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役(下)——国军视角
上篇我们已就战役的背景、作战双方的企图和兵力、作战经过作了表述,对经验教训作了评析。在搜集素材过程中,笔者阅读了国军上至上将,下至士兵约有三四十人的回忆录、追述及对这场战役的看法。其中一部分与我军的看法基本一致,就融人了上篇。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从国军特有的立场和视角来看待这场战役,难以融人上篇。笔者把这一部分内容集结为下篇,力求以国军的立场、视角和语言,甚至大段引用原文,来评析这场战役。其中的标题,是笔者根据国军官兵的论述加以整理而成,以便掌握其基本观点。其中的“战前态势图”和“战斗经过图”,也是采用了“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的原图。——《血色财富——我军失利战例评析》
壹| 金门保卫战全般经过概要(摘自“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战史)
(一)确保金马,巩固台澎
戡乱作战,自先总统蒋公于民国38年1月21 日引退后,政府顿失领导重心,致予共军以可乘之机,倾巢南犯,旋踵之间,大陆沉沦,此诚我国脉民命,空前未有之浩劫也。
当政府播远来台之初,处境固然艰危,惟盱衡当时情势,不愿横逆沓来,毅然重新检讨军政大计,其在战略上,决心确保金、马,巩固台、澎,以为反攻复国基地。其中尤以金门,位居大陆边线,北与马祖毗连,自然构成两栖性之边缘地带;在形势上,西扼大陆海口,东屏台、澎安危,南北控制海上交通,不但为西太平洋之前哨据点,亦为我反攻大陆之前进跳板;与夫大陆同胞及海外侨胞,复国希望之所寄。故对金、马防务,自始特别重视,务使共军再难越雷池一步,从此扭转不利情势,进而开创反攻复国之机运。
(二)三军布防,严阵以待
当大陆军事逆转,部分撤运来台之国军,编装残缺,人员不足,且久战疲惫,以之担任台湾防务,尚感不足,遑论远戍外岛。然我东南军政长官公署,秉承总统蒋公指示,断然以陆军第73军,守备马祖;第22兵团(辖第5、第25两军)配属第 201 师,及战车第3团第1营(欠),守备金门;另令汕头之第12兵团,以一部增援舟山,主力增援金门,嗣因判知共军之进犯企图,已极明显,复又急令正向舟山之第 19 军(辖第 14、第18师),改在金门登陆,惟以码头设备不足。其后续部队迄10月25日下午,始克全部登陆完毕。
在海空方面,我海军第2舰队,负责封锁粤闽沿海港口,控制台湾海峡,并准备随时支援陆军作战。空军则以台、澎为基地,经常派机侦察大陆共区,尤对东南沿海一带严密监视,相机攻击共军,俾支援陆、海军之作战。
福州绥署代主任汤恩伯将军,此际亦遵令由厦门移节金门,指挥所属,加强金门防务。其兵力部署之概要为:第5军守备小金门;第18、第25 军及第201师,担任金门本岛防卫。
第22兵团于奉命后,以四个师采直接与间接双重配置,分区防守,置重点于琼林-古宁头之线。另以第118师与战车第1营(欠第2连)为机动打击部队。该师各以一个团及战车两个排,分别控制于沙美、琼林、顶堡各附近地区,俾相机歼灭犯敌于水际滩头,以确保金门。
迄 24 日止,金门全岛除部分永久及半永久性工事外,一般野战工事,亦已陆续完成。此外,另由技术总队第1大队及工兵部队,完成布设各种地雷7000余枚,修建着陆机场一处,益以第 12 兵团第19 军先头部队已及时到达,益使金门全岛之战力为之加强。当时敌我一般态势,如兵力部署图所示。
(三)共军侵犯,海岸歼敌
10月17日,厦门既陷,金门战略地位,亦显重要,敌为排除进窥台、澎障碍,以其第 10 兵团之第28 、第29 军,集结围头、莲河、澳头、前埔沿海之线,对金门构成三面包围之势,嗣后复以一部,推进至大、小嶝,大、小伯诸岛。至10月23日、24日,除集中渔船 200 余艘外,复将炮兵,推进至金门以北各小岛,至此,敌之进犯企图,已昭然若揭。
25日21 时,敌以3个加强团(约9000余人),编成第1突击梯队,利用夜暗与最高潮,向垄口亘古宁头起航。由于风急浪高,敌船多失控制,致多飘集古宁头方面。
古宁头
我海岸守备部队第201 师(欠第603团)于发现敌倾巢来犯后,当即进入既设工事,以密集火网,拒止敌军,使其在水际即遭受重创,侥幸未被歼灭之敌则利用夜色掩蔽,于混乱中抢滩登岸。我守军奋起迎击,白刃相向,战况惨烈。终以我防广兵稀,致部分阵地,为敌突破,并乘势钻隙深入。此时,战车3连第1排不顾自身一辆战车尚在排除障碍,立即投入战斗,以猛烈火力与震撼力支持友军堵截渗入之敌,协力将其压迫至我预布之雷区前而拘束之。
未几敌渐次恢复秩序,一部约2000 余人,窜入我观音亭山附近,直接威胁金门岛蜂腰地区,其主力并得窜陷古宁头之北山、林厝,显图夺取我132高地,再下金门城。
