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留学的成本是你没预料到的?
有哪些留学的成本是你没预料到的?----------------------------- 人际交往成本。
主要指同学之间的交往,特别是遇到group assignment的时候。
group如果能自由组队还好,要是老师事先分好或者随机安排的话,能分到跟什么同学一起简直就是拼运气。遇到认真负责的同学就真的谢天谢地了,但遇到自己不想写还要瞎bb你的同学真的是恨不得上去就是一巴掌。
前几周有一门课要写一个group report,因为ddl在临近期末的时候,所以第一次meeting的时候就说好了大家一起尽早写完这样有时间腾给final复习。当时都答应得好好的,structure也出来了,各部分也分工分好了。
就在一切正常进行的时候,组里的新加坡妹子开始惹事情了,先说structure不明确要求我们重新写,问她想怎么改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然后又说自己最近考试多assignment多没空做research,可大家都忙啊,该写的还不是要照写。总之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妹子总是说她会写的。到due前三四天都快和她吵起来了,因为我们几个天天在群里问她写了没有,她天天diss我们写得有问题。反正两边都弄得挺累的,本来自己就事多,谁还想管别人的事。
到due的前一晚上,除了坡妹以外我们其余几个已经把各自的部分整合起来,该修改修改,有重复观点就删。fb上问妹子写得怎么样了,明明显示她active但是人家就是不回你啊。反正最后弄得挺不愉快的,组里一个霸气的小姐姐就直接跟坡妹说,你要是不想写就早点说,大不了我们自己写,交的时候cover sheet你也不用署名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人家还是不回。
拖到due前半小时,坡妹出现并开始死气白赖地求我们交report的时候写上她的名字......呵呵呵呵,再见了您嘞,走好不送!
真的,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如果你刚开始就说了不想写,行行行我一个人写完都没意见,毕竟不管怎么样我都需要对自己的分数负责。就怕遇到那种自己不写还各种挑刺找事儿的,浪费时间精力不说,还影响心情啊喂。要是再遇上要同组互评的,分分钟人家给你个差评虽然也不知道哪儿惹到他了,最后哪怕assignment全是你写的也只能拿到分数的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呵呵呵呵,别说我还真遇到过这种奇葩,不过最后去找lecturer argue了很多次反正分数也回来了。
最后祝大家在group assignment的时候都能遇到好队友。我的心愿是全组和平! 我父母问我要不要出国的时候,我是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因为年少无知,也因为别无选择。
我当年中考,两分之差,和省重点高中擦肩而过。其实想一想,当时退而求次,去念第二档的市重点,讲不好也能勉强够到一本线。可是人有时候就是有那么几分矫情,那么一股子,不愿意将就的劲儿。最后我去了那所最好的高中的国际部,从此开始了留学生活。
其实一开始脑子很空的...英语也不好,一切都是重头开始的感觉。即便是还在中国,也能在课堂中感受到些许的文化冲击。三年稍纵即逝,然后就到了真的上飞机走了的那天。从一开始每个假期都回来,到后来半年回去一次,到现在可能要一年才能回家一次,我最没料到的成本,可能就是和家人的分割程度,竟然会如此让人措手不及。
我和我父母关系极好,说如胶似漆绝对不为过。尤其和我爸,无话不谈。我爸是可黏糊的那种爸爸,天天把喜欢和爱念在嘴上,每天都是我们宝宝最棒了的骄傲模样。我自己也是个极为恋家的人,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没觉得我真的会出去多久,感觉可能也就是个三五年吧...可人总有理想,而且和国内相比而言,我这种0背景二三线城市的人,留在国外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easy mode。恰好我又适应的十分好,学习生活工作几乎全部都顺风顺水。
