝厂的不妥协。

的确,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友商们的衬托下 X Fold 的外屏是折叠屏品类中难得的高素质屏幕,上一家做到的还是三星。

这块屏幕的表现在我一周的使用中表现尚可,色彩表现优秀,不会让我有“降级”的感觉,但看惯了一加7Pro 的2K屏,多少会有些不习惯,感觉字体图标边缘不够锐利。不过也情有可原,毕竟这4500毫安的电池要驾驭2K屏幕多少还是有些难为了,然后再看看竞品,心里就好受多了......

这块外屏的比例也非常接近常规手机,可以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友商那句“从尝鲜到常用”的Slogen。

我很高兴 X Fold 拉高了折叠屏外屏的素质,也给后续发布的折叠屏一道必答题。





【一块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屏幕】

“ 触控采样率最高只有140Hz,60Hz模式下有一点果冻屏效应 ”这是 X Fold 内屏的两个遗憾。

除此之外,这块内屏完全可以满足我对于折叠屏内屏该有样子的想像,我没有专业测试屏幕的器材,但这块三星E5 120Hz高素质屏幕带给我的主观体验非常不错,特别是120Hz高刷的体验(锁帧?别着急软件部分会讲),在这块8.03英寸的大屏上被进一步放大了,细腻度表现和亮度表现也都还不错,而且接近四边等宽的边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让人更加专注于内容本身。

至于那个摄像头开孔,我不排斥内屏开孔,日常实际使用不太会关注到。但要是开孔放置位置可以挪到边角个人认为会是一个更加和谐的选择。







“内屏折叠看视频,外屏兄弟当底座”...
啊呸,开个玩笑(不是

发布会上蓝厂着重强调了内外屏的协同控制,就我个人体验来讲,内外屏无论是细腻程度、刷新率还是可视角角度、亮度等表现来看都比较接近。

唯二的差异可能是内屏饱和度相比外屏还是要更高些,而且外屏支持60/120Hz两档刷新率调节。但比较遗憾的是现阶段蓝厂的部分软件适配还存在一定BUG,偶发会出现界面显示错乱的情况。

关于屏幕指纹识别和侧边指纹识别,我倒是就觉得半斤八两,两者没有高地上下之分,只不过是不同的选择。优秀的侧边指纹识别不一定体验会比屏幕指纹差。但换个角度讲:至少在折叠屏上蓝厂给到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我选择。从用户角度讲有选择总是好的。



至于内外屏接力,个人感觉可以借鉴FIND N上滑继续使用的做法会更好。

不过我个人还YY了一个方案:合上内屏后开启外屏摄像头检测数秒,如果发现我期间我在注视着屏幕,则点亮外屏继续使用,如果我的视线离开了屏幕,则息屏。大家觉得这个方案如何?





【6摄!这大概是市面上摄像头最多的手机之一吧?】

三星GN5传感器5000万像素主镜头
索尼IMX598传感器4800万像素114°超广角镜头
索尼IMX633传感器1200万像素人像镜头
OV08A10传感器800万像素5倍光学变焦潜望镜头
两枚16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
再加上蔡司T*镀膜,和蔡司调色



这一套下来是不是感觉碉堡了!!!
没错,光岩在看发布会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这绝对是折叠屏中最棒的影像系统之一吧。特别是还配备了今年连直板旗舰机上都销声匿迹的潜望式长焦!

综合体验下来,我个人的评价是:
【达到预期,但没超越预期】

可能是多少对蓝厂的期望值拉的有些高了吧
不放无聊的放大样张对比,直接说我的主观使用感受:
• 2X人像讨喜;
• 主摄不及预期;
• 广角体验尚可;
• 潜望长焦可用。



●先来看看2倍人像的表现:
这个美颜与虚化算法效果是我体验过手机中最好的之一,很多滤镜和虚化效果都非常不错。
小姐姐自己看到成片都惊艳了,大呼蓝厂牛批!



