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检验》第三章 白细胞检查
一、白细胞生理概要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分①分裂池:包括原粒、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具有分裂能力。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2001 年检验士)③储备池:包括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储存于骨髓,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急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④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一半随血液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2001 年主管技师)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变形、粘附及吞噬、杀菌等作用。(2005 年主管技师)
嗜酸性粒细胞内颗粒不含溶菌酶而含较多的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2006年主管技师)作用是对组胺、抗原抗体复合物、肥大细胞有趋化性,并分泌组胺酶灭活组胺,限制变态反应,并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有六个来源:组胺;C3a、C5a、C567;致敏淋巴细胞;寄生虫;某些细菌;肿瘤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含有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参与过敏反应,对各种血清因子、细菌、补体和激肽释放酶等有趋化作用。
1. 单核细胞
释放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大部分粘附于血管壁,少数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幼吞噬细胞,再成熟为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吞噬和清理功能、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
2. 淋巴细胞
是人体的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白细胞的 1/4。在骨髓(B)、脾、淋巴结发育成 B 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在胸腺(T)、脾、淋巴结发育成 T 淋巴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参与细胞免疫。观察淋巴细胞数量变化,有助于了解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历年真题回顾
下列各阶段细胞哪种不具有丝分裂能力 (2001 年检验士) A.早幼粒细胞 B.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C.原始单核细胞 D.中幼红细胞 E.幼淋巴细胞标准答案:B
白细胞计数值的日间短暂变化主要是出于 (2001 年检验士)
A.分裂池的白细胞数增加 B.成熟池的白细胞成熟时间缩短C.贮备池的白细胞释放增加 D.边缘池的白细胞数量增加E.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白细胞重新分配
标准答案:B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仪包括 (2001 年主管技师)
A.贮备池的白细胞 B.循环池的白细胞 C.成熟池的白细胞
D.边缘池的白细胞 E.分裂池的白细胞标准答案:B
白血病时是由于哪个池的白细胞进入循环池使白细胞增高 (2005 年主管技师)
A.边缘池 B.分裂池 C.成熟池 D.储备池 E.以上均不是标准答案:B
严寒或暴热刺激后白细胞增高是由于吸引了哪个池的细胞进入循环池 (2005 年主管技师)
A.边缘池 B.分裂池 C.成熟池 D.储备池 E.以上均不是标准答案:A
下列细胞中含有较多过氧化物酶的是 (2006 年主管技师)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单核细胞标准答案:C
1. 检测原理
二、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
2. 方法学评价
⑴显微镜计数法:简单易行,但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
⑵血液分析仪计数法:计数多而快,易于标准化,准确性高,需特殊仪器。抗凝不充分或出现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等可干扰白细胞计数。
3. 质量控制
⑴经验控制: ①与红细胞数比较, 正常情况下, 红细胞数/ 白细胞数约为
(500~1000):1。②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⑵计数误差:①技术误差: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可减少甚至避免。②固有误差:血细胞分布不完全相同造成的误差。若白细胞数太低(<3×109/L),可增加计数量或减低稀释倍数,太高(>15×109/L)可增加稀释倍数。
③有核红细胞:外周血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需进行校正。校正后白细胞数=校正前白细胞数×100/
(100+Y)(Y 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 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2001年主管技师、2008 年检验师、2010 年检验师、2010 年主管技师)
4.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6 个月-2 岁:(11-12)×109/L
(2001 年主治医师、2008 年检验师、2009 年检验师、2009 年主治医师)。
5. 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变化,所以白细胞计数意义与中性粒细胞基本一致。
6.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⑴显微镜计数:白细胞稀释液 0.38ml 加血 20μl(稀释 20 倍),充分混匀后充入计数池,然后静止 2-3min,低倍镜下计数四角 4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白细胞数=4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N)/4×10×20×106=N/20×109/L。(2001 年检验师、2009 年主治医师)
⑵注意事项:各大方格间细胞计数结果相差不超过 10%,否则应重新充池。历年真题回顾
用显微镜计数白细胞,低倍镜下计数四角 4 个大方格内的细胞数分别是 24、24、25、27, 该份标本的白细胞数量是 (2001 年检验师)
A.4×109/L B.5×109/L C.5.5×109/L D.6×109/L E.6.5×109/L