所以慢慢的,我的计划从大学毕业,到了工作几年,再到30岁以后,现在似乎就成了落户生根,做个永居了。我妈很想得开,她已经决定退休之后开始学英语了。但我爸很明显非常不能接受,他是很难离开comfort zone的人,作为一个私企的员工竟然一辈子都没跳过槽,更何况他在国内有那么多朋友,那么多他适应,喜欢的事物,他喜欢看电影,什么电影都喜欢看,尤其喜欢去电影院看动作或者科幻的大片,他还对影院的音箱,屏幕很挑剔。可他英语很不好,来了这里连他最喜欢的电影都看不了了。可是他还是说,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与其说是留学的始料未及,不如说是当代中国每个二三线青年的痛吧。即便回国,在一线城市因为房,车,户口奔波,反而是给父母增加负担。回到故乡的小城做一份不上不下的工作又觉得对不起自己所有的理想和报复,没道理我出来看过那么多绚烂的世界后,还要回去守在那一方寸土上吧。辗转反侧,难得两全。
我想,无论如何,二三十年后我会后悔今天所做的决定吧。
时隔三年,我来更新啦。
这个回答写的时候心里真的很复杂难过,所以答完后一直都没有再回来看过。今天偶然看到消息提示,先感谢评论区里所有的鼓励和建议了。
我已经大学毕业了,顺利的拿到工签,在疫情爆发之前找到了本地的工作,工作很好,工资待遇福利都很不错,行业和公司前景都非常好。之前在这间公司实习过,所以和上司同事都很熟悉了。上司器重,同事友善有趣,可以说没什么缺陷了。
这几年多多少少也发生了一些事,也让我看明白了一些道理。人生可能就是处处充满机缘巧合吧,未来是不可定不可捉摸的,我能做好的就是活在当下,计划着眼前3-5年的事情罢了。爸爸妈妈去年来看了我一次,我挺开心他们都很喜欢我所在的城市,而且随着他们身边人陆续的移民/孩子出国,他们竟然在我在的城市还有不少朋友和熟人了。就像某些评论说的一样吧,不要低估父母的适应能力,要对未来抱有积极的心态。
同时也看明白自己了吧,害怕竞争,尤其是内耗式的竞争,容易焦虑,喜欢独处,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这样的我去北上广可能会被大浪拍死在沙滩上吧。我不是后浪,我顶多就是被冲上海滩是尚泛的那一点儿白花。我这种不争气的人,得过且过就好,起码现在收入完全能养活自己,不用和家里伸手,隔三差五还能给爸妈买点礼物。好好努力,未来不会金光闪闪,但起码还是有一层温暖的光的。 提到留学,绝大多数人需要首先解决的就是留学的花费问题。相对于在国内读大学,留学的成本的确很高,但是作为一个留学过一年的前留学生,我个人认为留学真的很值得,出去看看世界整个人会变得不一样。
就像台词里说的:“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答主以前留学走的是学校的项目,由于家境一般,所以利用课余时间兼职打工,能够正好cover掉日常开销,但留学生活的各方面花销的确很大,跟在国内读大学根本无法相比。
1. 住房成本
国外学校很少给留学生提供宿舍,以美国为例,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校内的寝室楼。
虽然人家的校园环境的确不错,
比如美国的大学通常是这样的
这样的
大多数学校就算有寝室,数量也极其有限,想要入住需要提交申请然后排队。而且,跟国内大学低廉的住宿费不同,美国大学寝室的房租十分高昂,而且房间面积小,没有私人空间。如果你的室友碰巧在男女关系方面比较开放,那就更不方便……
因此很多留学生都会选择自己租房。租房的费用和国内北上广等大城市持平甚至略高,如果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则会更贵一些。一般来讲,中部地区的房租更低一些,如果在西海岸就很贵了。东部向纽约这种大城市更是贵到离谱。
如果对于住房质量稍有要求,那花费就更多了。一般来讲,租房的价格视地段而定。地段好的地方房价很贵,不过相对来讲更安全。地段不好的地方人比较杂,可能会有一些抢劫之类的事情发生,那就得不偿失了。女生的话,还是建议住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可以找室友合租一个两居室,平摊费用。
此外,房租以外,还需要花费水费、电费、网络费、垃圾处理费等等,有的小区还会收物业费,加起来是一笔不少的开销。
2. 交通成本
国外的交通费很贵,我之前留学的时候,坐一次地铁就要人民币十块钱左右。如果需要打工,还需要打工的通勤费用。每天上学、打工都需要考虑到交通费的问题。我当时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骑车去打工。
3. 吃饭成本
对于吃惯了国内美食的留学生来说,西餐之类的吃一两次还行,如果长年累月的吃根本不能忍有没有!