●忘说了:;小姐姐已婚(手动狗头)





●再然后是不及我预期的主摄表现,这枚766平级的GN5还有非常大的优化提升空间,其实色彩还可以,但放大后的解析力不行。
希望蓝厂不要忘记自己吹过的牛啊! 折叠屏也请好好优化。







● 5倍/2倍长焦的表现









至于中长焦,只能说是有和没有的差别了,这枚5倍潜望长焦的表现比较一般,算是潜望长焦中比较差的那一档。但至少它有,总比没有好。






【感动于你的拼尽全力,遗憾于你的生不逢时】

核心硬件方面,X Fold可以说已经全部拉满,能给的全部都给到了:
● 全系高通 骁龙8 Gen1
● 全系LPDDR5 四通道 12G RAM
● 全系UFS 3.1
● SPU安全处理单元
● 一些周边配置红外、双扬等也一应俱全



而蓝厂敢喊出折叠屏2.0的信心也多半来源于此————相比于常规旗舰手机,他几乎没有妥协。

对于这点,虽然在折叠屏历史发展进程进程中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我还是要感谢蓝厂迈出的这一步,同时还将价格控制在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
这种核心硬件不妥协的做法,客观上增加了折叠屏手机的受众,以及购买折叠屏手机心中的顾虑。

因为只有排除外部硬件差异的干扰,消费者才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折叠”这个形态本身的价值。
我为蓝厂点赞!

但是.......(又双叒叕是神奇的转折)

原本这一套“All in”核心硬件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甚至可以成为一代经典。但很遗憾的是作为手机的大脑——SOC,却巧遇了高通火龙处理器,实在是令人唏嘘——————【就差一点点就完美】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所有安卓机的窘境,也因此光岩此前的观点一直都是:这两年不适合更换手机。
但为什么我又换了呢?

我想这也是折叠屏的价值所在,相比于常规旗舰,折叠屏这种形态上的转变开创了一条新赛道。而我之所以选择在此时此刻入手也是经过利弊权衡后的选择:我认为我的游戏需求不高,而日常使用骁龙8足以应对,实际上这个芯片带来最大的问题对我而言不是性能释放,而是拖累整机续航。

可能未来我会后悔,也可能不就得将来我会卖了它,但这不妨碍此时此刻我真的心动,至少现在,他核心硬件上的一些亮点在我看来是盖过不足的。


● 跑分环节
安兔兔V9.3.8和 Geekbench 4的跑分见下图。
(使用内屏跑分)



前面也说了我不是我不是重度游戏党,很多媒体对于骁龙8原神测试事实上对我也毫无意义,因为我不玩。

这个性能应付我平时玩玩的王者荣耀还是搓搓有余的,不过有一个点不清楚是有意为之还是BUG:内屏帧率可以跑到120hz,而外屏玩时却跑不到,莫非是蓝厂希望我们用内屏玩游戏???但内屏的游戏视野实在是不利于我上分啊!



而且用内屏有一点我很纠结:

1.我要避开机身发热面就需要外屏朝下握持,但这样双手会挡住双扬声器,内屏摄像头开孔还会挡住小地图,还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2.我如果外屏朝上握持,双扬声器和小地图倒是不遮挡了,但双手却可以明显感受到机身发热了...





【真正的科技是让人感觉不到科技的存在】

这是一句很多人听过并深以为然的话,而折叠屏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硬件的持续优化演进,更重要的是软件适配!只要我们还需要去刻意提醒自己去使用大屏,就侧面说明软件适配就还差的很远。



软件适配只有到达一个临界点,才可以让大屏“大有可为”;

软件适配只有到达一个舒适点,才可以让大屏带来的体验提升去盖过折叠屏的先天不足;