第201师师长郑果,鉴于情势紧急,经申请获准以第118师第353团,分由安歧等处,向林厝、东保推进,协同阻止深入之敌,不使再向南渗透。
延至25日凌晨4时许,敌竟再施入海故技,向湖尾亘观音亭山一带,倾力猛扑,我守军第201师,沉着应战,敌未能得逞,战况由是陷于胶着。战至 25 日拂晓前,我军转守西山、湖南、安岐及 132 高地之线,惟观音亭山、湖尾、安岐、埔头西南各据点,以及林厝东北高地、与沿海若干碉堡,迄仍为我守军固守中。
金门132高地
(四)国军反击,势如破竹
当敌于 25 日凌晨,突破我第 201 师龙口亘古宁头阵地之际,福州绥署代主任汤恩伯将军,当即判知为其主力所在,遂决心于敌登陆立足未稳之际,尽速使用原控制之机动打击部队第118师及战车营,并与正在料罗湾抢滩登陆增援金门之第19军,立即发起反击,全力压迫敌军于古宁头附近地区,包围而歼灭之。并授权第18军军长高魁元将军,负责统一指挥。
高魁元
25日4时30分,我军18师(欠)、第118师(欠)配属战车2个连,第14师(欠),区分北中南三路,分由后沙、琼林、吴厝等地,同时反击。
中路第118师,在战车群之协同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奋勇突击。连克观音亭山及湖尾以东诸高地,歼敌千余,并生俘1200余人。
北路第18 师,通过垄口后,在守军掩护下,首对东一点红展开猛攻,俘敌逾700余,并续沿沙滩,向西侧击。是时南路第 14 师,亦超越 132 高地,向埔头攻击中。我各路反击部队,有若猛虎出柙,锐不可当,敌军望风披靡。
(五)林厝血战,敌军丧胆
战至25日8时许,我空军神鹰,不顾恶劣天候,全力出动,密切支持地面作战。第118师藉空军之协力,得以一举击溃安岐之敌,并与南路会攻埔头,步步进逼,逐屋争夺,激战至11时30分,敌为挽回颓势,复由林厝增援千余,致战况益烈,但经我步战炮协同,及陆空联合痛击下,埔头之敌,终于大部分就歼,残余向北逃窜,埔头遂告克复。
我中南两路反击部队,于夺取埔头后,仅稍事整顿,赓续向林厝围攻。是时,北路第 18 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攻抵西一点红,与盘据该地之敌展开激战。
林厝、古宁头、西一点红一带,原遗有永久工事多处,其中少数为渗入之敌所占,敌乃据以死守顽抗。迄 14 时,我军在战车群前导下,向林厝发起猛攻,经十余次之惨烈肉搏,战况炽热,敌我伤亡均重。时各部队长,均亲临督战,致士气益振。双方缠斗至17 时,我军一鼓作气,分由林厝东南两面楔人,敌亦全力反扑,致战局暂时陷于胶着。
当金门岛上之地面作战,正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我海军 202 及南安两舰,亦驶泊古宁头西北海域,以舰炮封锁海面,并监视敌军之行动,使林厝一带之敌,完全陷于孤立。
同时,我地面守军,为彻底消灭犯敌,于25日黄昏前,重新调整部署,对林厝、古宁头之敌,彻夜包围监视,以备 26 日拂晓,再兴攻击,以竟全功。
(六)瓮中捉鳌,取得全胜
26日凌晨3时许,敌约千人,再趁夜暗,相继于古宁头登陆增援。我为彻底歼灭犯敌,于 26 日 6 时 30 分,由第 18 军军长高魁元指挥再兴攻击。北翼 18 师第 54 团,首克东海岸诸要点,直逼林厝东北;中路第118师,在战车协同下,向林厝东南与南侧攻击;第14师之第41 团,协同地区守备部队第601团,向南山侧击。8时许,我攻击部队,在炮兵火力掩护下,向预定目标迫近,虽沿途多属集团家屋,影响部队行动与火力发挥,但我官兵无不抱有我无敌之伟大精神,逐屋争夺,喋血前进。
9时许,我空军临空助战,海军太平舰亦进至古宁头海域,以舰炮支援陆上作战,致士气大振。第352 团在战车协力下,乘势首先突入林厝,与敌反复肉搏,战况惨烈无比。
11时,第12兵团司令胡琏将军,由台受命抵金,旋即亲临湖南高地,督师猛攻,我军因之愈战愈勇,激战至11 时30 分,顽敌终于不支,溃窜北山、古宁头等处残敌除被我生俘千余外,余皆全部就歼,林厝终于午顷为我完全克复。
林厝既下,我军继续向北压迫,14 时,古宁头以北碉堡四座,首被我战车炮摧毁,此时敌已丧失最后凭藉。我为尽速结束战局,乘势继续猛攻。战车第1连协同第 118 师,一举突入北山,合围势成,敌已成瓮中之鳌,我军步步进逼,苦战至子夜1时,遂将敌之核心阵地摧毁,残敌逃窜海滩,惜其载具,若非搁浅,即已被我摧毁,逃生无路,惟束手就擒矣。
27日,我军清扫战场,续俘获敌军千余人,弹械无数,至此金门之战,遂告彻底而完全的胜利结束。
(七)旋转乾坤,重启契机
