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件事是我想再额外展开一下原文“苹果也有开放?” 章节中谈到的苹果对于 USB PD 标准的贡献。
刚好就在10月底苹果发布了最新的 Macbook Pro ,一个所有爆料都没细谈的是这款机器的16寸版本居然配带了业界首款支持 USB PD 3.1 扩展标准的 140w 快充,而且苹果在这款快充上第一次使用了 GaN 技术提升功率的同时,缩小了体积,而且再次向业界证明自己支持 USB PD 公用标准的决心,下图左边的 140 w 虽然更高,但是宽度却比96w更窄,与 67w看齐:
左边140w在功率提升46%的同时,体积只多了10%,GaN 技术功不可没
如果你是这篇回答的读者,相信原文已经让你对 USB PD 标准的重要性有了直观认识,而这次苹果的做法更是进一步向业界展示了 USB PD 向 240w 快充实现的路径,简单的说就是基础作业有了,剩下的就是第三方快充厂商去发挥自己的实力作出更便宜,功率更大的标准快充。而且就像目前已经在售的多款苹果快充一样,这种对通用标准的支持,其实是让用户未来很多年都无需扔掉旧的充电器,可以安心支持未来的大功率设备:
苹果全系 USB Type C 快充
另外更让人欣慰的是,在MagSafe 快充支持上,苹果同样选择了类似我文中提到的 Type-C 转 MagSafe 线,其意义在于无论你是哪种 USB PD 协议的快充,均可以启用 MagSafe 的优势,另外 MacBook 还有额外三个 Type C 接口依然兼容 USB PD 100w 协议,所以 MagSafe 只是一个优势,并没有说苹果放弃或者独推 MagSafe 替代 USB PD 充电,这其实与我原回答对于Type-C 转 Lightning 线的意义不谋而合——苹果在推进 USB PD 协议的广泛适配,但是Lightning 接口就如同 Macbook Pro 重新启用的 MagSafe 接口一样其实是增加的特性,而不是简单对整体生态的破坏。
第四件事是关于线材的耐用度
而且更奇葩的是,苹果就造过一款支持 14.5v 的充电器,那就是 2015 年苹果第一款 Type C 接口电源, 仅有 29w 输出,搭配当时全新的 12寸 MacBook。
继续奇葩的是,由于这个电压档位过于反常规,第三年苹果就推出了30w Type C 电源搭配自己的iPad Pro 而且电压档位也扩展至:5v,9v,15v 和 20v 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熟悉这个电压分级的朋友一定知道目前几乎所有Type C快充都是这几个分级档位。现在我们再回去看这个奇葩的29w 电源,它竟然仅有 5v 和 14.5v 两个电压档位,协议也仅仅支持 Apple 2.4 和 USB PD。
所以我想到两个问题:
1. 为什么只有苹果可以把 100w 线做到这么细
2. 为什么几乎同样粗细的三星仅能支持 60w 且没有 e-marker 芯片
老实说iPad mini 充电速度才区区 20w,如果是想省钱的话,大可学三星弄个 60w 线材凑数就足以,毕竟三星就可以毫无顾忌的说自己无论手机还是平板最高也就支持 45w 快充,配个最便宜的线无可厚非。
最后,这种线在最初第一代 Type C iPad Pro 2018上市时就配送了,我至今都没见过除了苹果外哪家跟进这么细的 100w 线。 从商人角度来说如果能保证规格的情况下越细通常意味着越低的成本,但是这必须是在使用同等技术的前提之下,所以要么苹果用了不一样的技术,否则很难解释为啥经常被人骂“保守”的苹果可以做出其他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而这也往往意味着额外的成本。其实说来说去,我能想到苹果这样做的理由无非是让自己的用户在不懂技术细节的前提下,无论抓起一根 iPad 充电线还是 MacBook 充电线 均能完全实现既定功率的快充,不会出现上面三星那种看似省钱,其实影响最终用户体验提升认知成本的偷工减料。
苹果也有开放?
