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LinkBuds 的话,如果你之前有关注过索尼的发布会,那么应该会知道三个月前索尼以 LinkBuds 作为旗下首款全开放式真无线耳机的命名开启了这个系列,而这个系列最新的产品则是 LinkBuds S — 这是一个舒适但也想要提供「强效降噪」效果的入耳式真无线耳机。
至于它的 S, 索尼说它代表的是 Silence 主动降噪,Seamless 舒适便捷,还有 Superior sound 高品质音质,那么它在这三个部分的表现怎么样呢,这就是我们的评测。
设计 — 尽管入耳,但近乎无感
LinkBuds S 尽管是一个入耳式的耳机,但毕竟属于 LinkBuds 系列,所以它的目标依然还是要做一个能「全天候佩戴」的产品,只要你之前戴过 WF 系列的入耳式耳机,再回头来试试 LinkBuds S, 那么一定能感受出它的不同。
原因就在于 LinkBuds S 是一个更轻,更小产品:
- 单只耳机的重量仅仅只有 4.8 克,是索尼有史以来最轻的 TWS 耳机。
- 使用 SiP 封装的集成处理器V1芯片,配合 5mm 发声单元和微型电池做到了超小的体积
而且它的形状也大有讲究,索尼根据自身的数据积累,通过数据库中采集的全球人耳朵形状数据,找到了一个能让绝大多数人都感觉舒适,但也能更好贴合的设计。
除了增大耳机与耳朵的接触面之外,我们也可以发现 LinkBus S 尽管小巧,但是它的重心其实是非常靠下和靠内的,这也就是索尼坚持的搭配偏重心设计,所以哪怕咱们戴着它跑跑跳跳,也都问题不大。
索尼除了 LinkBuds S 提供了两个默认的中号硅胶套之外,也还准备了 SS, S 和 LL 三种备用的尺寸,所以你肯定也能找到合适的尺寸。
而在操控方面,索尼的设计也没有让我们失望,尽管它的体积很小,但是它的触控面板并不小,耳机两边都可以实现触控功能:
- 左边点击 —— 切换降噪模式
- 右边点击 —— 控制播放
所以这样一个小巧无感的耳机,也并没有损失任何的操控性,日常需要用到的操作都没有任何问题。
最后再来看一眼耳机盒,和耳机主体一样,LinkBuds S 的充电盒也采用的是可再生的树脂材料,摸起来是带有颗粒感的磨砂材质,这样的好处就是并不容易沾灰,而且也不显划痕多。
而且这一次它的配对按钮也不再是 WF 系列那样在耳机上,而是更主流把它放在了机身上,长按就可以配对,但是非常简单和轻松的。
而且 LinkBuds S 也支持热切换,也就是说当你在已经对配过的设备之间切换的时候,只需要点一下连接就可以自动切换,不用断开之前的蓝牙连接,还是非常顺滑的,如果你有手机、平板、电脑等等多个产品,这样的体验就很好了。
降噪 — 在舒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隔绝噪音
就像我们在开头说的, LinkBuds 系列无论如何都是偏向于「无感」设计的,而极致的降噪体验也意味着舒适度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 LinkBuds S 的降噪并不会那么用力。
我们按照惯例,测试了 LinkBuds S 在面对常见风扇低频噪音时的降噪表现,通过频谱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它对于 500Hz~5000Hz 的中低频有很明显的削弱效果。
而从我们的主观体验去看,LinkBuds S 足以搞定日常通勤时出现的低频环境噪音,比如说电脑的风扇,坐车时候的胎噪风噪,而且绝对有超过平均线的水平。
相对应的,LinkBuds S 的通透模式则会有不少惊喜,LinkBuds S 有一个全新设计的外部麦克风,可以更好的获取外界的声源信息,同时结合内部的芯片,能做到非常低延时的声音,我觉得可能是 Android 阵营里第一梯队的水平了。
音质 — 低频充足,可自定义
前边我们提到过,LinkBuds S 选择是一个 5mm 的动圈单元,别看它体积比较紧凑,但是低频的表现给的是相当的足:
如果你对于它默认的频响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都是可以在手机的 App 之中选择其他的预置模式。
比如说激昂或者欢快模式,都可以带来更好的高频表现同时削弱低频或者干脆自定义,最终都能找到让人满意的结果。
另外,LinkBuds S 的集成处理器 V1 也有内置了放大器和高信噪比的 DAC, 所以理论上的声音输出都是很不错的,这部分不需要担心。
最后 — LinkBuds S 和 WF-1000XM4 怎么选?
我就像我们在开头说的,LinkBuds 系列无论如何都是偏向于「无感」设计的,这和极致的降噪体验本身就有些冲突,所以它的降噪确实还是和 WF 系列有一些差距。
如果你想要极致的降噪体验,那么 WF-1000XM4 依然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想要更均衡的产品,保证一定的舒适性和通透性,那么 LinkBuds S 会是非常值得考虑的产品。
对于我这种尽管没有噪音但是也想要全天戴着耳机的人来说,LinkBuds S 可以说是更适合我的产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