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99 年初代青春美少女队解散后 13 年,少女偶像产业重新在中国大陆正式落地。
那是 2012 年 4 月,AKB48 造访中国,并在上海正式宣布:48G 中国姐妹组合——SNH48 即将成立。次年 1 月,SNH48 在上海剧场首演出道,中国少女偶像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AKB48 成员亲自宣布 SNH48 成立
不过,所谓「新的一页」,是站在「少女偶像大历史」的角度得出的。在如今众多媒体的口径中,大型网综《偶像练习生》和《创造 101》热播的 2018 年才是「偶像元年」。
但我始终认为,枉顾历史发展进程,仅拿舆论引爆点作为「元年」的思考方式,无论在任何领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耍流氓行为。
比如在日本,你不能把山口百惠成名的 1975 年当做「日本偶像元年」,她不是孙悟空,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大闹天宫的。如果没有「新三人娘」「1973 新人奖五人组」等的阶段式突破,「山口百惠现象」也根本无从谈起。
同样的道理,如果枉顾小猫俱乐部和早安家族发展的历史,单摆浮搁地看 AKB48 的成功,就很容易把它误解成所谓「互联网思维女团模式」。而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国内投资人都是在用这种误解来看待日系偶像,结果造成投资失误,损失相当惨痛。
误解是怎么来的呢?这就必须从 SNH48 诞生之前开始说起了。
一、诞生之初
先说早安家族曾做过的努力吧。在后藤真希被迫退团、黄金时代结束后,「早安少女组。」一度陷入低迷,运营从此时就在寻找进入华语市场的机会。2007 年,两位中国姑娘李纯和钱琳加入组合,当时在中日两国的偶像圈都引起了不小冲击。次年,早安家族在中国台湾成立官方姐妹团「冰淇淋少女组。」,接着又举办亚洲巡演、参加上海世博会和湖南卫视热门综艺,一时好不热闹。
左为李纯,右为钱琳
可惜的是,早安家族遭遇到了「异文化传播之墙」:我中华自有国情在此,日本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基本不好使。以上一系列努力都未能转化为成果,早安家族知名度虽高,却久久无法引起中国大众的心灵共鸣,至今都没找到进入华语市场正确的姿势。
时间进入 2010 年代,伴随着中国沿海地区日益发达,上海、广东等开始零星出现一些日系少女组合,服务于极小众的内地偶像迷。
其中值得一提的,如以女仆咖啡店为基地的上海组合 Lunar、首个自建小剧场的广州组合蓝宝石少女等。尤其在深圳,主打中国古风的七朵组合一度走红,在推广国风流行乐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可惜她们还是找不到养活自己的方式,不得不一度宣告解散。
话分两头。在上广深这些女团辛勤开路时,其实有一家公司早就获得了 AKB48 大陆地区独家授权,这就是当时的上海久尚,后来的丝芭。虽然授权在握,但公司却迟迟没有实质性动作(只开过一家 AKB48 周边店)。任由 AKB48 在日本风生水起,中国市场却被束之高阁,不为所动。
然而进入 2012 年,久尚仿佛什么技能冷却突然结束了一样,突然高调出手,大力推动 AKB48 在中国的官方姐妹团项目、也就是 SNH48 的成立。
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久尚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的大转弯呢?