软件适配只有到达一个甜蜜点,才可以让人真正感觉不到科技的存在,让一切理所应当。

这部分光岩分为2点展开:
1. OriginOS 主观体验;
2. 大屏软件适配。



光岩是第一次在手机上使用这套系统——OriginOS 。在此前主力使用过MIUI、Flyme、ColorOS和氢OS,我就以我个人的体验来简单聊聊我对这个系统的看法。

1.【先说外观】

OriginOS 花了大量的精力在系统UI外观上,系统本身的颜值其实挺不错的,玩法挺多,自定义程度高,色彩鲜明,说实话真的挺对我胃口,光桌面我就兴致勃勃地整了大半天,而且在大屏上,这种类似WP的大图标风格说实话还挺美观的,也挺方便。



但.......它出现的地方不对!

—— 在X Fold商务气息如此浓厚(特别是带壳之后)的手机上,却内置了一套如此年轻化的系统UI和交互,多少让我有种【上身穿着西装革履,下身却套着“小猪佩奇花短裤”】的既视感,有点摸不着X Fold的目标用户 ......

2.【交互体验】

再来说说一个系统的核心体验——交互体验。
篇幅关系,简要提几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点。

OriginOS 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在不断【前置】应用交互级别:

●锁屏采用“零层级交互”的思路。
大量的锁屏快捷启动让用户在拿起手机亮屏的瞬间就可以“一步直达”。
在这个移动支付、防疫常态化的时代,锁屏快速调出支付码或健康码都非常方便。事实上我个人非常欣赏和佩服vivo的这个思路,我原以为绿厂系和小米的“指纹解锁后按住不放调出快捷菜单“已经很方便了,没想法到 OriginOS 再一次进化了安卓锁屏体验。



●桌面的【原子组件】前置了App内的快捷操作。
不同于以往的安卓小部件,OriginOS 的大量原子组件是“可交互”的。像是天气、倒计时、录音、备忘录、相册、健康提醒等等大量组件,都是支持直接操作的。这意味大量的应用内高频次低难度的操作可以在桌面完成。这点在小屏上倒是没什么,但在一块8英寸的内屏上,可以说对操作效率有着巨大的提升。



●手势呼出的“超级卡包”更是将优先级提至最高级。
在OriginOS 上,你可以通过右下部分边框左滑快捷呼出卡包,无论是在息屏、锁屏、桌面甚至是竖屏下的全屏界面。同理的还有“原子随身听”,只不过这两者只能二选一令人费解。



OriginOS 除了“前置应用交互级别”令我印象深刻以外,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就是【自定义】:

OriginOS 上面的自定义异常夸张:
通过“变形器”可以定制桌面图标、颜色、动效等等;通过“交互池”可以定制全面屏手势;在设置里甚至可以定制系统每个细节的动态效果。这是我使用过的系统中“自定义”程度最高的。



因为到手才一周,总体还在新鲜期,来简单集中说说OriginOS交互体验上的一些不足:

● 现阶段依旧不够稳定流畅,依然会有概率出现掉帧和偶发卡死BUG,但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系统的学习成本【极高】。
不亏是中国版的one ui。不仅仅是学习成本高,而且逻辑非常混乱,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同样是三指上滑,在除游戏外的其他地方是分屏,但在游戏内却是打开小窗。

●太多的自由选择未必是好事。
在设计师圈子里,客户经常甩给设计师的一句话就是:什么都要问我,我要你设计师干嘛?
同理,系统也可以套用这句话,过度的自由,让用户上手的难度很高,甚至有种摸不到头脑的感觉。甚至连一个息屏动画都要给设置选项,说实话我不能理解。

●惊艳但不耐看。
的确,初期上手 OriginOS 会有一种很年轻,很现代,很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用久了就会觉得视觉很疲劳,整个系统自带界面和应用的色彩饱和度和界面元素都很夸张,大元素+字体加粗+线条+大色块,看久了会感觉很腻。





