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办法:不去电脑城。
说来惭愧,答主在当地电脑城翻了车……
今天中午顺路去数码广场瞅瞅有没有值得买的。在二楼一家店坐下,表达了购买西数4T红盘和贼船D4 3000 16G单条的意向。店员说“要就给你拿来”,答主说拿来看看,于是店员叫人从仓库(楼上总代)拿货。结果拿过来硬盘就已经贴上今天的保修贴了,静电袋边缘也剪了个口子。不禁心里咯噔一下:不是说拿来看看吗?事实证明应该当时就提出质疑。
期间又询问了P620的情况,店员说只有工包,拿来一看,没有半高挡板,单买得五十,Mini DP转DP线也得几十一根。答主表示不想要了,好家伙,出库就不能再拿回去!店员说显卡是工包的无所谓,硬盘和内存出库就没法再卖了。虽然答主没打开硬盘的静电袋,内存包装也没有封条。之前并没有收定金,而且耽误了店员不少时间,答主说那你说说你这损失得多少吧,他说怎么着也得一百,于是便给了他一百。
回来跟朋友一讲,朋友指出:他凭什么拿来就贴了保修贴?答主寻思以前在别的店看主板都是店员一块块拿出来给好好端详的,也没说看了就得买,看来的确糊涂了。
遇到拿来就剪开包装、贴了保修贴这种情况,应该直接指出他的问题,必须当着顾客的面开封、贴保修贴。即便产品是全新的,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流程。
调货是个容易被坑的地方。在让店员拿货之前必须问清楚,是不是拿来就一定得要?如果要拿,务必要求他在拿来之前不要开封。像笔记本电脑一类的商品不可能不开箱验货,开箱之前必须仔细检查型号、包装完整性等。
2017年下半年:
CPU和主板:
AMD发布了Ryzen 5(4C8T~6C12T)及Ryzen 3(4C4T)处理器,基本覆盖了高端和中低端市场。同时各大主板厂商通过推出BIOS更新,基本解决了翻车问题和内存频率问题。
亮点:高性价比。
Intel发布了CoffeeLake平台,包括八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和Z370芯片组(Z270马甲),采用LGA1151 V2接口,理论上不能与LGA1151通用(然而广大人民群众已成功让i3-8100运行在100&200系主板上,八代i5和i7则比较麻烦,另外通过修改BIOS也能让Z370主板支持六代&七代处理器,虽然意义不大)。
主要亮点:i7升级为6C12T,i5升级为6C6T,i3升级为4C4T。价格方面,中文盒装i7价格接近3000元,i5在1500到2500元之间,i3在1000元左右。散片价格低数百元不等。
明星型号:i5-8400:散片价格九百多元,六核六线程加上较高的睿频频率,成为了中端CPU市场的宠儿。i3-8100:散片价格六百元左右,四核四线程+高主频,能上100&200系主板。
主要问题:Z370主板价格偏贵,且Z370实质上是Z270马甲,规格毫无提升,诚意不足。
显卡:
AMD发布了Vega(织女星)架构及采用该架构的Vega显卡(主要有Vega 64,Vega 56和Vega FE等型号)。实际游戏性能:Vega 56和GTX1070接近,Vega 64和GTX1080接近,Vega FE介于两者之间。
亮点:HBM2显存,以及诸多暂无卵用的新特性。
主要问题:
1.性能上:与Fiji相比,Vega同频性能几乎无提升。
2.功耗和温度:与NVIDIA的Pascal相比默认频率较低,进一步提高频率会导致功耗飙升。
具体体现:Vega 64和Vega FE功耗和温度均较高(风冷版默频满载超过80摄氏度),Vega 56能耗比还不错(经过微调可以接近帕斯卡水平),前两者通过适当限制功耗同样能达到类似效果。
3.价格和购买渠道:市面上几乎只有公版,而且因为矿潮缘故价格暴涨,已经很难买到了。
4.采用了HBM2显存(可以节省许多PCB空间),却还保留了长达27cm的PCB,Nano版本也迟迟没有消息。
NVIDIA:TITAN V,Volta架构,独孤求败。
