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小李辞去国企稳定的出版社编辑工作,在北京胡同里开了一家小卖部。
地方不大,只有 15 平米。货架上摆的是辣条、饮料和泡面,光顾的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坊邻居,每个月赚的钱只够买菜做饭。
他心里却觉得踏实 —— 每天为一块八毛的零钱操心,闲下来了,就听门口乘凉的大爷大妈闲扯淡,从大红袍的正确冲泡方法,聊到冰岛人怎么吃海豹。
他常常觉得,北京胡同就像一出即兴表演的话剧,在这里,鲜活的市井生活随时上演。
顾客买了泡面坐在门口吃,旁边有街坊在聊天。
手把手教你开小卖部
2019 年的春天,我从国企裸辞,告别了一份做了 5 年的出版社编辑工作,决定去开小卖部。
虽然,这份工作曾让我很有些飘飘然 —— 人前人后被尊称「李老师」,凑个千把字书评就能登上知名媒体的版面。
可是,这种虚荣的状态却让我有点迷失。我想回归到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去。
碰巧,房东退租,迫使我搬家。于是我索性辞职、搬家一起办,在胡同里开了一家小卖部。
小卖部所在的胡同。
房子是亲戚家的,不临街,在一条很长的胡同中部。一共两间:大间住人,小间就是小卖部。
由于之前一直出租给小店主,屋子里还留有一个破冰柜,几个铁货架。
还有一些积压的卷烟、白酒和过期的绿茶,两箱空啤酒瓶子,一些卷筒纸和大半箱泡面。
收拾屋子的时候,我找到了之前的进货单据,上面有附近货栈的联系方式。
隐身胡同里的货栈。
于是我先订购了啤酒、可乐、雪碧、冰红茶等几种大众化饮料。
可能因为订购量不大,货栈老板不太上心,经常拖个两三天不给送货,还偶尔临时加价。
加价虽说也不过是 1、2 块钱,但小卖部利润很低,受不起「盘剥」—— 一瓶饮料本就几毛钱的利润啊!
着急要货的时候,我只好拉着买菜的小车去把货物搬回来。
小卖部该卖什么呢?
由于不爱吃零食,我还真为此琢磨了一阵子。
只要路过小卖部或超市,我都习惯性观察一下他们的货架,看商品种类,也看定价,偷偷拍下照片作参考。
我的定价原则是宁低不高,毕竟没有房租压力,先以低价吸引顾客,特别是零花钱不多的小朋友。
经过一番拾掇,这个略显粗糙的小卖部,就这样开门营业了。
开店之初,我设想过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甚至担心会不会有坏人来打劫。
结果真正的坏人没遇到,日常赖皮捣乱的人倒是不少。
我收到的残币。
空啤酒瓶子可以退 5 毛钱,有一次两个男的拿了几十个空瓶来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从我这里卖出去的。
刚开业的时候,面对顾客我总是手忙脚乱,一慌乱就记不住售价。
有个顾客就钻空子,明明 15 块钱的白酒却说 7 块钱一瓶。我也只好卖给他了。
还有个邻居,他经常买一种标价 10 元的烟。有一次 10 元烟没货,于是他问能不能 10 元买一盒标价 11 元的烟,尝尝鲜。
我答应了。从此他每次买都只付 10 元,后来我干脆把 11 元的烟降价为 10 元了。
小商品的利润都不高,为了不亏本,一贯对数字不敏感的我,也不得不开始精打细算。
到了夏天,我付 500 块押金租了个冰柜,进了 20 多种冰棍。
虽然越贵的冰棍利润越高,但我进的都是售价不超过 2.5 元的平价冰棍 —— 太贵怕邻居们不买账。
其中卖得最快的是 1 块钱的老冰棍儿;玉米冰棍 1.5 元一支,也很快卖断货。
可是冰柜太耗电了,每天电费就要十几块钱,卖冰棍的利润还不够交电费的。
后来我做了冰棍促销,十块钱六支,任挑。
果然吸引了附近的大叔大婶,一天就卖了 50 多块钱冰棍。
有个大婶买了冰棍回家,第二天就过来跟我说,昨天买的六种都挺好吃,今天再买一次。我心想,大婶您一天吃的冰棍比我一年吃的还多。
夏末,我把冰柜退了,剩下的冰棍转移到家里的冰箱冷冻室,然后把包装纸做成「菜单」,客人点单,我再去冰箱里拿。
小卖部的生意时好时坏,经常要看天吃饭。
夏日里有一天,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天雨,挺凉快的,但买东西的人也非常少,平日络绎不绝买冰镇啤酒的顾主都不见了。
当时店里的空调恰好坏了,但我还是希望天热一些。
终于明白古人「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情了。
本来就客流量堪忧了,胡同里还隔三差五施工修路,生意更是惨淡。
随着经营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摸清了顾客的喜好,开始增加商品的种类。
货架上就慢慢出现了各种糖果、锅巴、薯片、花生米。
泡面的种类也丰富起来,并且配上了鸡爪、鸡腿、香肠等「泡面伴侣」。
小卖部好像有「进货魔咒」,只要我进货了就没人买,比如盐。经常有人来问有没有盐,我进了 10 包之后一包也没卖出去。
本来,我希望我的小卖部可以卖正牌的、健康有营养的零食。
一开始薯片我尽量选非油炸的,虽然进货价会比较贵。
有人向我兜售利润比「蒙牛」「伊利」高很多的杂牌冰棍时,我也都拒绝了 —— 然而这个信念并没有支撑太久。
不到两个月,我的「健康食品销售计划」就败给了膨化食品、辣条和「肥宅快乐水」。
店里新增了许多薯片和辣条。
「趁媳妇儿不在,赶紧买瓶啤酒喝」
开小卖部最有趣的,莫过于能遇到形形色色的顾客。
偶尔路过的游客、本地的大爷大妈、租房的外地打工者……可以说每天都在体验人情冷暖。
附近有几个合租的四川快递小哥,下班后经常来买烟买酒。有次我收钱之后,买烟的小哥愣着不走,说你少收了我 1 块钱。
还有一次他们扫了二维码却忘了付账。等他们下次再来的时候,我说上次付款没成功,他们也没有质疑,很爽快地就把钱补上了。
国庆节期间,有游客一家来买泡面,吃完他们要去「填俺闷逛畅」(天安门广场)。
一回生,二回熟。我和老顾客之间的互动,逐渐就不局限于「买东西-付账-走人」了。
有时候我会义务帮大家换零钱、收快递。
有朋友建议我开个业务:代收快递,每件 1 元。但我觉得毕竟收快递不是我的主业,所以就当随手帮忙了。
老顾客有时候买完东西也不着急走,会站在门口和我云里雾里地侃大山,讲某种香烟的历史,从公海上的走私说到附近小店的假货,一包香烟俨然就是一部全球史。
也有顾客在晚上 11 点我准备关门睡觉的时候,和我絮絮叨叨说自家的矛盾,让我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还有个安徽的大哥经常来买烟买酒。有时会和我炫耀公司发的新水杯,或者故作低调地告诉我,女儿考上了大学。
有一次,大哥鬼鬼祟祟地在门口探头探脑,我说您这是干嘛,约了特务在我小店交换情报吗?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