折叠屏之所以为折叠屏最核心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大屏体验

如果大屏不能带来更好的体验,那么折叠将毫无意义,只是一块比常规手机重了一倍的“电子板砖”罢了。

这部分从中挑3点来讲;
1.多任务处理;
2.大屏适配和应用多窗;
3.生态互联。

1.【多任务处理——我用过最差的适配】

多任务处理包括小窗和分屏体验。
先说好的,OriginOS 上应用窗口化我很喜欢,左下角直接拖动到自己想要的窗口大小即可,来消息了也可以通过下滑来呼出小窗回复(虽然动画做的不怎么样)。包括应用分屏体验也还不错,有三指上滑的快捷手势,虽然不如Find n两指下滑那么方便和直觉,但也算不错。OriginOS也支持在窗口之间拖拽图片等。



然后就是最大的槽点:系统支持分屏和小窗的应用,太少太少太少太少太少了
很多其他系统上可以分屏的应用(比如知乎、酷安、百度网盘等等),OriginOS就不可以。其实安卓底层已经支持应用强制小窗和分屏操作了,别家也都是这么做的,我实在是不清楚OriginOS 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导向:OriginOS 的多任务处理——就是我用过最差的,没有之一。





2.【大屏适配——应用多窗不是救世主】

目前无论是平板还是折叠屏手机,面对大屏应用的适配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此包括 vivo 在内厂商们采用了“应用多窗”或者说“平行视界”的曲线救国方式。一方面缓解了大屏应用生态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开发者的开发成本。



听上去很美好是不是?但我始终认为类“应用多窗”的实现方式,始终是妥协:

● 大屏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并不是放大内容或者重复内容,而是去容纳更多内容,增加信息密度。

●一心二用并不能提高效率,应用多窗需要人眼频繁在左右内容间跳转,会增加视觉疲劳度。
除了少数比如聊天类应用,多数应用的应用多窗并不能对体验有质的改善,只能说聊胜于无。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饮鸩止渴,如果将硬件厂商推动的应用多窗类解决方案视为“大屏应用适配的完全体”,那么开发者就会偷懒,不会去真正针对大屏做优化,毕竟一次开发就可以达到的目的,何必进行二次开发呢?



总之,安卓的大屏应用生态短期内依然是个无解的答案,甚至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销量导致开发者重视程度不够,开发者重视程度不够又导致使用体验差,使用体验差又导致了销量差......

但无论如何,现如今硬件厂商已经迈出了打破这个“死循环”的第一步,尽管效果差强人意,但至少为后续的安卓大屏应用生态改善赢得了可能性。

3.【生态互联——可圈可点】

一直以来,多设备之间的数据快速分享、同步与传输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事情,体验差的同时效率也低。
直到出现『多设备协同』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虽然不是 vivo 提出,但很庆幸 vivo 在内的众多国产厂商一道跟进了这个能极大改善“生态内”的用户体验的的功能。



Xfold可以实现手机与平板或电脑的互联,可以将手机画面投射在平板和电脑上,并支持文件拖拽。
手机与平板之间还可以通过手机触碰平板右上角实现『一碰互传』,就能将⼿机界⾯、正在进⾏的任务或选中,图⽚⽂件传屏⾄平板。



特别提一嘴 vivo 着重宣传的『量子套件』,可以实现手机/平板/PC的协同,PC「量⼦套件」内集成原⼦笔记、⽇历和原⼦阅读功能,在平板、⼿机和电脑任何⼀处编辑,均能⾃动同步,还能在电脑上便捷查看和取⽤平板相册中的照⽚。



总体来讲,vivo 这套『多设备协同』这套逻辑还是比较成熟的,现阶段除了整体延迟偏高,需要继续优化,其整体体验可谓优秀,在原子套件上不乏还有一定的创新。





【游离于及格的零界线】

我无法像专业媒体给到一个“标准续航使用模型”给各位做参考,我就以我的实际感受和大家聊聊。
必须要指出的是,折叠屏如果以直板手机为参照对象,续航一定一定是“硬伤”,特别是展开状态下,相当于体验着一块小平板,用着手机的小电池。