以下内容有效期:2017年夏天
Intel和AMD最近各自发布了新的旗舰平台Skylake-X、Kabylake-X和ThreadRipper(线程撕裂者?),过段时间更新相关内容。之前据媒体消息Intel本来只打算推出12核的至尊酷睿i7处理器,为了迎战AMD的16核ZEN处理器,不得不临时推出了14核、16核与18核的酷睿i9处理器(按照惯例是用至强E5阉割出来的,实际为原生20核,不过X299主板不再兼容至强E5处理器),价格/核心数也大幅降低(为了控制功耗,三级缓存也缩水了)。可以看出AMD实际上已经重返高端CPU领域,并且成功撼动了Intel的霸主地位(至尊硅脂U什么情况?)。
【正文部分共7145字,图片24张】
其实实体店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小白不懂装懂,这种往往被宰得最狠。不懂就不要乱BB,谦虚一点不会错。
所以还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
接下来介绍一点基础知识。
对于台式电脑来说,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件:
CPU(中央处理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台电脑的性能。市场上的CPU品牌主要有Intel(英特尔/牙膏厂)和AMD(超威半导体/农企/按摩店)两家。主要参数:核心架构、核心与线程数、频率、插槽/封装、缓存容量、指令集、TDP和制程等。对于相同架构的CPU来说,核心/线程越多、频率越高、缓存越大,性能越好。
目前Intel的主流架构有Skylake和Kabylake,对应插槽/封装FCLGA1151。但是商家一般不会把它们写出来,那么我们要怎么辨识呢?
对于酷睿处理器来说,它们的型号格式一般是i3/5/7-XXXX(后缀)。i3/5/7表明了CPU的定位。后面的这四位数字也是很重要的。第一位数字表示CPU的代数(Generation),6XXX代表Skylake处理器(即第六代酷睿),7XXX代表Kabylake(即第七代酷睿)。注:当6XXX第二位数字大于8时代表Broadwell-E处理器(即第五代发烧级/高端/至尊处理器),以此类推(笔记本处理器除外)。
台式机/桌面版处理器后缀一般有三种:K,S和T。K代表不锁倍频,在搭配Z系列主板时可以人为调整到更高的频率以获取更好的性能,但同时发热和功耗也会增加。S和T代表低功耗处理器,常见于各种一体机和微型台式机中,一般组装机不会选用。后缀X代表至尊版处理器,和后缀为K的型号一样不锁倍频。后缀R代表嵌入式处理器,一般不零售。后缀C仅用于Broadwell处理器(即第五代酷睿),代表集成了带eDRAM的高性能核显,仅有i7-5775C和i5-5675C两个型号。
后缀为M或H的型号为移动版处理器,区别在于后缀为M的型号一般采用PGA封装,可以自行更换,后缀为H的型号采用BGA封装(就是焊在主板上的),不能自行更换。从Broadwell(第五代酷睿)开始不再有M后缀的移动版处理器。后缀U和Y代表超低功耗处理器,一般为笔记本或平板电脑所采用,同样是BGA封装。后缀Q代表四核心,HQ即为移动版四核处理器。后缀XM代表移动版至尊处理器,一般为四核心设计,和桌面版至尊处理器一样可以超倍频。从第五代酷睿开始不再有XM后缀的移动版处理器,在第六代酷睿中被后缀HK取而代之。
对于常见处理器型号来说核心/线程数和频率是最重要的。以下列出常见酷睿处理器型号的核心与线程数。
台式机/桌面版处理器:
i3-XXXX:双核四线程,3MB三级缓存
i5-XXXX:四核四线程,6MB三级缓存
(早期桌面版酷睿i5也有双核四线程的型号)
i7-XXXX:四核八线程,8MB三级缓存(绝大多数)、六核十二线程、八核十六线程、十核二十线程(后三种均为发烧级处理器)
笔记本/移动版处理器:
i3-XXXX(后缀):双核四线程,3MB三级缓存
