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笔记 发表于 2021-11-30 04:05:13

如何在一周内快速摸清一个行业?

曾经做了3年投资咨询,平均每个月一个项目,做的事情就是(尝试)深入了解各种行业和公司,为投资决策提供分析支持和建议,所以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法论对我来说既是基本功,也是在面对不同行业后不断深化的一项技能。在这里将它整理出来,大家看看是否有帮助。
一周内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这个我认可。但一周内可以大致了解一个行业,这个我同意@刀小白的。只是我不认为必须从事这个行业才能了解这个行业,后面细说为什么。
一周内大致了解的内容,也大概是她说的几方面,引在下面好了:
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这个行业的老大是谁?
这个行业的上游供应链,下游消费者是谁?
这个行业的产能如何?其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这个行业的法律监管如何?这些内容一般在一个投资机构/咨询机构,你会有一个 team,不是你一个人闷头干,所以快的话大概花 2-3 天左右就差不多明白了。再花几天可以进一步凿实的是,行业的竞争关系,几大竞争者各自的优势,近几年来此消彼长的关系,与国外同行业竞争者的差异。
在高效率的情况下,1周做到上述几点,大概完成了了解一个行业知识的5%吧。少得可怜(搞咨询的喜欢强行拍个数,这里只是阐述一个少得可怜感觉,大家感受一下就好)。大概达成的效果是什么呢?就是你跟普通人聊天,能显得你知道这个行业的一些宏观情况和基本常识,能聊10分钟左右,聊到10分钟基本没得聊了,要么换个话题,要么开始吹牛逼。
所以我觉得这肯定不能算摸清。
一般一个咨询项目是3-4周,那么接下来1-2周,根据客户要求,可能会具体到某一个公司,研究一下这个公司这几年来都有什么动作,给它造成了什么影响,市场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司现在的战略是什么,未来方向和预期是什么。如果有信息渠道可以走得再细点,可以把行业和公司的利润率拆解一下,比如公司的典型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和利润空间,看看公司成本变化受什么影响,未来收入增长方向对利润率的影响。
这里做的工作,实际上是把一个较大的商业实体(公司,或者主要产品线)的典型行为摸清了;从投资的角度上说,把公司层面上的收入和利润变化搞清楚,就可以做一个粗浅的对收入和利润的预测模型了,进而可以形成一个粗浅的估值。这大概就是一个实习基本面分析师的工作了。如果把公司想象成一个人,那你目前的了解程度,大概就是看了这个人的简历,做了一些背调,面试问了些问题,了解了他的项目经历和能力水平,你对他的工作能力有个大致了解,但你真的了解他的方方面面吗?如果你有个单身的女儿,你愿意让女儿认识他吗?我看未必。
所以,这样做下来,差不多1周到2周的时间,你了解了一个行业多少呢?我觉得也就10-20%吧。你只是了解了行业中一个具体的公司的行为模式,首先这只有一个公司,其次公司作为一个行动单位还是太粗了。当然,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大概也会了解到竞争对手与他的差别,因此你可能会对这个行业在宏观层面上,因为几家公司的产品差异和战略差异,而造成的市场细分、聚合、或此消彼长的动态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你对行业的了解依然不会超过20%。当然,这个时候你的聊天素材应该可以支撑30分钟到1个小时了,至少你会有一些带有矛盾情节的故事可以讲(公司竞争嘛,总有故事的),可以跟非专业人士谈笑风生,如果你文笔好甚至可以写一篇10万+的公众号,但面对专业人士的问题,你可能并不能应付。
接下来想了解更多怎么办?直接去从事这个行业吗?不去从事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对于咨询顾问和基本面分析师们,要继续做2件事:1. 纵深挖掘,把从公司进一步挖掘到更细的经营实体和产品单位;2. 长期跟踪,从动态中提炼细节。
我举个大家都接触过的行业吧。快餐。如何进一步了解快餐行业呢?
1. 微观层面
对于快餐行业,纵深挖掘应该到什么程度呢?快餐行业有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单店(比如北京阜成门麦当劳店)或一个单品(麦辣鸡腿堡)。
挖掘什么东西呢?看这个店的销售/人流/利润率是否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何变化。比如,月初麦当劳推出了小黄人玩具,阜成门店的客流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客单价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整体销售额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因为快餐也是个季度性比较强的生意,所以变化要从同比来看,也就是相比去年,客流增长了多少,客单价增长了多少,销售额增长多少。如果下个月肯德基紧接着推出了变形金刚玩具,麦当劳的又如何变化?如果下下个月边上开了一家味千拉面,客流又如何变化?如果店门口开始修路了有什么影响呢?宏观经济人力成本上涨带来了运营上的哪些变化?员工减少了吗?服务质量下降了吗?服务对麦当劳门店的经营有影响吗?
当你追踪足够多的店、并且追踪时间足够长之后,你会发现一些单店运营的规律,以及影响经营的微观因素。对于快餐店来说,每个店都逃不掉的东西是,人流、促销、竞争、效率。关注并分析他们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最底层的销售单位,到底受什么影响,影响幅度有多大。而把这些微观因素加总起来,将直接影响最终的企业和市场层面。
单品同理,不赘述。
希望继续了解这一层分析思路的,可以去搜索关键词【unit economics】,即我前文所提到的,一个有意义的经营单位的收入成本利润分析。这是商业分析的基本思路。

2. 集群层面
单纯只是纵深挖掘并不能形成行业的 insight,细节工作做到一定量后,需要进行一些抽象总结,提炼出一些规律。抄近路的一个方式是直接从一个集群来看,因为快餐/零售的大型连锁企业一般都是分区域进行管理的,麦当劳全国几千家店,有很多种分类方式;北京市里几百家店也可以分类。事实上,在快餐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也是对不同类型的店铺进行区别管理的,一般都会按区域或类别分开看,那么你可以直接加总一些相似特征的单店,来总结规律。比如麦当劳的店铺就可以分成商圈店、社区店、交通枢纽店,这是看客流性质的不同;一些零售品牌还有旗舰店/主力店/普通店的区分,这是看功能和定位差异;当然还可以更宏观地以城市特点做区分,比如可以分一二三四线城市,还可以分核心城市/旅游城市/工业城市。你还可以按自己的逻辑来进行分类,比如按照人口上升城市和人口下降城市来区分,按照房地产价格的走势来分,按照环境污染指数,按照降雨量变化等等等等……
集群层面的问题就不一样了,因为你要尝试总结和提炼一些规律出来,这里你要问的问题会大一些,你要观察的指标也是影响范围更广的动态指标,这同时也要要求你容忍一些群体内的误差和奇异点。
举个例子:很多麦当劳开在中心商业区附近,那么城市周边地区兴起的商业地产,会不会稀释中心商业区的人流?这会对麦当劳造成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是针对中心商业区的麦当劳的问题,而且限定范围是在城市周边建设商业地产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全国有很多,所涉及的店铺也有很多,通过整合数据你会发现一些规律,但并不是所有你观察的店铺都符合规律,总会有一些中心店因为商圈翻新、地铁开通什么的不受分流影响,但这不代表分流效应不存在。站在集群层面思考问题,需要你学会忽略一些细节,以把握大方向/general sense为主。
为什么要学会看大问题?因为人口、地产开发流向、降雨量、旅游开发等等这些因素,在你看单店的时候,是无法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必须走到一定高度才能看清。集群和区域的变化,需要通过长期、跨品牌、跨行业的观察和比较,因此,从这一层开始,你已经不能只局限在一个行业中了,你要开始涉猎其他行业的知识,观察他们的变化趋势,并将区域经济看成一个整体,来思考你的目标行业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
希望看到更多类似案例的,可以关注数据帝 @chenqin 并阅读他的答案,看看他如何解构问题、提出新问题、并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来寻找和证明关联关系的方法,这类分析知乎上没人能比他做得更好,全中国应该也屈指可数。