而且国外很多地方的蔬菜,水果都很贵。自己做饭需要时间,但平时打工上学比较忙无法做到每天做饭。只能自己去大超市买一些方便食品每天吃,以前买过面包片配着花生酱吃,每天早上吃两片。
如果出去吃的话会更贵一些,而且像美国很多地方需要给小费的。学校食堂是不错的选择,但也比国内贵得多左右。
4.学费
留学生的学费要比国内贵得多,国内的大学一年也就几千的学费,还有奖学金,和留学相比根本不算事。
除此之外学费汇款还有高昂的手续费。汇学费的时候要去银行办理,银行手续繁多,真的很麻烦。
尤其是汇率变化太过频繁,每天都要盯着汇率,看最便宜的时候再去缴费。因为有的时候差百分之零点几就差几百块钱。当时学长给我推荐了一个缴费平台叫易思汇,用这个平台缴学费,不需要去银行,在网上就可以一键缴学费。方便快捷安全,到账速度还很快。
而且易思汇最贴心的一点是,能在下单的时候锁汇,保证24小时内以锁汇价格人民币兑换外币,避免汇率波动带来损失,省钱安心。美国和加拿大更适合使用易思汇这个平台,身边有很多留学生都在使用。
5.保险等各种生活成本。
在很多国家保险是必须上的,每个月都需要缴费。加在一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6.生病意外时的医药费
在异国他乡生病真的比较麻烦,医药费虽然有报销的部分,去掉这些还是贵。
尤其是美国,如果叫了一次救护车简直就是倾家荡产!贵得离谱。
所以,一定一定要保重好身体,不要因为学习或者打工就搞坏了身体,得不偿失。 1.满足自己的胃的费用
刚上大学的时候觉得食堂好好吃啊,主要还是因为有很多很新奇的食物,所以都很好奇地去尝试。上了一年学以后,发现自己的胃越来越无法被食堂满足了。首先是每周会非常非常馋中餐或者亚洲菜,毕竟是18年的中国胃。然后洛杉矶市里也有好多好吃的,周末都会忍不住去吃。
上大学前爸妈确实和我说:“每周末都出去吃点中餐,调剂调剂口味。”但渐渐的,每周末开始不止在外面吃一餐中餐…学校的饭卡(每周12饭的套餐)经常剩好几顿。
另外,在美国吃饭还永远没有概念自己到底吃了多少钱,点菜的时候觉得“嗯还行吧价格”,买单的时候加上税和小费,总价蹭蹭蹭就上去了!还是在国内吃饭价格更直观呜呜。
【*有好人来问我这些吃的在哪里。可以看yumsammy这个ins,我把定位都放上去啦!】
2.医疗费用
虽然出国之前就听说在美国看病又麻烦又贵,但学校有每天规定大家上一个学生保险,所以我想着后期医疗费用应该不会很高。但事实上如果去非学校校医的医院就诊,这个学生保险很多时候不能cover很多费用,而校医又经常很难预约上。
大一的时候住我隔壁的一个女生在周四的时候发烧39度,她给校医打电话,校医通知她下个周二再去。挂了电话,妹子一脸悲壮地看着我,欲哭无泪。
上周一个朋友耳朵非常不舒服,跑去校医,被告知两周内所有医生都被预约完了,他们可以安排一个护士来给她简单看看,但护士不能开处方药。她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等到一个护士,那个护士认真地看着她说:“是哦,你的耳朵看起来确实很难受,你得去医院!”两个多小时白等了啊!我再陪朋友去医院,虽然是医院的urgent care,但是还是被告知要等一个半小时。另外,因为是校外的医院,还需要支付20刀的挂号费。医生就诊了以后,给了一张单子,还要去其他的药店取药,因为医院没有药。最后取药的时候,药店收同学60刀,同学问:“难道这个药不能走保险吗?”药店的人拿着那瓶和眼药水差不多大小的滴耳液说:“这瓶东西本来350刀,保险已经报销了大部分了。”
另外,有些同学在party的时候喝酒,有些时候学校负责人看你走路晃来晃去的(并不是醉到不省人事的状态),就要给你叫救护车。这个救护车来了就不得了,一上车就3000多美金,还不包括在保险呢…所以很多同学看到救护车一来瞬间醒酒。
3.春秋假出去玩的费用
留学前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和大家伙这么能玩,觉得出行费用差不多就是回国往返机票之类的。
既然已经在美国留学了,没到假期都想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把周边都玩一圈。在美国的这两年多的春秋假,已经玩过了很多周边的地方。