金门之战,前后历时三天,敌倾万余之众,渡海来犯,但却丢甲曳兵,全军尽墨。其意义古不上于一场彻底而空前之歼灭战,更重要的是此一伟大胜利,在全盘战略上,具有扭转乾坤,重启契机的重大涵义。盖自民国 36 年7月4日政府正式下令讨逆以来,剿共军事,一直陷于不利态势,迄大陆全部沦陷,敌酋沐猴而冠,其气焰更嚣张万丈,直视金马台澎如囊中之物,孰料国军以哀兵之师,坚此百忍,终于一战石破天惊,使敌帮为之战栗;国际舆论,顿形改观;民心士气,赖以振奋;台澎得以转危为安;戡乱战史由是开创新页;反共战争得奠胜利先基;尤为我全国上下,带来无比信心,反共复国前途重启必胜必成之契机。
贰| 评析
时任第12 兵团司令、负责坚守金门的胡琏在其“检讨事项”中总结胜利的原因,主要有“光荣传统”、“精神战力”、“师克在和”、“军贵选锋”、“密切协同”等五条经验。在下文的评析中都有反映。
(一)在战略上着眼“保卫台湾”,着手战略布局,争取战略主动
1949年1月,胡琏在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中大败,只身逃回上海疗伤期间,奉老蒋在南京召见,示“迅速整训旧部,以备续为国用”。胡即向蒋面报:
“战事演进至长江流域后,山川形势,将限制大兵团之活动。陈毅、刘伯承两股共军,已无可能统一集中运用。若蒙予以三个军之众,深信必可协同友军击败敌寇。蒋肯定后面示:“应肃清闽粤叛变团队,打通后方补给地之潮汕,并准备保卫台湾。”(胡琏《泛述古宁头之战》,台湾国防部印刷厂,1975年8月15日)老蒋在我军结束淮海战役,正在筹划渡江战役之机,在“下野”之前,已考虑到长江以南可能不保,作了据守台湾、保卫台湾的准备。当时胡琏已是孤家寡人,手下并无部队,老蒋即任命他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计划在浙、闽、赣新编整训三个军共 4.5万人,作保卫台湾之用。胡琏在浙江和福建省政府主席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不同意在其管区征兵,遂转向江西,得到江西省主席方天的支持,胡琏“得此答复,喜出望外”,提出“一甲一兵,一县一团,三县成师,九县为军”的征兵办法,“每甲十二户,共推一丁人伍,两年期满,再推一丁以代旧丁。”(胡琏《泛述古宁头之战》,台湾国防部印刷厂,1975年8月15日)
用这个办法,在江西临川、东乡、进贤、贵溪、金鸡、资溪、南城、黎川、南丰、余江、余干、上饶等十数县,于1949年4月底完成征兵。同时在南京、杭州、南昌、武昌设失散官兵收容站,收拢旧部和散兵游勇。4月22日我军打响渡江战役,5月1日二野进入鹰潭,5月13日攻下南城、延平。此时胡琏的最大困难是“被服缺乏,械弹无着,新集之兵尚未训练”,随时可能逃散回乡。胡琏自己的评价是“以目前两军,仅18、118及75师等三个师尚可维持其军队形态,其余皆为乌合,实难应战。”胡琏对战局的判断是:
“盖当时上海保卫,正在激烈进行,陈毅部被羁于沪。逆料刘伯承或将整顿后方,集中兵力,然后一鼓作气,长驱而入闽南粤东。事后始知毛泽东每以善用大兵自诩,此次却丧失了战机。彼以刘伯承大包围于陈毅之南,俾陈全力攻沪。迨沪陷落,彼又以陈毅接替刘伯承,使刘伯承与林彪交叉运动,刘由赣西人西南,林由鄂南越两广,以致旷日费时。此一段时间,对12兵团来说,十分重要。向使刘伯承不待淞沪陷落,奋力追击,直越闽粤,而使林彪人蜀侵滇,则12兵团必将在万分狼狈之情况下,溃不成军。兵团主力迅即部署于长汀、连城及瑞金、会昌间,以瑞金为中心,从事整训。”(胡琏《泛述古宁头之战》,台湾国防部印刷厂,1975年8月15日)老蒋答应胡琏补给三个军武器,但大部让陈诚转运去台湾,装备在台湾新成立的各军。胡琏武器装备无着,得知昆明还有新造武器,冒着云南卢汉封锁的风险,自筹经费雇民航飞机数十架次空运到汕头,装备了第18军高魁元部的第118师,而金门反突击机动部队的主力正是此第118师。
胡琏的第12兵团从1949年4月至9月六个月间,在赣南、闽西一边打击我地方武装和国民党地方投诚武装,一边编练部队。胡琏有此评价:
“此次荡平叛变团队之所获,各师轻便装备,粗告充实。至此,第12兵团经过短短六个月的重整,已由残兵败将的颓废气氛中,一变而为声鼓轩轩,士饱马腾之大军矣!”胡琏在我大军横扫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之际,为什么能有六个月的时间从赣入闽,退守潮汕,苟延残喘,获得恢复的机运?胡琏自己说,“由南丰及南平方面南犯之共军,亦止于会昌及长汀。事后始悉陈毅部之作战地区止于赣闽,粤东则属林彪。而林此时正翻越大庾岭,以广州为目标前进中。此段时间,对第12兵团之整编训练与尔后行动自由,亦有莫大关系。”(胡琏《泛述古宁头之战》,台湾国防部印刷厂,1975年8月15日)其实就是利用了我三野、四野两个重兵集团进攻的接合部,三野进攻止于福建,而四野主攻方向在广州,遂使胡琏得以在此夹缝中由小壮大,几成近10万大军,给我军尔后解放金门造成极大障碍。
(二)重视金门的战略地位,思想统一、指挥统一,破釜沉舟,坚守意志坚决