3. 市场和经济层面
当你对经济的整体性思考越来越多时,你自然开始发现,你已经走到了市场和经济层面来看行业的问题了,你应该关注品牌之间的竞争策略,关注快餐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互动,关注宏观经济结构的影响,等等。
在市场层面,长期观察更为重要。比如从品牌的竞争战略来看,肯德基素来以产品多样、本土化做得好著称,而麦当劳略逊一点。如果你只做一次项目,得到的只是一个时间点上,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双方的对比。而如果你长期做项目,看到的就是,肯德基在产品开发上的优势在如何变化,麦当劳的应对措施,哪些起效了,哪些没效果,为什么?是产品没有讨好消费者,还是营销策略不对?企业的哪些战略在起效果?通过这些变化和竞争,能否看出来中国消费者到底喜欢吃什么样的快餐?再宏观一些,快餐行业在电商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地位是怎么变化的?门店客流是否因为不逛街而下降?O2O 行业、外卖行业的发展将怎样影响快餐行业的收入和成本结构?再宏观一些,在消费升级/降级的态势下,快餐在经济中的地位怎样变化?
这里看上去像是又回到了起点,回到了一开始你了解的那5%的信息,但实际上现在的你已经了解了更多的经营细节和宏观变量,你已经可以理解,一个市场变量是如何一步一步传导到最基本的经营单位上的,有多大影响,这个变量是否真的有意义,有短期意义还是长期意义。反过来,微观业务中出现的现象,是否是公司或行业宏观变化的征兆?这种变化是随机的、独立的,还是规律性的、系统性的?你观察到的微观和宏观变量,是否能形成一个行业判断?你的判断能否被验证?日日夜夜,周而复始,从前在行业报告和公司年报中你一知半解的观点,经过长期的观察、理解、判断和预测,你终于理解了他们的意义,你也开始学会分辨,哪些话是指鹿为马,哪些话是小题大做,哪些话是顾左右而言他。媒体?大多数媒体对行业的报道,信息量太浅了。我想,看到这里,学生们也应该明白了,自己看了一些科技媒体的行业报道就说自己了解XX行业,这在从业者和面试官的眼中,是多么呆萌的一种行为。你们还记得2016年媒体是怎么鼓吹 ofo 的吗?别说学生了,很多所谓专业人士也被忽悠了,当然,里面也有些人,不是蠢就是坏。
顺便说,了解行业的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对商业信息理解和分辨的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思维应该是越来越 sharp 的,你不仅会对浅薄的信息报道不满足,同时也应该对更深层的挖掘越来越好奇,并且自己开始动手做交叉分析,将不同的影响因素与行业变化关联起来思考。如果你动手和分析能力没提升,只是学会了批评媒体,那我觉得你也没进步。
希望在这个层面继续深造的同学们,不好意思,到了这个层面,没有别的建议了,多学、多做、多思考,高强度工作个几年,会有收获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结尾:
摸清一个行业,说白了,就是持续地思考,驱动一个行业发展、决定一个企业成败、令市场上发生万千变化的元素和逻辑,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地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对行业的了解渐渐地上升到了30%、40%、50%或者更高,甚至可能在一些方面超过了资深从业者。为什么你有可能超过他们?首先当局者迷,行业内的人的判断,很多时候带着对 KPI 达成的乐观,带着对企业的感情,带着对同行或同事的偏见。其次,你作为一个投资人/咨询分析师,你不止接触一个行业,在你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你会看到很多行业和公司,你会看到更多差异,也会总结出更多更本质的跨行业共性,如果你愿意思考,你会看到社会结构中的一些很本质的东西,这是只在某一个行业中深耕的人所难以触及的。当然这也很难。
但是,无论内行还是外行,没有人能100%了解一个行业。外行始终不会营运,不会做产品研发,不会做营销,可能也不懂管理。而内行则没有资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实,在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是一知半解。
而这一知半解,也得经年累月啊。

后记:看很多朋友问到如何获取信息,以及一个更进阶的问题,如何做访谈。这里写了一篇关于做访谈的入门介绍,有兴趣从事咨询和商业分析行业的同学可以看看,其他朋友可以适当了解一下。

-----------------------------

木鱼疙瘩 发表于 2021-11-30 04:45:50

曾经做了3年投资咨询,平均每个月一个项目,做的事情就是(尝试)深入了解各种行业和公司,为投资决策提供分析支持和建议,所以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法论对我来说既是基本功,也是在面对不同行业后不断深化的一项技能。在这里将它整理出来,大家看看是否有帮助。
一周内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这个我认可。但一周内可以大致了解一个行业,这个我同意@刀小白的。只是我不认为必须从事这个行业才能了解这个行业,后面细说为什么。
一周内大致了解的内容,也大概是她说的几方面,引在下面好了:
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这个行业的老大是谁?
这个行业的上游供应链,下游消费者是谁?
这个行业的产能如何?其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这个行业的法律监管如何?这些内容一般在一个投资机构/咨询机构,你会有一个 team,不是你一个人闷头干,所以快的话大概花 2-3 天左右就差不多明白了。再花几天可以进一步凿实的是,行业的竞争关系,几大竞争者各自的优势,近几年来此消彼长的关系,与国外同行业竞争者的差异。
在高效率的情况下,1周做到上述几点,大概完成了了解一个行业知识的5%吧。少得可怜(搞咨询的喜欢强行拍个数,这里只是阐述一个少得可怜感觉,大家感受一下就好)。大概达成的效果是什么呢?就是你跟普通人聊天,能显得你知道这个行业的一些宏观情况和基本常识,能聊10分钟左右,聊到10分钟基本没得聊了,要么换个话题,要么开始吹牛逼。
所以我觉得这肯定不能算摸清。
一般一个咨询项目是3-4周,那么接下来1-2周,根据客户要求,可能会具体到某一个公司,研究一下这个公司这几年来都有什么动作,给它造成了什么影响,市场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司现在的战略是什么,未来方向和预期是什么。如果有信息渠道可以走得再细点,可以把行业和公司的利润率拆解一下,比如公司的典型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和利润空间,看看公司成本变化受什么影响,未来收入增长方向对利润率的影响。
这里做的工作,实际上是把一个较大的商业实体(公司,或者主要产品线)的典型行为摸清了;从投资的角度上说,把公司层面上的收入和利润变化搞清楚,就可以做一个粗浅的对收入和利润的预测模型了,进而可以形成一个粗浅的估值。这大概就是一个实习基本面分析师的工作了。如果把公司想象成一个人,那你目前的了解程度,大概就是看了这个人的简历,做了一些背调,面试问了些问题,了解了他的项目经历和能力水平,你对他的工作能力有个大致了解,但你真的了解他的方方面面吗?如果你有个单身的女儿,你愿意让女儿认识他吗?我看未必。
所以,这样做下来,差不多1周到2周的时间,你了解了一个行业多少呢?我觉得也就10-20%吧。你只是了解了行业中一个具体的公司的行为模式,首先这只有一个公司,其次公司作为一个行动单位还是太粗了。当然,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大概也会了解到竞争对手与他的差别,因此你可能会对这个行业在宏观层面上,因为几家公司的产品差异和战略差异,而造成的市场细分、聚合、或此消彼长的动态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你对行业的了解依然不会超过20%。当然,这个时候你的聊天素材应该可以支撑30分钟到1个小时了,至少你会有一些带有矛盾情节的故事可以讲(公司竞争嘛,总有故事的),可以跟非专业人士谈笑风生,如果你文笔好甚至可以写一篇10万+的公众号,但面对专业人士的问题,你可能并不能应付。
接下来想了解更多怎么办?直接去从事这个行业吗?不去从事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对于咨询顾问和基本面分析师们,要继续做2件事:1. 纵深挖掘,把从公司进一步挖掘到更细的经营实体和产品单位;2. 长期跟踪,从动态中提炼细节。
我举个大家都接触过的行业吧。快餐。如何进一步了解快餐行业呢?
1. 微观层面
对于快餐行业,纵深挖掘应该到什么程度呢?快餐行业有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单店(比如北京阜成门麦当劳店)或一个单品(麦辣鸡腿堡)。
挖掘什么东西呢?看这个店的销售/人流/利润率是否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何变化。比如,月初麦当劳推出了小黄人玩具,阜成门店的客流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客单价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整体销售额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因为快餐也是个季度性比较强的生意,所以变化要从同比来看,也就是相比去年,客流增长了多少,客单价增长了多少,销售额增长多少。如果下个月肯德基紧接着推出了变形金刚玩具,麦当劳的又如何变化?如果下下个月边上开了一家味千拉面,客流又如何变化?如果店门口开始修路了有什么影响呢?宏观经济人力成本上涨带来了运营上的哪些变化?员工减少了吗?服务质量下降了吗?服务对麦当劳门店的经营有影响吗?
当你追踪足够多的店、并且追踪时间足够长之后,你会发现一些单店运营的规律,以及影响经营的微观因素。对于快餐店来说,每个店都逃不掉的东西是,人流、促销、竞争、效率。关注并分析他们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最底层的销售单位,到底受什么影响,影响幅度有多大。而把这些微观因素加总起来,将直接影响最终的企业和市场层面。
单品同理,不赘述。
希望继续了解这一层分析思路的,可以去搜索关键词【unit economics】,即我前文所提到的,一个有意义的经营单位的收入成本利润分析。这是商业分析的基本思路。

2. 集群层面
单纯只是纵深挖掘并不能形成行业的 insight,细节工作做到一定量后,需要进行一些抽象总结,提炼出一些规律。抄近路的一个方式是直接从一个集群来看,因为快餐/零售的大型连锁企业一般都是分区域进行管理的,麦当劳全国几千家店,有很多种分类方式;北京市里几百家店也可以分类。事实上,在快餐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也是对不同类型的店铺进行区别管理的,一般都会按区域或类别分开看,那么你可以直接加总一些相似特征的单店,来总结规律。比如麦当劳的店铺就可以分成商圈店、社区店、交通枢纽店,这是看客流性质的不同;一些零售品牌还有旗舰店/主力店/普通店的区分,这是看功能和定位差异;当然还可以更宏观地以城市特点做区分,比如可以分一二三四线城市,还可以分核心城市/旅游城市/工业城市。你还可以按自己的逻辑来进行分类,比如按照人口上升城市和人口下降城市来区分,按照房地产价格的走势来分,按照环境污染指数,按照降雨量变化等等等等……
集群层面的问题就不一样了,因为你要尝试总结和提炼一些规律出来,这里你要问的问题会大一些,你要观察的指标也是影响范围更广的动态指标,这同时也要要求你容忍一些群体内的误差和奇异点。
举个例子:很多麦当劳开在中心商业区附近,那么城市周边地区兴起的商业地产,会不会稀释中心商业区的人流?这会对麦当劳造成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是针对中心商业区的麦当劳的问题,而且限定范围是在城市周边建设商业地产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全国有很多,所涉及的店铺也有很多,通过整合数据你会发现一些规律,但并不是所有你观察的店铺都符合规律,总会有一些中心店因为商圈翻新、地铁开通什么的不受分流影响,但这不代表分流效应不存在。站在集群层面思考问题,需要你学会忽略一些细节,以把握大方向/general sense为主。
为什么要学会看大问题?因为人口、地产开发流向、降雨量、旅游开发等等这些因素,在你看单店的时候,是无法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必须走到一定高度才能看清。集群和区域的变化,需要通过长期、跨品牌、跨行业的观察和比较,因此,从这一层开始,你已经不能只局限在一个行业中了,你要开始涉猎其他行业的知识,观察他们的变化趋势,并将区域经济看成一个整体,来思考你的目标行业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
希望看到更多类似案例的,可以关注数据帝 @chenqin 并阅读他的答案,看看他如何解构问题、提出新问题、并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来寻找和证明关联关系的方法,这类分析知乎上没人能比他做得更好,全中国应该也屈指可数。

