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余额宝90后攒钱报告》?今年的年轻人真的更爱攒钱了吗?
余额宝最新推出的《余额宝90后攒钱报告》(2020版)显示: ·天秤座90后最能攒钱,打败金牛座成为攒钱之王; ·90后是口头上的月光族,余额宝余额平均是待还花呗金额的4.5倍; ·4个90后3个用余额宝,成为攒钱主力军; ·疫情之后,90后更爱攒钱了。2020年上半年人均攒钱金额比2019年增长近四成。 相对于固有印象,余额宝的攒钱报告似乎有些颠覆对90后的「常识」,你觉得90后是否更爱攒钱了? [视频] 我认识的一些95后,月光族是比较好,起码不欠花呗借呗信用卡。还有一部分一发工资就还花呗借呗信用卡,之后基本就是负收入了。
经过疫情,失去工作,很多人付不起房租,没有存款,多少会产生一种危机感吧。
平时护肤品、看电影、爱豆演唱会、打卡网红餐厅、周末前往异地人造公园溜一圈发朋友圈,现在连这种表现幸福生活的伪小资生活的表象都维持不下去了。银行卡里的三位数存款时刻提醒着自己,贫穷的精致如此不堪一击。
消费主义的炸弹只能投放到密集的人堆里才能炸到人,单个儿生活的人毫发无损。
如果钱都花在自己心甘情愿或者真心喜欢的人和(或)东西上是值得的,就怕随大流买一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经历一次又一次自己不喜欢的旅行仅仅只是为了合群。
最后最重要的是,即使避开了消费主义的侵袭,更爱攒钱和能不能攒到钱也还是两回事,因为房价物价还是很高,工资依然很低,结果并没有太大不同。 不是今年的年轻人更爱攒钱了。
是今年的90后不算年轻人了。 说真的,攒钱真的会上瘾的!作为一名93年的大叔,从初中就开始攒钱了。不过那时候攒钱是为了玩游戏砸宝石。不过三年毕业以后,发现垃圾天龙八部越来越坑钱了,然后果断断了游戏。改玩更省钱的真三和LOL。虽然之前的游戏不玩了,但是攒钱的习惯确实保留了下来。那时候想,如果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不给买电脑,那就自己买好了。等上大学以后,继续攒钱。那时候不会谈恋爱,失败了几次。当然,也间接的帮我省钱了。。。期间开始接触余额宝,把钱都存到了余额宝。等毕业以后,开始接触股票。2015年经历了牛市的疯狂,也被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千股熔断等经历磨炼过。到2016年,开始接触基金定投。4.3年基金定投坚持下来,让我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4%左右。
这只基金2019年盈利30%的时候卖了三分之一,盈利40%的时候卖了三分之一。本想等他盈利50%的时候卖完,结果一转头就调到了17%。虽然今年最高的时候,又到了66.95%。今年也陆陆续续卖了四次左右,每次都是止盈五分之一。这几天又要开始掉下去咯,不过也无所谓啦,反正以及卖了很多了。哈哈哈。
这只基金着实有趣,2018年的时候亏惨了,最高亏损28%+。要不然当初经历过股市的洗礼,我肯定也早就卖了。不过我坚信,等后面会给我带来不错的收益的。截止2020年7月13日,收益率是54.89%。这只基金30%卖了八分之一,40%卖了八分之一。48%卖了半分之一。(那时候已经感觉会有一次大的回调,于是决定以前卖一部分。结果硬是等到了7月17号才回调,着实让我等了快三个星期了 。。。)
这只基金和国泰的基金经历类似,2018年的时候亏惨了,最高亏损28%+。后面也是今年开始慢慢起来,到2020年7月13日收益率为50%。止盈策略也和上面一样,基金30%卖了八分之一,40%卖了八分之一。48%卖了半分之一。
这只基金买了四年多了,算是元老级的基金了。2016年的时候就曾经给我带来20%的收益!就是这只基金,让我明白了基金定投的可行性。止盈策略同上,除了是止盈十分之一,别的没变。
这只基金,是我目前持有几只基金以来,相对稳定,收益率还不错的基金。像我之前推荐别人定投基金,从来都是定投指数基金的。但是这只基金很稳健,如果别人想要接触基金定投,我只会推荐这一只。
这两只证券指数基金,是为了等牛市到来的时候特意准备的。也算是实验性质买的基金,所以收益率很高,但是投入的金额并不多。五年的炒股经历,让我明白了判断牛市的到来,都是先从券商发力开始。现在券商以及发力了,那就已经算是进入了牛市的起点了。从20%止盈四分之一,35%止盈四分之一,42%左右止盈四分之一。