i5-XXXX(M, H)U或Y:双核四线程,3MB或4MB三级缓存
i7-XXXX(M)U或Y:双核四线程,4MB三级缓存
i5-XXXXHQ:四核四线程,6MB三级缓存
i7-XXXX(QM, XM)HQ或HK:四核八线程,6MB或8MB三级缓存
括号中的后缀表示适用于第四代酷睿及其之前的型号。
理论综合性能由上至下递增。
奔腾和赛扬:
赛扬G3XXX:双核双线程,2MB三级缓存
奔腾G4XXX:双核双线程或双核四线程,3MB三级缓存
和酷睿处理相比,奔腾和赛扬的指令集(AVX)等特性也有不同程度阉割。
提一下热门型号奔腾G4560,Kabylake架构,LGA1151封装,双核四线程,默认频率3.5GHz,3MB三级缓存,散片价格约300元出头,综合性能接近i3-6100,性价比很高,值得选购。
其余平台CPU参见主板部分。
主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台电脑的扩展性。市场上常见的主板品牌有:华硕、技嘉、华擎、微星、映泰等。根据支持的CPU品牌可以分为Intel和AMD两类。主要参数/配置:芯片组、CPU插槽、内存插槽、PCI-E插槽、M.2接口、SATA接口、I/O接口、板型(尺寸)等。芯片组和CPU插槽必须与CPU兼容。
Intel的Skylake和Kabylake平台均采用了LGA1151插槽,分别有以下芯片组:
Skylake: Z170, H170, B150, H110.
Kabylake: Z270, H270, B250.
Q系列芯片组主要面向商用,略。
C系列芯片组主要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略。
这些芯片组支持除至强E3 V5和V6以外的所有LGA1151处理器。也就是说理论上100系和200系主板支持所有消费级Skylake和Kabylake处理器(酷睿i3/5/7-6XXX和7XXX以及奔腾G4XXX和赛扬G3XXX)。
(注:100系主板需要更新BIOS才能支持Kabylake处理器)
Skylake和Kabylake处理器均采用LGA1151封装,生产工艺为14nm,支持双通道DDR4或DDR3L内存,拥有16条PCI-E通道(通常为独显独占),通过DMI3.0与PCH交换数据。
带有K后缀的处理器建议搭配Z系列主板使用,因为即使不超频,K版处理器的高功耗也会给主板CPU供电部分带来较大压力,而Z系列主板普遍配备了支持更大电流/功率的CPU供电和面积更大的MOS管散热片,运行温度也较低。
芯片组特性:
图片转自中关村
在内存问题上Skylake和Kabylake均支持DDR4和DDR3L内存,建议优先选购拥有四根DDR4内存插槽的主板。
一般有一根PCI-E x16插槽就够了,对于双卡用户,则需要两根PCI-E x16插槽。其中A卡的CrossFireX对PCI-E插槽没有硬性要求,有x4速率即可。而N卡的SLI要求对等速率(x8+x8)与主板认证,必须使用支持SLI的Z系列或X系列主板。
从100系主板开始,支持PCI-E x4速率(M Key)的M.2接口大面积普及,主板BIOS也对NVME协议提供了良好支持,从而迎来了高速SSD的春天,建议优先选购带有支持PCI-E 3.0 x4(理论速率32Gbps)的M.2 2280接口的主板(H110基本没戏)。
SATA 6Gbps接口早已普及,一般都够用了,没什么好说的。
X99平台定位高端,AM4平台相对比较小众,本文仅作简要介绍。
X99平台:主板采用LGA2011-V3插槽,支持Haswell-E与Broadwell-E酷睿i7和至强E5 V3/V4处理器。
主要优点:核心数量远超主流桌面平台(同代的Haswell和Broadwell,更新的Skylake和Kabylake等),支持四通道DDR4内存。CPU拥有更多的PCI-E 3.0通道(28或40条),支持三卡甚至四卡并联(SLI&CrossFireX)。其搭配的酷睿i7处理器全线支持超频,同时能够十分精确地调整处理器外频。