标准答案:B
某病人外周血细胞计数值为 10×109/L,但在分类时计数 100 个 WBC 时,见到 25 个有核RBC,则白细胞计数的真值为 (2001 年主管技师、2010 年检验师、2010 年主管技师) A.4×109/L B.8×109/L C.10×109/L D.12.5×109/L E.15×109/L
标准答案:B
成人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是 (2001 年主治医师)
A.(4~10)×1012/L B.(2~5)×109/L C.(4~10)×109/L D.(10~20)×1012/L E.(20~40)×1012/L
标准答案:C
6 个月~2 岁的婴儿的白细胞为 (2008 年检验师)
A.4-10×109/L B. 10-15×109/L C. 11-12×109/L D. 15-20×109/L E. 20-30×109/L
标准答案:C
正常初生儿白细胞一般达 (2009 年检验师)
A.10×109/L B. 15×109/L C. 20×109/L D. 25×109/L E. 30×109/L
标准答案:C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DC)
1. 检测原理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分类, 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并计算出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2. 方法学评价
⑴显微镜分类法:准确性好,是白细胞分类的参考方法,但耗时、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
⑵血液分析仪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 2 种方法,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 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3. 质量控制
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包括①细胞分布不均:通常涂片尾部嗜中性粒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单核细胞沿长轴均匀分布。大细胞和幼稚细胞分布在涂片尾部和边缘,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布在涂片头部和体部。采用“城墙”式移动进行涂片分类,有助于弥补涂片中细胞分布的差异。若离心后制片,准确性可提高 10%。(2001 年检验士)②形态识别差异。
4. 异常血细胞报告方式
每张血涂片应计数 200 个白细胞,发现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应分类报告,并包括在白细胞分类比值或百分率中。见到有核红细胞,不应列入白细胞分类比值或百分率,而是报告分类计数 100 个白细胞所见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5. 参考值
表 1-3 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2001 年检验师、2001 年主管技师)
百分率(%)绝对值(×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7嗜酸性粒细胞0.5~50.02~0.5嗜碱性粒细胞0~10~1淋巴细胞20~400.8~4单核细胞3~80.12~0.8 6.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⑴生理性增多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0% ,绝对值>7×109/L 称为增多。见于:
①年龄变化:新生儿白细胞较高。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占绝对优势,第 6-9d 减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随后淋巴增多,婴儿期以淋巴细胞数为主,2-3 岁后,淋巴逐渐减低,中性粒逐渐增高,4-5 岁两者基本相等。(2001 年主治医师、2005 年主管技师、2006 年主管技师、2009 年检验师、2010 年检验师)
②日间变化: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 1 倍。(2001 年主治医师、2007 年检验师、2009 检验师、2010 年主管技师)
③运动、疼痛、情绪变化: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使白细胞轻度增高。严寒、暴热使白细胞数高达 15×109/L 或更高。剧烈运动、剧痛、情绪激动使白细胞显著增高。(2001 年主治医师、2010 年主管技师)
④妊娠与分娩:妊娠超过 5 个月时白细胞可达 15×109/L,最后 1 个月波动于12~17×109/L,分娩时可达 34×109/L,分娩后 2~5 天内恢复正常。(2001 年主治医师、2009 年检验师)
⑤其他:吸烟者白细胞计数高于非吸烟者 30%。(2007 年检验师、2010 年主管技师)
⑵反应性增多:
① 急性感染或炎症:如化脓性球菌;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感染或炎症。(2001 年检验师、2001 年主管技师、2001 年主治医师)
②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2001 年检验师、2001 年主治医师)
③ 急性溶血:刺激骨髓储备池中粒细胞释放;(2001 年检验师)
④ 急性失血:WBC 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指标之一;(2001 年主治医师)
⑤ 急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高为主。
⑥ 恶性肿瘤。(2001 年主治医师)
⑶异常增生性增多
① 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伴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
② 骨髓增生性疾病:有一种以上血细胞增生,WBC 可达(10-30)×109/L。
⑷ 中性粒细胞减低: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109/L,称粒细胞减低症,低于 0.5×109/L 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2009 年检验师)粒细胞减低见于
①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2001 年检验士、2001 年检验师、2001 年主治医师、2009 年主治医师、2010 年检验师)
② 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典型再障(和非白细胞性白血病)呈“三少”(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低),WBC 低于 1×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
