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3-21 10: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劳损和风险成本。健康涉及所有人,家境不好的抗风险更弱。
身体好比汽车,年轻能吃苦,新车超载也没事。可怕的是疲劳损伤,动量大刹车盘磨损、发动机汽缸罢工一个等等...并不能及时发觉。我自己留法第八年,先后被三个医生诊断轻中度抑郁症。医生不仅确定抑郁症,而且告诉我外国留学生、心理疾病很多。后发现圈子里是有不少病友。我粗浅理解是,不论学习生活工作,外语相比母语,需要更多的专注力,更容易导致神经疲劳。哪怕外语考满分,跟同事客户交流,说得有礼有节滴水不漏,也是极其困难的;书面文稿,找五六个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但程度不同,很容易抓狂。也正式因此我以汽车超载磨损,来比喻人的神经劳损。有些人神经承受阈值低,就break down了:
1972年出生王庆根,1990年国际化学奥赛金牌,斯坦福化学博士,paypal首席工程师,长期抑郁症、于2012自杀。这个是化学天才前辈,身边有更立竿见影的例子:
中学学弟,计算机决赛银牌,于2013年在加州自杀。
同济校友,于2015年发现在巴黎家中去世。当时法国风声鹤唳,校友会报警,破门而入发现悲剧。若非巴黎恐袭,谁都不会注意失联。
发达国家资源丰富,个人生活更加独立。中国大学集体宿舍,没有个人空间是缺点,附带好处是,一旦有人生病抑郁,室友会第一时间发现,学校老师也会关心帮助。但是西方大学不同,学生和学校之间仅限于教育合同,至于你住哪跟谁睡,生病看医生,学校不care。上述悲剧不是个例,他们的亲朋也无心撰录,自揭伤疤。与之对应的是,留学产业方兴未艾推波助澜,又有多少中介写手把留学的饼画的很甜美, 幸存者biased than biased.
留学生会被白人边缘化,看看伦敦图书馆做集体project的,是不是中国人一桌,印度人一桌,你说跟白人组队练习口语?我不否认有中国粉,但数量远小于中国留学生。基于家家有车的前题,西方的城市规划放射性大,别墅群比例高,人口密度低、住宅分散、人际交流更难。火锅聚餐,放在瑞士,那得要project mangement专业学生,提前一周安排:谁准备底料、谁去中国城买菜、找俩力壮的拿火车年卡,周末去德国卖肉、去法国买海鲜(瑞士太贵)......要是住在偏僻的山村,久了更容易抑郁。
相比学生时代,职场的边缘化更郁闷。就拿上面王庆根的例子来说,获过IChO金牌的必然痴迷化学,斯坦福博士毕业,可以想象是就业受阻,该去Paypal做了码农。当然人家天资不错,代码也能写,但毕竟更他的兴趣特长不符,很有可能是从就业伊始就埋下了祸根,积郁成疾中年自杀。我们这一代局势转好,回国工作流行起来了。
如果是女生的话,还存在被性侵的危险,在国内女性就罕有反抗报警,出了国语言、环境、司法程序,都是障碍,更是难以应对。详见这个帖子的故事吧:
小sophie: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女生受到了性侵犯不应该说出来?
再说风险成本,家境不好的抗风险能力弱。
先说两个例子、一个家境好的,患了一个不大严重的急性病,父母立刻从上海坐飞机赶来,至少会说英语,照顾了几个月。另一个家境不好单亲,女儿在法国得了癌症,尽管法国医疗保险全报,但是母亲也无力来法国照顾,因此只能接回国保守治疗。目前在网上水滴筹捐款。
留学不仅成本高,而且复杂。教育是种人才投资,国内教育计划经济。家里供学费,好比国家支撑国企那么简单。大学考研按部就班,不确定因素少。若按同样套路,家里准备20万够学费,父母省点我再打工恰够生活,这种计划经济思路是绝对不行的。要从市场经济finance角度看:注册资本、固定投资、流动开销、流动收入、风险意外支出,甚至项目风投,任何组分都很可观。把家庭当作企业来分析,你就是投资的海外子公司,子公司前几年往往不盈利。这个盈利是广义的,哪怕你说“走遍了世界、开阔了眼界...”这些文艺感受,我们也定义到你家企业的future reward和商誉里面,总和Expected Value还是减的。
(以下来自旧的答案草稿,如已经看过可以忽略,我待会再adapt修改)
签证的时候就要看你存款,这个是注册资本。
出示父母工资单流水,这一步是信用审核。
有些学校录取的时候,就要交一笔定金,如同金融交易的initial margin.
