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锋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查看: 6369|回复: 20
收起左侧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复制链接]

1423

主题

1507

帖子

5891

积分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2-18 08: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键注册,加入手机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知乎上很多问题都在强调说碎片化信息无用,甚至号召戒掉手机。但是我从各种app上也学到了很多我不知道知识点,认识了很多我不曾认识的世界角落。碎片化信息真的有那么害人吗?手机这种技术进步的产物,什么时候成了洪水猛兽了?
-----------------------------
爱锋贝-优品自营APP,精选优质全新/二手手机,提供专业质检报告,实物视频,实物照片,健康情况,做到所见即所得,付款即发货。以品牌化运营方式,提高品控与服务,为用户提供省钱省心的购物体验。正品二手iPhone,上爱锋贝!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3

主题

113

帖子

9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9 05: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285618644350029824">在这讯息十分发达,但是阅读场景与形式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人都逃不过这样的处境。我们都很向往那种翻开纸质书籍,油墨飘香的时刻,但是因为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往往很难做到。这就导致很多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但碎片化阅读最受到诟病的两个地方:
1、效率低下,上一分钟你还在学习某个知识,下一分钟就有其他讯息弹出,分散了注意力;
2、难以对知识建立整体性的理解,这样的阅读犹如盲人摸象,看似有所收获,却可能依旧离真理很遥远。
http://weixin.qq.com/r/GETRyQ7E5VOarUqq9xEK (二维码自动识别)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5

主题

122

帖子

2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9 0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碎片化信息是这样的,
比方说你喜欢玩某个游戏,对这个游戏已经有了不少游戏时间和理解,然后你看到了这个游戏的碎片化信息。发现,


某个地方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某个地方原来是因为xxx才xxx,
某个套路看着很有意思/很厉害/很ws的样子,




于是,在看完这些碎片化信息后,
你可能迫不及待就去打开游戏尝试复盘那些点,获得不少新乐趣。
你可能在将来玩游戏,碰到某些场景的时候想起来当时看的碎片信息,用到了这些信息解决了某些问题。
你可能根据这些碎片信息,进一步尝试、总结、升级,形成自己新的游戏理解。




以上都可能,都正常。
但是,你要说你根本没怎么玩过这个游戏,想靠着碎片信息就能理解掌握这个游戏,然后就能去实战,甚至对这个游戏指点江山,那就是徒增笑耳了。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7

主题

100

帖子

-3

积分

发表于 2021-2-19 04: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多,知识正确,知识有价值,知识有深度,这四句话不是一个意思。
碎片化,确实能学到“多”知识。
但是不正确,没价值,无深度,你学来做啥。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5

主题

100

帖子

11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9 03: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玩手机就玩手机,干嘛非得为玩手机赋予一个价值…
碎片化信息,意味着你刷的不是腾讯课堂、网易公开课、慕课网这类学习app。
你能分辨那些app上的知识点是对还是错?
假设你能分辨,这个知识的适用范围你能弄明白?
再假设适用范围你也弄明白了,这些知识你就真的学到了?
不是点个赞加入到收藏夹就叫学到知识!
你得把东西内化成自己的才叫学到,刷个app看那几十秒、一分钟你确定你做得到?
如果说你能把app上面的内容作为引子,放下手机后顺着引子去学习那当然没问题。
问题是你做得到吗?
你更多的只是点个赞或者收藏起来,过几天就抛之脑后,真正能放下手机继续深入学习的人少之又少。
你不是万中无一的那一个!
所以,面对现实吧,你只是在给自己刷抖音、刷即刻、刷虎扑找借口!

你让我想起费斯廷格做过的一个实验:
费斯延格找了一群大学生分为三组去做实验:
第一组作为对照组(也就是跟他们讲明白实验内容);
第二组给他们1美金;
第三组给他们20美金。