老蒋说,“金、马是我们攻击(反攻大陆)时的两个拳头,也是我们防御(巩固台澎)时的两把锁。”又说“无金马便无台澎。”( 台湾国史馆史料处《金门古宁头舟山登步岛之战史料初辑》,1979 年10月)
胡琏曰,
“金门之战略价值,对于台湾之雄峙海上,表示中华民族,在其伟大领袖蒋总统领导下之艰苦卓绝反共精神,实难以估计。古宁头大捷十年之后,毛泽东又以金门为目标,掀起一次史无前例之火炮轰击,且亲临督战,可以念知。徵之历史,郑成功及施琅之攻取台湾,都以金厦为出发地。换言之,台湾之危,首在金厦之失。以今日敌我对峙情形,共军欲取台湾,必须发兵百万。战备集运,若由金厦。朝发夕至,往返行船,节短势险,事半功倍。反之,我以金门堵塞水深港阔、设备良好之厦门,则敌之战备集运港口,必须北由上海,南发广州(温州、汕头只能作为辅助港口),航程迂远,需船过多。而长途海运后之士兵,登陆复又战斗,其战力必受削弱。故金门之纵阻横扼,实为强拳塞喉,使敌欲逞不得,正乃台澎海上长城,不独反攻跳板,使敌如芒刺在背也。”(胡琏《泛述古宁头之战》,台湾国防部印刷厂,1975年8月15日)
笔者阅读的国军的连以上军官的回忆录,对金门军事地位的认识,与胡琏的认识完全一致,使用了“台澎屏障”“台湾锁钥”“海上长城”“反攻前哨”……等一系列战略层面上的用语,可知国军在坚守金门岛认识上的统一。根据当时的战局,我军挟横扫半壁江山之雄风,国民党金门如不守,台湾亦指日可下。胡琏对台湾兵力部署作了如下评析:
“当时之台湾军事情势:台北第6军之 207 师虽已成立,但 339 师却尚人员不足。163师由原台湾警备旅两团所改编,台南第 80军之201师戍守金门,206 师尚称完整,340 师则正在编练之中。外此则由上海撤退而来之 52 军及 54 军,实力如何,国防部当有资料,此处暂不论及。偌大台澎,仅此兵力,金门不守,台澎如何,可想而知。”(胡琏《泛述古宁头之战》,台湾国防部印刷厂,1975年8月15日)
《古宁头战纪》的作者李福井有此说:
“台湾当时的兵力,依胡琏的资料推论不会超过10万,那时部队编制不足,只有六成,在金门是如此,在台湾恐怕也差不多,而且装备残缺,有些部队无法应战。台湾守不住,大家都是悲观的。因此,国民党面临了存亡绝续的关头,那时国军有一部在西南,一部在海南岛,一部在舟山群岛,台湾后方空虚。有人说,如果毛泽东在福建造船,挥军直攻台湾,再来收拾上述那些地区,或许整个情势改观,历史重写。但是,毛泽东是大陆战略专家,他可以在陆地上把蒋介石一手建立的革命武力摧毁殆尽,却在金门之役,败给海洋战略专家蒋介石。这一役让国民党有如吃了还魂丹,重新振作了起来。”胡琏回忆录校订者王禹建说:
“所以金门之战,无疑是当时敌我争衡中的一场生死决业,也是关系中华民国玉存亡的一次决定性战役。盖此战敌若得逞,必将乘胜夺取台湾,摧毁我反共的最后根据地。我军获胜,则可保障台、澎,徐图建设相机反攻以光复大陆。此后三十年来的事实发展,完全肯定了这一看法。古宁头大捷的重要价值,即在于此。”
在战役作战层面,国民党金门守军高级将领的思想和指挥也是前所未有地统一。胡琏谓曰:“打仗,打将!”在金门指挥作战的有:东南长官署副长官罗卓英、厦门(漳州)绥署主任总司令汤恩伯、第12兵团司令胡琏、第22兵团司令李良荣、第18军军长高魁元、第19军军长刘云瀚、第25军军长沈向奎、第5军军长李运成,海军第2 舰队司令黎玉玺,各师师长尹俊、罗锡畴、李树兰、刘鼎汉、范鹿舜、劳声寰等。他们不在一个序列,很多也不在一个“山头”,部队装备、人员补给等综合战斗力更不在一个层次上。如第25军的40师、45师由空军机场警戒部队转来,毫无实战经验。但他们都能在坚守金门这个统一意志下,服从命令,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实不多见。胡琏回忆录校订者王禹建说:
“在金门的 12 兵团和 22 兵团的部队指挥关系,由福州绥署代主任汤恩伯将军,于10月22 日发布了一道作战命令:'所有金门岛部队在 12 兵团胡司令官未到达以前,均归22 兵团李司令官指挥。 迨进犯的共军于 25 凌晨,由后沙、垄口、古宁头一带防线突破深入之后,22 兵团李良荣司令官,便以其控制之118师及战车部队,对敌实施反击。而由18军高魁元军长由岛东到岛西之湖南高地前线,负责指挥。以后19军的 14 师和 18师陆续开到参战,均仍由高军长统一指挥,以律定各部队的齐一行动。此种适切的统一指挥和灵活的运用兵力,乃是我军能够发挥战力的主要因素。”
李良荣
(三)战斗精神顽强,背水一战,强调“无形的精神战力”
国军在金门战役中,战斗精神之顽强,也是在解放战争各次战役中所不多见的。