主要缺点:价格昂贵,主板千元起步,对应的处理器两千元起步(全新价格)。架构比主流桌面平台落后一代。CPU和PCH之间采用DMI2.0总线,后者提供的PCI-E为2.0版本。
拓扑图:
搭配的处理器:
i7-5820K:六核十二线程,15MB三级缓存,3.30GHz~3.60GHz,28条LANE
i7-5930K:六核十二线程,15MB三级缓存,3.50GHz~3.70GHz,40条LANE
i7-5960X:八核十六线程,20MB三级缓存,3.00GHz~3.50GHz,40条LANE
E5 V3型号繁多,在此不作详细介绍,均支持40条PCI-E通道,最多18核心36线程。
均为22nm制程。
i7-6800K:六核十二线程,15MB三级缓存,3.40GHz~3.60GHz,28条LANE
i7-6850K:六核十二线程,15MB三级缓存,3.60GHz~3.80GHz,40条LANE
i7-6900K:八核十六线程,20MB三级缓存,3.20GHz~3.70GHz,40条LANE
i7-6950X:十核二十线程,25MB三级缓存,3.00GHz~3.50GHz,40条LANE
E5 V4同理,均支持40条PCI-E通道,最多22核44线程。
均为14nm制程。
AM4平台:Ryzen 7处理器和第七代APU(采用挖掘机架构,以下内容不予以讨论)集成 了完整的南北桥,采用AM4插槽,有X370、B350、A320等PCH(外包给了台湾祥硕),后期会有不带PCH的主板。
主要优点:Ryzen 7处理器可多达八核十六线程,16MB三级缓存,性能强劲。Ryzen 7处理器支持双通道DDR4内存,拥有24条CPU直连的PCI-E 3.0通道,其中4条用于连接PCH,4条可配置为PCI-E 3.0 x4的M.2接口或PCI-E 3.0 x2的M.2+两个SATA 6Gbps接口或四个SATA 6Gbps接口。处理器顶盖与核心之间采用钎焊工艺,满载温度较低。处理器价格相对Intel更加便宜。PCH拥有最多2个原生USB 3.1 Gen2接口(理论速率10Gbps,区别于5Gbps的USB 3.1 Gen1)。
主要缺点:SATA接口数量略显不足,PCH提供的PCI-E为2.0版本。目前配套主板价格较贵,且存在内存兼容性问题。Ryzen处理器不带集成显卡。
芯片组特性:
搭配的处理器:
Ryzen 7 1800X、Ryzen 7 1700X和Ryzen 7 1700,均为八核十六线程设计,拥有16MB三级缓存。
Ryzen 7凭借较高的性价比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并成功俘获一部分用户的芳心。那么Ryzen 7的性价比到底有多高?
Core i7-7700K和Ryzen 7 1700:规格上,前者为四核八线程设计,拥有8MB三级缓存,默频4.2GHz,后者为八核十六线程设计,拥有16MB三级缓存,默频3.0GHz。由于两者的综合同频性能十分接近,所以前者的单线程性能比后者强大约1/3,而多线程性能被碾压。对于普通游戏玩家,7700K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是进行视频编辑(QQ影音这种不算)或者渲染出图的话,后者表现会强势得多(具体差距视软件优化程度而定)。
Ryzen处理器可以说是AMD的翻身之作,走出了推土机系列盲目追求多核心、模块化、弱化浮点运算的误区,回归提高单线程的传统道路。在各种%#流$&支^の浮~@后(毕竟不是学这个的,原谅我看完就忘了),最终实现了更强的核心和缓存性能(虽然目前还有些问题, 但至少比K10强多了),大幅降低了功耗(感人至深)。在单线程性能追平Skylake的同时,引入了诸多新技术(比如SMT同步多线程),扩展能力也迎来了质的提升(其实是之前太落后了)。