3. 市场和经济层面
当你对经济的整体性思考越来越多时,你自然开始发现,你已经走到了市场和经济层面来看行业的问题了,你应该关注品牌之间的竞争策略,关注快餐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互动,关注宏观经济结构的影响,等等。
在市场层面,长期观察更为重要。比如从品牌的竞争战略来看,肯德基素来以产品多样、本土化做得好著称,而麦当劳略逊一点。如果你只做一次项目,得到的只是一个时间点上,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双方的对比。而如果你长期做项目,看到的就是,肯德基在产品开发上的优势在如何变化,麦当劳的应对措施,哪些起效了,哪些没效果,为什么?是产品没有讨好消费者,还是营销策略不对?企业的哪些战略在起效果?通过这些变化和竞争,能否看出来中国消费者到底喜欢吃什么样的快餐?再宏观一些,快餐行业在电商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地位是怎么变化的?门店客流是否因为不逛街而下降?O2O 行业、外卖行业的发展将怎样影响快餐行业的收入和成本结构?再宏观一些,在消费升级/降级的态势下,快餐在经济中的地位怎样变化?
这里看上去像是又回到了起点,回到了一开始你了解的那5%的信息,但实际上现在的你已经了解了更多的经营细节和宏观变量,你已经可以理解,一个市场变量是如何一步一步传导到最基本的经营单位上的,有多大影响,这个变量是否真的有意义,有短期意义还是长期意义。反过来,微观业务中出现的现象,是否是公司或行业宏观变化的征兆?这种变化是随机的、独立的,还是规律性的、系统性的?你观察到的微观和宏观变量,是否能形成一个行业判断?你的判断能否被验证?日日夜夜,周而复始,从前在行业报告和公司年报中你一知半解的观点,经过长期的观察、理解、判断和预测,你终于理解了他们的意义,你也开始学会分辨,哪些话是指鹿为马,哪些话是小题大做,哪些话是顾左右而言他。媒体?大多数媒体对行业的报道,信息量太浅了。我想,看到这里,学生们也应该明白了,自己看了一些科技媒体的行业报道就说自己了解XX行业,这在从业者和面试官的眼中,是多么呆萌的一种行为。你们还记得2016年媒体是怎么鼓吹 ofo 的吗?别说学生了,很多所谓专业人士也被忽悠了,当然,里面也有些人,不是蠢就是坏。
顺便说,了解行业的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对商业信息理解和分辨的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思维应该是越来越 sharp 的,你不仅会对浅薄的信息报道不满足,同时也应该对更深层的挖掘越来越好奇,并且自己开始动手做交叉分析,将不同的影响因素与行业变化关联起来思考。如果你动手和分析能力没提升,只是学会了批评媒体,那我觉得你也没进步。
希望在这个层面继续深造的同学们,不好意思,到了这个层面,没有别的建议了,多学、多做、多思考,高强度工作个几年,会有收获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结尾:
摸清一个行业,说白了,就是持续地思考,驱动一个行业发展、决定一个企业成败、令市场上发生万千变化的元素和逻辑,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地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对行业的了解渐渐地上升到了30%、40%、50%或者更高,甚至可能在一些方面超过了资深从业者。为什么你有可能超过他们?首先当局者迷,行业内的人的判断,很多时候带着对 KPI 达成的乐观,带着对企业的感情,带着对同行或同事的偏见。其次,你作为一个投资人/咨询分析师,你不止接触一个行业,在你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你会看到很多行业和公司,你会看到更多差异,也会总结出更多更本质的跨行业共性,如果你愿意思考,你会看到社会结构中的一些很本质的东西,这是只在某一个行业中深耕的人所难以触及的。当然这也很难。
但是,无论内行还是外行,没有人能100%了解一个行业。外行始终不会营运,不会做产品研发,不会做营销,可能也不懂管理。而内行则没有资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实,在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是一知半解。
而这一知半解,也得经年累月啊。

后记:看很多朋友问到如何获取信息,以及一个更进阶的问题,如何做访谈。这里写了一篇关于做访谈的入门介绍,有兴趣从事咨询和商业分析行业的同学可以看看,其他朋友可以适当了解一下。
程毅南:如何做行业专家访谈

维沃 发表于 2021-11-30 06:40:27

本科一毕业就在战略咨询搬砖,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了解并分析一个行业可以说是基本功了
高赞回答基本上都是分析的思维导图,当然维度非常全,但并不是非常实用
对于一个新手来说照着思维导图上的内容按图索骥分析下来,还没分析完外部环境估计人已经晕了
对着密密麻麻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分析就和从a开始背单词背到abandon就结束了一样,有用但不实用
而真正实用的方法应该是可以让新人在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论的基础上最终能自发地建立出一整套完整的分析框架的
而这方法论非常的简单,就是思考及分析的时候要“由低维到高维,由小及大,由点及面”
这里引用黑衣人的结尾片段让大家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知



GIF_点击可查看大图

而对于行业分析,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框架



GIF_点击可查看大图

这个方法论一共有2个部分,4个环节,2个思考方式。
Part 1 由小及大(代入式思考:业内人士视角)
环节1:分析行业内的一家头部公司(关键词:收入&成本)
环节2:分析整个行业(关键词:竞品对标)
Part 2 由点及面(跳出式思考:外部人士视角)
环节3:分析行业的目前的趋势(关键词:自我对标)
环节4:分析整个行业的周期(关键词:发展&波动)
任何一个人认识一个事物都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行业分析也不例外
上来连这个行业里的一家公司是怎么赚钱的都搞不明白,就直接分析趋势及周期基本就是在痴人说梦了
当然,只分析和了解公司挣钱的逻辑,完全不考虑大方向即趋势和周期,这对于整个行业分析来说也是不完整且缺乏思考深度与高度的
接下来,我们来分别聊聊每个环节具体该怎么思考
Part 1 由小及大(代入式思考:业内人士视角)

这部分最关键的就是你需要学会代入式思考
很多人做不好公司及行业层面的分析,最关键的一点原因就是分析的时候永远都置身事外,从外部者的角度去分析
但事实上你不真正地把自己代入进去成为这一行业的一个玩家,你很难切身去体会这个行业关键点在哪里?
环节1:分析行业内的一家头部公司(关键词:收入&成本)
为什么选一家头部公司呢,道理很简单,头部公司的信息最容易收集,方便自己做分析
好了,现在把自己想象成为这一行业的一个头部玩家,你开这家公司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
而赚钱的核心是买卖,你需要把你生产的东西卖给需要它的人,当然你生产的东西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你只需要弄清楚4个问题
问题1:你的产品是什么?
问题2:你卖给谁?
问题3:每个产品的价格是多少?
问题4:你的成本是什么?其中123与收入有关,4则与成本有关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家新式茶饮公司的老板,想一想你的产品是什么?Emmm,茶饮和面包
那卖给谁呢?如果从销售渠道分的话那就是点外卖的人和路过店的人,如果按照年龄来分那又是巴拉巴拉,再按照性别来分那又是巴拉巴拉
价格多少呢?一杯茶25-35元,一个面包大概15-30元
那你的成本是什么呢?租金、员工费用、原材料成本等等
作为老板,你一定想赚更多的钱,想赚更多的钱,无非就是提高收入或减少成本,那针对之前的4个问题,又演变为以下4个问题。
问题1:我是否要新增产品或者减少产品?
问题2:我如何扩展我的消费群体和对象 ?
问题3:我是否要调整定价?
问题4:我怎么节省我的成本?那在解决这4个问题之前一定需要知道我收入与成本的构成是什么,才能针对性地去提升,简单说就是搞细致,go to detail
因此关于收入你需要将你的产品拆分详细,拆得不能再拆了,然后再看每一个产品的运营效率究竟如何
例如,茶饮分为奶茶、果茶、奶盖茶等等,面包又分为现制烘焙和预制烘焙,现制烘焙又分为A类面包、B类面包等等
那它们又分别都是卖给谁的,定价分别又是多少?销量如何?客户满意度怎么样?
而成本上最常见的拆分方法法就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包括租金,设备,员工等,可变成本则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等
最后再两者结合起来看看自己每一类业务的利润情况,评估自己赚钱的情况,什么是容易赚的,什么又是辛苦钱
等你把以上这些问题都了解清楚了即搞懂了我钱怎么来,我钱又花到哪里去,哪些钱容易挣,那基本上你算是对这个公司入门了
通常来说,分析这些可以从这家公司的三张表出发,对于业务层面的理解最高效的方式就是阅读招股说明书
如果这个行业没有一家公司上市,咨询公司通常的做法是进行专家访谈、Cold Call以及实地调研,来帮助自己了解以上的问题
环节2:分析整个行业(关键词:竞品对标)
搞清楚了前面的4个问题,你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基本的了解,但依旧很难解决之前的那个问题,我怎么去赚更多的钱?
这是因为行业里并不只有你一个玩家,你需要对标才能帮助你去做决策。
那对标什么呢?依旧是前面分析的4个问题,只是对象变了,你需要弄清楚你的竞争对手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地方“比学赶帮超”,失败的地方引以为鉴就对了
问题1:竞争对手的产品是什么?产品线是比我多,还是产品更精简?
问题2:竞争对手的用户是谁?有没有挖掘出我之前没想到过的用户群体?
问题3: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是什么?是不是走高端线,或者都是低端线?
问题4:竞争对手的成本是什么情况?成本多少,又是如何削减成本的?在分析完以上这些问题,你对整个行业开始有了相对清楚的认知,你知道玩的最好的玩家好在哪里,你也知道玩的最差的玩家差在哪里
但此时的你还是站在公司的维度,而分析到这里你需要提升一个维度了,你需要把所有在这个行业的玩家捏合起来进行总结
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这时候你最需要知道什么呢?
你需要了解自己——弄清已知,了解外界——弄清未知
总结来看依旧是4个问题,2个内部问题,2个外部问题
内部问题:
问题1:这行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
问题2:这行自身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外部问题:
问题3:这行的市场规模有多大?还能再大吗?这关系到增量
问题4:这行的护城河是什么?新玩家进来会轻松分我的蛋糕吗?这关系到存量关于这环节,建议从阅读媒体新闻开始入手,有了一个基础认识之后再去阅读专业机构的报告,例如咨询公司的报告以及券商的行业分析报告
弄清楚以上这些,第二环节也算是入门了
Part 2 由点及面(跳出式思考:外部人士视角)

