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在教育子女上,你只有一次机会
“整天拿着个手机玩游戏,我和他妈妈一说他,他就拉下脸,恨不得给我们脸色看。
有时候我气狠了,多说了他几句,他就可以好几天不吭声。我每次出差回来都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他、教他,可还是没多大改变,再过1年就要高考了,你说我能不急吗?”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成效就像打在食品包装上的标签,是具备“有效期”的。
3岁前,“最有效”;6岁前,“有效”;10岁前,“次有效”;等到了12、13岁,父母的权威也就基本“失效”了。
父母的保质期很短,只有10年。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8岁到18岁,经历了幼儿到少年的转变,这10年,是孩子性格塑形的关键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奠基期。
这10年,孩子会经历太多的诱惑,也会面临对他们来说山一样的难题,家庭若不做好该有的引导和教育,光靠孩子一个人的长大摸索就太难了。
孩子的问题映射了家长的问题
和一些家长聊天,经常会听到孩子各种各样的长大问题。
我家孩子胆小怕事,你家孩子脾气蛮横,他家孩子怯懦自卑……
有些家长还意识不到这种问题,浑浑噩噩地继续依照错误的方式教育,有些家长意识到了,不免焦虑又心急。
教育专家李玫瑾说,人的心理问题,是滞后反应的。今天的行为,却不是因今天的问题。那些莫名奇妙难以理解的行为,根源往往都在过去。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总是做出让你感到困惑或担忧的举动,仔细回想一下,是否在他的过去,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种下了这样的种子。
而这颗种子,究竟是父母播下的,还是孩子自己播下的?
不可否认的是,某种程度上,孩子的问题,也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孩子,我都是为了你好
因为爱的深沉,所以就可以肆意地入侵孩子的世界,无视孩子的意愿,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
这样的“好”未免太过沉重,孩子的自我被忽视了,又如何谈得上“为了你”呢?
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
儿童并不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瓶子,他们不是每时每刻 都等待着我们的帮助。
爱得太满,是种灾难。
真正的爱,是一场对生命的成全。
所有的孩子,最终都只想成为他自己。
别用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做自己的权利。
孩子年龄尚小,价值观还未形成。若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抱怨,无异于过早地让孩子承受,在他的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还有的妈妈试图以“抱怨”的话激励孩子,对孩子说:
妈妈辞了工作都是为了你,为了好好陪伴你,都没有外出游玩的时间,你还不好好反省,就知道玩……
这种抱怨多了,孩子不仅会不上进,反而因为自己给妈妈添了这么多的烦,变得自责乃至自卑。
有人说,父母在孩子面前抱怨,就好比让孩子闻二手烟,孩子不得不把这些负面情绪吸入自己的身体,同时潜移默化地被影响。
“早就告诉过你,你不听”,这句看似提醒的话,其实是把自己放到了孩子的对立面,忽视了孩子最真实的情绪。
它除了彰显父母的“高明”外,对解决孩子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帮助。
孩子的长大本就是犯错的过程,与其抱怨孩子的不听劝,不如引导孩子,如何坦诚对待已经造成的后果。
毕竟,再好的道理,也抵不过孩子自己的亲身经历,只有体验过,才能入了孩子的心。
孩子不是父母的提线木偶,未来的路,终究要靠孩子亲自来走。
高质量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就像在《奇葩说》一次节目中,颜如晶说的那样: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的一生就像一部连续剧。我们追剧,错过了某些情节可以找时间补回来。可孩子的人生从1岁到20岁,父母一旦错过,就永远看不了。”
有很多的年轻父母,总以要赚钱养家,要趁着年轻努力打拼,要给孩子提供更美好的将来为借口。
然而他们是真的每天都那么忙,忙到抽不出一点时间来关心孩子吗?
事实上很多父母下班回到家,躺沙发上看手机,玩游戏,看电视,三五成群喝酒打牌。
他们不是没有时间陪孩子,而是把时间都给了自己。
不要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个任务,更不要当做一个负担。
因为是你没经过孩子同意就把他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
陪伴孩子也不是单纯的把孩子放到自己眼皮子底下,保证孩子在视野范围内的安全就好。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孩子的长大速度太快,牙牙学语似乎还在昨日,转眼就羽翼丰满要飞出自己的小家。
当孩子背起行囊离开家的时候,希望每一个父母都是欣慰之情,而不是满满的遗憾和后悔!
END
http://pic4.zhimg.com/v2-2f2203c7b86e20aa27a334fb3a896443_r.jpg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