③ 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④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低。
⑤ 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2001 年检验师、2001 年主治医师)
⑸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情况,是反映粒细胞成熟程度的指标。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 3 叶核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比值为 1:13。(2009 检验士、2010 年主管技师)
①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核左移。再生性左移是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
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轻度左移:白细胞及中性粒略增多,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轻度感染;中度左移:白细胞及中性粒增多,杆状核>10%并有中毒性改变,表示严重感染;重度左移:白细胞及中性粒明显增多,杆状核>25%, 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退行性左移: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见于再障、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2001 年主管技师、2010 年主管技师)
②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 5 叶以上者超过 3%则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在炎症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属正常现象,但进行期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2001 年主管技师、2006 年主管技师、2007 年检验师、2010 年主管技师)
<嗜碱性粒细胞>
⑴增多:外周血绝对值超过参考上限>0.05×109/L。见于:
① 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
②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持续>0.1×109/L 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征。(2010 年主管技师)
③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⑵减少:见于甲亢、糖皮质激素治疗。(2006 年主管技师、2008 年检验师)
<淋巴细胞>
⑴病理性增多:见于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结核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2001 年主治医师、2005 年检验师)
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 病毒引起。
② 百日咳:CD4 阳性细胞为主。
③ 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前,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
④ 白血病。
⑵减低: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2006 年主管技师、2010 年检验师)
<单核细胞>
⑴生理性增多: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超过 0.8×109/L。儿童外周血较成人稍多,平均 9%,出生后 2 周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 15%或更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与中性粒细胞变化平行。(2005 年检验师)
⑵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2007 年检验师)②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历年真题回顾
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中错误的是 (2001 年检验士)
A.淋巴细胞 40%~60% B.单核细胞 3%~8% C.嗜酸性粒细胞 0.5%~5% D.嗜碱性粒细胞 0~1% E.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标准答案:A
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选择什么部位有秩序检查 (2001 年检验士)
A. 头体部 B.体尾交界处 C.体部 D. 尾部 E. 尾后部标准答案:B
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是 (2001 年检验士)
A. 伤寒 B. 疟疾 C.心肌梗死 D.过敏性休克 E. 副伤寒
标准答案:C
下列哪种因素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值减少 (2001 年检验士)
A.化脓性感染 B.尿毒症 C.脾破裂 D.心肌梗死 E.伤寒标准答案:E
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占 (2001 年检验师)
A.0~1% B.3%~8% C.0.5%~5% D.20%~40% E.50%~70%
标准答案:D
白细胞分类计数单核细胞占 (2001 年检验师)
A.0~1% B.3%~8% C.0.5%~5% D.20%~40% E.50%~70%
标准答案:B
不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是 (2001 年检验师)
A.脾功能亢进 B.尿毒症 C.急性链球菌感染 D.急性溶血 E.急性心肌梗死标准答案:A
伤寒时可见(2001 年检验师)A.骨髓中原始细胞>30%B.中性粒细胞减少C.中性粒细胞增多D.异型淋巴细胞增多E.骨髓中出现R-S 细胞标准答案:B 关于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叙述,以下错误的是 (2001 年检验师) A.中性粒细胞的增减影响白细胞总数 B.白细胞总数增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C.白细胞总数增高程度与机体反应性有关 D.白细胞总数增高程度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有关E.白细胞总数增高与感染灶的范围无关
标准答案:E
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常提示 (2001 年主管技师)
A.预后不良 B.预后良好 C.机体抵抗力好 D.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E.病情好转标准答案:A