到了这阶段的你,对自己的公司和行业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而这时候你需要切换自己的思考方式,从代入式思考转变为跳出式思考
因为在接下去的两个环节,你将更多地关注大方向上的东西,如果依旧采用代入式思维,很容易陷在纯粹的买卖之中
环节3:分析行业目前的趋势(关键词:自我对标)
前面两个环节,都是专注于一个时间点由小及大地进行分析,接下去的两个环节,则需要加入时间维度,由点及面地进行分析
第3环节其实非常简单,是一个启发环节,为第4环节做铺垫
这一环节主要做的就是自我对标,自己和自己比,总结来看是以下3个问题
问题1:这个行业目前和过去3-5年比,怎么样了?
问题2:行业是增长了还是下滑了?
问题3: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举个例子,2009年钢铁价格史无前例的高,基本达到5000元/吨,而到了2015年,钢铁价格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行业下滑了
原因是2008年大搞基建,钢铁需求空前绝后的高,但之后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后遗症,导致产能过剩严重,钢铁价格只能一降再降
自我短时间段的对标分析,会让你发现除去上一阶段最后提到的从自身角度去思考的内外部分析外,事实上还会有其他的因素来影响行业
这环节的分析则需要更多地参考专业机构的报告以及经济学家的观点了,收集数据并对数据做一些处理分析
环节4:分析整个行业的周期(关键词:发展&波动)
为了弄明白第三环节的问题,我们需要再拉大维度来看这个问题,你需要弄清楚以下3个问题
问题1:这个行业究竟是靠什么来驱动发展的?(这涉及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问题2:是否会受到经济周期或政策的影响?(这涉及到发展时会被经济和政策影响的程度)
问题3:目前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了解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行业靠什么来驱动发展,可以分为两类,技术驱动与马斯洛需求驱动。
技术驱动:即核心竞争力是靠自己的技术,例如医药、高新科技、人工智能等
马斯洛需求驱动:即核心竞争力是为了满足人们那5层需求的,例如现在大家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很多满足人们精神世界满足的产品未来会发展的更快而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行业可以分为经济周期性行业和非经济周期性行业。
经济周期性行业:通常不是生活必须的,例如汽车、钢铁、旅游业等等
非经济周期性行业:通常是必需品,例如水电煤等行业除了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还会受到政策的影响,例如近期的电子烟以及线上教育
以上这些都是会打断趋势发展的因素
当然,政策和经济周期是最为常见,也是通常必须考虑的发展波动因素,但依旧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环境因素等等
但一事一议,你需要做的是根据你在前两个环节研究得到的关于行业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思考,而非什么行业都来把所有的外部因素都研究一遍
好了,终于到最后一步,分析目前处于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一步相对来说也是最简单的一步了
这环节在分析时需要更多地参考创投行业的报告,还要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历史有一定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补充自己欠缺的经济学知识
通过以上4个环节的分析,对于一个行业的分析基本上来说是算入门了
当然以上每个环节所列举的问题仅仅是核心问题,以启发为主,更重要的是顺着这个思路分别站在业内人士和外部人士的角度去问自己更多的问题来帮助自己完善对于行业的理解
那前面提到的这些信息我去哪里获取呢?
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咨询公司一般获取数据和信息的途径,通常对于咨询公司来说,一般分为一手研究信息和二手研究信息
一手研究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1:问卷
方式2:专家访谈
方式3:Cold Call
方式4:Focus Group
方式5:实地走访
方式6:网站数据爬虫 二手研究通常就是在公开渠道的各种网站来获取信息了
关于这一块,我为了方便以后自己在做案头研究的时候找资料,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梳理了自己常用的网站
用Excel做了一个小工具,把所有靠谱的渠道搜集起来然后做一个dashboard方便使用,我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将自己要找的信息分为了三类,分别是找数据、找报告以及找资讯


例如在专业机构报告下,有查询投行/券商行研报告、咨询公司报告以及其他机构及文献的网站



GIF_点击可查看大图

为了方便自己找各类细分行业的报告,我还设立了细分行业报告子类,方便自己查询各个细分行业的资料,细分行业包括TMT、汽车与出行、零售及消费品、教育、工业等14大行业



GIF_点击可查看大图

当然,这个工具肯定是在没法使用Bloomberg、Wind、Capital IQ等付费数据库或无法在这些数据库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的时候使用的
如果你或你的公司有这些靠谱的付费数据库,那肯定还是优先使用数据库查询
但一般来说,二手研究的数据信息会被做一些处理和加工,一手数据的质量通常还是会比二手研究的高不少
尤其是专家访谈,当然前提是专家靠谱且愿意说
商业的东西其实真的很简单,有时候告诉你,你就是知道,不告诉你你就是不知道
而这些信息就是高质量信息,懂得人几句话就给你讲透了,这样的信息通常只掌握在少数的大佬手里,而一旦有了这些信息,你对行业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混圈子,随着你的级别与能力越来越高,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就会更简单
最后,说实话即便像咨询公司那样一整个团队做到了以上所有的这些,也不能说自己摸清了这个行业
只能说帮助你尽可能地了解一个行业,毕竟这世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人能100%摸清一个行业
作为一个非行业内人士,能做到以上这些已经尽全力了,接下去再提升对某个行业的认知只能靠时间积淀来提升自己了
注:关于如何查报告的内容引用自本人文章《一个工具搞定行业研究 | 实用工具.03》,欢迎移步搜索
以上~

天然呆10 发表于 2021-11-30 08:51:58

想要快速摸清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亲身体验」的机会,你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搜集到有用的「间接经验」。

针对我现在所处的便利店零售行业,我写了一篇干货。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研究一个行业,相信这篇便利店行业的干货分析会对你有所启发。本文约 12k 字,阅读全文需要花费 10 分钟时间,强烈建议收藏、阅读。

请所有想投资零售行业的朋友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

大卖场、小超市,便利店,看着挺像,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你觉得他们都不过是超市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

那么,便利店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呢?

全家、711 是披着便利店外衣的快餐店!!!

全家、711 是披着便利店外衣的快餐店!!!

全家、711 是披着便利店外衣的快餐店!!!

重要的话说三遍。更重要的是,文章已更新!「疫情」特殊时期如何保证便利店良好地生存下去?更新内容在文末。

好,接下来我开始详细介绍我的经验和观点:

首先你要明白便利店的目标客户是谁?

是隐形贫困人口——都市白领,以及一些服务业人员。

其次,你要明白便利店靠卖什么赚钱?

吃的、喝的。

请你去看看你小区门口夫妻老婆店,这种店是不是都是老板老板娘自己收银的?老板只要哪怕雇一个人,就不赚钱了,说明这种店只能养活一两个人,老板开店赚的就是自己的工资。

而一家全家 24 小时便利店,满编人数多达 8 人,如果像做传统小卖部一样思路去做便利店,别说利润了,你一个月所有流水加起来还不够发工资的,房租就更不用想了。

为什么中间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就说明,两者的定位就不一样,盈利逻辑也不一样,因此便利店和小卖部从选址到产品选择上都会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请大家再想一想,现在能吸纳这么多就业人员的实体店是什么店?当然是餐馆了。

我开的店是餐厅和便利店开在一起的那种,其中便利店是京东便利店,而便利店的选址本质上也是一样的,都是以开在商务区为主。现在这便利店也开了半年多了,在这个园区里面,包括我投的店,总共有 9 家便利店,方圆 500 米内则有 12 家便利店,其中有 2 家全家,2 家 711,两家喜士多,还有家乐福 easy,永辉,快客,便利峰等等,反正市面上你听过的便利店这里基本都齐活了。

通过贴身肉搏,不断地对比学习研究,我现在算是对便利店行业有深刻的了解,也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实现了盈利,我们现在还在便利店有很多高阶的玩法,可以说一家便利店盈利的上限是很高的(我会放在最后说)。

要理解便利店的商业逻辑,我们就得先从理解什么是便利店的头号盈利来源说起。

因为我开的是京东便利店,下面给大家看看京东北京大兴总部楼下的京东自己开的便利店的销售构成:

一家小小便利店通常都会有 2000 个左右的 SKU,这是 2018 年京东总部店前三十名的品类:




请注意红框内的二级类目

这是 2018 年这家店的各类目销售额和销量统计及排序(降序,数值越高排得越前):




不光是 2018 年,我相信 2019,2020,2021 年也都会是同样的排序。




饼状图更加直观

这里可以明显发现什么秘密呢?那就是二八法则,非常明显地,便利店里 20% 的商品贡献了 80% 的营业额,这 20% 的商品是:

1、FF 鲜食

2、饮料

3、糖果巧克力(后面大家会看到,主要是口香糖)

4、方便食品

5、饼干点心

这 20% 里再二八一下,你又会发现,4% 的商品,贡献了 64% 的营业额,这 4% 商品就是:

1、FF 鲜食;2、饮料

长保质期的饮料在所有的超市和小卖部都会卖,因此,造成便利店和其他超市业态在商业逻辑上根本性不同的答案,就是:

FF 鲜食!