一号公路自驾
Catalina Island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Universal Studios
波特兰
LA的Skyspace
Tijuana
西雅图
纽约
Joshua Tree
Montreal
Lake Tahoe公路旅行
Getty Villa
4.实习的成本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给妈妈发了消息,问对于她来说有什么意料之外的费用,这是妈妈的回答:
实习确实是一个留学前很少会考虑到的问题。到了大学以后大家一般都不会只局限与学习,还会寻找一些实习的机会。
学期内和假期中的实习我都做过。学期内的实习相对而言肯定离学校更近一些,我每周五都会去。但对于我这种在洛杉矶郡最东边的小城市读书的人来说,去LA市中心或者那周边实习还是很大费周折。
去年我在Santa Monica的一个公司实习,不堵车的话开车过去1.5个小时,下班遇上晚高峰要三个小时才能回学校。我租Zipcar的话差不多七八十刀一天,打车更贵,公共交通需要转4趟左右...哭。
假期实习一般就要自己租房子,这个费用还是要看你在哪里实习。上个暑假我在徐家汇租的房子,实习了两个多月,房租开支巨大。好的地方是学校给我了一笔奖学金,刚好可以cover我租房的费用。但很多学校不设置实习补助金,这样子租房就是另外很大的成本啦。
当时我去实习的路线
赞我赞我!会陆续写更多有关留学生活的酸甜苦辣,欢迎关注我@Sammy!!
关于我:
从杭州到洛杉矶的Pomona College,正在读传媒和心理学
托福118,希望之星省冠军
既然都关注留学成本这个问题,不如再来看看出国前该做的准备,包含:交朋友、人生规划、应对孤独、学术准备、资金安排…
有什么建议给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 安全成本!!!
终于回家了,手机答一发~
留学之前考虑周全的我把金钱、食物、天气和心情的可能性都想到和准备到了,但安全问题真的是完全完全没想到这么严重!
去英国前爸妈总是担心安全问题,但是在我的眼中英国是个绅士、对外保守的国家,并且网上评论利物浦确实是比较安全的地方。而且去英国之前的那些恐怖袭击基本都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难民潮受影响的国家,而英国在我去之前就对难民持抵触的态度这一点曾让我很有安全感。
===================================
外部安全:
然后2017年3-8月几乎月月都有恐怖袭击,而且规模都不小,死亡最多的曼彻斯特体育馆爆炸就在我所在的利物浦边上的不到50km的地方,然后隔周晚上路过火车站还看见绿教的团体在那跳舞宣传……然后曼城斯特那边刚刚爆炸完的时候,有很多人貌似是走丢了,然后满世界媒体报道找人,好久没确定究竟死了多少以及失踪人口去哪儿了,甚至距离50km以外的利物浦,我还收到学校的邮件说爆炸案中走失的人如果遇到了你,请立即联系谁谁谁并尽量给予帮助,他们的户籍管理和人口流动监测真的是……
恐怖袭击这种事爸妈非常担心是无可避免的了,我只能表示我自己会非常注意,并且骗他们我所在的城市巨安全(事实上利物浦在英国确实算安全的),但事实上曼城斯特爆炸案还没结案的时候,英国警署就发现了恐怖袭击组织的下一个目标名单里存在利物浦、利兹、伦敦等城市。
===================================
内部安全:
英国的安检zzzz我真心觉得只有在机场还算是能见到有效的安检,而且安检力度确实没比北京地铁里的安检高多少。
是的,火车没安检、地铁没安检,博物馆更没安检,去看演唱会曾经也是不需要安检的!(之前去看过过学联组织的一个春晚演出)后来曼彻斯特爆炸案发生后,我“顶风作案”去利物浦的echo arena看Has Zimmer的演唱会终于有安检了。去伦敦的歌剧一条街去看歌剧魅影终于碰上安检了,然而…安保大叔看了我巨大的背包一眼,就问了一句里面有啥,然后我说衣服,他连碰都没碰就放我进去了(大概是我长得不像恐怖分子?)