关于白细胞核象左移确切的叙述是 (2001 年主管技师)
A.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B.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称为核左移C.有核红细胞出现在外周血中称为核左移
D.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和(或)杆状核以上幼稚阶段的细胞增多为核左移E.外财血中,核分叶与 5 叶以上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
标准答案:D
下列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 (2001 年主管技师)
A.伤寒 B.副伤寒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链球菌感染 E.水痘标准答案:D
以下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中错误的是 (2001 年主管技师) A.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B.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C.淋巴细胞 20%~40% D.单核细胞 3%~8% E.嗜碱性粒细胞 0.5%~5%
标准答案:E
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是 (2001 年主治医师)
A. 伤寒 B. 流感 C.急性心肌梗死 D.过敏性休克 E. 副伤寒标准答案:C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下列哪些疾病 (2001 年主治医师)
A. 流行性腮腺炎 B.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C. 淋巴瘤 D. 风疹 E.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标准答案:ABCD
以下叙述不符合白细胞计数值生理性变化的是 (2001 年主治医师)
A.出生后至青春期,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有两次交叉 B. 早晨较高,下午较低
C.安静时较低 D.剧烈运动显著增多 E. 妊娠期常轻度增加标准答案:B
白细胞计数值病理性升高可见于下列哪些原因 (2001 年主治医师)
A.急性感染 B.急性大出血 C.脾亢
D.严重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E.恶性肿瘤晚期标准答案:ABDE
患者男性,25 岁,高热,咽痛就诊。血液分析:WBC19´109/L,Hb130g/L,PLT237´109/L, CRP79mg/L 可初步诊断为 (2001 年主治医师)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病毒感染
D.化脓菌感染 E.支原体感染标准答案:D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2005 年检验师)
A. 接触放射线 B.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C. 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D. 结核病 E. 严重化脓性感染标准答案:D
新生儿在出生多少天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大致相等(2005 年主管技师、2006 年主管技师)
A.7~14 天 B.10 天 C.14~21 天 D.15 天 E.6~9 天标准答案:E
下列哪些疾病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右移 (2006 年主管技师)
A.急性失血 B.急性感染 C.急性中毒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恶性贫血标准答案:DE
分类 100 个白细胞,可见 20 个幼稚红,计数为 12×109,校正后的白细胞为(2008 年检验师)
A.6×109/L B. 8×109/L C. 10×109/L D. 12×109/L E. 14×109/L
标准答案:C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见于(2006 年主管技师、2008 年检验师) A.荨麻疹 B.溃疡性结肠炎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甲亢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标准答案:D
出生后,血液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基本相等的 2 次交叉时间在 (2009 年检验师)
A.6~9 天 B.2 岁半~3 岁 C.3~4 岁 D.4~5 岁 E.6~7 岁标准答案:AD
正常人外周血中最常见的中性分叶核是 (2009 年检验士、2010 年主管技师)
A.杆状核 B.2 叶核 C.3 叶核 D.4 叶核 E.5 叶核标准答案:C
刚出生 3 天的婴儿 (2010 年检验师)
A.中性粒细胞高于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低于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等于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高于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高于中性粒细胞
标准答案:A
关于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2010 年主管技师) A.活动、进食后较高 B.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C.1 天之间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可相差 1 倍D.吸烟者白细胞计数高于非吸烟者 30% E.生理性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胞质量的改变标准答案:E
四、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1. 检测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滴入细胞计数盘计数。(2001 年主管技师)
2. 方法学评价
⑴显微镜计数法: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
⑵血液分析仪法:提供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绝对值、直方图和散点图,适合大规模筛查。
3. 参考值 成人(0.05-0.5)×109/L
4. 临床意义
⑴增多:见于①寄生虫病;②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⑤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001 年检验士、2001 年检验师、2001 年主管技师、2001 年主治医师、2009 年主治医师、2010 年主管技师)