然后给这群大学生一个装有东西的盘子,让他们把盘子里的东西逐个放到桌面,再放回盘子,持续30分钟。

结束后问他们这个实验是否有趣,是否有价值,还愿不愿意再参加。

实验结果:
给1美金的那一组大学生觉得实验有趣、有价值,还想再参加类似实验,认为自己在这个实验里面锻炼了意志力。

而对照组跟20美金那组则感到无趣、无价值,不想再参加这种实验。
这是费斯廷格用来证明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个实验:
给 1 美金的那组大学生无法接受自己做了一件既无聊又愚蠢的事情,最后只得到了1美金。
所以他们的潜意识会主观地为这件事赋予价值,他们的认知失调了。
而20美金那组跟对照组则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收益,因此能客观地作出评价。
你觉得你通过各种app能够学习到知识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失调。
你内心很清楚,自己就是在玩,在浪费时间,但你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让你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于是你主观地为它赋予了一个价值:刷app可以学习到了各种知识,你没在荒废时光。
这是一种把输当成赢的错觉,跟你花了100块钱买彩票中了5块钱一样。
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怪你,现在的app确实越来越聪明了。我们可以发现app推送的内容越来越精准,于是我们也花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在手机上面。
有这么一组数据: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jpg 人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2008年时,成年人每天花18分钟在手机上。
到了2015年,则变成2小时48分钟。
至于2020年,大家可以点开自己的手机看下屏幕使用时间,然后在评论区留言,相互对比一下。
在这个流量时代,各种app都在用自己的兴趣推荐算法推动行为上瘾,它们挤掉了工作、家庭活动、社会互动等其他基本追求。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你这种可以通过各种app学习的想法是会传染的,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想想你有没有跟自己家人、朋友说过:
xxx也能学习啊,我通过她学英语、学理财、学健身,我把那个博主分享给你。
这很正常,因为人们都希望被认同。
当你发现了一个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时,就会有分享给家人、朋友的冲动,想要为他们带去价值或者干脆就是单纯想在他们面前装个逼,为自己塑造出一个高大的形象。
但这会导致你的家人、朋友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误以为刷app也可以学习,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到手机上。
所以,醒醒吧骚年!
学习就是学习,玩就是玩,打着学习的旗号做着玩乐的事情,跟当xx还要立牌坊有啥区别?
正确面对现实,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回归,幸福方能满溢。
我是@森少南
是一个专注于成长|学习的答主,想跟你分享成长的点点滴滴,期待你关注我的知乎号@森少南。
我的这些回答也可能对你有帮助:
如何养成习惯性自律?有哪些给年轻人的忠告?人如何克服自己的懒散习性?什么是「有效」的沟通?如何面对难以沟通的人?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7

主题

126

帖子

11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9 02: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可能的情况是你混淆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区别,碎片化信息得到的是资讯,系统化学习提升的是对世界的认知。
有意义的学习和阅读的目的是加深对某一个领域的认识或者进入一个新领域,这个过程是更高阶的作者对你的俯瞰,要获取对自己提升有帮助的内容,是需要大量思考,顿悟,注定是轻松不起来的。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信息,基于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立刻就能领悟,看似学到了很多,其实作者和你是站在同一高度,你才会如此的轻松,这是一种猎奇,对个人的提升有限。
不能完全否认碎片化信息,但把这当做唯一的知识获取方式,就原地踏步了。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3

主题

101

帖子

1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8 23: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的越多越无知,接触到的信息越多,越会意识到世界太大了,知识和信息的接收无边无界。
在自己的已知世界之外,不知道的太多了。
但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学到。
所以要讲求目标和效率。有限时间内,拿到自己想要的、需要的。
但接收信息的过程会有快感,有一种学到了东西、成长了的幻觉。
这只是一种幻觉。
因为,这些知识和信息与你无关,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
而你紧接着就会遗忘掉。
你可以做个实验,把每天刷手机学到的信息和知识在心里记下来,周末再回过头来想想,每天都学到了什么。
实验到最后,周末你会发现,什么都没记住。
知识本身,理解之后不记忆和运用,就会被自然遗忘。
而技能的学习,需要刻意去练习,由书本知识变成实操后的肌肉记忆。
什么样的知识会驱动你去动手?
只有和你相关的,你需要的,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才会有动力。
你被动刷手机刷来的,是一种幻觉,一种娱乐的快感,那不叫学习。
那些刷的碎片化信息也没有用,因为到用的时候,你想不起来,也没经过刻意练习,用不上。
真到需要的时候,好一点情况是,你可能还记得以前刷手机刷到这方面的知识,记得一两个关键词。
需要的时候去搜索,临时抱佛脚,这会你的学习就有些效果,能记得住,能用得上。
把这个习惯重塑一下,像重塑雕像一样,下力气重塑一下。
认清了这个道理,你会明白,按需学习,而不应该按刷学习。
刷信息,是泡在看似学到东西的幻觉温水里,时间长了,没有效率,没有效果。
带着你的目标和拆解目标后的问题,每天主动去搜索,去学习和练习,这样才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刷和搜索,两种不同的学习效果相差几十倍。
现在的互联网内容世界,想把寓教于乐融入融入进来,让人刷更长的时间,以一个更大的幻觉来温水煮自己,平台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
单纯的感官刺激娱乐已经不够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提升了,要知识性的娱乐内容了。
可是,你刷的这些东西,如果你把这个时间就留给娱乐,那无所谓。
但你认为,这就是完全的学习了,长期下来,你就会落下很远。
对刷手机来学知识还是要警惕。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jpg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1

