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把学习搞成行为艺术。
相信每个人班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完全不管学得怎么样,反正看起来很努力就行。
可能从小到大大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又在玩?还不快去学习!」吧。
很多中国家庭的小孩从小就无师自通,把漫画书夹在课本里,发呆前先在面前摊一本习题,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不管学的是什么,学的有多慢,只要看着是在学习就 O98K。」
「学习」不知不觉成为了一种「存在即是理!」的代言,而这种学习模式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风气,我把它叫做:「行为艺术学习法」。
01
「行为艺术学习法」
行为艺术学习法: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假装在学习/沉思」的行为所构成的一种学习流派,一般归为表演艺术。
——摘自「柴桑瞎编」百科
经常有人问我:「柴桑你每天都花多少时间学习?」,我都担心回答会误人子弟。(我不好意思说我每天学习不超过 3 小时哈哈)
因为,学习并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个认知效率的问题。
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认知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古典曾在《跃迁》中提到:
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怎么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我之前也写过,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比时间更重要的,是你的注意力。
拿我室友举个栗子(室友应该没关注我知乎吧):
我大学三个室友都考研,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相约图书馆,同频去食堂,同频晚上十点回寝室,但最后只有一个考上了。
按理说她们仨的学习时间是完全重合的对吧?但有一次我去图书馆还书,看见她们面前都摊了四五本书,一个苦着脸在做题,一个一脸姨母笑的在玩手机,还有一个趴书上睡觉……
这就是行为艺术学习法的弊端。
它让人养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只要我在学,哪怕只是看着在学,就不算是不务正业」的错误认知。
看着那些常年霸占图书馆靠窗的 MVP 位,还只会玩手机的行为艺术学习家,你是不是也很想替天行道?
因为啊,衡量学习效果看的并不是你的时间投入,而是认知资源投入。
时间只是自顾自的向前奔走而已,而能不能将你的注意力投入到书本,把认知资源集中到对内容的思考中,才是决定你学习效果的关键。
如果错把学习行为和学习场景的代入看成了学习本身,那你的学习只能称为是一种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学习法还会给大脑造成一点副作用,这个就更有意思,我们来挨个聊~
02
「知道」的幻觉
认知神经科学家 Frank Keil 提出过一个概念:「解释性深度错觉」(ioED)。
什么意思呢?
它是指,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知识量,自以为掌握了许多常识,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知道的、懂得的、了解的,远远低于自己的想象。 不信给你举个栗子。
你肯定知道自行车长啥样吧?哪怕你不会骑,也肯定在路边见过很多次了。
那么,现在给你这张图:
你能不能把完整的自行车部件画出来,让它能骑着走?
ps:这不是我画的哈,我画的才不会这么丑呢
这是利物浦大学心理学家 Lawson 在课上做的一个实验。结果是:将近一半的学生,无法准确地补全图片。
他们凭借自己的记忆画出来的大概是这样: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