依我说,他们对于公共场所的的安全管理真的应该向中国学习,有很大的隐患,而且大型活动的警力部署程度说实话我觉得实在是太松散了zzz
===================================
再说说日常安全问题,当然这跟留学生的外国人的身份有关系,毕竟利物浦中国人虽然多,但仍属于minority,本地人喝醉了瞎嚷嚷吓唬人其实我都习惯了,骂回去就ok~但据说还有专门欺负中国姑娘的,曾经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去买化妆品,硬拉着我陪她,她说其实就是实在没安全感,我表示理解,最后把她送回家。
再有就是偷盗,而且是特别拙劣的偷盗,之前在利物浦住的VC,理论上讲算是校区的不错的安全地段,住了不到两个月,对面那栋楼就有个同学的窗户被撬了,小偷还没爬进来赶上主人回家,男生胆子大直接追上去,可惜没追上。再后来接触认识的同学多了,才发现附近其他的地方偷盗也是时有发生,所以后来决定跟朋友合租了靠近市中心更安全的apartment(所谓的出去住)
还有就是抢劫和杀人,其实这都不太寻常,而且正好是发生在伦敦的恐怖袭击之后,学校的邮箱收到过一次教职工被打伤的情况通知,让大家注意安全;收到过一次骑车的年轻人攻击学生的情况通知(我猜测是中国姑娘),让大家注意安全;收到过一次附近监狱有人越狱的情况通知,让大家帮忙留意嫌疑人和注意安全;最严重的有一次发生了杀人案,在学校CP宿舍楼下的草垛里发现一具男尸,发现当天学校的几栋楼就关闭了,然后收到邮件说如果不是必须的话,短期内不建议去哪些哪些楼上课,并且晚上强烈推荐大家让校警陪同路过此地区。再后来默西郡的警队在学校还发了通知,要求大家自己注意安全并留意在此区域活跃的飞车党之类的。(额外解释一下,这个发生凶杀案的地方离学校的核心区只有不到两百米远,也就是利物浦大学标志性建筑物Victoria Museum and Gallery,中国同学口中的“红楼”)
===================================
身在大腐国,必须再讲一讲英国特色———腐……(捂脸)
我记得国内上本科的时候有听女生说过的什么保研路保研湖之类的,我相信大家都懂得什么意思。然后英国对应的有绿卡小公园……而且最可怕的是,这些公园几乎都有“爆菊小公园”的美称……爆菊……菊…………菊花一紧……
当然也是道听途说,据说几年前有个中国哥们在那被爆菊了,然后就拿绿卡了……
我有个同学晚上从图书馆回宿舍睡觉,图近路过爆菊小公园,然后迎面有俩黑哥哥老远就朝他打招呼(大晚上的此行为确实不太寻常)他也听过爆菊公园的美称,所以扭头就跑 所以为了自己的菊花考虑,我是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状态
===================================
讲真的,国内的大家不觉得而已,中国人在国内真的是享受到极低的日常安全成本,以至于大家有些时候想象不到甚至不能理解什么叫日常安全成本的概念。为了安全增加打车次数,为了安全把事情往后拖到白天,为了安全不去或者少去一些活动。刚刚回了国觉得简直日常不会碰上什么事或者恐袭预测威胁,身在国内虽然有些地方麻烦了点,但真的很有安全感啊。
===================================
PS:昨天进地铁保安小哥让我试喝一下包里的水,我照做,然后他跟我说不好意思麻烦了,我回他说我很愿意配合你们工作,你们的认真真的很有意义。 不一定是成本,但我中英双语水平在留学后呈现了断崖式的退化
不知道诸位留学生有没有这种感觉,到了国外才发现,其实国内背过的很多生僻词或者雅思高级词汇,老外根本不用。而且外国人说话是不在乎语法的,他们都倾向于用最简洁最日常的词汇把话说明白。
久而久之,我的专项词汇量,比如专业词汇以及一些日用品的名称或者点菜的词汇量开始涨了,但是总词汇量其实是暴跌的
出国前考雅思那阵,我敢说我的词汇量妥妥的12000+,但现在,8000都不到,可能低于国内六级水平
但是让我和老外扯淡,聊一天毫无压力,让我谈本专业的课题,基本无压力。跨专业聊天,妥妥的扑街。
而由于长期远离中文环境,我的中文水平也出现了严重退化。我玩知乎的一大原因就是让自己保持一定的中文写作与表达能力,但每次回看自己的回答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病句还是非常多的。
这就让我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夹心饼”地位,我英语水平应该说不赖,但依然远远达不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还带着中国口音,与当地其实是格格不入的。而我的词汇量暴跌,这样的英语水平,说实话在中国也并不受到认可,连翻译工作都够呛。再说我的中文水平吧,写作水平先放到一边,我在说中文时会有很多英文单词脱口而出,因为真的用习惯了+实在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中文词,比如Due,比如Presentation,比如Seminar,于是很多人觉得我装逼,去国外待了几年不会好好说中国话了,而到了专业领域更是惨不忍睹,我根本不知道我所学的类似Phase Transformation或者Hot Deformation在中文环境里要怎么翻译,而国内同行的术语也让我一脸蒙蔽。所以结果就是,明明两个人学的专业一样知识也一样,却死活不明白对方到底在说什么。