主题

99

帖子

83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8 2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下的绝大多数答主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只是在纠结于用什么方式获取知识,对于实践只字不提,而实践恰恰是决定是否有用的根本。
因为“知道”并不等同于“学到”,二者之间还差着一个鸿沟——实践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你是“知道”了,还是“学到”了。
这就好比你背会很多单词和范文,但是让你写一篇优秀的英语作文或者和外国人进行无障碍交流,绝大多数学英语的人都做不到。
在能做到自由书写表达和无障碍沟通之前,我们的英语学习只是在“知道”单词是什么意思,知道这段话什么意思,但是没有“学到”英语,因为无法熟练使用。
学到是实践之后的事情,没有实践出结果,就不算学到。
知识“有没有用”的标准在于能不能用于实践,唯有自己经过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否则就是“无用”的知识。
看过这个知识,只能说明你“知道”了,这还只是第一步。尔后,必须要迈过实践这一步,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应用起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才算是“学到”了。
所以,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是碎片化地学习知识,还是系统化地学习知识,而在于你学习并且知道这些知识之后,有没有去实践,实践了有没有取得结果。
这和是刷手机学来的,还是看大部头学来的关系不大,那只是形式而已。
实践分为科学实践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分别对应了科学研究成果财富多少权力大小这三种实践成果。
我来用生产实践对应的财富多少,俗称赚钱多少来分析,另外两个可以类似分析。
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赚到钱的是他趴在桌子上系统性的看了多少本专业书籍吗?
显然不是。
如果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有钱人就应该都是学习很好,读书很多的名校博士了。
但实际上大部分有钱人并没有整天抱着一本书在那里读,倒是有很多历史哲学张口就能滔滔不绝讲三天三夜的人,没赚到什么钱,无房无车,在大城市无立足之地。
也有赚很多钱的人,很爱读书,每年都会读很多。
据我观察,大多数赚钱的人,根本没那么爱看书,甚至不看书。每天忙着赚钱,哪有那么多时间看书。
很多学历较高的人,看到一个不怎么看书甚至不看书的人居然赚到那么多钱,这是他们无法理解甚至感到不可思议的。
那个人有钱,但是没文化,就是一个土鳖土豪,没有我这个饱读诗书的人有品位。
看他在二环内的房子装修风格多么老土,一点也没品味,要是我的房子,肯定装修的比这个有品位。
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自诩“有品位”的人都没有钱买这样的豪宅;而住在这个豪宅里面的人,却被嘲讽为没文化。
这是一个很滑稽的现象。
这说明,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赚到钱的,并不是“系统学习专业书籍”还是“碎片化浏览各种知识”,这只是形式而已。
那么本质是什么呢?
本质在于我上面说的,“知道”和“学到”的区别——有没有实践并且产生成果
我之所以强调实践要产生成果,是因为,产生一个结果并不是做好某一部分或者某一个动作,而是一整套动作流畅地完成,缺少任何一步,都无法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
短视频的崛起,这种看似碎片化的学习,也可以成体系,比如某音上就有完成一整套护肤流程的短视频课程,每个短视频介绍一步,看完并且对比着操作一遍就学会了整套护肤流程。
专业课书籍的知识体系很系统化,但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了那么多的书,问他什么他都懂,就还是赚不到钱?
问题出在他是“系统化地知道”了,并没有“系统化地学到”,因为达到后者需要“系统化地实践”。
一个不怎么读书却很赚钱的人,就在于他不停地系统化实践。
比如开一家电商公司,今天看怎么注册公司,明天选办公场地,招聘员工,这些都是一个一个地零碎化地学习并且实践。然后又涉及选品,拍照,推广,发货,售后服务……
这些人都是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什么不会的就学什么,直到把整件事的流程全部跑完,跑通,达到实践的结果——公司正常运转并且产生了利润。
这就算是系统化地学到了——实践并且产生了结果。
而很多人说的浏览碎片化的信息没有用,主要原因在于浏览这些信息的人并没有具体的实践目标要完成。
如果给自己定一个实践的目标,比如制作出一个短视频,那么他肯定会看各种碎片化的操作步骤,并且一步一步照着学,动手操作,最后一样系统性的学会了如何拍摄短视频。
你说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没有用吗,显然不是。
反观很多人看书,“系统化”的看书,只是为了“知道”,而不是学到。
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很多人爱看文史哲类书籍,系统化地读,聊天的时候能扯一大堆,前后逻辑贯通很有道理,但还是很穷,没什么钱。
而同样是看书,有的人开始在网上写历史类的文章,制作历史类的短视频,赚的盆满钵满。
同样都是在读书,差距怎么这么大?
原因就在于,有没有系统化地实践,把你“知道”的东西通过实践变成“学到”的东西。
碎片化阅读和系统化阅读并不是问题的症结,二者都有极大的可能造成知道的很多,但是没什么卵用,因为绝大多数人有知道的能力,但是行动力极度匮乏,根本不去实践。
问题的症结在于你有没有系统化地实践,把自己“知道”的变成了“学到”的并且产生了结果,这个才是评判有没有用的唯一标准。
所以,别再纠结是刷手机学习碎片化知识,还是趴在那里看整本书学习知识了,不实践,不产生结果,都是没用的。
一定要让你的动作系统化,至于知识是刷抖音学来的,还是看公众号学来的,还是在图书馆抱着一大本专业书籍学来的,都无关紧要了。


