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听说过一句话,要进入一个领域,我们只需要读三个人的书就够了。当你通过收集整理把那三个人的信息找全之后,其实就已经理解了一个领域 80% 以上的内容。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哪三个人,才能达到效果呢?
我的建议是,如果我们对一个领域完全陌生,但是又想迅速进入这个领域,我们应该读的三个人是:「开创者」、「分歧者」与「综合者」。
要了解一个领域,就要找到「开创者」
每一个行业都有开山鼻祖,比如鲁班是建筑业的开创者,餐饮业则是易牙。在知识界,每一个领域也都会有一个创始人,他们就是一个领域的「开创者」。比如,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天下霸唱是中国盗墓小说的开创者。
我们想要进入一个领域,要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就必须要熟读「开创者」的书,因为「开创者」身上凝结了很多关键信息,这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想要理解一个领域的思维框架和思考方式,读「开创者」的书会达到直入主题,一网打尽的效果。一个开创者一定是从某一个领域走出来的,因为那个领域很多观点无法容纳进他的思维框架里,所以他才会出来开宗立派。因此,「开创者」一定对他之前的领域有过系统的反思和批判,这个反思和批判,他做过之后,后人就不需要再做了。
第二,一个「开创者」之所以开宗立派,一定是要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比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社会学是为了研究社会不同阶层的性质和诉求,心理学是分析人类的精神状况。
这个目的,由于创始人自己曾经系统地阐述过,他们会写很多的导论、宣言和系统论述学科宗旨的文章,所以一般后人都不会再阐述。如果我们没有读过创始人的书,这部分关键信息可能就会遗漏,很多后人的书我们其实是读不懂的。
今天的哲学系学生都依然要读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是这个原因。并不是他们守旧,而是因为苏格拉底提出的很多想法,之后的哲学家都不会再提及了。
第三,如果我们不读创始人的书,很有可能根本无法了解其他人为什么要研究那些领域。「开创者」往往是一个很全面的人,因为他是第一个开宗立派的。虽然很多领域他都没办法深入讲解,但他经常会做一些点到为止,提一些畅想。他的学生和门徒都是根据他的这些想法和畅想深入地进行研究。
比如我上次提到的胡适,他在文史哲好多领域都提到过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想法,但他自己都没有深入研究,他的史学被他的门徒顾颉刚和傅斯年继承了,他的红学被周汝昌等后学继承了。
我说的「开创者」也不见得一定是一个大的领域开创者,很多大领域下面的细分领域,如果他的继承者众多,其实他也算是「开创者」。
再比如很多的「主义」,表现主义的「开创者」卡夫卡,解构主义的「开创者」德里达,女权主义的「开创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他们都不算是大领域的「开创者」,但是这些流派,也都算得上开宗立派之人。
熟读他们的书,对于迅速进入一个领域会有很大的帮助。
「分歧者」让知识不断创新,带来跨界思考
除了「开创者」之外,我们还需要读一个「分歧者」的书。
通常而言,一个领域在初创之后的很多年,都是门徒们按照「开创者」提出的很多想法分工合作,大家各司其职,完成各自的小任务。这些各司其职的人,他们的书虽然的知识含量也很高,但不见得能给我们很多的新意。而且越是向后,分工就越细碎,到最后分工到了可笑的程度。胡适可以写《中国哲学史大纲》,但是今天哲学系的学生只能研究某些不知名的思想家的某一个消小思想了。
走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每个领域都会出现一些「分歧者」。
「分歧者」这个说法来自于一本小说,后来也拍成了电影。说的是某一个特殊的社会,他们根据性格与天分把人分成五类,大家各自分工。但是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的性格与天分比较特殊,不愿意受限于这种分工,他们能力很强,所以显得特别异类,因此叫做「分歧者」。
每一个领域在分工达到特别细致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愿意再继续分工下去了,所以他们到处跨界,最后让自己成了「分歧者」。还有一些人,原本就不是这个学科的,但是他们跨界过来,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这些人都是分歧者。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简单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