一是高级指挥员亲临一线,给官兵的士气以极大提升。汤恩伯、胡琏、高魁元等兵团和军级指挥员,把指挥所设在132 高地(一说湖南高地),距我军战斗线不过七八百米,甚至有段时间湖尾、观音亭山已被我军直接攻击,他们冒着弹雨折回。胡琏在指挥所用望远镜观察战场,直接指挥到班排和坦克单车,并亲自与一线连排长通话,鼓舞十气。届时蒋经国在军内没有任何职务,在战斗打响后由台湾飞来,亲临一线指挥部和战车内鼓舞士气。
二是营团指挥员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第353团团长李光前所部大部分是新兵,攻击林厝时被我火力压制卧地不起,支援火力只有五挺轻机枪,其中两挺打不响,三挺不连发"。李光前冒着我军绵密火力,亲自带领部队冲锋,被我击中身亡。时任第 18 师师长尹俊在回忆录中说,
“战斗至此,我352团已有3个连长阵亡,2个营长和5个连长负伤未退,形成一时的攻击钝锉。我为打开此一僵局,乃亲自指挥警卫营前进攻击,并要求战车3辆支援之。鏖战一小时,卒将该两碉堡攻克,导致全军攻击之进展,然该营自营长以下干部非死即伤,仅余指导员1、士兵57员而已。"(台湾国史馆史料处《金门古宁头舟山登步岛之战史料初辑》,1979 年10月)
三是连以下战斗骨干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一线阵地和滩头碉堡被包围分割、屡次受到我强大攻击时,能各自为战,顽抗到底。其观音亭山、垄口、东西一点红等一线支撑点我都没能攻占,只能从其间隙渗透到东保、湖南、安岐、浦头、林厝等二线阵地前,仅夺占古宁头、北山、南山、林厝少数几个据点,而关键要点双乳山、湖南、132 高地未能攻占。待天明时我军攻击部队暴露在敌火力下,遭到重大伤亡。
国民军的战斗力何处之来,第18师师长尹俊有如下见解:
“本师于徐蚌会战后,虽能重振旗鼓,然皆系新聚之卒,装备不全(每步兵连仅有轻机枪六挺),但由于各级干部悉能保持传统精神,因而此次战役中皆能奋勇杀敌,誓以报双堆集之仇为职志,前仆后继,裹创再战之精神,即共军亦为之惊钦不置(俘敌之团长刘天祥所述),故保持各部队之团队精神,实为发挥战力之重要条件。”(《金门大捷三十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载《近代中国》第 12 期,1979年8月)
时任 201师(青年军)师长郑果有如下见解:
“金门古宁头大捷战役,本人统率陆军201 师(欠603 团)两个团和配属直属部队约五千余人,奉命守备古宁头附近海岸,所以能坚毅不拔,不仅抗拒了当时优势共军疯狂进犯,且每个官兵主动的冒险犯难发挥了独立作战的精神战力和物质战力于极致,这应归之于青年兵素质高,受领袖精神感召,经严格训练后爱国心强烈与新受敌害流浪之苦的经历而仇共恨共。”(郑果《明耻教战·并述古宁头战役史实》,1969年10月)601团二营营长赵树军是这样认识的:
“如何破除恐惧心理?如何奠定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其要点如下:
1.本营之战斗技能,曾获全师营级冠军,今以既设阵地对敌作战,余认为胜利左券在握。
2.'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机枪’其中“怕大炮’完全是心理问题,依余一数年作战经验,未闻有炮弹直接命中头颅者。因此要求官兵破除恐惧心理,不可永远畏缩碉保内,而必须每保派二、三人位于碉保两侧散兵坑,担任监视、联络与掩护。
3.宣达兵团司令李良荣将军之'十杀诫律’。
4.宣布本营长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并要求'全面督战’。其大致内容为:'战斗开始后,不准一人后退,否则格杀勿论。余位置于营指挥所,倘余向前运动,官兵有掩护之责;倘余自指挥所后退,任何官兵有杀余之权。
5.金门为一海岛,无后退余地,如不歼灭敌人,即将被敌歼灭。因之要求官兵按既定计划,奋战到底。
6.领导全营阵前宣誓。本营于此次作战,能始终确保阵地,并获辉煌战果,心理建设,树功厥伟。”(《金门大捷三十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载《近代中国》第12期,1979 年8月)(四)各军兵种积极主动协同,发挥整体战力
据时任国军第2舰队司令黎玉玺回忆,
“我扫 202 及南安舰由在场海上资深官中荣舰长马焱衡依既定作战计划指挥下,立即驶入古宁头西北乌沙水道,以猛烈炮火攻击敌船及其沿岸登陆之敌军,协歼犯敌,另饬转战经月机动能力较差之楚观、聊铮、淮安、扫203、炮15、炮16等舰艇布防大小金门间海域,以求大金门西侧后方之安全,嗣因战场扩大,遂对古宁头附近犯敌行广正面射击,毙敌至众,中荣军舰于 0500 时到达古宁头以西海域参加战斗,以炽盛火力予敌重创。当我陆军第118师、第14师、第18师正对犯敌实施全面反击之际,以中荣舰之加人予以有力支援,士气为之大振。”
