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阎罗 发表于 2023-4-14 20:06:07

国产率95%以上,「亮风台」的中国AR故事

导语:不仅仅要有拿得出手的产品,还得是国产的、自研的。通过AR眼镜终端这“一发”,牵动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崛起。
2022年,在元宇宙概念的疯狂加持下,AR眼镜成为大多数人“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你不一定拥有或者购买过消费级AR眼镜,但一定听过这个被誉为除PC、手机外“第三块屏”的技术载体。

消费市场仍在等待“iPhone时刻”,AR眼镜的工具属性,已在商业端显露无疑。
尤其是在工业4.0、工业数字化大潮驱动下,针对工业场景的痛点,AR眼镜给出了新的解题思路:三一重工等企业将AR眼镜用于远程维修作业、不少职业技术学院在工业实训课引入了AR设备、上汽等车企纷纷利用虚实融合的3D信息进行做新车上市的销售辅助......
去年年底,HoloLens曾在接受亿邦动力采访时表示,GCR(大中华区)是除了美国本土外,增速最快的区域,远程指导和工业实训扛起了HoloLens的主要销量。
确定性的蓝海市场,引起国内外大厂、创业公司的注目,工业应用故事率先突围。亮风台,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36氪长期关注的增强现实(AR)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亮风台自2012年成立以来,长期深耕AR眼镜开发。公司第三代、专为工业场景而生的AR智能眼镜HiAR H100,更因国产率高于95%,成为国产化AR智能终端的代表。

近日,HiAR H100与C919大型客机、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国家科技“重器”产品同时入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是展示产品中唯一一件AR眼镜。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国家科技“重器”产品同时入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是展示产品中唯一一件AR眼镜。
不难看出,亮风台已不满足于做AR眼镜这件事,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难度系数:不仅仅要有拿得出手的产品,还得是国产的、自研的。通过AR眼镜终端这“一发”,牵动与助力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崛起。
从C到B,深入工业
2012年,Google Glass问世,为AR眼镜拉开石破天惊的一幕;几乎同一时间,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一家以AR技术为核心的公司“亮风台”成立。亮风台的初始点是手机AR平台,帮助上广电开发过APP,也和OPPO合作开发过支持UGC AR内容的应用,还开发出现象级应用“AR幻镜”。

时间上的高度耦合性,似乎为亮风台带来了“冥冥中”的些许意味。2015年,经受不住市场、资金、技术多维“唱衰”的Google,终止了Google Glass项目;而亮风台却正式启程AR眼镜项目。
想要开发一款合格的AR眼镜,需要硬件、软件、应用三足共鼎。过去3年在AR软件和应用的开发,已经为亮风台支棱起了后两只脚。定下方向后,亮风台第一时间将硬件部门建立,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不夸张的说,亮风台算得上国内踩过坑最多的AR眼镜厂商。我们开发的最新一代AR眼镜,至少经过了2年的研发、测试。”亮风台联合创始人、COO唐荣兴告诉36氪,从2015年至今,亮风台共计开发出4款、3代AR眼镜,从to C探索演进至to B,甚至垂入到工业这个既专且深的领域。
选择这样的路径,与亮风台长期浸润在行业中的观测有关。
“亮风台几乎经历了AR眼镜发展的每一时刻,这让我有了一个深刻的体验:AR眼镜不是纯粹的产品问题,是产业链发展的问题。就像手机和电脑,最初并未面向大众,而是军工与大型企业所用。只有当产业规模和产品‘轻量化’到达一定阶段,才能迎来消费级AR眼镜的大爆发。”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捋,工业场景成为当下的不二之选。