恢复自己的语言能力,达到平衡,是我这一年的重点目标之一。 1 亲人的老去
不知道为什么回家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想去看看还健在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2 家人的思念
设想一下父母回到家之后,两个人一间房…因为不做饭啊,就只能看看电视…然后找我视频聊天 挺无趣的。他们说每次我回学校的时候都会算一下还有多久我能回来
3 头发
感觉头发掉了好多,就是在国内读大学应该美国在国外那么累吧。回国的时候和小伙伴一起打游戏,小伙伴们的技术都好厉害,但是我呢…在国外一个学期基本上每个礼拜只能打一两局(根本没有时间,毕竟学工程还有额外的lab)。而国内的小伙伴基本上都是一个礼拜几十个小时吧。时间不够用,摧残睡眠………
4.我不知道这个怎么解释
有一次凌晨两点吧突然想和妈妈说说话(国内是白天),于是就打开微信然后视频嘛。一般来说我在他们眼里是那个十二点前一定会睡觉的好孩子嘛(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然后打开视频我妈一脸惊恐,马上问我出了什么很紧急的事…
这种感觉就很奇怪吧…然后在国外出了什么事也不会和爸妈讲,深怕他们担心…哪怕生病了,也就只能找理由不和他们聊天…
5.朋友
出国之后高中的朋友联系一定会少,很怀念当初一群人轰进轰出去打球打桌游吃饭…大学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可能会变得比那时功利。当然好朋友还是好朋友,就是“友谊”的类型会变得更多…可能如果当初留在国内的话,会和他们联系得更多吧!
6.专业
我想学医,美国不可能…gg
7.吃的
上海那么好吃,麦囤根本没有什么好吃的…………
4.9更新一下吧嘿嘿
#虽然都说小孩子为离别难过,而大人会计划重逢
#有个妈妈的朋友说其实虽然现在信息很发达,视频聊天一点就能见面,可是对以父母来说孩子在身边和不在身边的视频聊天还是不一样的…
啊呀没那么矫情,还有一个多月就能回家吃吃吃啦啦啦啦啦啦啦 留学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实际是最难的选择。特别穷的家庭干脆没有这个选项,特别富的家庭根本也不在乎这点钱。而对于像我一样的勉强中产家庭,则是一个“家里的这点积蓄是用来给你当嫁妆还是留学”的选择。要说没预料到的成本,可能是看不见的沉没成本吧,独自面对孤独和解决问题,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健康劳损和风险成本。健康涉及所有人,家境不好的抗风险更弱。
身体好比汽车,年轻能吃苦,新车超载也没事。可怕的是疲劳损伤,动量大刹车盘磨损、发动机汽缸罢工一个等等...并不能及时发觉。我自己留法第八年,先后被三个医生诊断轻中度抑郁症。医生不仅确定抑郁症,而且告诉我外国留学生、心理疾病很多。后发现圈子里是有不少病友。我粗浅理解是,不论学习生活工作,外语相比母语,需要更多的专注力,更容易导致神经疲劳。哪怕外语考满分,跟同事客户交流,说得有礼有节滴水不漏,也是极其困难的;书面文稿,找五六个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但程度不同,很容易抓狂。也正式因此我以汽车超载磨损,来比喻人的神经劳损。有些人神经承受阈值低,就break down了:
1972年出生王庆根,1990年国际化学奥赛金牌,斯坦福化学博士,paypal首席工程师,长期抑郁症、于2012自杀。这个是化学天才前辈,身边有更立竿见影的例子:
中学学弟,计算机决赛银牌,于2013年在加州自杀。
同济校友,于2015年发现在巴黎家中去世。当时法国风声鹤唳,校友会报警,破门而入发现悲剧。若非巴黎恐袭,谁都不会注意失联。
发达国家资源丰富,个人生活更加独立。中国大学集体宿舍,没有个人空间是缺点,附带好处是,一旦有人生病抑郁,室友会第一时间发现,学校老师也会关心帮助。但是西方大学不同,学生和学校之间仅限于教育合同,至于你住哪跟谁睡,生病看医生,学校不care。上述悲剧不是个例,他们的亲朋也无心撰录,自揭伤疤。与之对应的是,留学产业方兴未艾推波助澜,又有多少中介写手把留学的饼画的很甜美, 幸存者biased than biased.