“一面支援友军陆上反击,一面阻敌后续部队海上增援,战至日晚,击毁敌船及人员甚多,该两艇长均为优秀干部,能征惯战,虽在共军密集炮火下,仍骁勇直前,尤其 202 艇艇长李济民于长山八岛及厦门战斗中,亦均表现极为优异,而中荣舰长马焱指挥卓越,更充分表现我革命军人之精神。”(《金门大捷三十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载《近代中国》第12期,1979 年8月)
国军空军在战斗中压制了我位于大、小磴的炮兵阵地,炸毁了我部分登陆后搁浅的渔船,振奋了陆军的士气。特别使我军遭受重大伤亡的是国军战车(坦克)部队。敌战车营只有两个连,22辆美制M5A1轻型坦克,从上海撤至台湾,又从台湾前抵金门,很多坦克是无枪无炮无电台无发动机的“铁壳子”,一路走来一路修理加装,一路加强训练,抵金门一个月后已形成战斗力。战斗骨干均是淮海战场溃败的坦克乘员,政治上仇视我,技术上精通专业。其对我军杀伤在三个地点:
一是我军进攻当晚有1辆坦克在演习中陷于垄口附近沙滩中,另1辆来拖救,正好我军抢滩上陆,这2辆坦克(一说3辆)发扬原地火力,使我进攻垄口切断金门岛蜂腰部的部队进攻受阻,不得已转向观音亭山方向。
二是配合金东第118 师逆袭部队,沿东一点红向西一点红沿海滩攻击前进,杀伤我大量因进攻受阻隐蔽在海滩上的部队,并击毁我部分搁浅船只。
三是在其步兵攻击我最后据守的林厝、南北山、古宁头村落时受阻时,依靠抵近射击,杀伤我据屋坚守部队。
美制M5A1轻型坦克
第18师师长尹俊回忆,
“协力友军围攻北山敌最后固守之村落据点,所有敌千百余,帽集于一坚古家屋,顽强抵抗,迫使我方一面扫荡外围地区,一面以战车与火箭筒抵近射击,打得该屋百孔千疮,墙壁倾塌,直至27日凌晨,始全部攻占,进入一观,血肉淋漓,惨不忍睹。”(《金门大捷三十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载《近代中国》第12期,1979 年8月)据敌我双方战后史料,都没有我击毁、击伤其坦克的记录,我军在淮海战场上以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甚至登上敌坦克往炮塔内投手榴弹的场景,在金门战役中都没有发生。战后,国防部授予该营荣誉称号“金门之熊”。
黎玉玺评价三军协同作战
“三军一家如手如足,是我们国军团队精神之极致。本次战役中,我海军官兵不计其本身安全,奋不顾身,克服恶劣天候,增援金门,及在水深不足之金门水道,涉险作战,都充分表现我海军之革命精神,而此种群策群力,无我无私之团队精神,将为我未来反攻坚战胜利之确切保证。”(《金门大捷三十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载《近代中国》第12期,1979 年8月)
为增援金门,蒋军出动了唯一一个B—25轰炸机中队
(五)筹划周密,判断准确,准备充分
金门战役当面一线守军为国民党青年军第201师所辖 601、602两团,担负琼林、古宁头、湖下地区(即金门岛西北部)守备。时任该师师长郑果,作战部署与作战指导如下:
“(1)师采取直接配备,决心以两团并列重点置右,步兵第 602 团为右地区团,占领右起琼林、后沙,左至安岐以北小溪口(不含)间海岸之守备,步兵第601 团为左地区团,占领右起安岐以北小溪口(含)、古宁头,左至湖下间海岸之守备,师置重点于观音亭山、小溪口以东海岸和湖尾乡高地,各地区才酌情控制少量预备队,占领双彩山、观音亭山、132 高地等各要点,实施机动战斗,师属炮兵(75 山炮4门、42 迫击炮4门)行一般支援,友军353 团为机动打击部队,于下堡、安岐保持机动。
(2)师即行加强防御工事,依既有训练构筑+堡群,强化各要点并构成阻绝工事以阻止敌军接近与渗入,配以强大火力,有效封锁阵地间各孔隙,以瞰制全战场,弥补我兵力之不足。作战指导:
(1)主力直接配置海岸线,藉工事与火力,趁敌登陆前后混乱期,全力摧毁敌船于水上,歼灭犯敌于水际。
(2)敌大部登陆成功时,应坚守阵地,全力歼灭敌人于滩头与阵地前或拘束之,以阻止其扩张,待机配合我打击部队反击。
(3)纵然阵地被敌军突入,土堡被摧毁。应视当时状况,依各堡之相互支援,得以猛烈火力急射与果敢逆袭,坚决歼灭敌军于阵地内。
(4)各部队当情况缓和时,应主动协力战况陷于胶着之邻接友军作战。举凡各部队实施防御配备与编组,阵地编成与构筑,粮弹储备与保养,以及人员作战训练等,均应把握住发挥独立作战。
两个要求:
①一切要求必须能够承受数倍敌军连续数次之突击,仍能独立作战,固守阵地。
②一切要求必须能经数昼夜,无支援状况下,仍能进行坚决的独立作战,且能连续击溃敌军于阵地前,歼灭敌军于阵地内之能力。”他在总结作战经验时说道:
“师之作战准备适切,如地形利用,土堡、据点构成以及大小部队轻重兵器、步战炮、打击力与拘束力联合防御作战实弹演习等,战斗开始后,各部队均能按演习计划以行动、配合恰当,乃是制胜主因。”( 郑果《明耻教战·并述古宁头战役史实》,1969年10月)在战备期间,各级都到一线监督防御阵地建设情况,第22兵团司令李良荣
“以勤劳克苦之精神,日夜奔走于岛之周边,督导防务之设施,碉堡之构筑,虽一射击孔,一枪座,以及炮兵阵地之选择,必躬亲检定。”李良荣判新:“自10月12日大嶝岛陷敌,17日厦门失陷,金门大有风雨欲来之势;得同安方面敌情。积极征集民船,可能于25、26 日攻击金门。”(台湾国史馆史料处《金门古宁头舟山登步岛之战史料初辑》,1979年10月)
24日上午兵团部召集会议,有沈向奎军长及第45师、第201师、第118师等团以上及特种部队长参加,由李良荣主持,汤恩伯列席。会议决定,即晚演习,偶想敌情,为白莲河,大嶝起航之敌,于垄口——古宁头之线登陆,以第201师于第一线配合炮兵击灭犯敌于海上及滩头;以第 118 师为打击部队,击灭敌登陆部队;第45师固守原阵地,以击灭一部登陆之敌军,而策金东地区之安全。最后汤恩伯结论:“敌不登陆金门则已,如登陆金门,则必在东西一点红之间,演习时希确实认真。"(台湾国史馆史料处《金门古宁头舟山登步岛之战史料初辑》,1979年10月)
下午各部队按上述方案演习,直至步、炮、坦协同,拘束部队和打击部队配合严密圆满,才告结束。当夜我军即发动进攻,进攻行动与国军演习如出一辙。金门守军对我进攻时间、进攻地段、攻击要点、穿插路线判断之准确,是我战役战术层面上要记取的教训之一。
国军防御阵地构筑也很严密。当时只有17岁、担任班长的李志鹏回忆:
“我们每一个班筑一个碉堡,碉堡周围再筑散兵坑及交通壕,以保护碉堡。以我们第2营而言,在安岐村前线的班碉堡,就有50、60个之多,是采纵深配备方式,每一个碉堡都是独立作战的单位,而且有充足的弹药存放在碉堡中。以我这个碉堡而言,装备有一挺重机枪,两枝步枪,排长携带一枝冲锋枪,留存弹药 9000发,这种阵地布置法,的确是国军的新战法,前所未闻。如以我201师(缺603团)包括师直属部队的全部碉堡而言,总计恐在400个以上。在自己的防区里,组成了一个星罗棋布的天罗地网。碉堡与砖堡之间,前后左右不过100 余公尺,彼此可以相互支援,构成一个极有效的火网。无论日间、夜间,敌人纵然可能攻下少数的碉堡,但绝对多数的碉堡,依旧可以坚守成功。他还说:“在沙滩上构筑工事,非常困难。尤其是重机枪阵地,更是困难。因为在沙滩上挖深一点,两边的沙就会垮下来。与在泥土地带作工事,完全不一样。不得已,只有借用安岐村民家的门板。门板不够,就借用古宁头山地坟墓的石碑。真是缺德,我们一个班就在古宁头搬了大约二三十块墓碑,勉强筑成了一个初步的重机枪阵地。”
时任 201师601团第2营营长赵树泽回忆:
“本营防御地区全部是平坦沙地,毫无起伏,无险可守。阵地前之海岸倾斜甚缓,低潮时滩长数百公尺,高潮时则海水直抵阵地前缘。居此易攻难守地形,决以碉堡构成坚固据点,并将自动火器配置于第一线,配合副防御工事,构成浓密火网,期达歼灭敌军于水际之目的。竟两周之努力,全营构筑碉堡47个,并以5、6连及营指挥所为核心,构成3个坚强据点。副防御工事方面,在工兵第20团及技术总队人员协助下,阵地前构筑半屋顶形铁丝网,并广布绊网、触发地雷及拉发地雷,营连指挥所亦构筑铁丝网以加强防御韧性。本营配有 250 磅炸弹 12 枚,方形黄色药包2000包,于是雷区布置十分浓密。”(《金门大捷三十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载《近代中国》第12期,1979 年8月)当我军乘高潮抵滩时,竟距沙滩堡不过十几米,而淹没于水下的铁刺网不仅牵挂我船不得进,甚至拦阻我军涉水官兵难以逾越。战后水退,铁刺网上竟挂我军官兵遗体400多具!第201师在构筑和完善防御体系时,还加强了“任务演习”,“师律定各级任务演习时间,并以排、连、营、团、师之顺序实施之。”
(六)我军部分部队政治思想基础不牢,缺乏顽强的战斗意志
我军在金门战役中全军覆灭的教训,除敌我双方已形成的共识,即我骄傲轻敌,登陆部队指挥不统一,情报不准确,潮汐气象掌握不,,输送船只不足等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登陆部分部队政治思想基础不牢,基层官兵缺乏顽强的斗志。据国军资料,我登陆部队9000多人,除3000余人阵亡外,其余6000余人均被敌所俘。除最后坚持在古宁头村落里打尽最后一枪一弹,大多身负重伤的少数官兵被俘外,我军部分官兵在战场上主动缴械的场面多次出现。时任敌战车连排长的张月回忆说:
“敌人望风披靡,毫无招架余地,只有投降,别无他途,纷纷将枪送到我们车上来,遵照指示,双手抱头,坐到指定的空地上,俘虏越来越多,我们车里车外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武器,炮塔几乎摇不转了。”营长赵树泽回忆,