光一个 FF 鲜食往往就占了便利店一半以上的营业额,卖 FF 鲜食的便利店往往能比不卖鲜食的便利店多出一倍甚至几倍的营业额。这充分说明了什么叫作「民以食为天」。

和京东一样,全家和 711 里面 60% 以上的营业额和 60% 的毛利都由鲜食(FF,FAST FOOD,或者叫快餐、速食)模块贡献,鲜食和我们传统所说的快消品( 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从名字看上去有点像,但是做过便利店的人都知道,再快销的快消品和鲜食比起来都是蜗牛品,一个月也跑不了几个,单店日均销量 PSD 只有零点零几。

所以说,便利店卖的东西一定是高频刚需的,开便利店盈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用高频刚需的商品将低频商品迭代的过程。

那么 FF 到底具体有哪些东西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家成熟便利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获得比很多餐厅高的坪效,原因就是因为便利店可以覆盖早、中、晚一日三餐和下午茶全时段。

早餐:包子,面包,奶,豆浆

午餐:便当,熟食

下午茶:关东煮,酸奶,甜品,热柜食品(全家叫哈烧机),水果

晚餐:便当等

(这个跟进店人数的分布也是很吻合的,餐厅一般就是午高峰一波,晚高峰一波,而便利店全天分布更为均匀。这意味着房租的性价比更高,坪效更高)

全家开在地铁里的店则把鲜食至上的理念展现到了极致,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全家在地铁里面的店,只卖鲜食和水饮(全家把商品分 ABCD 四类,鲜食和水饮属于卖得最好的 A 类),其他什么都不卖,连零食都没有!




晚上 23 点 30 分,全家在 2 号线徐泾东(国展中心)地铁站的店,只有鲜食,依然有不少人。

于是,现在各家便利店无不在鲜食上下功夫,比方说部分 711 和便利蜂等便利店,会在店里设置打菜模式的快餐岛,生意还不错。







便利蜂的快餐岛,这种打菜模式在竞争不激烈的商务区域生意很好。

但是,全家却从来不用这种快餐岛打菜的模式。既然快餐岛模式看上去不错,那为什么全家不用呢?这里面的道理在于——

快餐岛打菜模式的口味是不如便当的!

快餐岛这种模式的取巧之处在于,他会给客户一种餐食是现做的错觉!但实际上都是中央厨房的冷冻料理包到店解冻再复热的,这些冷冻料理包保质期可能长达一年,好处就是方便店里根据每天的销售情况来灵活控制用量,可以有效减少报损。

但是,中餐冷冻再复热,口感和味道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因此全家根本就不用这种模式。全家的便当基本上都是当天做好冷藏再通过冷链送到店里,售卖最多不超过两天,卖不掉就报损扔掉。




便当

那么既然大家都已经明白了鲜食是便利店的盈利来源,下面就隆重介绍开便利店的第一条军规:

收银台能做多长做多长,能做多大做多大




711 的收银台可以说是印钞机,全是吃的,包子、关东煮、烤肠、热柜食品等都是高毛利的,背面的操作台放咖啡机等。

在便利店里,收银台、风幕柜(OC 冷柜)和中岛上卖的东西是最赚钱的,是利润的最大来源,然后就是卖水饮的后补式冷柜(wi 冷柜)。更重要的是,这几个地方的坪效简直是高出天际,你看风幕柜,基本上就是墙上挖个洞,占地基本为零,卖的牛奶酸奶水饮什么的都是跑得巨快的,现在全家和 711 里很多新店现在中岛都不要了,恨不得全部上墙。




很多 711 现在中岛都没的,便当全部在风幕柜上卖。

开店的时候,我合伙人说收银台能做多长做多长,能做多大做多大,我一开始还不理解,后来才发现其中的奥妙,现在恨不得整个店里都是收银台,收银台上台的东西都是高毛利的,从早餐包子,到烤肠,到关东煮,到哈烧机里的串啊鸡翅啊汉堡啊什么的,这些东西贡献巨大。

我绝对没有夸张,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凡是整个店里就一个收银台的,都挺赚钱的,像一点点等奶茶店,一个收银台横在门口,顾客排队都在门外,还能给人造成了生意火爆的印象,成本不要太低。我原来不是很理解一点点为什么叫一点点,后面想想,可能是所有的店都一点点大吧。

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突然发现,便利店里面最不好卖的东西,就是我们说的那些传统的快消品,都在货架上,而货架又是便利店里最占地方的。因此下面我来说一说,开便利店的第二条军规:

货架能少则少,能密则密,能高则高!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小夲ヂ蛋ル 发表于 2021-11-30 09:22:45

按照我这个方法,只需要3天,就能了解一个行业的底层逻辑。
实例演示全部过程,以下是我去年转行教育培训行业做的思维导图,前后也就2天。

http://pic3.zhimg.com/v2-5939a8cf43894baa7ef1ff4726bfddac_r.jpg?source=1940ef5c
本文分三部分:
1.why为什么我们要快速摸清一个行业
2.what对于一个行业我们需要摸清哪些内容
3.how 我是怎样摸清一个行业的,附工具一.首先我们先确定一件事,快速摸清一个行业有多重要!

对行业和公司的摸底能力是投资人必备能力之一,之前公司融资我前后对接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投资机构,会发现他们这些投资经理都特别的聪明,就因为他们调查的行业和项目非常多,看的多了,听的多了,了解的多了,对趋势的判断,以小见大的能力,看人、看事的眼光都会变得更准。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是求职者,那我们还需要这样摸清行业吗?
我的回答是,这项技能对我们普通求职者比对投资人更加重要。
投资机构出的是钱,我们投入的是我们的时间和青春,在我看来时间比金钱重要的多。投资人投资失败最多损失一笔钱,这个往往也在他们承受范围之内;但如果我们选错了一个行业,尤其是人生第一份工作,那会影响我们一生的格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不一定是人人都能承受的。
选择大于努力,人这一生财富的积累程度,不在于他有多努力和勤奋,恰恰只在于他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行业。看行业,也是所有大佬的必备技能,很多人看似没啥能力也能赚钱,就在于他们选择了对的行业,在社会大趋势下,小鱼小虾都能赚钱。
所以很简单的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关键在后半句,“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大量练习、大量努力来磨练的技能。


”快速“是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已经不允许我们慢条斯理地去十年磨一剑了。
就像拼多多,它的模式刚出来时,你可能会说我一时半会看不懂,再等等看,结果人家销售额屡创新高;再想了解的时候,腾讯已经投资了,这时候你想跟一轮,别人已经上市了;
再比如传统实业中的养鸡,绝大部分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自家散养”或者“破败的养鸡场”这样的印象,实际上养殖行业的工业化发展你难以想象,即便在国内也有一年能养5亿只鸡的圣农集团,股价也随着近些年的高速发展往上攀升,这些都是你不去了解就很容易错过的信息,而我是看这篇文章发现的:
知乎营销平台正所谓蓦然回首,已经错过了一个时代。在遇到新事物、新变化时,我们应该快速地搞懂它,然后选择拥抱它还是远离它;
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成败。
二.接下来是本文的核心,我们要摸清一个行业的什么?