抱歉,好像有点偏题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从来都是把基金定投,当做存钱的一种手段。高中的时候,把钱存到银行里,只能领到一点点活期的收益。是因为那时候,我不懂什么是理财,不知道应该怎么理财。大学的时候,我把钱存到余额宝里。那时候收益率有4%左右,还是很高的。毕业以后,我把钱存到基金里面,这时候我已经通过知乎慢慢学习到了一些理财的经验。4.3年的基金定投经验,目前给我带来了每年14%左右的收益率。我很开心,我很自豪,我也很乐意将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分享,都是一种对于理财知识的提炼。当你想说的更加通俗易懂的时候,你就必须将一个个知识点拆分开来,然后再简单的组装起来。这样的过程,对于自己对于理财的见解,将会进一步的提高上去。
如果对理财内容感兴趣,欢迎点击下面的链接。都是我四年理财经验最真实的总结。如果能够顺便关注,点赞,收藏就更好啦。以后我也会创作更好干货内容,分享我自己最真实的理财经验给大家。
我在知乎上面,发了许多关于理财的文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下面的链接。欢迎来支持哦~~
2020年6月你的基金清仓了吗?
逝水无痕:理财小白基础指南
逝水无痕:新手基金定投避坑指南
逝水无痕:基金定投止盈指南
逝水无痕:坚持自己基金定投和购买三年封闭式基金收益孰高孰低
逝水无痕:基金定投四年总结
一个23岁的年轻人,手上有2万有什么好的理财建议?
20多岁的女生如何理财?
月光族,但是想每月基金定存3000,但是从没接触过基金,求基金定存推介,想脱离月光,谢谢!?
逝水无痕:新手基金定投之大吉大利今晚吃基
我觉得大家看完了这几篇文章,应该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的。
消费的意思是我活下去,也让别人活下去;
炒房的意思是我活下去,但你们都别活了;
储蓄的意思是你们不管我死活,但我想活下去;
刚需的意思是你们要逼死我,那我也只能拼命了。
中国人最可怜的地方,就是想搞死他们的人太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在。转自 @么西么西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执着于买房买车?
PS.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淡定平稳地过完这一生成了一种需要拼命才能实现的目标。
所以,现在,只求活而已。 我一时竟不知道这个报告是营销还是自黑了。
我虽是一名85后,但因为个人原因,参加工作和90后是一批的,按道理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包括理财途径,也和90后是差不多的。我仔细看了看自己的存款结构,发现什么钱会攒在余额宝呢?
随时会花的小钱。
从这个角度来说,90后更多人使用余额宝,意思差不多是等同于90后钱更少吧。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已婚人士(更多的是男士),余额宝这种一目了然的地方里能有个1万元就算不错了。
懂的都懂。 -
肯定是更爱攒钱了。
有个朋友从16年毕业就一万五月薪起步,然后节节高升19年月薪两万八,这几年都浪的飞起。
疫情期间公司业务大头停摆,为了活下去只能发个基本工资,到手也就剩下8K,高档公寓的日常维护交完饭钱都快没了。
现在学乖了,夹着尾巴做人,一个月两万八先给爸妈打一万五存着,六七千的高档公寓也不租了,3000块钱找了一居室,开开心心的住着。
前段时间还有人问疫情之后会不会有报复性消费?呵呵,报复性消费并没有来,也不会来了。
因为大家都在偷偷攒钱。
这么说吧,你去文青聚集地豆瓣去随便搜一下攒钱,都会发现「丧心病狂攒钱小组」有接近50万人,在里面坚持更新自己的赚钱心得和攒钱成果。非常认真,认真到你一定会自愧不如的程度。我随便点开一个帖子就是这个水平,就问你怕不怕。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疫情后攒钱的。
