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20 22: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有这个想法是好事儿,目标是苍鹰,最后打到大雁也是不错的;目标是大雁,最后打到斑鸠也很不错;但如果你的目标只是麻雀,那最后可能麻雀都打不到,以及,就算打到了麻雀又如何呢?
不过,小米既然想要对标苹果,就得清楚,苹果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软硬一体化,从底层开始解决问题,形成一整套自己的产品逻辑,而不是只会堆料和吹供应链。
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护城河,用产品和服务征服消费者,而不是一味地无休止地打价格战。
有足够的利润才有足够的能力投入,然后才有可能去从底层解决问题,而从底层解决问题,短期的收益可能并不明显,所以小米得放弃那一套短期流量KPI,不过度纠结于每一项动作的成效,做KPI的奴隶。
品牌建设很重要,一个真正的高端品牌,得有属于高端品牌的调性和文化,小米目前这套过于注重KPI的营销打法,数据看起来很美好,但缺乏长期积淀能力。
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不是永远只会从外部找原因,总有刁民想害朕的逻辑是有问题的,一个真正强大的品牌,一台真正强大的产品,哪怕真有刁民,也怡然不惧。
舍得在看不见的地方投入资源,潜心打磨,注重产品品质感,品质感这事儿,比如设计,比如工艺,很难在参数上体现,但却是优秀的产品体验不可或缺的部分。
深入调研和把握消费者真实需求,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而不是永远为了讨好参数党,讨好部分发烧友,为发烧而生是永远没有机会和苹果对标的。
有自己的产品理解和认识,坚持自己的产品哲学,从真实的消费需求出发,做更均衡舒服的机子,而不是为了营销需求,堆料到不惜做畸形的产品。
想要对标苹果,学习苹果,这是好事儿,但千万别以为,做一个和苹果一样的所谓潮流小立边就是对标苹果,那只是跟在苹果后面吃红利的小虾米。
想要对标苹果,学习苹果是好事儿,但千万别以为跟苹果一样做个小屏手机就是对标苹果,屏幕尺寸的选择,有其背后的逻辑支撑。
小屏空间限制,在堆料时代是天然受限的,那么你就必须有所取舍,而这个取舍,在参数上是不好看的,那么小米该怎么去脱离参数做体验,讲好产品故事?这很重要。
想要对标苹果,学习苹果,这是好事儿,但千万别停留在口嗨阶段,停留在单方面宣布我们赢了的层面,停留在我们没有问题,只是友商制造了信息不对称的层面。
正视产品,尊重技术,尊重行业,努力提升自己,在技术、产品、营销、品牌建设,包括渠道和服务建设上,真正投入力气去认真做。
然后,如果你没有做到苹果的高度,那也是值得尊敬的,所谓目标是苍鹰,打到大雁也不错,说的是你的箭术是照着打苍鹰的标准去练的,用射苍鹰的箭术射大雁,手到擒来。
什么叫目标?
是切切实实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的,不是微博上说,更不是PPT上写,或者脑残粉去吹。
学习苹果,学的是方法论,是战略和策略,是标准是要求,是能力和眼界,而不是抄袭苹果。
小米想要对标苹果,得先把什么才是对标苹果搞清楚,先清楚目标是什么,再去谈怎么对标。
这很重要。
如果真的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雷总所说的学习苹果就是做大小屏组合,那么这个所谓的对标,就是个笑话。
魅族18也在做大小屏组合,然后,做了个寂寞。
雷总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公开信里提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
过去,我们崇尚的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今天,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快,更要稳,稳字当头,行稳致远。公司战略如此,产品战略也应该如此。 我觉得这基本预示了,雷总承认小米的高增长结束了。
过去十年里,小米一直在追求快,或者说,追求规模的高速增长,这个是雷总做软件出身所带来的思维导向,以更快的速度获取用户,用更大规模的用户实现变现。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和这个思路导向配套的策略,比如持续了多年的激进价格战。
小米过去的价格战一直做得很彻底,性价比成了小米的一个核心标签,卢伟冰认为这是小米厚道良心的价值观的体现。
我不认可这个,我觉得这就是追求急速规模增长的核心策略,激进价格战的产物,牺牲短期利润,换取规模爆发。