留学生会被白人边缘化,看看伦敦图书馆做集体project的,是不是中国人一桌,印度人一桌,你说跟白人组队练习口语?我不否认有中国粉,但数量远小于中国留学生。基于家家有车的前题,西方的城市规划放射性大,别墅群比例高,人口密度低、住宅分散、人际交流更难。火锅聚餐,放在瑞士,那得要project mangement专业学生,提前一周安排:谁准备底料、谁去中国城买菜、找俩力壮的拿火车年卡,周末去德国卖肉、去法国买海鲜(瑞士太贵)......要是住在偏僻的山村,久了更容易抑郁。
相比学生时代,职场的边缘化更郁闷。就拿上面王庆根的例子来说,获过IChO金牌的必然痴迷化学,斯坦福博士毕业,可以想象是就业受阻,该去Paypal做了码农。当然人家天资不错,代码也能写,但毕竟更他的兴趣特长不符,很有可能是从就业伊始就埋下了祸根,积郁成疾中年自杀。我们这一代局势转好,回国工作流行起来了。
如果是女生的话,还存在被性侵的危险,在国内女性就罕有反抗报警,出了国语言、环境、司法程序,都是障碍,更是难以应对。详见这个帖子的故事吧:
小sophie: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女生受到了性侵犯不应该说出来?
再说风险成本,家境不好的抗风险能力弱。
先说两个例子、一个家境好的,患了一个不大严重的急性病,父母立刻从上海坐飞机赶来,至少会说英语,照顾了几个月。另一个家境不好单亲,女儿在法国得了癌症,尽管法国医疗保险全报,但是母亲也无力来法国照顾,因此只能接回国保守治疗。目前在网上水滴筹捐款。
留学不仅成本高,而且复杂。教育是种人才投资,国内教育计划经济。家里供学费,好比国家支撑国企那么简单。大学考研按部就班,不确定因素少。若按同样套路,家里准备20万够学费,父母省点我再打工恰够生活,这种计划经济思路是绝对不行的。要从市场经济finance角度看:注册资本、固定投资、流动开销、流动收入、风险意外支出,甚至项目风投,任何组分都很可观。把家庭当作企业来分析,你就是投资的海外子公司,子公司前几年往往不盈利。这个盈利是广义的,哪怕你说“走遍了世界、开阔了眼界...”这些文艺感受,我们也定义到你家企业的future reward和商誉里面,总和Expected Value还是减的。
(以下来自旧的答案草稿,如已经看过可以忽略,我待会再adapt修改)
签证的时候就要看你存款,这个是注册资本。
出示父母工资单流水,这一步是信用审核。
有些学校录取的时候,就要交一笔定金,如同金融交易的initial margin.
房租伙食水电网,这些流动开销,也比国内高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都有啊。市场风险举个直观例子,2015瑞郎飙升10%,留学瑞士的成本高了,从川普上台到法国危机结束,美元指数过山车似的,留学生啥时候换钱的差值,都够养活一个中国农民。
对于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流动性风险。对于你的定期开销,能否长期持续cover?家里做生意的,突然减产、意外、破产。爷爷奶奶生病,存款可能就不够你留学结束了。奖学金、兼职、实习、助教和助研项目对冲支出,但是这些收入是机会性的,资金链锻炼的风险始终存在。举个例子
(个例故事省略看文后链接)流动性风险也不限于资金链断裂,基本定义是“因市场成交量不足或缺乏交易的对手,导致未能在理想的时点完成买卖的风险”。毕业的时候,找工作空窗期,奖学金断了,哪怕你读IT这样的抢手专业,是个“优良资产”,前景良好。如果流水不足,你可能就要急于找个饭碗户口,哪怕这个工作和你专业兴趣有偏差。例如开头化学天才王庆根,斯坦福化学博士毕业,可以猜想:其本专业就业受限,迫于生计转行IT,工作压力危机累积爆发,抑郁症自杀。一个寒门出生,能在1990年获取IChO金牌的,必然是对化学充满极大的兴趣,若家庭经济负担小,从事化学研究,厚积薄发,前景光明得多。所以流动性风险隐患可以酝酿很久。很早以前就听过有学长,一路走向巅峰,拿到了伦敦著名投行的trader offer...但是压力测试来了,这个offer来自2008年初的雷曼兄弟.