还有个94年的朋友,平时朋友圈除了公司广告,都是蹦迪旅游演唱会照片,浪的飞起,完全是一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做派。这两天竟然来问我说,余额宝放了十多万闲钱是不是应该趁着牛市赶紧上车……且不说现在上车算不算韭菜,他手上剩了这么多钱真是让我吃了一惊。
余额宝刚推出的《余额宝90后攒钱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其实也不仅仅是因为疫情,90后这一辈,表面上看起来是及时行乐的潇洒月光族,其实心里对未来还是有一定规划的。他们一边在非常努力的赚钱,花钱取悦自己,同时也在有计划的攒钱,给自己多一份安心和选择。
我们来看看报告。
从人数上,90后偷偷在余额宝里攒钱的数量竟然超过了60-80后的人数总和,虽然有不同年龄层对攒钱方式有差异的因素在,但是90后年龄是20-30岁,大部分人工作在5年以内。短短几年现金流回正开始攒钱,真的非常厉害。
究其原因,一方面90后的就业观和80后有所不同。当年607080后趋之若鹜的稳定铁饭碗在90后眼中未必是最优选,青睐的往往是那些高挑战快节奏的新兴行业,这些行业的收入相对较高,也就更容易攒下钱。这一点我们从最能攒钱的城市里就能看出来——北上深排名前三位。这些城市正是新兴行业的聚集地。
另一方面可能是,90后的父母是70后居多,起点比较高一些。90后在大学期间往往就有比较充裕的生活费,不需要和80后一样,等到上班赚钱才开始报复性消费,所以消费波峰被拉平了。甚至很多人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有结余,整体对消费、投资、攒钱等等和“钱”相关的事也更有概念,自然攒钱开始的时间比较早。
如何“钱生钱”取得睡后收入、如何持续学习投资自己、如何获得副业收入、如何管理负债等等。现在看到这份报告发现我真是图样图森破。就好像每个人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总是说自己没考好但是总是前三名的同学一样,原来人家定义的没考好和我们常识里的不同,所以年轻人的不攒钱也和我想象中不同,我虽然长大了,但是依然图样图森破。
所以看到报告里90后的余额宝平均余额是待还花呗的4.5倍时,我终于明白,人家不是透支消费,人家只是为了利用花呗的免息周期来延长自己余额宝的收益。
总体来说这份报告打破了大家对90后群体的刻板印象,他们并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偷偷攒钱的机灵鬼。
继续看看报告,不难发现攒钱的套路差别很大,换句话说——路径差异很大,但是目标很一致,千言万语就是攒钱:
有的人用蚂蚁心愿完成攒钱目标,这种目标完成也是成就感最大的;
有的是一边攒钱一边撸串,利用余额宝的笔笔攒,自己存下自己的羊毛;
有的人是平时不攒,年底一大笔,这明显就是年终奖颇丰了,羡慕;
有的是每月自动转入攒钱,踏踏实实按部就班,我就是这么攒钱的。
不管什么方式,这些人都成功的抵御了消费主义的诱惑,都是成功者。
总有人说“钱不是靠攒的,而是靠赚的”、“不要为了攒钱,而过上打折的生活”,事实上,说这种话的人可能真是没有攒下钱来过,自然不知道攒钱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串数字,甚至可以说,能有意识、有规律坚持攒钱的人,工作和生活也会过的更好。
从我日常观察中,善于攒钱的人多半都有这些特质:
延迟满足能力更强。
攒钱并不是永远不花钱,而是可以先攒起来,用短暂的克制来实现更大、更长远的目标。这和三岁的小朋友是不是可以忍住不吃糖果而得到两颗糖果一样,是属于成年人的延迟满足。久而久之,自己的自律性、规划性、决策能力都会提升,变成一个更理性,更有长远规划的人。
更有自信心,正向循环。
