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键注册,加入手机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工商基层当临时工也十余年了,从事大多数工商执法工作,对于全民关注的淘宝大战工商总局,自然也有一些业内的看法。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小二和工商总局以及全国观众,大多绕在了“假冒伪劣”和“正品率”上,而工商总局对其中的概念表达不清以及小二对工商程序有意无意进行了曲解。
作为监管流通领域的行政执法部门,工商局没有任何鉴定的资质和权力,所以工商局必须委托第三方机构来进行检测。
一、关于“正品”和“假冒”
工商执法,必须依照的是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所谓假货,在工商部门使用的法律概念里是商标法规定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也就是冒牌商品。工商部门在查处类似案件时,必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由商标权利人——也就是厂家出面举报、鉴定。也就是说,必须要有正品厂家出来指证,同时厂家还要承诺如果出现错误的检测要负相关法律责任。
简言之一句话:是否假冒、是否正品,其实是“商品真伪检测”,由厂家鉴定。这一部分是不存在复检的。(你真想复检?拜托是同一个厂家鉴定好吗?)
那如果不是注册商标怎么办?对不起,不管。
因为没人能够鉴定,所以必然证据不足。
工商机关在执法程序的把控上比较严格,所以能否受理,能否处理的案子有很严格的条件,不满足的话,一般不接,否则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这样有很大的弊端:接到假货线索但没有权利人怎么办?去,因为证据不足,到了现场束手无策且打草惊蛇。不去,明摆着不履职。最后的选择是:不履职就不履职吧,起码条件不足能推出去,总比程序错了算渎职、滥用职权强。
就在笔者开始写这篇文章的头一天下午,我单位接到辖区派出所通知,民警接举报查获一批假酒,由于不够警方立案标准,希望工商部门前往控制现场处理假冒商品,但是由于没有商标权利人,无法进行鉴定,我向基层单位领导汇报后,领导拒绝出动执法力量,因为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建议民警联系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处理。
以行政强制法为首的各种规章、限制和程序规定拴死了执法力量的灵活性,客观上保护了很多违法者,在此不细表。而实际执法面临种种苦难,难免有意无意破坏这些规矩,基层工商执法人员这些年为此背了无数黑锅,最近几年,北京的工商干部为此入狱,被泼汽油点火,个人承担赔偿等等,得到的只有:呵呵。
所以,宁可“不作为”,也不坏规矩。
二、关于“伪劣”
所谓伪劣,在工商部门所使用的法律中多指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这两条在消法里也有出现(消法实际没啥用),简单来说,就是“不合格”。查出此类违法行为有两个必要不充分条件:1,有标准。2,经过理化试验等权威检测不符合标准。
必须要说明的是:所谓“以假充真”在实际运用中大多指材料以假充真,因为材料是可以鉴定的,而商品的“以假充真”只能通过前面说明的商标法去处理。
如前面所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没有检测资质的,所以相关检测一定是委托拥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简言之一句话:是否伪劣,其实是“商品质量检测”,由专业机构鉴定。这一部分,在程序里包括复检。
而不合格的产品,是在检测中某一项或几项测试不符合标准。
那么合格产品,就是某一项或几项被检测的项目符合标准。
言外之意:其他项目是否合格,不知道。
那么多做一些检测,把他们都测明白,不就得了。
想法不错,可惜,测不起。
实验室能做的理化检测大概有三百余种,平均每种检测的费用都要成百上千。
14年下半年我所联系分局和相关检测机构定向检测了十几件睡衣,测了三四个项目,花了两万多,最终对两家商户处罚了一万多元。
那就让不合格的商家出钱。
主意不错,可是,那合格的那部分费用怎么办?
你不会相信的,在工商局负责监测食品的时候,北京市食品抽检合格率百分之97点多,具体情况跑题,在此不细表。
全国闻名的苏丹红事件,事发后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令各基层执法机构每日抽样十种左右辣椒产品送质监局检测,不到半个月时间,欠了质监局几百万。没人出此费用,检测嘎然而止。
你妹!别扯了,三公经费那么多,你们干啥用了?
我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领根笔都费劲。win98装上都不能运行的笔记本至今不让淘汰。
我头上曾经挂了至少五十万的食品检测设备,而那些设备的检测效果……不提了。
言归正传,这一次总局发布这那公告,然后淘宝小二质疑的工商总局抽检程序不规范,不包括复检等等,那就是扯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规定的是商品质量检测,管不着这次工商总局发布的是否正品的问题。
再看工商总局的回应,简直想大耳光抽上去。总局答不对题,说得完全是天马行空。我怀疑总局自己是否能分清这其中的区别,或者他们只是一如既往发布任务,收报表,然后统计发布而已?实际连纸上谈兵都谈不清楚。
再者说,总局称是委托消费者协会进行的抽检,内行人一看就更加搞笑。消协名义上是消费者组织,其实是行政事业单位,工商局的一个附庸,一家人。即便这个活真是消协去干的,也是消协协调了诸多厂家进行是否正品的鉴定。
淘宝小二质疑本次抽测数量少。少么?确实少。但以国家局直接附属的国家级消费者协会的执法能力来说,五十几件就不少了。但如果国家局布置一项专项任务,动员全国工商系统执法力量做这项工作,就能得到一个相当庞大的数据。可能国家局并未真想动摇阿里系,真的只是一次普通的抽测而已。
小二提到,基于这么少的抽测数来判断正品率不妥,这妥妥的是在打脸,曲解或误解文字,实际是国家局的报告写的蹩脚,叫人抓住了把柄,把“正品率”改成“本次抽样的正品率”就好了。但是为毛非要标一个正品率呢?为毛呢?大爷们坚持以率以数据来衡量工作所以习惯了吧……
淘宝小二还说了,非正品的定义有问题。报告中非授权渠道就等于非正品,这样的新“罪名”是很有问题,其实有问题么?可能有,但是是否正品是由厂家说了算的,你说厂家没有授权的商品,会侵犯各种利益,厂家会说他是正品么?会么?
后来,司长下任务罚款指标的事情又被扒了出来。我去,这么傻的话也敢说出口,还被录音了?多年以来,我们早就没有罚款任务和罚款指标了,我们只有目标,目标!或者努力方向也行……
以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