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2-19 08: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一上午,房交所。平时写字总是龙飞凤舞的朋友,今天却规规矩矩地在几份文件上签上自己名字,然后回头对着我惨然一笑。他的婚房,就这么成为了陌生人的财产,办完事儿,我们哥俩在楼下抽烟,这个平日最擅长煲鸡汤,教做人的话痨大哥,僵着脸,半晌才蹦出几个字:“里边儿空调太热。”
他是大我两届的学长,在系里边是风云人物,还没毕业就已经创过业,虽然没成功,但为人依旧豪爽大方。毕业签了业内一家颇有名气的公司,不过薪资平平,但他依然出手阔绰,夜夜笙歌,和女朋友过得潇洒自在。不过好景不长,一年多以后,一个陌生的电话就打到我这里,说他欠了网贷云云,我心里不禁吐槽,这大哥欠钱还被爆通讯录了。
感念当年常常带我打牙祭的恩情,我成了唯一一个打电话问候他的朋友,知道了他辞职了之后还不上网贷,还拆东墙补西墙的利滚利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后边卖房还债的见证人。那天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用筷子扒拉着碗里那几坨米粒,嘴里始终念念有词儿,感慨自己太天真,老觉得自己还年轻,借钱消费自己也能还得上,结果这么快就翻车了。同样在用筷子瞎捣着碗里米饭的我装作漫不经心地掏出手机,看了眼自己下个月的分期账单,心有戚戚焉。
之前看过一个乐呵段子:有的人表面光鲜,说不定袜子上还破了一个洞。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少人整天氪着金玩儿游戏,给idol充值,踩着AJ,打卡小红书上的网红场所,看着排面十足,暗地里都心惊肉跳地算着离还款日还有几天,到日子了,要么工资全数还款,要么借新还旧,还安慰自己年轻嘛,就是要多体验体验,以后还能挣回来。回顾自己的朋友圈,大家都是一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样子,哪管之后巨浪滔天。
记得读书的时候,经济学课本儿上有个理论认为,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是会影响到自己的当前消费决策的。一个推论就是,年轻人觉得自己以后收入肯定是持续增长的,毕竟工作资历长了,升职加薪的机会大,甚至还有可能逆袭当老板,所以现在多花点儿钱没什么问题,因而往往会有一些激进的消费行为。本来年轻人挣多少就花多少也挺正常,所谓的前浪们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然而时过境迁,我们兜里边的现金已经喂不饱企业家们的野心了,我们未来能挣到的钱,也成为他们今天就想要攫取的利润。所以我们被种草软文、带货视频、网红打卡等各种商业内容包围,消费冲动跟看见性感异性时分泌的荷尔蒙一样浓烈。有人就要问了,当才华匹配不上梦想,腰包满足不了欲望的时候怎么办?这时候一大堆网贷公司就贴心地给你递上来各种贷款额度。
2019年某宝官方曾公布数据,有4成用户把某呗作为支付的首选项,7成用户都使用了某呗等至少三项信用产品。算上其它各路网贷公司的借款产品,现在90后人均存款1000多,负债12万的新闻,也就不怎么稀奇了。而一旦背上了高额债务,我们未来能赚取的收入,也就被商家们成功的锁定,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将来的人生除了给别人打工还债,再无其它想象空间。这么看来,我哥们卖房还债,女朋友弃他而去的境况,虽然惨烈,但起码换回了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幸运儿毕竟是少数人,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能不能脱身,还请各位自己掂量。
我们读书的时候,也是中国社会造富神话最频发的年代,随便拿套PPT就能骗到上百万的投资。而到了现在,互联网也被人称作是夕阳行业了,草根想要实现阶层的跨越异常艰难。直白一点地讲,随着社会慢慢发展成熟,我们普通人一辈子能挣到的财富总额(扣除通胀后的真实购买力),是趋于稳定的,也就是说,现在花的多,以后能花的就少,要是再来点超前消费,将来日子恐怕相当难熬。而到了这见证各种历史的2022年,我们每个人面临的不确定性都是相当大的,周围的朋友中一半的人已经回家休息了。经济不景气,个人财务崩盘的几率相当高,如果借款方面不踩踩刹车,估计比凄凉的晚景先来的,是催收欠款的电话。
最后也许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同,但相对于寅吃卯粮,今天的奋斗换取明天的快乐我想更加符合大家社会的主流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