我是温水公爵,知乎17万赞答主,专注于学习方法与个人成长。
关注我的公众号温水公爵,和我一起成长。情感与学业咨询公众号后台私信即可。回复【书单】由我精挑细选的高品质好书分享给你;回复【技能】,有我准备好的写作课程、摄影素材、WPS模板与教程、PS教程;回复【简历】有我收藏的1200套高端简历模板分享给你。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2

主题

105

帖子

-4

积分

发表于 2021-2-18 20: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这么多新闻、这么多APP弹出消息,根本没办法看怎么办?
让时间去考验,让专业编辑去精简,定期降低你周围的噪音,集中时间阅读。
不用担心错过什么,有一天你会明白,关闭可能性 与 开拓可能性,同样重要。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jpg ▲我手机中的主要信息来源,RSS需要你主动寻找筛选,newsletter是外媒的精选文章推送,英文播客推荐点这里
一、听电台播客、podcast:
我会带着近期困扰我的事情,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烦恼,去听下载的公开课,这样带着目的去听公开课、seminar、sharing等等分享会,大脑会对我想要“take away 带回去”的东西很敏感,即使演讲者没有直接涉及我想要解决的困扰,有时候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定会发现我想要的信息。 这样做很简单,但是如果之前我没有带着疑问、带着目的去听,重要的信息会在不知不觉中溜走。  把别人积累的经验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除了TED,还有哪些值得听的中文电台podcast?听别人聊天对话,很有意思,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播客对你的听力要求高一些,不过你可以把播放速度调成原音的0.5/0.75倍速。  
英文播客推荐点这里二、聚合阅读优质信息:



我最喜欢Newsletter的地方是:能安静地沉浸在优质的文章里。
1、不会因为专业门槛高、小众导致的阅读量低,好内容就被人忽略;
2、专业人士整理打包好1周的重大新闻、最多人阅读的文章;
3、没有标题党:标题和摘要绝对精准地概括主要内容,不想细读就不点开;
4、非常友好地帮你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结构清晰有逻辑,看不完全文也能从小标题、段首句掌握中心思想;
5、没有乱七八糟的评论,不会被APP其他消息打扰:你可以不被影响,独立自由地思考;
6、语言精准,用词讲究;
    订阅方式:搜索【你想去的、你喜欢的学校/专业+newsletter】 搜索【你想去的、你喜欢的公司/行业协会+newsletter】搜索【杂志/报纸名字+newsletter】
按照烧脑程度,我来分享一下筛选优质信息源的思路。
优质信息源推荐 | 你不能错过的私货,不轻易透露的顶级投喂

    公举号搜【雨荷】:留言【转学】【港大】【复旦】【手帐】【香港】【信息源】【英语】【人脉】【面试】【门萨】,提取独家经验名校朋友聊20几岁的迷茫焦虑:网易云音乐:1/4危机苹果iTunes自带播客APP:1/4危机;Spotify链接:1/4危机;喜马拉雅:1/4危机;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2