有过减肥成功经验的人都知道,减肥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体重减轻,而是整个人也变得更自信了,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更有掌控力了。比如我老婆,自从产后坚持饮食和锻炼配合,减肥成功以后,觉得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了,加班出差之余坚持看书,转身又去考了一个mba,还真考上了,我正在帮她攒学费……扯远了,攒钱也一样,和减肥很像,目标达成后,不仅收获了钱,还可以激发我们的信心去完成下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目标,最终形成“设立目标-实现目标-设立下一个目标-实现下一个目标”的正向循环。
聚沙成塔,学会掌控小钱,不会损失大钱。
开始有攒钱意识的人,会开始关注收益率和风险情况,不要小看现阶段对小钱的管理经验,它会让你了解各种产品的风险状况,也能学会分散风险。以后有了大钱就会理性思考,不会相信那些不合逻辑的高风险高收益产品,也不会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就不会出现血本无归只想上天台的惨剧了。
我自己其实也有攒钱的经历。
其实我从大学就开始攒钱了,大学应该是最人生中最穷的阶段,经济相对独立,却又没有收入来源。当自己想买一些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东西时候,就只能靠硬省下来。
记得我在大学时候想换个苹果电脑,但是爸妈觉得没必要。苹果电脑不是今天才这么贵的,在10年前就是一万块了,所以其实是比现在更贵的。于是我只能自己偷偷攒钱,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平时少花点慢慢攒,一个月剩下三百五百的,当做一个理想,后来不知不觉发现竟然达成一半了!我就想了各种比如做兼职、赚信息差价等等方式来赚钱,开始每个月也就赚个几百块,后面最多一个月赚到了接近三千块,几个月就达成了目标。这次经历也促使我开始接触社会,对钱开始有概念。哦对了,那个苹果电脑现在我也没有扔,还能用,真的很有纪念意义。
随着我参加工作,如今已经不需要这么窘迫了。
对于大多数已经工作的人来说,我简单介绍最简单的几种攒钱方法,大家从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迈出一小步,设立一个小目标,这是最重要的,后期针对自己情况再多做研究和思考,最终制定自己的策略。
1、愿望项目:设定单个项目目标,同时一定匹配一个奖励方案,让自己在完成目标的时候有成就感和仪式感。如果没有目标,很容易陷入失去攒钱意义的迷茫之中,毕竟只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嘛,很容易不知道自己何时该消费,何时该攒钱。
2、工资每月定时存入:利用自动转入功能完成攒钱,先攒钱再消费。这样似乎每个月拿到收入的时候,攒钱任务已经完成,剩余的可以随便花了,也会让人消费的更安心。
3、适当参与投资达到“钱生钱”的目的:比如可以在余额宝按月转入以后,买入一些基金,前期也推荐从定投开始,这样比较稳健,收益也还不错,可以让自己离攒钱目标更进一步。
我了解到,很多不攒钱的人其实是因为离房子车子太遥远而被迫放弃,其实千万不要这么想,从今天开始,哪怕砍掉一杯奶茶钱,一年下来也是很可观的一笔数字了。钱也有一种魔力,当你相信自己能攒一万,就会努力赚钱让自己能攒十万。
希望所有人都能在2020开始攒下一点钱,哪怕还在“战疫”,也可以有条不紊地生活。
- 其实我觉得这并不是余额宝的所谓经济报告。
是资本在刺激消费而已。
“你们花的比存的多,我都要饿死啦!”
“就这?就这就这就这?还敢说自己不是老一代传统观念?”
“没事继续花,你们其实还能花更多!”
我们人人都就离不开支付宝,但用支付宝来做能看到社会现象的经济统计?
有就图一乐。 我觉得是吧 尤其是疫情过后大家更加认识到攒钱的重要性了 即使以前是月光族可能现在也会多多少少改变这个意识
有一份存款就有一份底气 以备不时之需 人生中有太多意外 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临 只能未雨绸缪 过好每一天
又或者 从这份90后攒钱报告里可以看出 并不是因为疫情才开始攒钱的 疫情只是让人更加的意识到了攒钱的重要性
现在的年轻人要买房 买车 生活的压力太大 这些庞大的金额都是要靠攒的 以奶茶为单位攒钱 看似是小钱 但久而久之攒下来就是大钱了 应该把攒钱当作生活的常态 现在不攒等到什么时候攒呢?