这里先给大家放一张思维导图,帮助大家理清框架思路,凭这张思维导图大家可以对应直接去搜索行业相关内容。


1.宏观大背景
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大的时代背景,就是趋势;还有一个是宏观经济环境,就是周期;
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风口“:处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改革开放40年,是洼地经济,红利成海,”下海“就能赚钱;你现在”下”海试试,赚不到钱还把你淹死了;
万物互联20年,是平地经济,万物结网,“连接”成就枢纽;现在捧个互联网+的BP到北京,投资人都不带见你的;
未来科技10年,是高地经济,科技登高,“爬坡”才能制胜;这是趋势,现在还想着什么铁饭碗、汽车等传统行业的,就等着被淘汰吧。


2.行业发展空间
一个核心问题定义行业: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
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基本上明白了市场在哪里,市场是否有痛点,同时也是看清市场规模大小的基础。
比如教育培训行业,吃的就是人口红利,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虚荣心互相拼比,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就是切中了家长的痛点;同时二胎的开放,让人口红利源源不断,市场规模很大。
供给驱动看产能,需求驱动看天花板。
行业空间是需求决定的,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对少儿培训辅导班的需求,再加上成人培训这一块,所以整个教育培训天花板是很高的;
对于大部分新经济技术行业,就要看供给驱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苹果,不断定义手机,平板,电脑,他们不做用户调研,动不动就重新定义,让用户离不开他们。
在了解供给驱动和需求驱动之后,我们就可以判断行业空间了,最简单的算法就是销量乘以单价。
行业规模=销量*单价*复购次数
所以不管是投资还是干事业,我们一定要选择天花板高的行业,不同的行业空间,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也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3.行业所处阶段
行业所处阶段就是:这个行业,在它发展的道路上走了多久。


这张图很好地解释了产业的生命线,当你锚定了一个行业究竟走到了哪里,未来还要走多远的时候,你会更从容地判断它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我们尽可能地加入处在成长期的行业,初创期看不清前景,成熟期竞争太激烈,成长期是各个资本企业互相博弈厮杀的重要时期,当面和面打架的时候,我们作为里面的一个点,就能受益。
4.行业竞争格局
搞懂竞争格局,我们才能明白,眼前行业的这块蛋糕,是如何被分割的。
有市场必然存在竞争,规模的大小决定竞争的多少。遇到很多竞争对手的时候,至少说明路走对了;就像前几年的千团大战,最后美团一骑绝尘杀出重围,最终成功上市;
如果没有对手,很可能就是这个领域本身蛋糕太小了,除非是做到了寡头垄断的级别。
行业的竞争状态一般有三种:
1)强马太效应导致的一家独大
比如腾讯在社交领域,用户这方面所有需求几乎都被满足,没有太大动力选择第二家产品;资本界里常说一句:“老二非死不可”,就是这种格局。
2)双寡头或者多寡头的平衡
比如这几年火遍全国的短视频,经过不断的淘汰赛之后,现在基本上就剩抖音和快手,号称南抖北快。这种行业通常有一定的规模效应,领先者有一定优势,但也需要不停地投入资源来确保地位。
3)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最典型的就是教育培训行业。新东方这么火了,全国市场也没有占到2%,各区域各省份基本上都有地区领头羊,这是行业本身性质决定的。这种行业本身门槛未必很高,通常没有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甚至到了一定程度后管理成本会比收入增速更快,所以无法做到赢家通吃。
如果行业处在第一种情况,证明行业已处于成熟期,我们最好是加入头部企业,不然很难生存;
如果行业处在第二种情况,证明行业处于成长期,我们应该加入第一梯队,让公司来抢我们;
如果行业处在第三种情况,建议有能力有资源有资本的人,可以考虑自己创业;
产品与渠道,一般代表着行业的上下游企业。
渠道为王,下游企业一般做渠道,因为最贴近消费者,像苏宁、国美、红星美凯龙,品牌厂家就很依然他们;天猫和京东就更不用说了;
产品制造,一般属于上游企业,属于产品内容供给,打破渠道垄断的关键在于非同质化的产品;
如果能同时兼具产品和渠道,则更有可能打造出更持久的商业模式;就像迪士尼、大疆科技这种垄断性公司。


三.我的行业调查流程及工具(以下排名分先后)

1.找行业内上市公司财报,工具:巨潮资讯网
要想了解一个行业,先了解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只要是上市公司,财报都会披露在正规网站平台,我们看财报的好处就是它处在法制体制下的正规性,虽然财报可以被美化,但基本上会反映出公司对整个行业的基本看法。
会看财报的同学当然更好,不会看的也不用着急,因为我们只是看其中市场经营的文字部分,不会牵扯到具体数据,这里推荐巨潮资讯网,是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网站。
以贵州茅台举例:


在网站搜索框里搜索贵州茅台,选择2019年年度报告,季度财报一般只有财务指标,年度报告具备行业市场分析,我们需要仔细地看,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行业情况。








2.行业数据报告,工具:199IT
在199IT网站搜索框里直接搜想了解的行业关键词即可,比如我想了解教育培训行业,在搜过框里搜索教育培训即可;里面的报告都是免费下载的,多看几份报告,对行业情况形成认知。



3.找行业相关论坛和公众号,工具:百度,公众号
直接在百度和公众号里搜索行业关键词,找到热度比较高的论坛或权威的第三方媒体网站,公众号里搜关键词找到相关媒体账号,浏览历史文章即可。
4.知乎行业话题精华版块高赞浏览,工具:知乎
知乎里潜藏着各行各业的牛人,搜索相关行业话题,然后从精华帖里一个个往下翻吧,从最高赞开始,能了解不少东西;
找到行业话题优秀回答者,查看他的历史回答或者文章,也能获得不少有用信息;




5.行业公司基本信息查询,能链出行业其他公司信息,工具:天眼查,企查查




以上是我对如何快速摸清一个行业的过程总结,可以直接用前面总结的思维导图,也可以参照过程步骤一步步尝试,建立你们自己的方法体系,这里再给几点小建议:
1.培养分析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手感,最好从自己的公司和行业开始,因为很多东西的规律是想通的。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行业和公司,但很多人对它们并没有深入的洞察。自己的领域都做不到透彻的认知,谈何去摸清其他的行业。
2.尽量不要预设结论
让自己保持客观,不要被第一份或者前几份资料所影响,就对行业妄下判断;一周时间我们只能对行业有认知雏形,虽然行业大规律想通,但隔行如隔山,不要因为初始印象影响后续判断;有价值的点都记录下来形成思维导图,不断审查对比纠错。
3.集中精力办大事
当我们真正需要了解一个行业的时候,尽量杜绝碎片化时间,拿出相对整块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调研搜索,势必事半功倍。
我是@果冻粑粑
专注持续写个人成长、职场精进、亲子教育类文章,和无数职场父母一起升级,很高兴认识你,公众号【果冻粑粑】
可以看看我其他的回答,是否对你有帮助
有哪些应该坚持的好习惯?超强的学习能力是怎样练就的?有哪些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经验?

zgy27291 发表于 2021-11-30 10:58:55

毕业后就从事战略咨询,服务过电信、汽车、家电等多个行业的客户。然后又加入投资大军,投资或深度调研过互联网、农业、饮料、新能源等行业。最后又投身到互联网大潮,视频、游戏、大数据、二手车及互联网金融等方向,都亲手运营过。按照题主及各位答主的争论,自认为是有些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摸清一个行业是有程度之分和深度之分的:是能和业内人士侃侃而谈,到给予建设性意见,或者看清趋势及判断团队扔钱投资;还是能亲自上手,成为这个行业的基层、中层、高层甚至是创业者,默默在行业内奋斗?从前者过渡到后者,有各种各样的体会。

[*]一方面,各行业间存在许多共通性,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精细运营用户的思路去研究和管理快消品的用户,在文章中(XXX是怎么火起来的?(开篇+总结前期) - 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用户百分百:大数据改变管理咨询(一) - 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其实可以看到部分的思路,所以写了一系列文章去研究快消品和汽车行业的用户问题。
[*]另一方面,“摸清”这个话越来越不敢说,即使对于行业老手,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跨界打击和新知识新模式冲击,所以敬畏之心不能少。一系列的回答(做投行、行研、咨询等金融岗位,有没有什么好用的找数据技巧呢? - 何明科的回答)其实讲的是跨界打击。而自己以前做计算机视觉方面的技术开发也遭遇过类似的情况,以前挑选feature和后期调试是门技术加艺术,但随着Deep Learning的出现,这门手艺极大贬值,行业老手不革新又如何?
回到题主的问题,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短期内了解一个行业达到咨询顾问或者投资经理的及格线水平是可能的,至于是一周还是一月,取决于天赋、积累和方法。
下面着重介绍如何在短期内初步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法及系统性的思考。
如之前在回答(
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 何明科的回答)提到的,对于一个行业的了解,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然后再超维思考和降维打击,如下方的树状图的上半枝所述。因此及格线的定义,大概是描点差不多,对于行业的宏观和微观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和人聊天不至于懵逼的状态,包括但不限于:市场规模、核心驱动、政策环境、上游态势、目标客户、竞争形态、各种模式、重要人物、行业术语、核心指标等等;然后逐步升级为从点到线的过程。



要提高描点的效率和收益,第一个窍门是心怀模型去收集数据点。下图中的SWOT分析框架和波特五力模型,都是常用的了解一个行业的框架,按照这些框架系统性得去描点去填充,就不会有重大的知识体系的缺陷或遗漏。



第二个窍门是提高数据点的质量。如同做学术,初步了解或入门一个领域最好的方式是阅读几篇引用数最多的论文综述。了解一个行业往往需要在互联网做桌面研究(Desk Research),因此找到几篇权威的文章能够大幅提高效率。优质的论文综述与行业综述都有相同特点:信息完整且错误少、数据翔实、思路清晰甚至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该领域的框架或角度。在入行二手车时,就发现业内基本没有一篇好的行业综述,所以只好在充分了解这个行业后自己写一篇(
二手车敢问路在何方? - 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争取为后人造福。
随着百度的搜索质量每况愈下,现在搜索一些行业的基本知识或者权威分析,我已经直接去知乎,避免在一些毫无干货的软文或者推广链接上浪费时间或者走上歧路。另外,直接访谈一些行业专家也是捷径。但找专家是个痛点,之前的方式是通过1度或者n度关系来找,后来有了专门找专家的toB付费服务,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 果壳的
@姬十三 推出的在行又成为新的解决方案(详见
如何评价果壳网的新项目「在行」? - 何明科的回答),而且轻量级到可以为个人服务。
第三个窍门是花时间从事资料收集后期的整理、归纳和提升。在另一个回答中(
知乎上的高质量回答提供者们是怎样搜集资料的? - 何明科的回答)提到了若干技巧,包括:系统性得归档、加标签、提取干货及边收集边归纳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收集资料的技巧及后期处理,才能让这些外界的他人的知识点固化为自己的知识点,或者在需要使用时,能迅速找到。
下图是为每一篇收集的文章加上标签便于日后搜索。