原因和偶像无关。主要是中国互联网娱乐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会儿有个电脑通讯软件,因为能实现多人同时语音,被《魔兽世界》等网游玩家青睐。在游戏公会活动间歇,一些会唱歌、会聊天的玩家就在语音频道里给大家表演才艺解解闷儿。
这个电脑通讯软件就是 YY。随着宽带网络和 4G 网络先后普及,YY 也从语音平台升级为视讯平台,原来的「表演才艺解解闷儿」也摇身一变,引爆了一个前所未闻的超级娱乐产业——网络主播。
YY 这一巨大的成功,深深刺激了同样有着互联网基因的上海久尚(久尚同系的久游,正是《劲舞团》的运营)。久尚的负责人认为,虽然环境不同,但 YY 主播和 AKB48 有着诸多共同点,利用自己手里的 AKB 官方授权,亮出金字招牌,招募高水平少女艺人担任主播,是一条在中国可以走通的路。
于是,就有了 SNH48 的立项。
在上海某个城乡结合部地区,久尚建设了一幢两层高的筒子楼。其中二楼主要是成员宿舍和舞蹈教室,一楼除了食堂,还建设了一个个小隔间,这都是给成员们做直播预备的。
那网络主播和 AKB48 到底相似不相似呢?从某个层面上说,她们都是高参与度、密集互动的新型艺人,也是通过线上露出和线下活动「立体作战」,也都利用了「长尾理论」等互联网平台思路……相似点确实挺多的。不过从本质上看,AKB48 在日本被理解为「通货紧缩时代的地缘偶像」;而 SNH48 的起心动念,则是要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端主播」,这两个定位实在是南辕北辙。也就是说,两家 48 从一开始想的就不是一码事。
这实在有点拧巴,SNH48 运营方的这个初心愿景,在很长时间内都进行得极其不顺利。从偶像到粉丝,并没有人觉得自己需要什么「主播团」。
毕竟在那个时候,网络主播还处于野蛮生长时期。当时的一个表征,就是内容格调与艺能水准的普遍低下。主播不仅被主流舆论视作「低俗」「不入流」,有时就连平台自己都看不下去。这样的背景下,被 AKB48 招牌吸引加入的成员,与希望走主播路线的运营之间,在使命愿景价值观层面高度不一致。这一根本矛盾引发的各种连锁反应,不仅导致汤敏、俞慧文、蒋羽熙、赵嘉敏等一期生中的绝对主力先后脱团、创始成员走了一半,余下成员也都坚定地集体抵制直播活动。在这种倒逼之下,运营只得一时搁置直播计划,重新建设小剧场,踏下心来走 AKB48 曾走过的老路。
SNH 48 初期的核心成员
这一折腾,就造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影响。
千万不要被「AKB48 小剧场模式」这几个字里的「小」字欺骗了。剧场模式实质上相当的重资产:一个不动产剧场砸下去,投入动辄几千万;演出内容要么原创,要么买授权,动辄又是几百上千万。而这样一个演出形式,它每场的收入天花板又很低,基本只是「座位数×票价」,入不敷出,基本是演一场赔一场,盈利周期非常长。
这种模式当然也有好处。正如前文指原莉乃所说的,对于所有「低开高走」的少女偶像来说,小剧场提供了非常棒的「以演代练」成长环境,有想法就来尝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但对于一个大型偶像项目来说,必须有相当充裕的现金储备做支撑,才有资本玩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偶像成长游戏。但 SNH48 的问题在于,项目早期的启动资金并不多,伴随着小剧场模式开启,融资压力一时变得非常大。
为了解决融资问题,运营制造了一个新概念,即所谓 SNH48 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 O2O 构架的偶像 SNS 社区」。这个新概念不仅塞了好几个热门互联网名词进来,也模糊了中日两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重新粉饰了一遍 AKB48 成功的原因。
由于有着成功运营网游《劲舞团》的背景,SNH48 团队推出互联网娱乐新概念也显得非常有底气。一番说辞,成功引起当时各路投资人的侧目,所谓「养成系偶像」一下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
在这种思维的指引下,SNH48 的经营路线也变成了另一种套路:既不是面向粉丝的「to C」,也不是面向企业组织的「toB」,而是面向投资人的「toVC」思路。在迅速招募完四期成员,并开设姐妹团广州 GNZ48 和北京 BEJ48 后,融资也终于顺利完成了。
最早向 SNH48 伸出橄榄枝的,就是主播事业风生水起的 YY。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