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销售模式——是突破瓶颈还是自毁招牌
1、盲盒,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具有随机属性。盲盒文化源于美国,兴于日本。日本的潮玩最初名字叫mini figures,流行欧美后也开始被称作blind box。因此最早的盲盒是应用在潮玩上,盒子里装着样式多样的可爱玩偶手办,但盒子上并没有标注具体是哪一款,以其限定款的饥饿营销方式,极大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和复购欲。
一种狩猎的心态,但不知道猎物是什么,更是激发了人们购买的欲望。也夹杂着一丝赌博的心态,特别是产品价格远高于盲盒销售价格时,这种心态越明显,总会想着自己一定能得到最高奖励,因此会沉迷其中。
2、不记得最早接触盲盒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回溯过去跟盲盒有关系的,应该从QQ邮箱的漂流瓶说起吧?捞起来的瓶子也不知道是哪里的,也不知道会捞出来什么瓶子,写什么内容,还是有点意思的。
微信将这个功能给复制过来,也玩的不宜热乎,后面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取消了。
再后来遇到盲盒换书活动,双方各寄一本认为觉得不错的是给对方,但没收到之前也不知道对方会寄来什么书。因此就很期待快递早点到来,揭晓谜底。
书店购书也开启了购书盲盒活动,几本书绑定在一块,装在一个盒子里,也不让你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书,会大概提示下里面几本书的大致范畴,比如社科类、文学类、心理学等等。
在淘宝上也看到盲盒买手机活动,一个盲盒几十到几百不等,至于能不能买到iphone以及其他品牌的手机,则也是看你运气啦。
这些小物品、小物件开启盲盒还能够接受一些。但对于大件物品的汽车也开启盲盒销售模式,通过预售图片来看进行预定,定金几百到几千不等。没上市之前我们不知道整辆车的配置、性能、装饰如何,甚至具体价格也不知道。
这种大件物品,价格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用于开盲盒,开的不好的话,后期使用体验感那肯定是不好的。
3、盲盒是勾起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限制盲盒数量又能起到饥饿营销的效果,因此盲盒能够增加销售份额。但正因为这些效果,部分商家会通过操作盲盒来去库存、炒作,甚至会采取虚假手段,盲盒中根本就没有消费者所期待的物品或者是只有几份有。
而消费者在商家炒作、广告宣传以及心理刺激下,采取不理性的消费模式, 导致到手的商品价格远远高于销售价。很多企业的盲目跟风盲盒销售模式,也会引起市场的“不理性”,破坏市场秩序。
4、不是所有的商品都能够采用盲盒消费模式,消费者没有接触说实体 ,对于购买后的体验就是难以协调的矛盾,体验差在售后阶段则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负面”效应。而商家也应该秉持做好产品质量为原则,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销售模式。
产品质量好,适当的盲盒模式或许能够突破瓶颈,让更多人知晓。
但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到手价格相差巨差,体验感较差情况下无疑是自毁招牌。
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这也靠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如何去建立良性互动。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