为什么这里莫名提出一个stress test,因为出国以后,各种风险隐患都会暴露出来,尤其是对于不富裕的。本来国内工薪阶层,不富裕也还过得去,出国了GBPCNY的汇率直接让把预算减了一个数量级。经济上一打折扣,就会考验人性,豆瓣说留学生奇葩多,也不是空穴来风。海外中国人欺负中国人,很多也是由来于此。就像中国贫民窟小区里面,为了抢一个低保名额,相互中伤的道理一样。
海外中国人会抱团,留学生群体至少多数小康,问题就出在这里。统计学上有个极值Pareto分布,极端值域方差很大。直观点的例子,看看你家所在的区县也好,乡村也罢,以几万人的社区为单位,按收入从大到小排名,在中位数附近取100个人,水平基本差不多,如果取最富裕的100个人,这些富人之间都天壤之别。类似的道理,留学生群体的贫富差距是放大的。
正是因此,相比国内,社交开销更大。按西方水准,马斯洛高级需求应运而生,艺术体育爱好丰富,人家学跳伞雕塑高尔夫,你可痒痒?痒不痒次要的。主要是,跟外国同学聊天,体育、旅游、汽车是最经常的话题,人家再讨论暑假诺西欧还是西西里好玩,你没有类似的消费就是难以插嘴,人家交流滑雪和皮划艇的经验,你要是有本事把话题转到长跑、篮球、踢毽子这样低成本的体育项目,那我也佩服你的口才。你说我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一个复活节万圣节短假可以,每年期末考完的你能读一个暑假的书,那我服气。可以再插个现身说法
(个例故事省略看文后链接)
留学学制灵活,花钱明目更多,休学、换学校屡见不鲜。
这里我们可以做个测试,假设有个掷骰子赌博,赌本是一万,读书期间每年可以玩一次,
点数1:全亏
点数2:全亏
点数3:亏五千
点数4:不赚不亏
点数5:赚三万
点数6:赚十万
你玩还是不玩?
结果可能因人而异了,富人可能每年都放手一搏,毕竟期望回报是3.5万啊,但是穷人可能压根不玩,因为Value at Risk太大,方差的心跳也受不起。
我们再把上面的例子generalise一下,你发现一个自我投资机会。要花20万去读一个双学位,50%概率打水漂,未来收入增长1到5倍的概率都是10%。读不读?这是一个新的项目风投。这些机会项目,都要求长期持续的流动资金。
出国以后的路更多,家境会限制你的进一步抉择。当初留学的同学,家境略差的的会读工程和IT,家境中等小康的去做金融,成长环境优秀的几个才听说去创业了,而且颇有成效。
这里进而又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不论学业还是职业,穷人习惯了被动学习,家境好的更擅长主动奋斗。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下,各种经济压力之下,穷人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寒窗苦读无碍,但是留学生活更加考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往往家境好的更擅长。穷学生更适应、有约束有压力的学习,出国自由了,更容易懒散。但是家境好的就不一样,各种娱乐诱惑不是没见过,已经经历了这种考验,更容易自律,自主的学习。
我本科主要在复旦材料和同济汽车两个环境度过,同样的理工科,发现同济和复旦的学生差别很大,学制上同济选课很死板,复旦自由度就很大。同济的学生也更加勤奋,家境普遍略逊一筹,“小县城学霸”尤其多,我们班长就是,穷得电脑手机都买不起。晚上人家打魔兽,没人理他,他连个娱乐工具都没有,实在无聊只能看书,连年奖学金;但是大四一买了电脑,夜以继日的下岛国电影。归纳起来说,去毛毯厂中学的都不是富贵家庭,为什么家长都要租房子陪读,就是因为从小高压惯了,自制力差,离开家了很容易就散漫了。
家庭条件不够如何出国?
母亲当经理、父亲开公司,在外留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何调整心态?
因为家境不富裕而放弃留学,真的好么?
相关问题黄秋古:留学党们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