抛开刚到手时高强度把玩下的尿崩续航,以我喧嚣过后日常的使用的习惯:60%外屏,40%内屏,几乎不玩游戏,以回微信消息、刷微博酷安和B站为主,预估亮屏时间在4-4.5小时左右。



● 怎么理解这个续航水准?
我个人认为是可以勉强达到“及格线”的,但并没有超出及格线标准太多,目前的这个续航水准在折叠屏品类中并不算差,随着电池的衰减,很可能达不到我个人的及格线。电池续航确实是所有折叠屏无法回避的硬伤,特别是搭载在骁龙8+双120Hz 的X Fold来讲,更是一个考验。
让我略感欣慰的是 X Fold 的补能速度还不错,支持66W快充,大约40分钟上下就可以充满。也支持50W无线闪充。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续航焦虑,属于曲线救国吧。







看了光岩上面的测评,你觉得vivo X Fold 怎么样?
结尾我想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我会想购买这样一款产品:

• 数码产品作为我生活的“调味剂”,不仅限于“够用”,我主观意愿上会更加乐意去接受一些相对新潮的产品。况且对于这两年手机市场的发展,我很失望,常规旗舰完全无法激起我的购机欲望,而折叠屏激能起我的购买欲望;

1. 我购前充分了解了现阶段折叠屏产品的优缺点,在结合了我自身需求后以及适当提高购机预算,利弊权衡后我还是决定尝试;

2.从应用角度出发,此外作为设计师,折叠屏相比于平板在外出时与客户沟通上更方便;与朋友聚会时也是一个话题切入点;在家时拿一个折叠屏也比拿平板来的惬意。



综上所述,我选择购买 X Fold 作为我的第一台折叠屏手机。

如果要我为 X Fold 做个一句话总结的话:【是一台优秀的折叠屏,但还不是一台合格的大屏设备。】

X Fold 上的那些闪光点消除了我对折叠屏硬件上的后顾之忧,从中也能感受到蓝厂的用心,如果在折叠屏手机中要我推荐,一定会有 X Fold的身影,而且会很推荐。

但有些打安卓大屏生态娘胎里积累下来的问题,并不是 X Fold 能够解决的;
有些折叠屏形态本身带来的矛盾与硬伤,也不是 X Fold 能解决的;
还有些上游供应商所造成的影响,更不是 X Fold 能克服的。

它只是现阶段最“优秀”的折叠屏手机之一。
它只是折叠屏1.0硬件补足阶段的收官之作,为后续的生态补足奠定基础。
但他不是折叠屏该有的终极形态。


【我的购买建议是】:你一定要清除自己要牺牲什么?会得到什么?

可能你能在30%的时间里享受大屏带给你的惬意,但却需要在100%的时间里忍受它的重量厚度、续航和可靠性等不足。

● 你需要明确知道自身的需求:
折叠屏这种产品你无法单独谈论其优缺点,而是要权衡两者的关系,你|能|不|能|为|大|屏|而|妥|协|折|叠|屏|的|不|足?

如果你确实有便携大屏的需求,比如喜欢浏览图片、视频,或者和我一样职业上有一些帮助,又或是单纯地对新鲜事物有探索欲望,再或者哪怕仅仅是一份朋友前炫耀的虚荣感,只要其中任何一点你认为可以盖过上面提到的这些不足,那么你就是“尊贵的折叠屏手机用户”。







其实折叠屏的争议由来已久
喜爱者称为宜室宜家 ,不爱者弃之逐水飘零
大到行业发展方向,小到用户体验,感数码之兴趣者,皆可说道说道。



● 折叠屏是否是未来或许没有答案,到其价值却早已被行业所普遍认同:

————在停滞的基础物理没有取得突破前,摩尔定律失效、民用安全电池能量密度接近极限。而曾经被期以重望的那些5G落地应用场景又遥遥无期。更没有新鲜的现象级应用去推动和吸收过剩的硬件,业界侃谈的安迪·比尔定律也被人遗忘…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表明,产品常规迭代所带来的体验提升边际效应已然逐年递减,新旗舰与旧旗舰之间体验使用差距越发不明显,用户越来越找不到换机的动力,消费者平均换机周期也逐年延长。



因此,作为厂商必须开辟一条新路线,
而【折叠屏】是当下整合现有技术和控制研发成本的最优解,在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充足“新鲜感”的同时,其成本也可以接受(随着产业链成熟,出货量增加,未来折叠屏售价还会进一步下探),而不会让其成为很美但离你很远的“云中楼阁”,永远走不出实验室。

所以或许当下折叠屏或许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从2018年初代消费级折叠屏发布至今,已经过去4年,4对于手机行业来讲已经非常漫长,但折叠屏不但没有像“机械升降”、“滑盖、双面屏”那般昙花一现,反而有越战越勇之势。足以证明这或许已经成为厂商们开辟新赛道蓄力未来所剩下为数不多的选择。



前面总结了折叠屏存在的合理性,但都是从“市场角度”出发,那么以我们“用户角度”出发,折叠屏的最终形态应该是怎样呢?


●光岩来说说我心中的【折叠屏2.0】

1.【我认为折叠屏1.0应该是硬件补足、完善阶段】

也就是可以让折叠屏作为一台可以使用的旗舰手机打入消费市场,使用户不用为折叠屏与常规旗舰的“硬件差异”而且纠结。
这一点上,
无论是三星对底层硬件的专研;
还是华为Xs2对于形态、轻薄的探索;
又或是OPPO Find N对于手感、尺寸的尝试;
再或者是我手上的vivo XFold对于“旗舰堆料”的执念…



他们都是我心目中折叠屏1.0时代的【开荒者】,他们让折叠屏的硬件越来越接近“可用”状态,甚至离“好用”也不再是遥不可及。

总有人要迈出第一步,这一次光岩思想上坚定地站在厂商们这边。如果说折叠1.0是硬件的普及,那么2.0时代必然是软件的优化。

就好像那年一加7Pro上的高刷刚出现时,很多软件还有适配问题,也没几个游戏支持。但随着入局的大厂越来越多,成百家争鸣之态,软件也逐步得到完善,现如今主流游戏都已经适配高刷,甚至还衍生类似“LTPO”这类深挖技术。

因此光岩主观上也愿意去相信,随着入局的厂商越来越多,硬件完善度越来越好,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终有一天硬件会反哺软件生态,让大屏适配的不足成为过去。



2.【我心中的折叠屏2.0是“软”硬结合的完美形态】

在我的评价体系内,现阶段所有的折叠屏都依旧在1.0的硬件补足和完善阶段,距离我心目中【软硬结合】的2.0最终形态仍有不少距离。就像我在前面 vivo XFold 中所提到的那样,包括 vivo XFold在内的折叠屏现阶段的软件层面适配并不能让“大”有所为,最大的问题事实上并不是硬件,而是安卓世界的软件优化、应用适配和大屏生态建设的痼疾。



如果想让“折叠屏”不再成为一个特殊的标签,而是像“全面屏”那样,成为一种“本应如此”。
那么必须搞清楚折叠屏“折叠”的本质目的————大屏

当折叠屏相较于直板手机,其所带来的大屏体验提升远远盖过折叠屏一些无法弥补的一些硬伤时(比如重量、可靠性等);

当人们在选购折叠屏时思考的是利弊权衡的“要不要”,而不是小众任性的“玩不玩”时;

当旗舰级硬件不再是厂商发折叠屏布会上宣传的重点时;
就是我心目中【折叠屏2.0】的到来之时。

光岩原创图文
2022.5.6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vivoXFold#
#华为MateXs2#
#OPPOFindN#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于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XFold的公布,对此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