房租伙食水电网,这些流动开销,也比国内高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都有啊。市场风险举个直观例子,2015瑞郎飙升10%,留学瑞士的成本高了,从川普上台到法国危机结束,美元指数过山车似的,留学生啥时候换钱的差值,都够养活一个中国农民。
对于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流动性风险。对于你的定期开销,能否长期持续cover?家里做生意的,突然减产、意外、破产。爷爷奶奶生病,存款可能就不够你留学结束了。奖学金、兼职、实习、助教和助研项目对冲支出,但是这些收入是机会性的,资金链锻炼的风险始终存在。举个例子
(个例故事省略看文后链接) 流动性风险也不限于资金链断裂,基本定义是“因市场成交量不足或缺乏交易的对手,导致未能在理想的时点完成买卖的风险”。毕业的时候,找工作空窗期,奖学金断了,哪怕你读IT这样的抢手专业,是个“优良资产”,前景良好。如果流水不足,你可能就要急于找个饭碗户口,哪怕这个工作和你专业兴趣有偏差。例如开头化学天才王庆根,斯坦福化学博士毕业,可以猜想:其本专业就业受限,迫于生计转行IT,工作压力危机累积爆发,抑郁症自杀。一个寒门出生,能在1990年获取IChO金牌的,必然是对化学充满极大的兴趣,若家庭经济负担小,从事化学研究,厚积薄发,前景光明得多。所以流动性风险隐患可以酝酿很久。很早以前就听过有学长,一路走向巅峰,拿到了伦敦著名投行的trader offer...但是压力测试来了,这个offer来自2008年初的雷曼兄弟.
为什么这里莫名提出一个stress test,因为出国以后,各种风险隐患都会暴露出来,尤其是对于不富裕的。本来国内工薪阶层,不富裕也还过得去,出国了GBPCNY的汇率直接让把预算减了一个数量级。经济上一打折扣,就会考验人性,豆瓣说留学生奇葩多,也不是空穴来风。海外中国人欺负中国人,很多也是由来于此。就像中国贫民窟小区里面,为了抢一个低保名额,相互中伤的道理一样。
海外中国人会抱团,留学生群体至少多数小康,问题就出在这里。统计学上有个极值Pareto分布,极端值域方差很大。直观点的例子,看看你家所在的区县也好,乡村也罢,以几万人的社区为单位,按收入从大到小排名,在中位数附近取100个人,水平基本差不多,如果取最富裕的100个人,这些富人之间都天壤之别。类似的道理,留学生群体的贫富差距是放大的。
正是因此,相比国内,社交开销更大。按西方水准,马斯洛高级需求应运而生,艺术体育爱好丰富,人家学跳伞雕塑高尔夫,你可痒痒?痒不痒次要的。主要是,跟外国同学聊天,体育、旅游、汽车是最经常的话题,人家再讨论暑假诺西欧还是西西里好玩,你没有类似的消费就是难以插嘴,人家交流滑雪和皮划艇的经验,你要是有本事把话题转到长跑、篮球、踢毽子这样低成本的体育项目,那我也佩服你的口才。你说我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一个复活节万圣节短假可以,每年期末考完的你能读一个暑假的书,那我服气。可以再插个现身说法
(个例故事省略看文后链接)
留学学制灵活,花钱明目更多,休学、换学校屡见不鲜。
这里我们可以做个测试,假设有个掷骰子赌博,赌本是一万,读书期间每年可以玩一次,
点数1:全亏
点数2:全亏
点数3:亏五千
点数4:不赚不亏
点数5:赚三万
点数6:赚十万
你玩还是不玩?
结果可能因人而异了,富人可能每年都放手一搏,毕竟期望回报是3.5万啊,但是穷人可能压根不玩,因为Value at Risk太大,方差的心跳也受不起。
我们再把上面的例子generalise一下,你发现一个自我投资机会。要花20万去读一个双学位,50%概率打水漂,未来收入增长1到5倍的概率都是10%。读不读?这是一个新的项目风投。这些机会项目,都要求长期持续的流动资金。
出国以后的路更多,家境会限制你的进一步抉择。当初留学的同学,家境略差的的会读工程和IT,家境中等小康的去做金融,成长环境优秀的几个才听说去创业了,而且颇有成效。
这里进而又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不论学业还是职业,穷人习惯了被动学习,家境好的更擅长主动奋斗。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下,各种经济压力之下,穷人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寒窗苦读无碍,但是留学生活更加考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往往家境好的更擅长。穷学生更适应、有约束有压力的学习,出国自由了,更容易懒散。但是家境好的就不一样,各种娱乐诱惑不是没见过,已经经历了这种考验,更容易自律,自主的学习。
我本科主要在复旦材料和同济汽车两个环境度过,同样的理工科,发现同济和复旦的学生差别很大,学制上同济选课很死板,复旦自由度就很大。同济的学生也更加勤奋,家境普遍略逊一筹,“小县城学霸”尤其多,我们班长就是,穷得电脑手机都买不起。晚上人家打魔兽,没人理他,他连个娱乐工具都没有,实在无聊只能看书,连年奖学金;但是大四一买了电脑,夜以继日的下岛国电影。归纳起来说,去毛毯厂中学的都不是富贵家庭,为什么家长都要租房子陪读,就是因为从小高压惯了,自制力差,离开家了很容易就散漫了。
家庭条件不够如何出国?
母亲当经理、父亲开公司,在外留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何调整心态?
因为家境不富裕而放弃留学,真的好么?
相关问题黄秋古:留学党们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好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