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北京人均存款接近 27 万,上海人均超 21 万,如何 ...
第一财经结合央行、地方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梳理了全国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22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情况以及其中的住户存款情况。根据整理的数据显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深圳除外,下同)的本外币存款规模遥遥领先,超过32万亿元,是国内存钱最多的地区。其次是江苏、北京,本外币存款余额均超过了20万亿,而浙江、上海正在接近20万亿。
----------------------------- 如果不出意外,未来这种现象会加剧。
我之前提到过身边有一类人越来越多,就是新一代的一线漂,没有任何买房、结婚、生子的压力与紧迫感,就是在一线挣钱、一线存钱,一线租房,下班回到出租屋看着账户的余额一直在涨就安心,如果一不小心拿了N+1也无所畏惧,反正没房贷、没家庭、没孩子,回来休息几天继续找工作,一线城市相对来说还挺多。
首先我们结合之前的数据来看,2023年一季度居民存款再创新高,目前我国是北京、上海、深圳到的水多呢?还是二三线城市喝到的水多呢?
顶层通胀、底层通缩,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去通胀圈是普通人唯一能做的,那么最容易做的就是去一线"喝通胀的泔水"。
过去的北漂、深漂、沪漂有"决断"年龄,一旦到了一个岁数,就要决定是回家乡、换小城市还是咬牙在大城市加杠杆购房,现在这个问题逐渐不存在了。
因为地产火热的时候,确实存在大城市房价大涨,小城市房价小涨,一线漂租房人的存款不断贬值,左右均无法兼顾的情况。
现在就有意思了,人口增量见底,地产进入衰退,我们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张三家乡某三线城市,在上海上班,工作11年,33岁,存款120万,年收入30万左右。
在多年前,存在一种可能性,上海的房价大涨20%,张三家乡的原本100万的房子也涨到110万了。
2022年居民存款17.84万亿
现在上海的房价涨幅减缓,同时张三家乡原本100万的房子一路下跌到90万、85万、80万。
在张三的世界中,曾经一种名为"先在家乡把房子买了,保底抗通胀"的选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现金为王。
只要张三在上海持续获得收入,存款不断的涨,家乡的房子持续的跌,张三就属于混迹在相对通胀圈的人,张三的家乡毫无疑问是通缩圈。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张三就老老实实在上海待着就成,这份工作被辞退了再找,找不到就在出租屋躺着刷刷剧,上海、北京、深圳都能找。
在通缩圈中才是真正的压抑和难受。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数据。
1,首先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根据《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末住户存款58621.4亿元,以及:
常住人口2184.3万人,那么人均存款26.8万。
2,数据质量如何?
虽然有异地存款,但比例不足以动摇数据的量级,也就是说这个数据大差不差。另外,考虑到北京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2.31人,那么每家存款62万。考虑到包含父母在内的大家,基本每家存款都超过100万了——平均的话。
但是平均说明不了啥,看我在《Gemfield:招商银行2022年度报告分析》中给出的表格:
大概就是这种分布。但北京的图钉尖尖要比其它地方粗很多。
3,奇怪的山西
从下图看,山西绝对是“乱入”的:
居然排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这些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后,为啥山西的人均存款这么高呢?你看夹在发达省份之间的山西、河北、陕西、内蒙,有个特点就是矿多(或者钢铁多)。
4,全国各省数据汇总
未完待续 这下好了,本来京沪就人均千万房产。
只不过那时候还能说人家现金流不行,住一千万的房子拿5000元的月薪。
现在又人均几十万存款,正儿八经赶英超美了。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居民存款”和“居民储蓄”是不一样的。
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支出之后的剩余部分,这部分收入可以用于实物投资(如房地产、汽车等)或金融投资(如存款、股票、基金、保险等)。
居民存款是指居民将其闲置资金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账户中形成的金融资产。也就是说,居民储蓄减去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除存款以外)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居民存款。