⑵减低: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极期。(2001 年检验师、2001 年主管技师、2001 年主治医师、2007 年检验师、2009 年检验士、2009 年主治医师、2010 年主管技师)
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
①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肾上腺皮质有促进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当急性感染如伤寒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抑制骨髓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减低,恢复期又增多。(2010 年主管技师)②观察手术和烧伤患者的预后:手术后 4h 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低,甚至消失,24~48h 后逐渐增多。大面积烧伤者, 数小时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且持续较长时间。(2008 年检验师、2010 年主管技师)③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5.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⑴操作方法:取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 0.38ml,加血 20μl,稀释 20 倍,混匀后充入计数板 2 个计数池中,静置 3-5min,低倍镜下计数 2 个计数池共 10 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2009 年检验士)
⑵试剂: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种类繁多,目前使用较多的试剂是伊红-丙酮稀释液。稀释液分为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如乙醇、丙酮、乙二醇)、嗜酸性粒细胞着色剂(如溴甲酚紫、伊红、固绿等)、破坏其他细胞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物质(如碳酸钾、草酸铵)、防止乙醇和液体挥发剂(如甘油等)。
⑶注意事项: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最好固定时间,以排除日间生理变化。操作应在 30-60min 内完成,否则细胞破坏或不易辨认,使结果偏低。
历年真题回顾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下列哪些疾病 (2001 年检验士)
A. 寄生虫病 B. 支气管哮喘 C. 伤寒 D.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 大叶性肺炎标准答案:ABD
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 (2001 年检验师)
A.支气管哮喘 B.猩红热 C.伤寒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肠寄生虫标准答案:C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2001 年主管技师)
A.正常人白天计数结果较夜间低 B.猩红热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 C.伤寒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减少 D.烧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可完全消失E.可用来了解肾上腺皮质功能
标准答案:B
下列是有关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稀释液作用的正确叙述,但除外 (2001 年主管技师)
A.破坏红细胞 B.使嗜酸性粒细胞分布均匀 C.保护嗜酸性粒细胞D.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E.破坏大部分其他白细胞
标准答案:B
外周血涂片中嗜酸粒细胞一般不增多的是 (2001 年主治医师)
A. 寄生虫病 B.支气管哮喘 C. 血清病 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 伤寒标准答案:E
1. 检测原理
五、白细胞形态检查
血涂片经染色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作白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分析。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瑞氏染色法、吉姆萨染色法、Jenner 法、Leishman 染色法等。
2. 临床意义
⑴中性粒细胞
① 毒性变化: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Dohle 体(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约 1-2μm、也可见于单核细胞)、退行性变(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2001 年检验士、2001 年检验师、2001 年主管技师 2001 年主治医师、2010 年主管技师)②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③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 1-6μm, 可 1 条或数条,见于急性白血病,尤其是颗粒增多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2010 主管技师)④Pelger-Huet 畸形: 细胞核为杆状或分 2 叶,呈肾形或哑铃形,染色质聚集成块或条索网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可继发于严重感染、白血病等。⑤Chediak-Higashi 畸形。
⑥Alder-Reilly 畸形:见于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⑦May-Hegglin 畸形。(2001 年检验师)
⑵淋巴细胞
①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或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2008 年山东省住院医一阶段-异型淋巴细胞的定义)分为 3 型:I 型(空泡型,浆细胞型);II 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III 型(幼稚型)。
②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淋巴细胞(胞质中主核旁出现小核),数量减少。
③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出现各阶段原幼细胞并有形态变化。
⑶浆细胞
异常浆细胞有①Mott 细胞:浆细胞内充满大小不等、直径 2~3μm 蓝紫色球体,呈桑葚样。见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疟疾、黑热病、多发性骨髓瘤。②火焰状浆细胞:浆细胞体积大,胞质红染、边缘呈火焰状,见于 IgA 型骨髓瘤。