一方面,工业场景对AR眼镜需求巨大。比如在工业巡检中,由于工业设备越来越复杂,单靠个人去记住所有规则和流程,很容易出现“漏洞”。AR眼镜可以辅助人力进行巡检,人只要扫描设备就能完成检查,如果出现错误,AR眼镜也会及时提醒纠正。
另一方面,其他B端场景还处在验证模式阶段,并不是推出AR眼镜的“最佳时机”。比如医疗,容错率低,虽然社会价值意义巨大,但容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可控因素。还有教育场景,由于现阶段AR眼镜的使用体感并没有优化至“可长时间佩戴”阶段,距离面向所有受教育人群的大规模应用有较长距离,特定场景下的垂直应用还有机会。
“商业语境下,活下去是头等大事,那么对应于现阶段的AR眼镜厂商,就是场景匹配、创造价值,不断获得客户认可,创造更好的营收。吃透工业,实现规模量产后,我们也会在其他场景成熟的同时,探索、寻找属于亮风台的可能。”
国产化,在挑战中前进
2021年,酝酿已久的5G AR智能眼镜HiAR H100正式对外发布。

从参数上看,H100搭载展锐T740芯片,内置八核中央处理器,拥有卓越的性能表现和5G通信支持;定制4800万像素、1/2.0英寸大底高清防抖摄像模组,支持捕捉更多细节;采用多麦克风阵列与深度学习技术,提供多场景高性能的通话降噪功能与人机语音交互......
“是国产化还是国际化,其实在最开始启动H100开发时,内部的分歧还是蛮大的。过去格力等公司通过国产替代拉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那么AR行业,最终也会朝着这种方向去走。只是现在产业链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没有企业去做这件事。如果亮风台去做这件‘少数人才会选择的事’,对于行业来说,是否也能来带质的提升呢?”
怀抱着行业理想与技术信仰的唐荣兴,最终定调H100的国产化路径,项目内部代号“Bertha”。
“H100刚开发时,我们定了代号‘Bertha’。Bertha是奔驰创始人的妻子,也是第一位司机。亮风台要做的事和Bertha做的无异,开的都是一辆‘前无古人’的车。”
不过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总是如影随形。唐荣兴形容“这比想象得更难、时间更长、也几近崩溃”。
以AR眼镜的核心零部件——芯片为例。
“其实从当时来看(2021年),国内并没有专门为AR眼镜设计的芯片,几乎都被国外大厂承包。而展锐的手机芯片占有率刚到达10%以上,是我们当时唯一且最佳的选择。”亮风台智能终端高级研发总监侯晓辉告诉36氪。
手机与AR眼镜的差异性,让亮风台与展锐的的对接和优化时间长达20个月以上。
“H100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专为工业远程协作而生。在工业巡检场景中,我们需要通过摄像头将巡检点现场和设备还原至细微,所以就选了一颗4800万像素的摄像头,这个摄像头支持光学防抖与相位对焦,这是比较先进的一款产品。如果是高通或MTK等芯片厂商,可能仅需考虑支持对焦点数量的问题。但对展锐而言,该摄像头本身就缺省了对展锐格式的支持,且超出支持范围。”
侯晓辉回忆,问题刚发现时,亮风台并不清楚“病因”在哪,是展锐的芯片问题、是摄像头的参数问题、还是亮风台的使用问题?而且展锐本身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公司,内部分工很细,找不到“病因”,也就无法找到展锐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就这样兜兜转转、反反复复很多次,才找到问题、找到解决的人,在展锐平台侧做改动,最终实现了格式支持。
还有麦克风阵列问题。工业巡检环境声音嘈杂,亮风台测试发现,如果想要实现良好的语音交互,需要设置3个麦克风,且麦克风的相位顺序有严格的要求。展锐原本是手机芯片,只需要支持2个麦克风。
“虽然用的是展锐T740芯片,但对于展锐来说,相当于对芯片做了很多定制化工作,展锐的同事付出了很多努力,填补了国产芯片的AR空白之地。”
除了展锐外,亮风台的合作方几乎囊括了各领域的中国佼佼者,比如语音识别与云知声合作,光机与珑璟光电合作。“这条路确实走的有点难,由衷的感谢这些上下游伙伴;也许这也算是我们AR国产生态的雏形,迈出了国产化AR的重要一步。”唐荣兴介绍,目前上下游成员已达十余家产业链内企业,产业链的雏形几乎是自然聚合而成、实战练兵而凝。
解决痛点,而非痒点
高度的产品国产化,为亮风台切入制造业企业投下一记重码。在现今国际形势下,自主掌握核心科技和数据安全成为行业的共识,尤其是能源、钢铁、冶金、汽车、电网等事关发展与民生的领域。

