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耳式设计阵营中,AirPods Pro 和小鸟 Track Air+ SE 的佩戴舒适度和稳定性要远远高于索尼 WF-1000XM3。其主要的原因,一是重量,二是重心。
AirPods Pro 和小鸟 Track Air+ SE 的耳机腔体设计相似度极高,两款耳机均采用与耳朵贴合度极高的跑道圆设计,佩戴时耳机可以稳稳地嵌在耳朵内,稳定性极高。值得一提的是,小鸟 Track Air 系列真无线耳机在今年 1 月就发布亮相了,而当 AirPods Pro 在 10 月底发售时,我们也惊艳的发现,除了小鸟独特的三角形外观之外,两款耳机的相似度是极高的。
同时,这两款耳机的重量也都控制在 6g 以内,整机重点更靠近耳塞部分,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有太明显的不适感。
Track Air+ SE 和 AirPods Pro 耳机腔体设计相似度极高
为缓解入耳式耳塞封闭性结构的闷感,AirPods Pro 内部特别设计了一个通气系统,舒缓耳压。实际体验中,AirPods Pro 短时间佩戴对耳朵舒适度没太大影响,佩戴 3、4 小时以上则会有些许闷、胀,打开通透模式后可以缓解。
凭借着入耳式设计,AirPods Pro、WF-1000XM3、Track Air+ SE 均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物理降噪,尤其是与耳朵非常贴合的 AirPods Pro。
而开启降噪模式后,AirPods Pro 与 WF-1000XM3 都能够掩盖咖啡厅内的各种噪音,能够让我非常自在地在嘈杂的环境中码字;在公交、地铁等通勤场景下,也都能够提供相对沉浸的音乐体验(然后坐过站)。
小鸟 Track Air+ SE 对于日常噪音的消噪效果也不错,上一代佩戴时的压迫感,在 SE 身上有了一定的改善。
在飞行或高铁等场景中,AirPods Pro、WF-1000XM3 对飞机上的空气摩擦噪音、发动机的噪音基本都能起到过滤作用,但 AirPods Pro 在降噪的状态下对人声也有了较大的抑制,以至于佩戴它的时候听空姐讲话是很费劲的,耳畔的感觉是比不上专业级 Bose 700 的降噪体验的。
此外,AirPods Pro 在主动降噪模式下的理论续航是 4.5 小时,想要贯穿一趟短途飞行(从候机到落地)的使用就有点勉强,8 小时的 WF-1000XM3 会显得充裕很多。
另外,WF-1000XM3 和 Track Air+ SE 都支持环境自适应和智能切换,用户可以在 APP 打开这一功能。AirPods Pro 虽然没有分级降噪或智能降噪功能,但有一个「通透模式」,打开这个模式之后,耳机会关闭降噪、降低音乐声,在适用于交谈、马路行走等场景下这一功能非常实用。只是在降噪和通透两种模式之间切换时,会常常有一种噪音突然「涌入」的感觉,在飞机和高铁等机器轰鸣的场景下,这种切换总会让我很小心。
AirPods Pro 的操作与 WF-1000XM3 比较类似,但 AirPods Pro 交互控制是基于压力感应而非触控,误触率更低,两个耳机腿部各有一个小小的凹槽,用来实现通话、音乐和降噪的控制。
而 AirPods、FreeBuds 3、Track Air+ SE 均采用了敲击的方式。就灵敏度和准确度来说,FreeBuds 3、Track Air+ SE 会略高于 AirPods,但后面两者由于多了降噪的功能,左右耳的分工略有不同,上手复杂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