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判断,代表可能性之一,仅供参考。
1996 年 1 月 10 日傍晚,卧床一天、痛经缓解的刁爱青看看时间,从床上爬了起来。虽然七点已经天黑,气温只有 0 度,但她要趁着店铺打烊前,去做几件本来白天就该做、却被例假耽误的事。她起床后没有叠被子,想着过会儿就会回来继续睡觉。她在宿舍里简单吃了点泡面一类东西。
从她的活动轨迹看,她比较从容,并不像接下来还会赴约、从事家教之类活动。她分别去不同店里买了快用完的卫生纸,记笔记用的笔芯。
当她走过一条小巷打算回学校时,凶手出现在她身边。
凶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我倾向于认为凶手是独立作案,是第四类。至于他的职业身份,可以是作家、食堂员工、教师、退休工人……任何一种。
凶手年龄
出生于 1950 年代,案发时 40 岁左右,正值壮年,如今若还活着 60 多岁。
理由如下:
1、一只写有上海的旅行包底部留有黑火药残留和管型印记,据警方推测,管型印记是猎枪枪管的形状。这显示凶手当时或不久前持有火药枪(猎枪)。他为了找合适装尸块的袋子,清空了曾装猎枪的旧包。
什么人会在 1996 年持有猎枪?
70、80 年代对猎枪管理是很松。1983 年严打一次,主要是针对猎枪以外的枪支。南京山多森林多,在 80 年代,应当还有不少市民持猎枪打猎(据说 80 年代紫金山还有狼)。但到了 90 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野地、野生动物都减少,城市打猎用途明显少,枪支在偏远山村还被用于打猎,但在城市里罪恶化。如果 90 年代还新买枪支,可能用于犯罪。1991-1995 年全国发生杀人、抢劫、强奸等持枪犯罪案件 1 万多起,全国收缴各类非法枪支 105 万支。恰好是 1996 年,出台了至今最为严厉的《枪支管理法》,把猎枪一起禁了。
1996 年 1 月案发时,猎枪并没有不合法。但根据以上情况,我认为当时持有枪支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 90 年代中期使用枪支用于犯罪或计划用于犯罪的活跃犯罪分子,购置枪而非用刀,主要还是用于团伙抢劫、帮派斗殴之类。这类人 1996 年时不过 20 岁左右,应当出生于 70 年代,人数较少,多有案底;
第二类是 80 年代时用猎枪在南京或者老家打过猎的市民,进入 90 年代虽然持有但长久没使用,这类人如果在 80 年代是 30 岁的话,应当出生于 1960 年前。
从装在一个旧包以及枪筒留下很深的印记看,猎枪放在包里长久没挪动。而且此人非团伙,无案底,有稳定独立住所,更可能属于后者。
2、抛尸用的是一个印「桂林山水」和一个印「上海旅游」的手提包,另外据说还有一个灰色/牛仔布双肩包,我没见到图片。前两者之一也是装猎枪用的。
我查了下,它们大约是从文革期间一直到 80 年代中期流行的物品,有些上面还有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字,都是旅行热门地。通常人们在旅行时购买,有点「到此一游」的意思,回家拿来当旅行包,也可以炫耀下去哪儿旅行过。到了 1996 年,这种包就显得就很老土,应当已停售。
凶手要么是年轻人,拿了父母当年的包;要么就是中老年人,自己当年(可能文革期间)购买使用,如今一直闲置在家。结合长时间放猎枪看,我认为是后者。
凶手敢于用来装尸体,肯定已经多年不用,知道身边人没见过 TA 使用过。他在获得包时(假设 1978 年),应当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才会去桂林和上海旅游,可见当时已经成年(算 25 岁吧),以此推算他出生在 1953 年。实际数字应该和这个差不多,甚至更早。
猫毛:在尸块中发现少许猫毛。在养猫和文艺还不搭边的 90 年代,养猫的单身男性年轻人极少,多半是家庭,或者独居的中老年人。