但如果只是国产化,代入到制造企业的角色,为什么非要选择亮风台?毕竟拥有扫码、拍照、录像、远程视频等功能的手机摄像头,不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么?
“亮风台要做的是解决制造企业的痛点,而非痒点。”唐荣兴认为,亮风台想要从这轮竞技中获胜,必须显示其“刚性”价值,演变出下一代终端独具创新与超出预期的生产力。
那么亮风台是怎么做的?

侯晓辉介绍,亮风台的产品设计思路几乎都是从客户场景中而来。通过挖掘共性需求,形成硬件的产品定义。比如前面提到的3个麦克风,就是在宝钢、马钢现场采集数据,经过多次训练和实地测试,得出的参数指标。
工业本身包罗万象,针对不同领域的企业,亮风台先期会派出产品设计人员,长期驻场,了解实际需求。这样的时间周期,以半年以上为计。从结果来看,宝钢、国家电网、中国商飞、三一重工、海尔、外高桥造船等数千家企业与机构已为亮风台的产品与服务买单。
“我有时在内部‘开玩笑’,说我们最大的壁垒是客户。当你的客户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深入的合作,那就是壁垒。因为我们需要解决客户痛点,需要与客户的信息系统打通、流程结合,这样的依赖性与紧密性,会形成有价值的门槛与护城河。”
撇开“玩笑”,作为技术的拥趸,唐荣兴表示,为用户提供综合体验最优的产品是亮风台需要建立的“真正壁垒”。“就像iPhone之于手机,它的有些参数或许都不如其他国产手机,但在操作体感上,是当下的最佳。”
这也就是为什么,亮风台花费大量力气,打造HiAR OS Rainbow系统与远程协作应用HiLeia。


HiAR OS Rainbow,用“无桌面”设计打破常规,开机即进入工作应用。针对AR终端场景的输入难问题,根据场景智能推荐,让选择代替输入。而H100更是为远程协作场景量身打造,形成软硬一体的最佳产品组合。

HiLeia不仅可实现3D空间标注、打点标注、关键点语音标记等功能,打通企业内外部上下游系统,还打通物理世界的“记事本”PinNotes,让用户做到直接把数字信息,比如温度、湿度等IoT数据、视频等数字信息资料直接像贴便利贴一样粘贴到空间中去,远程多端协作人员可以实时同步查看。后面佩戴AR眼镜来到同一个现场的人也能看到这些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辅助自己的工作。
唐荣兴透露,11年来,亮风台的叙事逻辑从未跳脱出软硬两个层面。
软件层面,越做越宽。开放基础平台能力,欢迎创新合作伙伴们一起在平台上打造功能组件,共建生态共同体。
硬件层面,越做越深。AR眼镜是亮风台软硬件技术的最佳载体,通过对工业场景的深入解读,从巡检的点到车间数字化的面,层层渗透。同时,在吃透一个工业场景后,再复制到其他领域,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容量,形成马太效应。
“锚定工业,与国内产业链厂家协同创新是现阶段在做且会坚持做的事。但也正如我前面说的,亮风台是一家随着行业的变化,不断刷新自我的企业。如果技术成熟、市场认可,那么延伸到其他领域,或者从B到C,都是可能的事。”
唐荣兴为亮风台的AR故事划下未完待续的省略符,H100的问世,成为故事中浓重的一笔红。

END

文章来源:36K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产率95%以上,「亮风台」的中国AR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