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20 17: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产品部分,目前来看,这一代的小米主要是企稳,所以升级点可能不会很多。
如果下图的信息准确,小米12系列主要硬件和小米11保持一致,部分特性上可能还会有降级,这一代小屏回归可能是最大的看点。
我们这里就不多聊产品,我们来聊聊小米目前遇到的问题,自己可能的解决办法,这个可能才是小米接下来的产品,包括小米12系列表现的关键。
雷总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公开信里提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
过去,我们崇尚的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今天,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快,更要稳,稳字当头,行稳致远。公司战略如此,产品战略也应该如此。 我觉得这基本预示了,雷总承认小米的高增长结束了。
过去十年里,小米一直在追求快,或者说,追求规模的高速增长,这个是雷总做软件出身所带来的思维导向,以更快的速度获取用户,用更大规模的用户实现变现。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和这个思路导向配套的策略,比如持续了多年的激进价格战。
小米过去的价格战一直做得很彻底,性价比成了小米的一个核心标签,卢伟冰认为这是小米厚道良心的价值观的体现。
我不认可这个,我觉得这就是追求急速规模增长的核心策略,激进价格战的产物,牺牲短期利润,换取规模爆发。
现在的问题是,用价格换规模这个事儿已经很难有明显成效了,小米的用户增长,或者说销量,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顶峰,今年Q2的成绩我觉得想要保持都很难,更别说继续大幅度增长,雷总定下的三年成为世界第一的目标,基本是是没有任何完成的希望了。
这个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极致的价格战能够触达的用户群是有边界的,而这个边界,小米基本做完了。另一方面,过度追求速度,导致整体的技术和体验沉淀不足。
雷总说:
这一年里我们面临过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展不少,波折更多。 我觉得这个波折的一个很大的关键点就是沉淀不足带来的,MIUI的问题,产品质量的问题,互联网口碑的问题,本质应该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问题和短板集中爆发导致的。
以及,用当前利润换取规模效应的路没法继续走的时候,就需要从存量市场挖利润了。所以高端化成了小米当前最核心的任务,对于企业来说,高端化的本质,其实就是高利润化。
当然,我觉得这对于小米其实是好事儿,我在很多场合强调过这个观点,小米已经完成了“从小到大”的发展期,接下来的核心任务应该是“从大到强”。
而强的公司和大的公司,最核心的区别就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区别,小米现在最应该做的不是用最激进的价格战来抢用户,而是用已取得的资源,潜心打磨,补短板。
这事儿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
产品上,不应该过度追求所谓的参数亮点,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日常体验的打磨上, 参数没输过,体验没赢过是高端化过程里一件很可怕的事儿,越是高预算用户,对价格越不敏感,同时对体验和服务要求越高。
MIUI上,小米不应该再继续追求所谓的新奇和快速,半年一个大版本,一周一个小版本,这个策略是有问题的,它所要求的工作量要比传统的系统更新方式大很多,同时MIUI的员工数量并不比友商高,那么就意味着MIUI工作完成度会比友商低很多。在小米没有能力建设和这个工作量相匹配的团队规模的时候,小米应该把这个理论工作量降下来,把工作完成质量提上去。
渠道建设是小米目前的重中之重,但过去一年里,小米的渠道建设是有问题的,门店数量大幅度增长,但并没有带来线下份额的同步提升。我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小米依然没有充分尊重线下渠道的特性,自有渠道和三方渠道不匹配,结果自有渠道吃下了原本三方渠道的份额,小米的成本增长,最终的出货量却没法增长。
这部分,我觉得两点,一个是小米应该充分尊重渠道本身的特点,深入到渠道建设的核心,尊重渠道,打造渠道;另一个是打造和渠道建设相匹配的产品,重视质感,提高毛利。
渠道本身就是一份工作,工作都是要赚钱的,小米要赚钱,雷军要赚钱,那么渠道当然也要赚钱,渠道建设应该是共赢的结局,而不是一方给另一方永爱发电。
营销策略上,小米过于强调KPI,强调纸面参数,所以用了非常多的短视营销策略。
比如卢伟冰的微博营销,过度的攻击性的确可以给小米带来极致性价比的短期流量,但同时也会埋下大量的舆论隐患。比如荣耀发布Magic3的时候,卢伟冰对保时泰的嘲讽,那么等到小米发布类似的产品设计的时候,必然遭遇舆论的反噬。
我觉得接下来,小米在营销上应该沉下去,真正投入资源,做能够沉淀下来的有价值的好内容,而不是看起来参数很好看,而不考虑长期影响的内容。
品牌营销本质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用市场营销这一套KPI的考核办法,是做不好品牌营销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也投,那也投,最终的成本都会转嫁到产品身上,那是不是都是从消费者的口袋出呢?
当然,羊毛不可能出在猪身上,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最终都会出现在价格表里。
但同时,消费者购买的是产品和服务,只要体验和价格相匹配,那就是优质商品。
如何把这些投入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日常体验,我觉得这个其实才是破局的关键。
消费者不怕你赚钱,消费者也不在乎你是否赚钱,他们想要的只是能不能买到和自己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
苹果其实就是最好的例子,历代苹果手机都是这个行业里毛利润最高的手机,苹果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科技公司。
但苹果公司赚钱的能力从来都不影响消费者的购机选择。没有人因为苹果手机太赚钱了而放弃选择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