下图的左半部分是用Evernote收藏了清科最近发布的一篇关于中国股权投资(2006-2015年)的报告,有用但冗长,然而对我有用的只有那些数据和图表部分。于是利用文图(
http://wentu.io)这个云工具将其中的数据部分整理出来并画成炫酷的表格,而且可以在微信上分享。当以后需要这个数据时,就可以直接拿出来使用,而且方便再加工,比如添补上2016年及往后的数据。


下图是广泛阅读感兴趣的某话题之后,去除水分而把最核心的干货整理和归纳在一起,便于记忆和日后使用。下图是平时不断收集、更新和归纳的两个话题:一个是商业类的,关于被下课的创始人级别CEO;另一个是技术类的,关于正则表达式。



接下来是从点到线甚至由线及面的过程,路程将更加艰辛。归纳总结、连线比较及深度思考将更加重要,而不再是简简单单得信息收集和整理,因为只有这些互有练习的记忆点才是知识,才能为我所用。在回答(
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 何明科的回答)中其实有不少阐述。
另外在回答(
初入金融行业,如何进行实用行业研究与行业分析? - 何明科的回答)中,举了一个完整的案例,叙述怎么连线还增加对一个行业的理解,包括:国际间比对研究来连线,行业内各要素比对和互动来连线等等。连线的简图如下。


在此简单分享一下能够刺激思考和加速连线或者成面的窍门,仍然是多和真正的行业专家进行深度和开放的探讨,多用第一原则或者跳出现有维度思考问题。另外在讨论或者学习过程中保持开放心态很重要,曾经和几个投资人讨论二手车的问题,发现他们会根据之前的信息积累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框架然后用此框架百年不变得来评估各类目标公司,这就似乎是刻舟求剑了。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到何明科的主页

悠悠 发表于 2021-11-30 12:34:52

咨询VC都打过工,血泪总结行业研究三大原则---
原则1:有的放矢。
原则2:平衡好信息损耗和误读,尽力三角互证。
原则3:鼓起勇气,善用社交网络。原则1:有的放矢。
任何研究都有一个预期管理的问题:不管如何提高效率,如果研究目的不清楚、研究范围过大,都难以在给定时间内交付对方所要的研究成果。
所以无论是投资公司的上下级沟通,还是咨询公司和客户的沟通,首先都要搞清楚对方想要回答什么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和深度。过大过深,可能在浪费时间,其实能准确回答关键问题即可。
这也就是所谓“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不一定适用于求职中的命题报告,但实际工作中,如果是一周这么有限的时间,就更需要准确沟通对方的预期,明确哪些问题是一周内可以而且必须要回答的。
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好用的沟通方式,就是双方厘清哪些是必须项(must),哪些是加分项(nice to have),排好轻重缓急。比如:

[*]Uber中国投资尽职调查:中后期项目的投资,关键是识别风险, 做好downside protection。 这时提高Uber目标市场规模估算的精度(upside)只是个加分项, 必须分析清楚Uber运营的财务模型本身是否成立,搞清楚Uber在华的竞争风险和监管风险(downside),确认标的的预期收益(IRR)和风险特征(risk profile)与基金的策略相匹配。
[*] 扭转乾坤(turn around)的咨询项目:企业所在行业前景不错,供应商关系良好,毛利率是同业平均,但二代接手后内部管理每况愈下,净利率为负。私募基金这时入资控股,想要扭转乾坤,委托咨询公司定方案。这时候可能客户心中节流提效才是第一要务,可以从财务及运营结果分析入手,提出可能的症结,并在管理层和基层访谈中验证假说,然后对症下药,总结各方认可的方案,研究同行的好做法(best practices),甚至从其他行业的案例中触类旁通,扭亏为盈。如果内部没整顿好就盲目开源,给客户提一堆开新业务线的建议,把时间都花在看哪个行业规模大增长快是蓝海,则模糊问题焦点,适得其反。
原则2:平衡好信息损耗和误读,尽力三角互证。
明白研究目的和范围之后,第二要确定的是研究方法。
这里的关键,在于先搞清楚行业知识的获取方法和特点都是什么,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法。
理想状态下,我们获取行业知识是这样的:


然而事实是,最底层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识”。行业知识的获取路径变为:

[*]外脑:专家、咨询公司/券商等专业分析机构处理信息后转化为知识,我们再来下载。其中,外脑也会从外部媒介中获取一部分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媒介-内脑:自己 从不同媒介(媒体报道、数据库)获取已经被筛选过的信息,用自己的内脑再转化为知识。


实际上,无论是外脑还是媒介,从研究者角度来说,都是自身以外的信源,到了脑子里,都要二次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无论何种信源,都会有个信息损耗和误读的问题。通常的规则是,离底层信息越近,损耗越少,但因为需要自己(一个外行人)去解读的功夫更多,误读可能性也越大。
在本搬砖工多年的搬砖实践中,常见的信源无非以下五种,特点如下:


从左到右,行业信息经过层层转化,越到后边, 主观性越强,得到的越是“观点”而非“信息”。而因为你要交付的实际上也是研究后得到的“观点”,所以信源越靠右, 效率(投入-产出比)越高。
但问题在于,越靠右,越不客观,越容易容易得到有偏见的观点。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尽量在类型和数量上分散信源,平衡各个信源转化来的观点,这个过程的专业术语叫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
而确定研究方法的艺术,就在于平衡各个信源的优缺点,在给定时间和预算内选择最佳配置,保证观点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本搬砖工经过多年实践,认为最讨巧的做法,是尽量靠右,多问人,问多人,问对的人,既提高效率,又保证客观。
其实,金字塔尖的人,顶头大老板们,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外部咨询顾问、公司高层、私交好友和军师,都是他的智囊团。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脉和预算有限的人,如何找到 懂行的人,回答你的问题呢?
原则3:鼓起勇气,善用社交网络。
*预警:此为进阶方法,不适合没有基本行业和商业常识的人,另外比较适合研究信息高度不透明的行业。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就是,人际关系的扁平化,和沟通成本的大幅降低。
通过社交网络,人与人之间可以更轻易地连接起来;通过手机,人与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所以你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手机刷刷所有带有社交属性的网站,花式找到能回答你问题的人。举几个亲测好用的例子:

[*]在LinkedIn找该行业领军企业里升职比较快的中高层(一般比较爱交际),表明来意,加微信,约电话;
[*]在行业论坛里找写长文分享的专家,私信留邮箱和微信, 对方邮件回复question list,微信问交流零散问题;
[*]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线下面基问问题;
[*]在行业媒体公众号的微信读者群里埋伏找人
[*]在B站和微博的公开QQ群里埋伏找人
[*]知乎私信
……
你会惊讶于这个时代大家有多乐于和陌生人,特别是和有 常识有分寸的陌生人交流……
(如果有独门绝技或 发现其他好方法的,求交流……)
几个原则:

[*]尽量找一个有吸引力的身份敲开门:这个因人因情况而异,比较考验情商智商,尽量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一般有真实机构背书为上,有靠谱的人引荐为上,中立无冲突为上。有时一个知名机构的背书可以节省80%的时间,迅速敲开懂行人的大门,以前为了搞定某学术研究,就试过辗转几个长辈引荐让某智库给我授权title做研究,联络陌生访谈对象,拒绝率为零……
[*]事先上网看看文章和报告,做好自己的科普工作(微信搜索文章特别好用):一方面避免问对方常识性问题,也想清楚自己具体需要知道什么,避免浪费对方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先寒暄 时根据已知试探一下,确认对方懂行有见地,避免浪费自己时间
[*]有礼有节有勇气,不怕失败: 很多人并没有义务回答你的问题,珍惜和尊重别人的每一次坦诚,尽量广撒网,提高产出量
[*]看大势还是数据为本,观点为辅:行业大势经常是大咖也会判断失误的,最好还是回归到数据分析,找到对的指标(indicator),确保数据真实性、口径合适,有条件的话写个定制的爬虫扩大样本量,尽量有自己基于数据的独立判断,而非人云亦云。

另外,说个比较阴暗的:很多时候,你是否真懂不重要,看起来懂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口头表达能力和专业的PPT绘画技巧,相当重要。

刘洋 发表于 2021-11-30 13:48:54

一般来说,通过以下三方面即可以快速、较完整地了解一个行业。

1、了解这一行业相关的宏观环境,比如经典PEST(政策、经济、社会、技术)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背景分析框架,我们可以着重了解某一特定因素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2、了解这一行业当前的市场情况,具体包括行业的市场总量以及各细分市场的变化情况。再往下拆分来细说,就包含有市场总量、产品结构、地区结构、消费群结构、购买动机及考虑因素以及购买行为等。

3、真正地了解这一行业的行业内情况,主要包含集中度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功要素分析等。
以下,加了图示具体来说:
1、行业所在的宏观环境分析




具体的分析应掌握并发展二维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尽可能地进行量化。比如


2、市场情况分析













3、行业内具体情况分析















万赞回答推荐:
怎么认识自己?------------------
结尾两件事:

1、我们有一个职场思维、职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社群,如果你有问题的话可以群内提问或者私聊我。

群是免费的,但是谢绝广告和水聊。这个是企业微信号,添加起来会复杂些,你如果能够添加成功的话,就说明很棒哦。微信号15012848645,添加方式可以参考下面的截图
(因为个人微信号有被添加人数的限制,前段时间有不少想进群的朋友都没有添加上,所以就换成了企业号)


2、五年前出版的《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第二版也刚刚上市了,正是由于大家对第一版的认可才有了新一版的出版,在此一并谢过大家
新书在当当现在恰好有5折的优惠,也欢迎有提升思维能力需要的朋友翻阅、指导: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第2版)》(王世民)【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

张士飞 发表于 2021-11-30 16:15:52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周的时间去了解一个行业,主要用于写一些行业分析报告,做一些简单分析调研。要想摸清一个行业,需要长期持续的跟踪。

了解一个行业,基本步骤包括以下:
1、行业调研的目的
2、分析框架,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那些信息
3、如何获取所需的这些信息
4、如何进行分析
5、得出结论
基本框架图如下:



一、了解行业调研的目的
去了解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市场发展前景、目前主要产品、产品市场占有率多少,行业的盈利模式怎样?