主题

121

帖子

7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8 18: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文化话语权一向是被精英垄断,他们要给自己留点体面,也要给自己构建壁垒。
宽袍大袖的魏晋名士风范、唐宋时期的流觞曲水、民国时期的太太客厅,这些都是在构建文化阶层的准入阶层。
让咱们这些泥腿子进去弄脏了沙发岂不是很尴尬,老夫子们的胡子都要气歪。
虽然以前有「穷文富武」这个说法,现在看来也就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阳谋,甚至这种底层流动的方式现在看起来都已经成了一个笑话。
前年的高考状元一句寒门难出贵子,道出了现在利用精英教育形成阶层分化的本质。
三十而已里面,顾佳如果为了把自己孩子塞进一个好的幼儿园,还要去弄到小行星的命名权,还要光着脚陪着富太太下楼。
学马术、参加国外夏令营、学人工智能,就问吓人不吓人。
而他们最怕的是什么?就是互联网的兴起。
曾今的私人藏书楼不再有意义了,大家都能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曾经的优质名师不稀缺了,一个直播就能让最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上最好的网课。
互联网不能解决贫困,也不能解决饥饿,但是解决了让那些old money最怕的东西:抹平学习的壁垒。




咋办呢?眼看着曾经的乡巴佬进城啦,老爷们就拿出了一直用的最习惯的武器:逼格。
你看你读电子档的,就没有纸质档的高级;你看你看纸质档的,就没有我们焚香沐浴净面后的高级。
仪式感给你捧到最高,就差看书前灌个肠来个里外通透了。
别问是不是纸质档的比电子档的好记忆,别问是不是电子档的更方便携带,我只给你聊聊你这刷着手机学习高不高级。
哎……老祖宗好不容易弄点好东西,前人们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智慧,非要添上点莫名其妙的仪式和限制。
欧阳修说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欧阳修化身时间管理大师,现场说法了一下什么叫碎片时间的利用。
大家膜拜(必背)的《醉翁亭记》里面: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这句妙语说不定就是欧阳修起坐喧哗抢着上厕所的时候想出来的,是不是有那味了?
既然是蹲着写出来的好文章,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蹲着品味呢。
古文讲究的是触达五官,有景有色有声,两只黄鹂鸣翠柳,那现在再加上一个味觉,一边吃着麦辣黄鹂腿一边看黄鹂,岂不妙哉。
这时候很多老古董就要出来了,不不不,碎片化时间没效果,你一定要空一个八个小时的整时间来学习,咱们要讲究一个体系构建。
好……大家都不上班啦?碎片时间不积少成多,那从哪里挤出来时间学习呢?




回想一下当年,咱们父母那是闻电脑变色,恨不得人人化身杨永信教授给自家子女来个电疗。
现在呢?哪怕是咱们父母也都变成深度网瘾用户(按照他们当年的标准来看)。
上班工作要用电脑,回家玩个网络围棋要用电脑,做菜的时候拿不准配方还是要用电脑。
一个新鲜事物刚出来的时候被误解很正常嘛。
同样的,父母也觉得现在刷手机都是在放松的在娱乐的,最高级别也就是玩个连连看消消乐防止老年痴呆,对手机上能用碎片时间积累知识当做天方夜谭。
结果现在真还有各种的学习内容,有公开课,有学英语的,有个人成长的,有职场科普的,有心理学理论的。
要说框架的构建,大学课程肯定是最稳妥的了吧,有那么多的公开课信息现在都在手机上可以听可以看,比如浙江传媒学院做的《开口就是演说家》。
要说拓展眼界的话,那么多的个行业专家分享最真实了吧,有那么多的分享和演讲信息也可以在手机上获得,比如大佬王奕萌的《汉服上的文艺复兴》。
刘媛媛作为一个三料达人:山村孩子到北大法律系研究生;《超久演说家》冠军;刚毕业24岁赚到自己第一个100万,她整理出来的「小习惯撬开大未来」合集,谁能说对年轻人没有借鉴意义和学习价值呢?
创青春作为校园社会实践大咖,从那么多大学大学生的切身经历里面整理出来的「职场面霸手册」,这种经历大于理论的干货更是适合手机上图文视频模式来体现。
既然移动互联是趋势,那何必拘泥于形式呢。
按佛家的说法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然,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会引发一点点恐慌,也能当做最好的替罪羊。
我父母那一代,学习不好就怪金庸;我这一代,学习不好就怪电子游戏。
其实真正想要学习的人,互联网的兴起只会是更加方便的手段,能利用自己碎片时间的人,哪怕没有手机,也能牛角挂书;真正不想学习的,哪怕是脑后插管了,也只会抱怨带宽不够存储空间不行。
有人眼中的洪水猛兽,就是另一些人眼中的久旱甘霖,何必纠结于媒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锋贝 ( 粤ICP备16041312号-5 )

GMT+8, 2025-2-22 15: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Discuz Team.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