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12 05: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时代对M非常有好感,全家直到现在依旧用M的手机,家里一堆M的设备。现在嘛,综合来说,M在中低价位端做的还是挺不错的,年轻的时候没钱,确实值得考虑购买。年纪见长后,有实力考虑高端的设备需求的时候,M在高端总是“突破不足”,毕竟研发投入比华为苹果低一个数量级。
为了防止被极端米粉吐槽,我罗列下我买过的M的大件商品吧,极少数极端M粉吐槽前请思考下自己买米家的东西有没有我金额的十分之一:M10pro 12+256×2,M8 6+64×2,M5s 4+128×2,M4C×1,M11青春8+256×1,note8pro 8+128×2,note4X 4+64×2、3+16×2,note10pro 6+128×1,7×1,5A×1,note5×1,M电视4C 50寸×3,M笔记本12.5air×1,M6×1,Mnote3二手×4,M吹风机H900×1,4X×1,M电视3S×1,M路由器若干。
挺多次看到M这种“供应链合作”技术的宣传文案。
2014年不锈钢边框,富士康等代工厂的技术;2018年“双频GPS”,高通等芯片供应商的技术;2021年初“硅氧负极”,实际上只掺了1%的SiO,并且是ATL(前个版本CATL手打快了)的技术,M提出要求,供应链利用手头的研发积累给它提供产品;2021年底了,宣传“高硅和封装”。
手机电芯需求方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目前大部分知名厂商会联合开发。HRMOV,根据不同机型的特点,对ATL,比亚迪等供应商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并派驻人员,一起商讨,监督开发。供应商与进驻人员一起,按照各种各样的需求,开发各种各样的产品。
M这次宣传的两个点,高硅和封装,源于进驻人员和供应商项目组的合作。根源技术源于ATL龙头的开发积累。当然,M的进驻人员全程参与研发,只是参与的环节更多的在于方案设计,问题反馈,疑难解决,和厂务监督,供应商方面则是占据主要作用的电芯化学体系设计、工艺制程开发。这样的宣传说有问题吧,确实有种“全是M的功劳”的误导,说没问题吧,M自己确实也参与到项目中,并做出重要贡献。
这种宣传,有好处,对普通消费者普及锂电产业链内的技术知识。
那么这个三倍高硅是啥意思呢?就是2021年初M11上的那个“硅氧负极”其实是人造石墨加入了质量分数为1%的SiO,聊胜于无吧,对电芯整体的体积能量密度的提升不到百分之一。业内人的看法是,噱头大于实际。如今M这个项目,三倍,也就是质量分数3%。2018年大规模出货的,松下给特斯拉供应的21700圆柱电芯,负极是石墨+3-5wt%(wt=weight)SiO。圆柱对硅负极的膨胀的抑制作用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过,到了手机里的软包电芯,那就不好说了,得考虑预留膨胀空间,于是,第二个宣传点来了,得更改封装方式。
SiO的添加确实可以有效提高负极的克容量,减少负极的用量,进而提高能量密度。当量只有1%的时候没啥作用;当量达到3%的时候就有较为明显的体积能量密度提升效果了。
凡事均有代价。
SiO的膨胀,和与电解液反应,会造成电芯的体积变大,同时,削减循环寿命。
不过嘛,MOV的手机电芯需求上面,一般不怎么考虑“寿命”。寿命方面,这仨的要求一般是两年,大约750次100%DOD循环后剩余80%容量。说实话,高通这两年越发摆烂,两年后也确实该换手机了。如果碰到骁龙865这样的,两年左右剩余80%的放电容量(考虑到放电平台的降低,放电能量估计剩余75%不到),得换电池了。这不,我自己的M10pro就刚去M售后换了块电池,满血复活。
哪家考虑寿命呢?
H和R。这俩电芯设计的寿命是三年,差不多是1000-1200次100%DOD循环后剩余80%容量。现在R独立了,动辄67W、120W充电,个人怀疑荣耀的电芯设计寿命标准也降低了?快充跟寿命,一定程度上难以兼得,当然,不排除荣耀和ATL的合作项目足够牛逼,可以实现快充条件下的1000次以上的循环寿命。
这个代价,大部分人感知不强,毕竟是长达两年内逐渐衰下去的。
话说回来,我很怀疑,最终在M12上的电芯,大概率依旧是1%的SiO。封装方式对体积利用效率(体积能量密度)的影响比添加SiO强多了。石墨+3%SiO在超高压实的3C手机电芯内部,其膨胀会是量产电芯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也可以解决,但是成本挺高,M应该会放弃。(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工程师吐槽过M入驻供应商一直提的要求是低成本低成本,当时学生的我还不相信,感动人心的M怎么会不厚道的优先要求降低成本呢,现在了解了,电芯低成本是M的第一要求,得知这个现实信息的时刻,无言ing)
对于M系列的手机,考虑到M给供应商提的需求的特点,如果想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HOV同样可以参考,不是仅仅针对M)个人的建议如下:
1 充满100%后,长期插电使用会让正极LCO长期处于4.40+V vs. Li+/Li的高电压状态,同时石墨层间一大堆Li,电位很低,此时正极负极均容易与电解液发生反应,并且二者结构稳定性也较差,正负极材料损坏,循环寿命下降。
2 超高速快充,比如各大厂商宣传的55W,67W,120W,大量锂离子从正极层中被拔出来,涌向石墨负极。而石墨负极的锂嵌入动力学速度偏慢,容易“撑破”石墨晶格,造成循环寿命下降。当然,快充和循环在提高一些成本、和完善的充电制度监测管理条件下,是可以兼顾的。提高成本,完善充电制度监测管理,我对M不是很有信心。我自己的M10pro,快充了一两个月吧,放电续航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如果有可能,可以用27W这种的,不是那么快的充电方式,可以大幅度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同时也兼顾充电速度。当然,越慢越好,5V1A可以实实在在的保循环。
3 每次充电到80%-90%之间就停。正极材料的电位不是特别高,负极石墨的锂嵌入量也不是特别大,电池的循环寿命可以得到长足的提升。
再啰嗦几句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避免把自己的情绪代入到对品牌的拥护中,买了啥就用啥,没必要因为对方用的品牌跟自己的不同,并看到观点不同的说法,就开始互相扣“米猴”“海军”“果粉”帽子。很low,浪费生命和青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