看着自己余额宝里逐渐增多的余额就可以体会到攒钱的快乐了 并且你会发现攒钱越来越容易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越攒越多的时候 你就会越不想去碰这个钱 攒下了就很难再取出来 唯有看到这个数字才会心安
所以 这份报告也只是第一次将客观事实陈述开来 当代年轻人攒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是的,总有年轻人爱攒钱。
但余额宝的攒钱报告无疑揭露了一个事实,90后普遍都开窍了,知道了攒钱的重要性。
前所未有的疫情好好教育了目前的90后,00后,什么叫无常,什么叫真正的风险,让年轻人意识到了抵御风险的重要性,平时存粮的重要性。
我就认识个小年轻,97年生人,家境普通,干销售的。人其实还不错,销售能力也很强,每月收入也蛮高的,就是没什么危机意识,钱一到手就基本花的差不多了。年前还经常各种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今朝有酒今朝醉,花完工资又刷卡的。为了开大单,请客户去吃饭,米其林、黑珍珠,哪家高级去哪家。出门必是高级西装、手工皮鞋,手上戴的去年也换成了绿水鬼。
看着小日子过着不错,但实际上早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为了自己的所谓“体面”,勉强遮着财务窟窿。我每次遇到他,总忍不住说上几句劝他攒钱之类的话,但是每次都会被他以这都是为了更好展开工作为由给堵回来,有时候还会和我说他财务控制的很好,让我不要担心。要不是疫情让他好几个月只能吃“低保”,光凭过往业绩,我估摸着他的“乾坤大挪移”还能使好久。
疫情期间,他没什么业绩,没有了足够的新钱去还旧账,原先苦苦遮掩的财务窟窿也暴露无遗。各种信用卡的还款日接踵而来,逼得他只能四处向人借钱先渡过难关,我也是被借钱的其中之一。但可能是窟窿太大,他开始逐渐在闲鱼上出闲置,并不断向四周人安利他的闲鱼号和闲置品,于是我就看着他的号从出名牌皮带、游戏卡带到最后连他之前当吃饭家伙的绿水鬼也出了,我甚至以为他要转行不干销售了。
直到前几天刚巧饭点碰上,才发现工作还是以前的工作,但人真的像是变了个人。身上不再是以前的西装笔挺,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皱巴巴的衬衫和运动裤。看到我的时候眼神还有点躲闪,大概是故意转了个身子,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讪讪一笑,假装刚发现的我。看他也还没吃饭,我就请他一起吃了顿。饭桌上,他言语间不再是以前哪哪哪的潇洒经历了,以前很自信的他变得有些拘谨。
“最近什么情况啊?你怎么这样啦。”
“嘿,这不是疫情嘛,一言难尽一言难尽。您看您这边有什么发财的路子吗?”
“我哪有那种啊,要有我不早飞黄腾达了。”
“诶,谁不知道您攒钱有方啊,您之前不还劝我攒钱,提升能力嘛,现在您看您也有空,说点给小弟听听呗。”
“哦,这个啊。”
……
对没有家族背景的年轻人来说,非常容易受到各种社会经济波动的影响,攒钱能力对于他们而言真的很有用。
那个朋友之所以会和我探讨攒钱的方法,也是因为知道我攒钱有方。
这里稍微说下我自己。
我92年,今年准备买房,当然,买不起北上广深、一二线,而是在我十八线的老家,也不是我自己住,是给我父母养老的。
因为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爸妈年纪渐渐变老,我也不想他们继续住那个老房子,所以我想在自己安家之前,先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
没有父母慷慨解囊,也没有六个钱包,全靠我自己。
怎么做到?攒钱。
第一年攒1万,第二年攒3万,第二年5万,第四年10万。去年换了工作,收入相对好了一点,攒钱也不算很费力了。
现在,老家的首付款基本攒到了,当然,装修钱还得我爸自己出,毕竟我攒得这么辛苦,也不能让老头自己一个人轻松。
有人可能会感觉我说得轻巧,一年攒10万,多少人可能一年的工资都不到10万。确实,但是我认为大家的收入或有不同,但攒钱的方法是相通的。
我是怎么攒的呢?也很简单,把日常消费和攒钱区分开。
一开始我攒的很粗暴,消费用余额,攒钱用余额宝。
每个月转进工资固定留一部分转进余额宝,每赚到一笔稿费全部转进余额宝,严格控制自己支出,只有当有额外收入,才允许自己进行计划外的消费。
比如赚了五千的外快,才会允许自己拿一千买鞋,剩下的全部转进余额宝攒起来。
后来我去了解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看到了一些关于紧急备用金的说法,深以为然。过多的可流动资金,对于攒钱而言,有的时候恰恰是一块绊脚石。你需要去设置资金的不同流动性,以更好的确保你的收入和支出。
虽然我一开始有严格控制支出,但稍不留神,总会有那么一两次超支占用而后知后觉,非常不利于我攒钱。于是之后自行调整了下,只在余额宝里留存6个月的工资收入,其余结存都通过支付宝购买了一些基金、定存的产品,还有剩下的就用余额宝的蚂蚁心愿和闲钱多赚进行多余流动资金的固定。于是从某种意义上就形成了开源节流,更加有利于我攒钱。
另外,关于紧急备用金,岔开说两句,我真的很建议每位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应该有一笔。也不用特别多,每月开销的3-6倍就好,如果特别有忧患感,每月生活费的3-6倍当然更好了。在初入社会时,无论是租房还是生活,这笔钱都会给予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想攒但却实在没有这个攒钱习惯,我比较建议利用余额宝的笔笔攒或者蚂蚁心愿,从大一开始花一笔就攒几块,或者每周攒个50,上完大学下来,不说能攒到上万吧,至少五千左右还是没问题的。
说回报告,余额宝的这个攒钱报告其实挺戳我嗨点的,在家呆了好几个月之后,国内年轻人都已经开始报复性攒钱了。
说到底就一个原因,大部分年轻人都认识到了,攒钱是对抗生活的最优解。
何解?