③Russell 小体:浆细胞内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 2~3μm 红色小圆球,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伤寒、疟疾、黑热病等。
历年真题回顾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改变不包括 (2001 年检验士)
A.核溶解 B.空泡 C.中毒颗粒 D.杜勒小体 E.染色质小体
标准答案:E
严重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改变是 (2001 年检验士)
A. 出现中毒颗粒 B. 出现染色质小体 C. 出现Auer 小体 D. 出现卡波环 E. 出现多个核反应标准答案:A
下列属于外周血白细胞的异常改变是 (2001 年检验师)
A. 卡波氏环 B.杜勒小体 C.染色质小体 D.中毒颗粒 E. 空泡标准答案:BDE
下列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 (2001 年检验师)
A.中毒颗粒 B.空泡 C.染色质小体 D.大小不均 E.退行性变标准答案:C
下列哪些是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2001 年主管技师)
A.核左移 B.核右移 C.退行性变 D.中毒颗粒 E.空泡标准答案:CDE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严重感染的指标是 (2001 年主管技师)
A.白细胞总数增加 B.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及退行性变 C.淋巴细胞相对减少D.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 E.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颗粒
标准答案:D
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的是 (2001 年主治医师)
A. 大小不等 B.空泡变性 C.中毒颗粒 D. Cabot 环 E. 核固缩标准答案:D
第四章 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一、 检测原理
1. 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⑴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库尔特原理):将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的细胞悬液置入不导电的容器中,将小孔管插进细胞悬液中。当接通电源后,位于小孔管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电流,稀释细胞悬液向小孔内流动,引起瞬间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由此得出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体积值。(2001 年检验士、2001 年主管技师、2009 年检验师、2009 年主治医师、2010 年主管技师)
⑵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经溶血剂处理的、脱水的、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 35~450fl 的白细胞分为 256 个通道,其中,淋巴细胞位于 35-90fl 的小细胞区;中性粒细胞位于 160fl 以上的大细胞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位于 90-160fl 的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中间型细胞。仪器根据各亚群占总体的比例,计算出各亚群细胞的百分率,并同时计算各亚群细胞的绝对值,显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2001 年主管技师、2001 年主治医师、2008 年检验师、2009 年检验士、2009 年检验师、2009 年主治医师、2010 年检验士、2010 年主管技师)
⑶血红蛋白测定原理: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特定波长(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与稀释液中 Hb 含量呈正比, 最终显示 Hb 浓度。氰化钾的溶血剂,与血红蛋白作用后形成氰化血红蛋白,其最大吸收峰接近 540nm。(2009 年检验师)
2. 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⑴光散射法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原理
①激光与细胞化学法;②容量、电导、光散射(VCS)法;(2007 年主管技师、
2009 年主管技师)③电阻抗与射频法;④多角度偏振光散射(MAPSS)法。
⑵光散射法红细胞检测原理:低角度(2~3°)光散射能测量单个红细胞体积,高角度(5~15°)光散射能测量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得出 MCV、MCH、MCHC 值,并显示红细胞散射图、单个红细胞体积和血红蛋白含量直方图。
⑶光散射法血小板检测原理:高角度(5~15°)光散射能测量细胞折射指数(RI),低角度(2~3°)光散射能测量细胞大小,在二维散射图上得出血小板数量和相关参数。
⑷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①利用新亚甲蓝使网织红细胞 RNA 着色,加入使红细胞内 Hb 溢出的试剂,使其成为“影细胞”,然后采用 VCS 原理,得出网织红细胞数和相关参数。②利用碱性槐黄 O 等荧光染料与网织红细胞内的 RNA 结合,以波长 488nm 氩氖激光束为激光源照射网织红细胞,得到前向散射光强度(细胞体积大小)和荧光强度(胞质内 RNA 多少),形成二维显示散点图,得出网织红细胞数和相关参数。
历年真题回顾
我国生产的电子血细胞计数仪多属于 (2001 年检验士)
A.光电检测型 B.激光检测型 C.电学检测型 D.静电阻抗型 E.电阻抗型标准答案:E
下列哪项为血细胞分析仪细胞计数的最适温度 (2001 年检验士)
A. 10~12℃ B. 12~15℃ C. 18~22℃ D. 25~30℃ E. 30~37℃
标准答案:C
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布直方图中,90~160fl 是指哪个区 (2001 年主管技师)
A.小细胞区 B.单核细胞区 C.大细胞区 D.中间细胞区 E.粒细胞区标准答案:D
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的发明者是 (2001 年主管技师)
A.Moldavan B.Poole C.Lagererantz D.Coulter E.Humter
标准答案:D
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作白细胞分类,单个核细胞群相对应的细胞体积大小范围为(2001 年主治医师)
A. 2~20 fl B. 36~360 fl C. 35~160 fl D. 90~160 fl E. 160fl 以上标准答案:D