第四个故事是关于开放,也许很多人一想起苹果就是“万恶不赦”的 Lightning 接口,我们不妨又顺着这个话题聊,当苹果在 2015 年寻求下一代快充解决方案的时候,它面临两个显然的选择:A:魔改 USB A口 继续做私有协议,就像过去的 Apple 2.4a 协议一样,参考如今的小米,华为,在魔改A口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B:改用 Type C,但是使用私有甚至魔改协议,就像Oppo,Vivo 一样,最终结果就是你我井水不犯河水,要想享受快充你就只能买我的特供充电器。但是苹果最终却选择了方案 C:充电器端使用通用的 Typc C 接口,手机端继续保留 Lightning ,充电协议确选择了开放的 USB PD 协议,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是继续保护自己的 Lightning 知识产权,但是细想一下这样做的好处有四:
最好的旧设备兼容性,是哪怕你是 8 年前的 iPhone 5,你依然可以使用新线缆
解放了充电器制造厂商,只要你是满足标准化的 USB PD 快充协议,就能支持苹果全家设备 iPad,iPhone,MacBook 的快充
支持未来的 Type C 接口大一统,自家的 Macbook 和 iPad 分布在 2016和2018 彻底实现了往 Type C 通用接口过渡。
依然可以通过管控线缆的认证来确保安全达标(MFi 线缆认证)
数十年积攒下来的 Lightning 配件和外设并不少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苹果 iPhone 真的换了 Type C 接口,现实世界中不乏会有不懂的人拿着小米魔改 6A 线去充电然后发现竟然出奇的慢,或者有人随意拿了根耳机送的 Type C 线就去冲,结果由于质量太差,没法经受大电流冲击,轻则烧毁线材,重则伤及手机甚至人身安全。那么使用传统对 e-marker 芯片确保最基本的合规认证如何呢?苹果自己倒是准备好了,每一根卖出去的 Typc C 线均为 e-marker 认证的 100w,但是第三方参差不齐的 Type C 线怎么办?强行不允许没有芯片的线充电吗?普通用户没有专用设备又怎么能分得清哪些线合规哪些不合规呢?那要不在 Type C 上去搞 MFi 一样的硬件芯片植入式认证?但是这样下来,又会把通用的 Type C 线搞成私有魔改线。所以既然要保证安全,不如转而使用 Type C 转 Lighting 这样既解决了兼容性问题,也引入合规认证管理,同样使得大量 iPhone 手机和 Lightning 配件不至于成为电子垃圾,所以你还觉得 MFi 只是收智商税吗?
而时间线一旦拉长,你会越发感到这种方式对整个业界其实都是促进,因为未来 USB PD 快充是最主流的协议,任何一个支持 USB PD 标准的充电器基本都能对 iPhone 实现快充,请注意这跟过去靠破解 Apple 2.4a 协议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过去破解协议,表面上是厂商省钱,其实是规避了研发,选材质量等风险。而如今继续通过 MFi 认证,苹果至少可以在输入电流最后一道关卡上把好关,至于电源倒是可以随意选择。而且随着支持 Type C 转 Lightning 线缆逐渐便宜和每年的设备的迭代,用户家里找到一根快充线也完全不是难事。
支持 MFi 认证的每一条线缆都能在苹果官网查询到 UPC 编码
所以我个人强烈建议不要买破解的快充线,毕竟这一头连着好几千的设备,而一根线如果适当保存,用上 5-6 年不是问题。而且这问题我还可以延伸一下:真的是苹果无法做到 MFi 快充协议彻底加密吗?国内安卓厂商的私有快充协议直到现在都没有厂商能破解,苹果如果真的是想靠认证本身赚大钱,大可投入海量金钱搞出完全无法破解的加密充电芯片,问题是苹果其实并不想把这变成猫鼠游戏,它其实是把选择留给消费者:MFi 的线缆保证完全一致的充电规格和保护,如果你单纯的以为只是为了收门票钱,苹果何不自己再搞个快充协议,让蛋糕进一步分裂?所以当你现在回过头来看到每个安卓厂商都在搞自己私有快充协议,甚至魔改一套自己的硬件线缆和充电器,还觉得 Type C 未来光明吗?你三年前买的充电器,还能满血给另一台新手机快充吗?安卓在 Type C 接口大一统的表面之下,其实造就了更加割据分裂的事实。此外支持私有协议的大功率充电器和充电宝不仅会制造大量电子垃圾,携带和使用都局限在自己圈子内。另外支持开放的 USB PD 协议本身也确实给苹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包括不能调用 PPS 很自由的调整输入电压和电流,直接上大电压快充(iPad 和 Macbook 因为更多的电池并联使得电压可以支持得更高,实现快充更加容易)。因为 USB PD 标准是10年前就制定好的,所以带着镣铐也要跳舞,这是选择这条路的代价。再回到我们一开头谈到的为何美国本土的厂商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慢冲”,其实这背后也是因为大家都是支持 USB PD 协议,即便是我手头3年前的三星 25w 充电头,也能完整支持 iPhone 的快充:
“20w“ 真的慢吗,还是我们被一叶障目?
这件事其实细想起来还真是个问题,首先苹果所谓的 20w 只是它在规格表上写的快充“最低”标准,事实上从 iPhone 11 开始,真实的最高功率一直都高过苹果标称,在最新的 iPhone 13 Pro Max 上达到了 28w,其完整充电时间是 86 分钟,但是电池前面 70% 充电速度很快,后面 30% 几乎花了同样时间:
作为对比,如果我们选择与 iPhone 13 Pro Max 定位相似的小米 11 Ultra,其完整充电时间是 34 分钟:
在 Anandtech 的电池使用测试中,iPhone 13 系列的实际使用时间非常惊艳,尽管电池容量相对安卓偏小,iPhone 13 Pro Max 尤其惊艳,获得了近 19 小时的使用时间,反观小米 11 Ultra,使用时间仅有 11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