据称AMD将在第二季度末发布Ryzen 9处理器(就是服务器的那不勒斯),最高16C 32T,搭配X399主板,以对抗Intel的Skylake-E平台(LGA2066处理器+X299主板)。很明显AMD不愿坐视Intel独占桌面高端市场,与Ryzen 7相比,Ryzen 9支持四通道DDR4内存以及64条PCI-E 3.0通道,弥补了Ryzen 7规格上的不足,还会采用AMD以往只在服务器平台上使用的LGA封装,完全是照搬Intel桌面级旗舰平台取自服务器平台的做法。到时候两家的旗舰平台之间应该会有一场发烧友们期盼已久的精彩对决。
CPU性能详细数据可以参考图拉丁 CPU 跑分 评测 游戏 天梯图
市面上的主板主要有ATX(305mm * 244mm)、microATX(244mm * 244mm)、Mini-ITX(170mm * 170mm)等板型,前两者即平常说的大板和小板。一般大机箱都能兼容更小的主板。对体积没有要求的用户可以直接选购ATX机箱,除E-ATX以外的消费级桌面主板都能支持。
内存:容量为主。主要参数:类型(市面上的内存都是DDR SDRAM,主要指代数)、容量、频率、时序等。现在的平台不太讲究单双面的问题,一般不同型号的内存条都能兼容。注:DDR SDRAM的标称频率是等效频率,是其实际运行频率的两倍,CPU-Z等软件中显示的是实际运行频率。
建议8GB单条起步,用核显玩游戏的玩家推荐买两根组成双通道,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没有必要刻意追求高频率。马甲条什么的都是浮云。
组Kabylake平台DDR4 2400即可。海盗船、芝奇的高频条返修率相对比较高(几个百分点),没有必要。日常默频用的话,威刚的万紫千红或者十铨普条都挺不错的。金士顿假货多,上京东自营买的话又偏贵。三星假条也不少,水比较深。虽然英睿达(镁光)、海力士有自己的内存颗粒厂,但是它们的内存条比较小众,一般买得少。
一般2011年以后的老平台升级买DDR3 1600就行了。不清楚自己电脑用什么内存的建议根据型号百度一下,或者用CPU-Z检测(鲁大师也行)。
显卡:GPU型号是最重要的,显存其次。市面上的显卡厂商很多,但是GPU厂商只有两家:NVIDIA(英伟达)和AMD(没错还是农企),网络上有时用其CEO指代厂商:老黄(黄仁勋,NVIDA创始人、CEO)和苏妈(苏姿丰博士(Dr. Lisa Su),AMD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和黄仁勋一样,均为美籍华人)。主要参数:GPU架构、流处理器/CUDA数、ROP数、纹理单元数、频率、显存类型、显存容量、(等效)显存频率、显存位宽、显存带宽、TDP和制程等。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市面上常见显卡性能排行可以参考显卡天梯图。原作者见图片右下角。
这是去年一月的版本,新出的几款显卡性能排行如下:
TITAN X > GTX1080Ti > GTX1080 > GTX1070 > GTX1060 6G ≈ RX480 > GTX1060 3G ≈ RX470 > RX470D > GTX1050Ti > GTX1050 > RX460
其中GTX1060 6G略强于上一代的GTX980,GTX1050Ti略强于GTX960,GTX1060 3G与6G版相比核心有所阉割,所以性能差距略大。
显卡性能详细数据可以参考图拉丁 显卡跑分评测游戏天梯图 - LINE2D
硬盘:
固态硬盘凭借远超机械硬盘的随机和连续读写速度、极高的IOPS和极短的响应时间,成为了个人计算机的标配。固态硬盘没有运动的机械结构,因此对震动的承受能力也要强于机械硬盘。但是限于较高的价格,固态硬盘往往要与廉价的大容量机械硬盘搭配使用。