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作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群相对应的细胞体积大小范围为(2001 年主治医师)
A. 2~20 fl B. 36~360 fl C. 35~160 fl D. 90~160 fl E. 160fl 以上标准答案:E
血液分析仪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相对应的细胞体积大小 (2001 年主治医师)
A、160fl 以上 B、20~40 fl C、35~90 fl D、50~150 fl E、90~160fl
标准答案:C
在白细胞直方图上,中间细胞区不包括 (2001 年主治医师、2010 年检验士)
A.大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原始细胞标准答案:B
最早国产的血细胞分析仪为 (2008 年检验师)
A.电阻抗型 B.电导型 C.容量型 D.光散射型 E.射频型标准答案:A
大细胞区主要是 (2008 年检验师、2009 年检验师) A.中性杆状粒和分叶核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标准答案:A
“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的WBC 分布直方图中,第一群“小细胞区“主要是 (2009 年检验师)
A.嗜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标准答案:D
分群血液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第三群主要是 (2009 年检验师)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标准答案:A
在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中,下列哪项与脉冲高低成正比 (2009 年检验师) A.细胞的数量 B.细胞的大小 C.细胞的比密 D.细胞是否有核 E.细胞的移动速度标准答案:B
血液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常用波长为 (2009 年检验师)
A.530nm B.535nm C.540nm D.550nm E.560nm
标准答案:C
1. 检测参数
二、检测参数
表 1-4 常见血液分析仪检测报告术语和英文缩写词
(2001 年检验师、2001 年主管技师、2001 年主治医师)
中文名称英文缩写中文名称英文缩写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
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
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
宽度RDW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
度H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体积分布
宽度PDW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网织红细胞平均
体积MCVr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网织红细胞成熟
指数RMI异常原幼细胞BL-ABN有核红细胞NRBC红细胞碎片RBC Fragment 2. 检测结果及表达形式
RDW(%):<14.5;(2010 年主管技师)测定项目 PDW(%):参考值 14.8-17.2。(2009 年主治医师)
历年真题回顾
与血液分析仪“平均红细胞体积”检测项目相对应的缩写是 (2001 年检验师)
A.RBC B.MCH C.HGB D.Hct E.MCV
标准答案:E
与血液分析仪“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项目相对应的缩写是 (2001 年检验师)
A.RBC B.MCH C.HGB D.Hct E.MCV
标准答案:B
与血液分析仪“血红蛋白”项目对应的缩写是 (2001 年检验师)
A.RBC B.MCH C.HGB D.Hct E.MCV
标准答案;C
检查项目红细胞相应的缩写是 (2001 年检验师)
A.RBC B.WBC C.RDW D.Hct E.ESR
标准答案:A
检查项目血细胞比容相应的缩写是 (2001 年检验师)
A.RBC B.WBC C.RDW D.Hct E.ESR
标准答案:D
不属于血细胞分析仪红细胞参数的是 (2001 年检验师、2001 年主管技师)
A.HGB B.RDW C.MPV D.Hct E.MCH
标准答案:C
MPV 是指 (2001 年主治医师)
A.平均血小板厚度 B.平均血小板体积 C.平均血小板成熟程度D.血小板比积 E.血小板凝集功能
标准答案:B
1. 白细胞直方图
三、细胞直方图
在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在 35-450fl 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 3 群,左侧峰又高又陡为淋巴细胞峰,最右侧峰又低又宽为中性粒细胞峰,左右两峰间的谷区较平坦为单个核细胞峰。(2007 年主管技师、2009 年主治医师、2010 年主管技师)
2. 红细胞直方图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 36-360fl 范围内分布两个细胞群体,从 50-125fl 区域有一个两侧对称、较狭窄的曲线,为正常大小的红细胞;从 125-200fl 区域有另一个低而宽的曲线,为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2007 年主管技师、2009 年检验师)
3. 血小板直方图
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在 2-30fl 范围内分布,呈左偏态分布。集中分布于 2-15fl 内。当有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时,直方图显示异常。(2001 年主治医师、2007 年检验师、2007 年主管技师、2009 年检验师、2010 年检验师)
历年真题回顾
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红细胞时还应要注意直方图中 (2001 年主管技师)
A.峰值的位置 B.峰值底宽度 C.峰值的高度 D.峰顶的形状 E.有无双峰现象标准答案:ABDE
关于血小板直方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2001 年主治医师)
A.是一条正态分布直线 B.是一条正态分布的曲线,底部较窄C.是一条正态分布的曲线,底部较宽 D.是一条峰偏右侧的偏态曲线
E.是一条峰偏左侧的偏态曲线标准答案:E
细胞直方图有 (2007 年主管技师)
A.白细胞直方图 B.红细胞直方图 C.血小板直方图D.中性粒细胞直方图 E.单个核细胞直方图
标准答案:ABC
RBC 直方图显示曲线波峰左移,峰低变窄,提示 (2009 年检验师)
A.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B.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C.小细胞均一性贫血D.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E.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标准答案:C