现在的问题是,用价格换规模这个事儿已经很难有明显成效了,小米的用户增长,或者说销量,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顶峰,今年Q2的成绩我觉得想要保持都很难,更别说继续大幅度增长,雷总定下的三年成为世界第一的目标,基本是是没有任何完成的希望了。
这个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极致的价格战能够触达的用户群是有边界的,而这个边界,小米基本做完了。另一方面,过度追求速度,导致整体的技术和体验沉淀不足。
雷总说:
这一年里我们面临过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展不少,波折更多。 我觉得这个波折的一个很大的关键点就是沉淀不足带来的,MIUI的问题,产品质量的问题,互联网口碑的问题,本质应该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问题和短板集中爆发导致的。
以及,用当前利润换取规模效应的路没法继续走的时候,就需要从存量市场挖利润了。所以高端化成了小米当前最核心的任务,对于企业来说,高端化的本质,其实就是高利润化。
当然,我觉得这对于小米其实是好事儿,我在很多场合强调过这个观点,小米已经完成了“从小到大”的发展期,接下来的核心任务应该是“从大到强”。
而强的公司和大的公司,最核心的区别就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区别,小米现在最应该做的不是用最激进的价格战来抢用户,而是用已取得的资源,潜心打磨,补短板。
这事儿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
产品上,不应该过度追求所谓的参数亮点,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日常体验的打磨上, 参数没输过,体验没赢过是高端化过程里一件很可怕的事儿,越是高预算用户,对价格越不敏感,同时对体验和服务要求越高。
MIUI上,小米不应该再继续追求所谓的新奇和快速,半年一个大版本,一周一个小版本,这个策略是有问题的,它所要求的工作量要比传统的系统更新方式大很多,同时MIUI的员工数量并不比友商高,那么就意味着MIUI工作完成度会比友商低很多。在小米没有能力建设和这个工作量相匹配的团队规模的时候,小米应该把这个理论工作量降下来,把工作完成质量提上去。
渠道建设是小米目前的重中之重,但过去一年里,小米的渠道建设是有问题的,门店数量大幅度增长,但并没有带来线下份额的同步提升。我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小米依然没有充分尊重线下渠道的特性,自有渠道和三方渠道不匹配,结果自有渠道吃下了原本三方渠道的份额,小米的成本增长,最终的出货量却没法增长。
这部分,我觉得两点,一个是小米应该充分尊重渠道本身的特点,深入到渠道建设的核心,尊重渠道,打造渠道;另一个是打造和渠道建设相匹配的产品,重视质感,提高毛利。
渠道本身就是一份工作,工作都是要赚钱的,小米要赚钱,雷军要赚钱,那么渠道当然也要赚钱,渠道建设应该是共赢的结局,而不是一方给另一方永爱发电。
营销策略上,小米过于强调KPI,强调纸面参数,所以用了非常多的短视营销策略。
比如卢伟冰的微博营销,过度的攻击性的确可以给小米带来极致性价比的短期流量,但同时也会埋下大量的舆论隐患。比如荣耀发布Magic3的时候,卢伟冰对保时泰的嘲讽,那么等到小米发布类似的产品设计的时候,必然遭遇舆论的反噬。
我觉得接下来,小米在营销上应该沉下去,真正投入资源,做能够沉淀下来的有价值的好内容,而不是看起来参数很好看,而不考虑长期影响的内容。
品牌营销本质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用市场营销这一套KPI的考核办法,是做不好品牌营销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也投,那也投,最终的成本都会转嫁到产品身上,那是不是都是从消费者的口袋出呢?
当然,羊毛不可能出在猪身上,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最终都会出现在价格表里。
但同时,消费者购买的是产品和服务,只要体验和价格相匹配,那就是优质商品。
如何把这些投入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日常体验,我觉得这个其实才是破局的关键。
消费者不怕你赚钱,消费者也不在乎你是否赚钱,他们想要的只是能不能买到和自己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
苹果其实就是最好的例子,历代苹果手机都是这个行业里毛利润最高的手机,苹果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科技公司。
但苹果公司赚钱的能力从来都不影响消费者的购机选择。没有人因为苹果手机太赚钱了而放弃选择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