“当时敌俘数目大于我军兵力六倍以上(营指挥所兵力仅80余人),虽然因我士气高昂,部署适切,敌俘不敢妄动。但终须严予看管以防突变。笔者于古宁头作战第一日,因伤亡过重,挑选曾在国军中服役之敌俘数十人临时编入各班以补充战力,此非得已,但对士气及战力均有较佳之影响。”(《金门大捷三十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载《近代中国》第12期,1979年8月)据国军有关资料,大约有1000 多名俘虏战时即加人国军与我登陆部队作战。时任营长的徐逑说:
“拂晓时,自观音亭山驶下战车3辆,行至沙滩,成一字队形,枪炮齐发,扫荡共军,我看敌兵四处逃窜情形,即指当面之敌虽多,已成乌合之众,但届时如有敌干集中指挥来攻,则不但我之阵地难保,更可能影响整个战局。遂命副营长兼第六连长史堃,集中附近官兵约40余人,有枪者持枪,无枪者(运补弹药之炊事文书等)持手榴弹,会同第4连由观音亭山向沙滩进击,由号兵3人吹奏冲锋号,副营长在前领导,我在后督阵,由正面冲出。官兵怒吼,杀声霹天,顷刻间,即见敌兵约百余人。高举双手投降。此次战役,我营俘敌共 1037人,武器甚多。”
时任201师601团团长的雷开瑄说,
“除部分堡毁人亡外,其余各堡均坚守到底,使进攻共军无处藏身,天将明时,暴露于我阵地防御火网之前,即有千余共军于我军阵地前弃械投降,其余共军,则窜入古宁头南北山村庄,居嵎顽抗,本团1、3 营,联合于26日午后肃清南山之敌,最后顽抗之敌军三千余人,亦于27日晨全部缴械投降,而结束古宁头战斗。总计此次战斗,共俘获共军约七千余人。”(《金门大捷三十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载《近代中国》第12期,1979年8月 )胡琏也说道:
“未知此时尚有3000余待俘之共军,及由厦门增援而来之一营,尚困伏于古宁头村北之海岸断崖下,正进退不能,彷徨无计中。27日上午9时 30分我战车及步兵搜索前进时,突然发现此庞大之人群,当即令其投降,此辈见大势已去,抗亦不能,乃束手归降。”
“忽有一队约百名之共军,武装齐全,自山涧间跃出,未经包围战斗,彼乃自动解除武装,可为当时战场上混乱情形留下一写照”。(胡琏《泛述古宁头之战》,台湾国防部印刷厂,1975年8月15日)国军从金门战地最高指挥官到班长、排长的一致回忆大概不会有大的误差。我军登陆部队缴械投降(被俘)集中在四个地点。
一是我军从垄口至东一点红突击部队在观音亭山附近失利后,缴械投降近千人;
二是25日天明后,金东守敌在坦克引导下横扫东西一点红海滩时投降千余人;
三是围攻最后据点古宁头、南北山时,弹尽粮绝,被俘数百人;
四是敌清扫战场发现古宁头濒海断崖下集结了约3000 人,在突围无望的情势下,第246团团长孙玉秀负伤自杀,余大部投降。
除古宁头、南北山被俘人员外,其余三处降敌者,大多缺乏战斗意志,在失去上级指挥情况下,难以坚持战斗。究其原因,登陆部队基层大多是解放战士,也有一些是我大军南下途中参加的新兵,都来不及整训,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战斗精神不强。教员说:“军队的基础在士兵”。这一情况可以看出战斗精神教育的重要,士兵基础的重要,是我们要认真记取的重大教训。
以上内容来自《血色财富——我军失利战例评析》,局部有修改及补充图片,感谢阅读。
后记
从左至右:244团团长邢永生、253团团长徐博、246团团长孙云秀
孙云秀于27日下午在沙头附近被包围,高喊:“蒋匪们,来吧!我就是团长。”待敌人彻底包围过来时,孙云秀举枪打死数人后自尽,英勇牺牲。国民党军史记载:“孙云秀极为彪悍,饮弹自尽后,尸体兀自屹立不倒。”
253团团长徐博和251团政委田志春率部在太武山区打了三个多月的游击,终因弹尽粮绝失败。他俩拒绝了台湾方面的劝降,英勇牺牲。
253团政委陈利华改名换姓混入蒋军中潜伏,官至上校,1981年去香港与党组织联系未果,被告发,处死于台北刑场。
251团代团长刘天祥在古宁头指挥作战时双腿被炸断,不幸被俘,被送到台湾。国军企图让他念对大陆的劝降稿,被刘天祥拒绝,1951年惨遭杀害。
----------------------------- 这次国军确实完胜 轻敌误事,太惨烈,登岛3个团将士血洒金门,几个团主官下场都很惨,痛惜 国军历史有两场战役至关重要,一是龙潭战役,二就是金门战役。[赞] 痛击苏联伪军 金门战役,南麻临朐战役,大同集宁战役,第二次四平战役,第二次涟水战役等等,都是国军胜利 失利的最大原因还是前期侦察不利,没有发现12兵团和201师增援部队已经到了金门。如果事先知道岛上有两个兵团4万多人,这仗当时根本打不起来。 没有苏联当年扶持果党还想建黄埔出广东?[尴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