这就要说一下我们生活工作的目的了。
大多数人工作赚钱无非就是“饱暖思淫欲”。
解决温饱,此之谓“稳”;提高生活质量,此之谓“好”。
求“稳”,就是要有对抗风险的能力,失业了有能力度过失业期,生病了有能力不被击垮。
需要钱。
求“好”,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更好的电脑,更舒服的衣服,更方便的出行,以及更好的居住环境。典型的生活水平提高就是买房买车。
也需要钱。
如此一来,问题就很清晰了,无非就是开源节流,获得更多的钱。
赚更多的钱当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问题是赚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你可以上一堆自我提升课程,找一堆网赚群,但你很难让你的老板给你加哪怕一千块钱的工资。也就是说“开源”这件事难度太高。
毕竟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想要平静地定下“赚它一个亿”的小目标,不太现实。
那么这时候,“节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很多人盲目把攒钱妖魔化,统统归为老一辈的节衣缩食的故纸堆思维,而对其加以批判。
对此我只想说图样。
攒钱的错误案例:该花的钱不花,不该花的钱也不花。
比如我之前在知乎看到的一个例子是一对夫妻为了省沐浴露,去超市把货架上的沐浴露洗发水挤一点在手里带回家用。(专业动作,请勿模仿)
虽然积蓄提升了抗风险能力,但牺牲了生活质量可谓买椟还珠。
真正会攒钱的人,从来不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所以攒钱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不花。
比如你想买一个一千块钱的手办,这东西对生活质量提升有限,不买立省百分百。
又比如平时抽出些许时间,关注一些优惠信息,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同样的商品。
攒钱让你在保证生活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有更多空间去谋取未来更好的生活。
所以说,攒钱是对抗生活的最优解,且更具有可操作性。
另外我想说的一点是,攒钱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
有人会觉得攒钱的时候想买的东西不能买,那些漂亮的鞋子,那些精致的衣服,那些帅气的手办都跟自己无缘,因此陷入一种纠结痛苦的情绪中。
但我相反,不是因为我不喜欢那些精致潮流的东西,我也很喜欢,但我在攒钱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更好的乐趣,就是看着钱变多的乐趣。
每当我攒下一笔钱,看着自己余额宝里的钱变多,都会像达成了一种成就一样,内心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爽感。
这种爽感是鞋子包包什么的都无法带来的,而且还非常持久,不像买个鞋子高兴两天就没了。
我觉得这种爽感可以长时间持续是因为他背后还蕴含着另一种东西,叫“焦虑的缓解”。
每当我存下一笔钱,在余额宝里凑了一个整数,我都知道我在解决自己未来的问题,可能是我爸妈未来看病的费用,可能是我以后买房的半个平米,可能是将来子女教育费用的一部分。
这种快感是鞋子包包之类的东西无法带来的,是快感和安全感的结合。
而且这种快感会促使我产生更加强烈的攒钱的冲动。
所以攒钱其实是会上瘾的。
看看这个报告里的年轻人,4天不到攒一次钱,用奶茶做计量单位,连星攒家、乐攒派、豪攒户这些门派都有了。
很明显攒钱都开始攒上头了。
攒钱变成潮流是一件好事。
起码说明我们身边的年轻人都开始有了风险意识,有了对自己负责的心态,这就已经比美国那些开着派对唱着歌,全身搜不出500美元的现代嬉皮和邻国那些沉浸在动漫二次元,躺在出租屋醉生梦死不管明天的废宅们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后浪们不光只会浪,他们还会学习,会成长,会厚积薄发。
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