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1-10 17: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普通用户,我对于电商平台之间的补贴大战自然是乐见其成。本来已经在下沉市场取得了一定地位,但拼多多居然又反过来跟抢京东和天猫抢一二线城市的地盘,采用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的砸钱,也就是所谓“百亿补贴”。
我亲眼目睹身边有几位朋友因为买到便宜iPhone对拼多多的态度转变,从 “拼夕夕什么鬼?”变成了“我永远喜欢拼多多”。
然而,我们还是不得不给出疑问,拼多多究竟在这个“百亿补贴”上花了多少钱?效果如何?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来自数据服务公司超对称科技的发布的《拼多多百亿补贴深度分析》,以12月11日拼多多百亿补贴数据为例,当天总共补贴来自805个品牌的8565个SKU,累积总成交额4,566,694,934元,累积总补贴额893,068,699元,补贴率是19.50%,而在12月6日、12月7日、12月9日,补贴率分别为22.1%、18.2%、19.60%.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的具体情况,还是应该从总成交额和总补贴金额来看:2019年12月5日到12月25日,在这19天里,拼多多成交额达到69.7亿。去掉双十二当天的成交总额以后,平摊到每天之后,百亿补贴产品成交额是3.32亿元\天,补贴金额0.46亿元\天。
同时,拼多多整体来说比较稳,毕竟是以折扣为主打的平台,所以即使是双十二也没有太大波动,可以预估2019年第四季度百亿补贴产品成交总额在350亿左右,补贴合计50亿,“百亿补贴”在不断拉新的同时,也让商家、SKU和成交总额都取得了逐步增长。
然而拼多多千算万算,没有把聚划算给算进去——十二月中旬开启的聚划算“百亿补贴”,直接拼多多的成交总额把拉下来34.4%,十二月最后一周,百亿补贴产品日均总成交额度只有之前的三到四成。
其实原因很简单,拼多多之所以用补贴来推以苹果系列产品为代表的高客单价产品,本质上是帮助拼多多,从以往的野蛮生长实现“品牌升级”。
一般来说,在某个平台在购买过更贵的产品以后,就会建立一个信任基础,倾向于在平台进行小额消费,这就是所谓的“信任消费”,不过据统计,超过500元的日均交易次数仅仅只拼多多补贴成交额的占9%,所以能不能形成这部分稳定的客群,依然值得商榷。
更何况,当这些本身就是冲着补贴来的用户,突然发现,即使在补贴之后的拼多多相关的SKU,价格也未必更便宜,他们完全不会对平台有任何忠诚度。
有时候,一些入驻拼多多的商家也在反过来利用拼多多通过“百亿补贴”造成的刻板印象,实际价格比天猫、京东都要高一些,但“砸钱”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对自身供应链的高效整合,再结合“补贴”做到低价,才是真正的高leve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