因此,居民存款既受居民储蓄影响,也受居民资产配置影响。
居民存款高了,也有可能不是钱多了, 只是大家更想存钱了。
特别是京沪这些地方,你要买房总归要准备个至少100万的首付吧。
如果是前几年,你可能就买房了,这100万存款就没了,变成了200万的中长期贷款。
但今年你可能缓一缓不买了。
那同期一下子就多出来了100万存款,足够拉动5个人的平均存款增加20万了。
不光是房地产。
股市一直不太吸引人,而理财去年底又跌得吓跑了很多人。
再加上对未来的担忧,所以大家更不愿意花钱,更愿意存钱了。
央行每个季度的城镇问卷调查里, 选择“更多储蓄”的人,要远高于“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
这里面当然也有大家关心的贫富差距问题。
不过首先我要指出一点:我们国家并非不公布收入中位数。
实际上每年的统计年鉴里,不光公布中位数,还会公布五等分数。
我们看下这几年各收入组的变化:
注意,这是增速变化
可以发现,2022年所有收入组的收入增速(二阶导数)都在降低。
但下降最大的,是低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
所以贫富差距的扩大,确实是存在的。
中低收入组收入增速大幅降低,就会更加减少消费,进行预防性储蓄。 就因为最近几年“数据”显示大家存款越来越多了,所以各大专家开始绞尽脑汁想办法让大家消费
招商银行金葵花客户总共414万户,户数占比2.25%,资产占比却高达81.38%,他们贡献了多少存款“数据”,这个才是值得思考的
大部分人完完全全是被平均的状态,单论刺激消费这个事,不应该盯着所谓的存款,而是把就业搞起来,把各种福利待遇提升起来
这样才能真正的刺激消费
你如果说真的要统计这些数据就认认真真的走访、调查,把不同家庭的情况都搞清楚
年薪100万以上
50——100万
20-50万
10-20万
5——10万
5万以下收入
都搞清楚了,再来说数据层面的事情,让大家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到底是什么群体存了这么多钱,大家所处的群体实际情况是怎么样了
直接就给一个模糊的平均存款,那不如不要统计,毫无意义
最新数据显示:1-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在新增存款中占比64%
而且从疫情之前以来居民共积累了10.8万亿元超额存款,尤其是去年住户存款暴增了17.8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这就是万恶之源,自从“数据”上面显示存款越来越多,各种讨论怎么让大家花钱的新闻就层出不穷
各种统计每个地方平均存了多少钱,谁谁谁更会存钱的新闻都出来了
统计方法特别简单,就是这个地方的存款总量去除人口数量
非常的不严谨
完全没有考虑是不是有就业,或者家庭具体环境,收入情况
搞的好像每个人都很富有一样
刺激消费需要从就业,从生活成本入手,不应该纠结存款
大家对就业前景不迷茫了,也都工资提升了,并且买房,看病,养老,生育都没有压力了
消费自然就起来了,不管存款怎么样,没钱都会借钱消费,这就是消费信心的重要性
有消费的信心才能带动消费欲望,没有信心,手里真的有点钱也不敢消费
经济发展放缓,都低欲望消费,都天天存钱
这种情况通货膨胀越来越高叫滞涨
通货膨胀越来越低叫通缩
都不是什么好事
要提升大家消费信心,才会提升经济活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平均。。。。平均有啥意义呢,我就是被平均的那个。
这两年中国人普遍喜欢存钱,住户存款排行榜并没有太多的意外,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人均住户存款就高,北京和上海遥遥领先,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是穷人被富人平均了,建议下次央行数据加一个存款中位数指标。
前段时间某公募大佬就说上海1000万资产家庭是穷人的新闻大家应该还没忘记吧,不过这位大佬强调了是1000万家庭资产,特指房产占比很大的家庭,上海很多本地家庭,光是几套房加起来的总价就轻松超过千万,问题在于这样的家庭,可能手中现金流并不多,想拿出几十万都比较难,真正高净值人群,看的是除房产以外的净资产或者流动性资产。
说回主题,我一直觉得衡量收入用平均数挺扯的,容易激起基层人民的不满情绪。就比如银行人均收入30万,还有50万的,这种数字特别容易打击奋斗在一线的人的积极性。
我最近发现一个端倪,某博最近的热搜里都是这些内容:法定假日调休、下班回复工作消息、涨薪、落户后离职等等,这些信息反应出我们现在的社会财富流动变慢了,那种阶层之间难以跨越的意识在逐渐形成。
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一年下来顶多存5万块钱,这种情况下还要考虑买房、结婚、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等,于是不愿意生育、不愿意结婚、躺平…算是年轻人对现状的无声抗议吧。
一旦年轻人不愿意勤奋工作了,社会想继续往前发展就很难。
这个问题我觉得挺严重,所以一个企业也是这样,晋升通道一定要足够顺畅,比如有些国企银行因为关系户问题,封住了很多年轻人的上升路径,基本上每个重要岗位都是关系户来做,这种环境下,年轻人的奋斗拼搏也难看到朝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