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18 05: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抽出时间来答一下这道题啦。
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成长。
按理说我也不算是个新手创作者了,写一个一开始粉丝只有我班上家长的公众号已经有5年了。
但之前的创作比较随意,除了定期回答家长的疑问算是一个确定的主题,其他就是想到啥写啥。
其实之前也在知乎上写过一些回答,就是把公众号上一些数据比较好的文章搬运过来,没有用心经营,因为虽然是知乎八年老粉儿了,但是一直觉得这个平台大佬牛人太多,不敢造次。
直到9月份写了一个问答,官方账号 @知乎亲子 给我点了个赞,我当时有些迷茫,这是被翻牌子了?
于是之后便开始用心写一些官方账号推荐的潜力问题。
然后我发现我还挺习惯回答问题这种输出形式的,因为我写公众号的开端就是班上家长问我的一些育儿问题。
然后没过多久竟然就收获了自己的首篇1000+赞同,10w+阅读。
我当时开玩笑的跟我老婆说,公众号上几年没做到的事,知乎上一个月就办成了。
大概统计了一下,从9月份到现在,我在知乎上回答了126个问题,共收获了超过10000次的赞同,5000次的收藏,近1000个粉丝,有2篇回答被圆桌收录,4篇回答被标记为优质,在「亲子幸福记有」奖视频征集中获得三等奖(怒赚 @周源 100块)。
在年底还被邀请成为「2021为人父母不变与万变」的嘉宾,跟我视为榜样的几位大佬同框的喜悦让我忍不住想去小区楼下放一串鞭炮。
但最让我触动的还是一件小事。
前两天,我在「《亲爱的》原型被找到」话题下回答了一个问题,然后有一位跟被拐孩子有着类似经历的朋友找到我,跟我聊起了她的经历,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后来她告诉我,之所以会跟我聊,是因为她看到我那篇回答里有一段是站在被拐孩子的角度,试图去描述他们的困境。(其实还有其他答主也提到了这一点)
这件事提醒我,在任何一个事实面前,都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客观、审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被情绪带了节奏,即使做不到,也要将其作为目标。
还有一点重要的收获就是在码字答题的同时,我也开始思考,我真正擅长,真正值得分享的内容有哪些?我还不擅长,但是后续想要学习、精进的内容有哪些?
同时我也通过一些长篇幅的回答来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确定了自己将来想要深耕的方向。
最后,当然还要感谢一波知乎亲子运营团队,总能为我们找到有趣有识的育儿话题。
刚刚结束的「十万个回答给孩子」的圆桌,不仅让我见识到了小朋友的奇妙童心,还帮我科普了许多童年时悬而未决的问题。
我也在这个话题下回答了十几篇回答,写的过程中我不断想起《小王子》中的一句话:
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然而只有少数的人还记得。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我看到有甘肃宕昌小朋友的提的问题,这个县就在我们县旁边,我深知家乡的落后对孩子认知视野的限制,也对他们想要探索未知的渴望感同身受。
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答案,每一份童心,都值得被看见,感谢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