此外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容易取得受害人信任,长辈类型也是符合的。对于 20 岁的刁爱青来说,凶手 40 多岁,和她父亲差不多。或许实际年龄有所偏差,但基本是这一辈人。
凶手经济状况
凶手属于工薪阶层,不是社会底层,也并非社会地位高/富人。当年市中心有独立住房,不代表有钱。1998 年以前商品房很少,人们的居住状况还不能反映收入水平。
市中心主要是自建房和公房。公房证明凶手(以前)可能国营单位员工,自建房是本地土著。房子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可能有浴缸,说明经济不差。但据说分尸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可见居住条件又不是特良好。可能为公寓楼的走道最后一间,一室一厅,内部装修陈旧,潮湿、发黄、昏暗。
我推测,他早年家境还可以,但家里存旧包,砧板旧,炊具小,棕绷床……说明经济越来越不行,家里缺少新添的物品。猜测一下,凶手可能在案发前下岗,也可以解释为何空闲时间较多(1996 年 1 月 10-12 日分别是周三-周五,一般人的上班时间)。
我特意查了下数据,90 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光 1995 年,南京下岗职工就有 7、8 万多。他可能是其中一员。
凶手教育等经历
由于抛尸南大周边,南京警方一开始把高社会地位、高知识分子群体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像黑弥撒等人的推测中,也认为凶手应当受过高等教育。但如果我推测的年龄段正确的话,他的教育很可能被文革打断,我认为他初中或者高中/中专毕业,不会念过大学。
他老家可能是南京周边城市,在 1966-1976 之间经历过上山下乡,且这段经历时间较长,回来后在南京就业。
我也想过他会不会在这个年龄段曾去部队服役,从而培养的规则感。但我后来否定了这个想法。我认为他的这种自律应当来自于童年。文革前他的家境可以,可能较富裕,父亲有知识,但对他家教极严,导致他很自律,甚至在中老年时表现出一些与阶层不符的涵养和风度。文革前家境好,意味着文革时他的家庭成分差,必然受到冲击,应当是没有机会当兵,而是下放偏远农村。
文革结束,平反,回城,单位在南京。他工作类型应当是比较沉闷的工作,可能是技术人员。在下放农村期间,他个人掌握一门技能(手艺活),比如修电视机、木工,手艺高于同行平均,尽管在单位的上班内容可能和手艺无关。
虽然受时代局限,他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应当比较聪明,也受童年家庭影响,喜欢读书,可能也喜欢古典诗词或外国文学。这也是他喜欢去高校附近活动,喜欢南大氛围的原因。
凶手感情婚姻
案发时独居,并且已经独居了一年以上。
他在上山下乡期间或许有过感情纠葛。回到城市后,由于长相尚可,早年分配的工作尚可,经人介绍相亲结婚。前妻文化水平不高,家务能干,性格执拗、强势。
他显得对普通的夫妻性生活没太大兴趣,对妻子没有热情,对家庭和儿子漠不关心,较少与人争执,但偶有暴力发作。
两人之间的婚姻维持时间不短,育有一子。妻子主动带儿子离开,离婚过程较平静,儿子由妻子抚养。
案发时独居,平日性幻想及黄色读物,手淫较多,喜好性暴力行为。凶手性格
1、沉默,孤僻。这类罪犯因为内心背负秘密,平日里以面具示人,都会回避与人交往,就怕被人看穿。他和同事往来较少,和周围邻居交流也很少。遇到了会打个招呼,但基本从不参与聚会和聊天。在大家眼中,TA 只是个安分守己、懦弱沉闷的离异男子。
2、心思重,城府深,遇事不慌乱、沉着、冷静。
3、手巧,动手能力强,自己平时做菜、煮饭、喂猫、洗衣服,照顾自己。
4、工作中办事严谨,不太强势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