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5-30 0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刚听说华为即将发布的新手表是Watch 3而非Watch GT3,我是有点意外的。
毕竟,Watch GT系列的成功有目共睹,Watch GT2 Pro ECG版更是将智能手表的健康检测能力抬升到新高度。
但想了想,菊厂推出Watch系列新品也不意外:
1、华为在1000~2000价位段智能手表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极限,必须寻求进一步突破
目前1000~2000价位段的智能手表市场,华为单品牌(不包括荣耀)市场占有率约为80%。
如果算上荣耀,菊系智能手表在这个价位段的市场占有率将是多么夸张的数字?
这样的市场占有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菊厂开拓创新的先发优势。
华为Watch GT开创出“大号手环”这个一度被某些自媒体鄙视的品类,才有如今菊厂在这个领域统治级的市场定位。
但也正因为菊厂在这个价格段份额已经太高,后续只能等待可穿戴产品进一步渗透,很难再有突破性增长。
更何况,现如今友商已经看到了“大号手环”的市场价值,纷纷跟风在这个市场发力。
因此菊厂若想做进一步突破,无非是两种选择:向下或者向上。
2、菊厂在向上进攻的同时,逐步将高端产品已验证的技术下放中低端,形成完善的产品矩阵
华为在可穿戴领域,自研睡眠、心率、运动等算法在高端产品线上验证了硬件和软件的竞争力后,便会刀法精准地下放至中低端产品。
这种“技术下放”不仅能够有效增强中低端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继续摊薄成本。
这和其他品牌单纯“价格下放”的玩法,有着本质区别。
华为Watch Fit、以及分家前的荣耀手环6等产品,正是“技术下放”的产物。
但是必须看到,技术下放也并不是没有代价。
品牌价值姑且不论,技术下放在增进手环产品力的同时,也使得手环与手表之间的差异化缩小了。
荣耀手环6背刺荣耀手表ES,也是智能手表与手环逐渐趋同的体现。
技术下放的负面后果,就是一旦处理不慎,就会导致各产品互相打架,内部消耗。
所以去年我就预测过,菊厂将大量健康监测技术下放手环,是做好了鸿蒙逐渐下放手表的准备。
考虑到目前可穿戴产品的强智能化(可扩展第三方应用)尚不是刚需功能,未来华为/荣耀的可穿戴产品线,可能会形成高中低产品矩阵:
1000以内的智能手表/手环产品,搭载301心脏健康研究等功能,满足健康监测、消息推送等基础体验;
1000~2000的智能手表,在前者基础上加入独立GPS与更强的运动模式,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展第三方应用,满足智能化、多样化的需求;
2000以上的智能手表,硬件顶配探索前沿科技,发掘ECG、eSim等更多功能。
3、可穿戴产品与品牌向上,菊厂的策略很可能是长续航与智能化双线并行
产品及品牌向上、毫无疑问更难,但也更关键。
Apple Watch凭借自研的系统、芯片与较良好的生态,又有苹果品牌加成,尽管续航捉襟见肘,仍是可穿戴领域不可忽视的巨头。
此前华为向上突破的主要产品,是软硬件全面升级的Watch GT2 Pro。
硬件方面,Watch GT2 Pro升级了传感器,精度更高的同时功耗更低,支持无线充电,更有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ECG版本;
软件方面,Watch GT2 Pro支持百度地图,滴滴出行、掌上高铁等应用,更多智能应用将持续上线。
应该看到,Watch GT2 Pro本质上走的是长续航+健康检测的路子,第三方应用也是利用手机算力,将计算结果推送给手表,手表本身功耗非常低。
而即将发布的Watch 3,大概率走的是智能化+独立通话的路子。
之前回答曾经提到过:
未来华为也会推出搭载eSim的鸿蒙表,届时鸿蒙手表的体验就可以分成两种模式:
当日常使用时,通过蓝牙连接手机,利用手机算力减少功耗,维持手表长续航
当户外运动时,也完全可以脱离手机使用,利用手表联网和计算。
如果两种模式之间能无缝切换,基本上就是我对智能手表的完美设想了。 毫无疑问,即将发布的Watch 3会向这个终极目标迈进一步。
我认为以目前的技术成熟度,Watch 3短期内一步到位还不太现实。
在提供eSim与更加智能化的系统后,Watch 3的交互与第三方应用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与此同时,Watch 3的续航能力能保留多少?会不会被迫退回苹果手表的水平?
这一步能迈多大,我个人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