固态硬盘(SSD)主要参数:容量、闪存颗粒、主控、接口、缓存容量等。闪存颗粒主要分为两种:MLC和TLC,前者拥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长的寿命,后者则拥有更大的容量与更低的价格。SATA3接口的高端固态硬盘顺序读取速度一般不超过550MB/s,顺序写入速度一般最多520MB/s,4K随机读取速度一般30MB/s左右,4K随机写入速度一般不超过100MB/s。而基于PCI-E总线与NVME协议的固态硬盘顺序读写速度往往能达到1000MB/s以上(传统SATA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同样采用AHCI协议),4K随机读写速度也有一定的提升。这类固态硬盘通常以M.2接口的形式出现,搭配支持PCI-E 3.0 x4总线与NVME协议的X99、100系、200系和AM4主板便能获得较好的发挥。
大部分固态硬盘都提供了三年有限保修,少数产品达到了五年甚至十年。
价格上120GB级SSD一般在300到500元,240GB级SSD多在500到800元。
Intel最近推出的Opatane傲腾内存本质上还是固态硬盘,但是其存储媒介不再是NAND闪存,而是3D XPoint,一种新型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目前消费级产品只有一款,容量16GB,采用M.2 PCI-E 3.0 x2接口+NVMe协议,顺序读取速度最高900MB/s,顺序写入速度最高145MB/s,仅支持200系主板+酷睿处理器,用途:给系统盘加速。京东自营价格379元。虽然该产品的标称速度并不突出,使用范围也非常有限,但是不难预想以后的大容量产品会有更强劲的性能表现,甚至可能取代现在的NAND固态硬盘。
机械硬盘(HDD)主要参数:容量、单碟容量、转速、缓存容量等。市面上主要机械硬盘品牌有希捷、西部数据、HGST(已被西数收购)、东芝等。各种型号性能差别不大,一般提供两年保修。从故障率来看,HGST硬盘的表现最出色。
价格上1TB机械硬盘一般在300到500元,2TB机械硬盘多在400到600元,高端型号更贵。
一般用户可以选择小容量SSD加大容量HDD的组合,系统和常用软件放固态,不常用的文件(图片、音乐、视频等)放机械。
由于固态硬盘数据存储方式的原因,一旦出现问题将难以恢复。所以建议把重要数据保存在机械硬盘,同时在其它设备存放备份。
光驱:根据支持的光盘种类可以分为DVD光驱和蓝光光驱,根据是否拥有写入能力可以分为只读光驱和刻录机。蓝光光驱向下兼容DVD光盘,DVD光驱则不能支持蓝光光盘。
与20年前不同, 随着网络的流行,光驱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已经不再是装机标配。有需要的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即可。
台式机DVD光驱仅几十元,外置光驱价格稍贵。蓝光光驱价格较贵,一般要数百大洋。刻录机需搭配可写入光盘才能进行刻录,大多数DVD-R和BD-R都只要几块钱一张。
电源:十分重要。根据电脑配置选择额定功率。主要功耗大户CPU和显卡的功率可以根据TDP(热设计功耗)进行估算,其它设备功率按总计50W估算,留出30%冗余即可。
一般用户300W足够,高端显卡(需要外接供电的就算)用户建议450W起步,多卡用户建议750W起步。
电源的学问很大,篇幅所限,本文不予以讨论。
想了解更多关于电源的知识请移步图拉丁吧翼王的【科普向】台式机电源到底应该怎么挑 V2.0 修订版
机箱:参见主板部分。
一般人配电脑还是会自己先准备好一套配置的,但是可能会被JS转型,换成别的坑爹型号(买品牌机一样会被坑,尤其是笔记本)。所以要坚定信念,没有自己想要的型号也不要轻易选择没有听说过的型号。
说说我个人的经历吧。不想听人生经验(扯淡)的可以只看加粗部分。
第一次在实体店装机:2012年9月
这时距离我接触电脑硬件也就一年多点,看了几本装机相关的书籍以及一年的微型计算机和电脑爱好者(后者很快就弃了)。
那时的CPU市场还停留在22/32nm时代,主流架构是Ivy Bridge和推土机;显卡已经进入了28nm时代,Kepler和GCN1.0正打得火热;固态硬盘还不是那么普及,机械硬盘仍然是主流。