二、需要了解这个行业那些信息
1、行业分类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A 农、林、牧、渔业;
B 采矿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批发和零售业;
G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H 住宿和餐饮业;
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J 金融业;
K 房地产业;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P 教育;
Q 卫生和社会工作;
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S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T 国际组织;
详细分类见统计局网站:
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看看这个行业属于那类型。

2、行业的市场结构
根据该行业中的企业数量的多少、进入限制程度和产品差别,行业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3、行业盈利模式
行业靠什么生存,靠什么实现业务收入。
生产制造业主要靠销售产品来实现收入,银行业主要靠利息收入、贷款和垫款收入。
以银行为例,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资产业务、证券投资业务、租赁和信托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等。

4、行业的竞争结构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也就是一个企业的上游供应链和下游需求方的关系。
以手机行业为例,从手机原材料生产商(内核、处理器、天线、电池、显示屏)到手机生产组装再到消费者手里,有各种生产供货商、有广告公司负责市场推广和品牌定位、有销售公司销售、最后通信公司、参与手机保险的保险公司,这一系列企业同属于手机产业价值链。看苹果、华为产业链就知道,有很多上市公司是苹果、华为产业链概念。
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行业内存在着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入侵者、替代产品、供方、需方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


即: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这就是波特五力模型。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着行业内的企业可能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
这就是著名的护城河理论的内容,当一个公司所在的行业进入门槛高,替代产品少、行业中公司议价能力强,说明这个公司的护城河够深,茅台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5、经济周期对行业的影响
研究一个行业必须要研究经济周期对其的影响,有些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很大,有些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很小,根据经济周期对行业的影响,将行业分为:
增长型行业:经济周期对这些行业的影响不大,像计算机、科技、医药等,这些行业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新产品的推出来实现快速增长。
周期型行业:行业运行状况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这也是为什么去年猪肉价暴涨,相关公司股票也大涨,一方面是猪瘟,另一方面也是猪周期的到来。
防守型行业:经营状况在经济周期的上升和下降阶段都很稳定,像消费品、食品、白酒等,这也是为什么在经济衰退阶段,投资者会去投资一些大消费股票。

6、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一般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如何判断一个行业处在那个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行业规模:随着行业兴衰,行业的市场容量有一个“小—大—小”的过程,行业的资产总规模也经历“小—大—萎缩”的过程。
产出增长率:产品增长率在成长期增加,在成熟期稳定,衰退期下降。
利润率:利润率水平是行业兴衰的综合反应,一般都有“低—高—稳定—低—亏损”的表现。
技术进步和成熟度:随着行业的兴衰,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一个快速增长到逐渐衰退的过程。
资本进退:在成熟期以前,进入的企业数量及资本量大于退出量;进入成熟期,进入企业数量及资本量与退出量有一个均衡的过程;在衰退期,退出超过进入,行业规模逐渐萎缩,行业内企业转产、倒闭多有发生。

7、影响行业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个行业的变化会受到技术进步、产业政策、产业组织创新、社会习惯改变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
1)技术进度对行业的影响
像4G、5G,每一代通信技术的迭代,都会推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医药研究,一款产品研发周期短则两年,长达五年以上,因为研发成本太高,这类型公司,市场都给较高的估值,
新技术对现有行业的改变,像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物联网、3D 打印、区块链等,这些数字化的新技术都在推动着各行的的变革。

2)监管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政府对于行业的管理和调控,做行业研究,必须要了解国家对该行业的监管政策。
比如国家政策鼓励,那这个行业将迎来一轮爆发,像最近的新基建、5G技术、新能源等,
如果国家是严厉打击,高压监管,那这个行业就会很快衰落下来,像电子烟、P2P行业等。

3)社会习惯对行业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文明程度也会逐渐变化。像随着收入增加了,金融、旅游、教育、医疗、保险、体育等行业也快速增加。

4)经济全球化对行业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程度加大,越来越多行业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去年的贸易战就可以看出来。

8、行业相关企业研究
研究一个行业,一定要去研究这个行业中最知名的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研究医药行业就要去研究恒瑞医药、研究地产也就要去研究万科。
看这些龙头企业是怎么经营的,市盈率多少,毛利率多少,成长性怎样,目前占市场份额多大。
这个可以在东方财富网等资讯网站上看到,以医药行业为例,行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如何获取这些信息
1、设计调研方案
如何设计调研方案,采取哪些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包括:文案调研,实地探访、研究某竞争对手、找专业的调研公司。
文案调研:主要是二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主要的渠道来自网上资料搜索和图书馆等书籍信息搜索。
实地调研:主要为询问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三种。

[*]询问法,就是问卷调查或者找当地非常熟悉市场的人员;
[*]观察法,类似于街道测人流,采用仪器观察等;
[*]实验法,通过实际的、小规模的营销活动来调查关于某一产品或某项营销措施执行效果等市场信息的方法。
研究某竞争对手:针对行业中做的比较好的某个竞争对手,考察其采用何种营销策略,也就是跟随法。
找专业的调研公司:委托专业的调研公司调研,这类型公司都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

2、信息、数据的获取与加工整理
常用的数据来源方式:问卷调研、数据抓取、行业的数据分析报告,也就是通过调研方法获取的数据。
文案调研数据包括:各大数据网站,像百度指数、Talkingdata、艾瑞咨询等
在获取到数据和信息以后,要对数据进行加工,也就是数据清洗,处理无效值和缺失值等。
市场调研相关的网站:我把最常用的市场调研网站整理放在这个回答里了。
去哪儿找免费的市场调研报告?​
四、行业分析方法
几种常见的市场调研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法: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就是将行业的增长情况与GDP的增长,或其他行业的增长进行比较,研究本行业的成长性;纵向比较就是利用行业的历史数据和现在进行比较,并来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归纳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出发到一般性,首先从观察开始,收集相关资料,根据实际观察结果找出一个最能结束资料特点的模式;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推论开始,先根据推理得到一个假设,然后进行观察,以确定两者之间是否足够吻合。
PEST分析法: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即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
SWOT分析法:也就是优劣势分析法,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
4P营销理论:4p是指:产品(product) 价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销(promotion),4p理论是营销策略的基础。
4Ps营销理论:在4P的基础上加上策略(Strategy),所以简称为“4Ps”。
5W2H分析法:WHAT+WHY+WHEN+WHERE+WHO+HOW+HOW, 又叫七问分析法
逻辑树分析法:又称问题树,演绎树,逻辑树的作用主要是帮助理清思路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称PLC,一款产品包括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五、得出结论,撰写行业分析报告
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得出最终结论。结论包括行业市场机构怎样、规模多大、发展前景多大,机会和风险在哪里。
上面列的这些框架并不需要全部了解,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再来 发表于 2021-11-30 18:48:22

这个问题一大堆回复说一周了解一个行业是扯淡的人,恐怕没有一个是做咨询、市场调查及律师、会计师这种专业行业的,所以提问中所特指的一家咨询公司在一周内初步摸清一个行业的可能性问题,显然并不具备发言权。
当然,一周时间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是不可能的,这点应该没人会否认,但问题里问的是这个吗?显然不是。
那么咨询公司所称的一周之内初步摸清一个行业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调研”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它只是为了回答特定问题而做的工作。通常所谓“摸清”一个行业,是针对你摸清这个行业的目的而有针对性地回答几个问题即可的,没有人要求你一周调研之后能回答他漫无目的地提出的所有问题。
通常情况下针对行业的商业调查惯常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这个行业的老大是谁?
这个行业的上游供应链,下游消费者是谁?
这个行业的产能如何?其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这个行业的法律监管如何?
上面这些问题,大多是事实问题,你不需要浸淫行业多年,就能找到答案,还有专业统计机构记录这些数据,甚至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都能回答问题中的一二。
没有人要你摸清这个行业未来能有几年发展,没人要你摸清行业里一个个体每年可以获得多少收入,更不会有人要你摸清这个行业里有什么八卦内幕。
所以所谓一周内摸清行业的难点不见得是如何获取数据和如何进行调研,而是得搞清楚调研的目的和布置工作的人可能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不过说到最后,话锋转一下,咨询公司、投行确实是善于做门面功夫的行业,不要相信他们真的懂一个行业,就像我前面说的,他们只能回答特定问题而已,而并不需要真正深入了解行业,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一个行业,懂得行业的今生来世,那没有其他捷径,只有进入这个行业,成为这个行业中的翘楚。当你对这个行业说了算的时候,你才好说自己懂这个行业,对吧。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在一周内快速摸清一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