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偏左态分布范围 (2010 年检验师)
A.2~15fl B.2~30fl C. 50~125fl D.125~200fl E.35~450fl
标准答案:B
四、方法学评价
CSH 对血液分析仪白细胞计数的评价方案,包括:⑴稀释效应:线性范围越宽越好;⑵精密度;⑶携带污染;⑷相关性;⑸准确性:指测定结果与真值一致的程度;⑹可比性。(2001 年检验士、2001 年主治医师、2007 年检验师、2010 年主管技师、2010 年山东省住院医二阶段)
历年真题回顾
准确度是指 (2001 年检验士)
A.对同一样品重复进行检测时所得结果的符合程度 B.样品的测定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C.样品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差 D.样品测定值与标准品值的符合程度E.样品的测定值与真值的偏差
标准答案:B
根据 ICSH 对血液分析仪的评价方案,鉴定仪器需测试 (2001 年主治医师)
A. 总变异性 B.线性范围 C.携带污染率 D. 可比性 E. 敏感性标准答案:ABCD
下列不属于仪器性能评价的是 (2010 年检验师)
A. 线性范围 B.精密度 C. 灵敏度 D. 可比性 E. 准确性标准答案:C
1. 部分检测参数临床意义
五、临床应用
⑴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时 RDW、HDW
明显增高,为小细胞不均一性高色素性贫血。
⑵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①鉴别血小板减低的病因:MPV 增高,见于外周血血小板破坏过多所致血小板减低。MPV 减低,见于骨髓病变所致血小板减低。(2008 年山东省住院医一阶段、2009 年主治医师、2010 年山东省住院医二阶段)
②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情况:败血症时,骨髓造血受抑制,MPV 减低。白血病缓解时,MPV 增高。骨髓造血功能衰竭,MPV 和血小板计数持续减低。骨髓功能恢复时,MPV 先上升,血小板计数随后上升。(2008 年山东省住院医一阶段)
③MPV 和 PLT 的临床意义,见表 1-5。
表 1-5 MPV 和 PLT 的临床意义
MPVPLT常见疾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纯合子镰状细胞贫血骨髓功能正常的免疫性 PLT 减少性紫癜、慢性特发性 PLT 减少性紫癜艾滋病、未治疗急性白血病 ⑶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用血小板体积变异系数来表示(CV),增大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PDW 减低见于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⑷LFR 和 HFR:①骨髓移植:移植后网织红细胞比白细胞提前 3~4d 增高。HFR 增高提示有较多未成熟细胞从骨髓进入外周血,比网织红细胞计数变化更有意义。②贫血:溶血性贫血时,Ret、LFR、HFR 明显增高;肾性贫血时 HFR 上升、LFR 下降、Ret 正常。③放疗和化疗:长期化疗导致网织红细胞亚群发生变化, HFR、MFR 减低早于 LFR。骨髓恢复时,HFR、MFR 又迅速上升。
⑸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RMI 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RMI 减低提示骨髓衰竭和造血无效,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⑹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①监测骨髓移植后恢复情况:IRF 比骨髓移植前增高>20%时,表示红系移植成功。IRF 是骨髓移植成功最早、最灵敏的指标。②检测肾移植后的情况:是肾移植成功较早、较灵敏的指标。
2. 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中的应用
⑴小细胞性贫血
①RDW 正常:红细胞主峰左移,分布在 55-100fl,波峰在 75fl 处,基底较窄, 见于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②RDW 轻度增高:红细胞主峰左移,为小细胞低色素和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缺铁性贫血。(2008 年山东省住院医一阶段、
2010 年主管技师)③RDW 明显增高:红细胞呈双峰,小细胞峰明显左移,基底较宽,为小细胞低色素不均一性图形,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时。(2001 年主管技师、2006 年主管技师)
⑵大细胞性贫血
①RDW 正常:红细胞主峰右移,分布在 75~130fl,波峰在 100fl 处,见于溶血性贫血、白血病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②RDW 轻度增高:红细胞峰右移,基底增宽,分布在 75~150fl,波峰在 105fl 处,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③RDW 明显增高:红细胞峰右移,出现双峰,以 100fl 处为主,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初期。
⑶正细胞性贫血
①RDW 正常:红细胞分布在 55~110fl,波峰在 88fl 处,见于慢性病贫血、急性失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发育不良;②RDW 轻度增高:红细胞分布在 44~120fl, 波峰在 80fl 处,见于血红蛋白异常、骨髓纤维化;③RDW 明显增高:红细胞分布在 40~150fl,波峰在 90fl 处,见于早期或混合性营养不良。
历年真题回顾
红细胞直方图中出现双峰,底部变宽多见于 (2001 年主管技师)
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恢复期C.慢性疾病贫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难治性贫血标准答案:B
RDW 增大可见于 (2001 年主管技师)
A.缺铁性贫血 B.急性失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性贫血
标准答案:AE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红细胞直方图的变化 (2006 年主管技师)
A.基底正常,主峰左移 B.基底变窄,主峰左移 C.基底变宽,主峰左移D.基底变宽,主峰右移 E.基底变窄,主峰右移
标准答案:C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一个指标是(2008 年检验师)A.HDW B.RDW C.PDW D.MCHE.MCV标准答案:B血液分析仪血小板直方图的横坐标代表(2009 年检验师)A.血小板体积 B.血小板相对数量 C.平均血小板容积 D.血小板压积E.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标准答案:A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