在成都数码广场二楼的电脑城的某个铺子遇见了我妈的熟人(当然熟人并不一定可靠),就坐下来聊天,聊够了配置也差不多写好了。
只配主机(硬盘家里有多余的,机箱打算用老品牌机的,结果发现要改线,都是后话了),本来预算两千,后来加到了三千多。
一开始打算上AU,但推土机没什么小板,后来看见对门铺子的i7都才四千多,就打算加钱上IU。当时已经听说了E3神教,有点想上E3 1230 V2。但是这货只有散片(意味着仅一年店保),而且没有核显,必须上独显。当时对显卡需求并不高,于是决定等以后再加,便咬牙上了i7-3770,不带K,2000大洋(K版只贵20,默频高0.1GHz,但是对超频没什么需求就没上)。
主板随手选了一款华硕的B75,拿货时发现居然不是全固态,一堆液态电容不能忍,加钱换成了P8Z77-M,价格809。
内存是两根金士顿DDR3 1333MHz 4GB,115一根(其实1600MHz只贵5块,用了好久以后想换1600MHz的,结果我们那儿没大品牌卖,买金泰克的被坑爽了)。
电源随便搞了个航嘉冷静王300W,大概两百多的样子。最后算下来一共花了三千四左右,一点不坑。
后期自己加了固态和独显(网购),美滋滋。
第二次在实体店装机:2016年国庆期间
这次是帮我爸的徒弟家买(帮人配电脑是门“技术”活,切记!),给他儿子用的(初中生)。整机预算五千,我爸说只要四千就行了,但我觉得这样略坑。最后还是打算给略微省一点。
当时内存和固态价格还没有疯涨,算是比较好运吧。
在电脑城转了两圈,选了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店坐下。和店员东拉西扯了半天,最终敲定了Skylake平台,核显(玩LOL足够了)。U选的是i5-6500,盒装,一千三百大洋。
主板价格实在让我有些不能接受,B150的普通小板都得六百多,好一点的更是直奔八百。然而这都不算大问题,最蛋疼的是网上很多常见/热销型号(比如技嘉B150M-D3H)是网络渠道专供!那些高性价比的主板在实体店根本就买不到!
让店员拿了一批又一批的主板来看,各种两根内存槽的B150飞机板看得我尴尬不已,稍微像样一点的又贵很多。于是乎最后选了微星B150 PC MATE装机大师,八百多大洋。这款主板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拿到货的拥有M.2接口(目测支持M Key)的B150主板,有四根DDR4内存插槽,ATX版型。在淘宝上也是这个价,销量很低。华擎那款虽然看起来很靓丽,但是却把M.2接口给阉割掉了,因此并没有什么卵用。
内存选了威刚万紫千红DDR4 2133MHz 8GB单条,大概280元的样子。硬盘则是三星850 EVO 120GB+西数1TB蓝盘(能拿到货的固态型号也是少得可怜),一共七百多。
机箱电源比较随意一点,还是搞了个前置U3、下置电源、能走背线的妖艳贱货,电源则是航嘉Jumper 300,一共四百元左右。光驱是建兴的DVD-ROM,盒包七十元。
显示器选了个华硕的21.5英寸IPS,居然才六百多,DVI+VGA接口,看起来还行。
键盘鼠标略。
到了装机时,店员拿了个英文盒的U过来(注意!英文盒在大陆等效于散片!),于是跟他吵了起来。最后店员勉强同意换成了联强货。
装到后来发现光驱是工包,店员:“我都给你优惠这么多了!”“好好好。。”
最后装下来大概四千五左右(具体价格记不清了)。回去我爸徒弟请我们吃了顿饭。机器和收据、保修单什么的一起交给他们父子俩,嘱咐两句,高高兴兴地把电脑搬回去了。
别的不说,我自认为这两次装机还是很成功的,从配置到价格都比较合理。
最后做个总结:没有经验的小白最好在京东自营买电脑,整机也行,反正有京东售后。要去实体店必须做足准备工作,先在贴吧(比如图拉丁吧和显卡吧)或论坛(有条件可以上CHH)发帖问问(知乎也行),写两套配置单。去的时候开帖直播,咬定配置不松口,坚决不接受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