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电池包的综合电量密度,就需要从电池制造工艺的角度简化电池包的结构,尽力减少辅助配套的部件,尽可能在有限空间里塞下更多电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的CTP技术(cell to package,电芯-电池包结构,省掉中间的模组环节)都是这种思路。
传统的电池包有电芯-模组-电池包三层结构,设置中间一层模组的结构是为了加强电池包的稳固性,并用模组将不同区域的电芯之间做隔离。一个电芯出现热过载,不会影响整个电池包。但缺点是结构复杂、配件太多,导致电池包的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宁德时代的CTP技术跟刀片电池类似,也是减少了中间的模组环节,由电芯直接组成电池包。除了CTP,宁德时代还开发出一种CTC方案(Cell to Chassis,电芯到地盘),将电芯与车身、底盘、电驱动、热管理及各类控制模块等集成一体,连电池包外壳也省掉了。
在制造工艺上做文章的企业还有广汽埃安。去年3月广汽埃安联合中航锂电推出 “弹匣电池”,采用类似的思路,通过纳米孔隔热材料、液冷系统等手段,将电芯耐热温度提高了30%,并第一次通过了三元电池的穿刺实验,相比于比亚迪在刀片电池发布会上的针刺实验又提升了一步。毕竟三元电池的发热效应比磷酸铁锂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