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到底好不好,单纯抽象地讨论一个问题,不管选择怎样的立场,想找出几个反例来,永远都不是难事。所以,在讨论这件事之前,我想先引出一个讨论问题的原则——生活是具体的。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如果我问你:「年轻人是否应该给老年人让座?」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尊老爱幼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如果我接着问:「如果一个通宵加班,刚从公司下班的年轻人,遇到一个早起准备去晨练的老年人,他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呢?」恐怕,你不会像第一次那样肯定了。没错,生活是具体的。
那么,理解上述这个原则以后,我们从三个方面,具体讨论碎片化学习这件事。
一、哪些事情可以碎片化学习?
答案:当你要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尤其是进入新领域)。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编程很感兴趣,于是我找了教材,认认真真从头开始学习。我足够努力,也足够认真,可是过了很久之后,当我真的要写一个程序的时候,还是感觉无从下手。
于是,我请教了一个厉害的程序员。他听了我的叙述之后,一针见血地告诉我,我的方法用错了。找一本书,花几个月时间,系统地学一遍,这是在学校里应付考试的做法。
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都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你首先要问自己,你要通过编程解决什么问题,或者你想写出什么程序来。比方说,你想编一个计时程序。好,直接开始编程,不懂就在网上查,实在不行就拼凑别人的程序,自己再修修改改,让程序跑起来。在东拼西凑的碎片化过程中,你已经开始学习编程了。
很多企业家也一样,他们在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业务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前所未见的问题。这时,你还打算让他从头到尾地学一遍 MBA 吗?不,这既不现实,也没用。在中国,最早一批开网店的商户,可没有什么体系化的电商运营手册供他们参考,即便有国外的经验作为参考,也不适合中国市场,那该怎么办呢?
还能怎么办,碎片化学习。看到张三家的网店开得好,学一招;看到李四家的网店开得好,再学一招。
从包装、宣传、推广、渠道,再到供应链、物流、售后,哪一个不是在碎片化的学习中摸索出来的?几年的东拼西凑下来,整个行业的体系版图也形成了。
二、哪些时候不能碎片化学习
答案:当你要增长知识,研究学问的时候。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跳出来反对:「不对吧,我每天都刷一个小时的今日头条,听半个小时的罗辑思维,还顺便浏览了当天所有的微博热搜,你怎么能说我没有增长知识呢?」
那我反问你一个问题:「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相信我,很多人都答不上来,甚至包括文科生。他们背过,但是忘了。在他们的认知里,历史只是一堆杂乱的符号和零碎的信息,在构建起关联之前,打一个冷战,就随风飘散了。
碎片化的东西,只是信息;结构化的信息,才是知识。考察一个人是不是有某个领域的知识,不应考他信息,而应看他能不能在信息之间构建关联。
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学的时候,我一个学训诂学的同学,曾经请教他们一位很年轻的副教授一个问题,那是古文里的一句话——「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这里面,「雉」这个字很难理解,因为无论从字面意思还是字典意思,「雉」都是指野鸡,但「都城过了一百只野鸡」这什么意思啊?解释不通啊!我同学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一百只野鸡从都城上空飞过,非常不吉利,国家要出大事」。我觉得,这样似乎也说得通。
直到这个说法被这位年轻的副教授听到,他瞬间感到头上有一万只野鸡飞过。
这位副教授之前是这个专业的博士生,毕业后又进了博士后流动站,功底深厚。他透过厚厚的眼镜看了看我同学,摇摇头说:「不能这么理解。」
他想了想说:「这个『雉』虽然是野鸡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这么理解。我们都知道野鸡有个特点,那就是飞不远。古人没什么计量单位,他们就把野鸡每次飞的距离当成一个固定的长度单位,称为一『雉』。所以,『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就是说都城的周长有野鸡飞一百次那么长,是一座大城了,不好管,所以是国家的祸害。」
我同学当时想,教授的功底真是深厚啊。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把这个解释当成了金科玉律。
直到有一次无意中向他们学院的院长说起来,院长是这个领域的宗师级人物,他听到这个解释,又好气又好笑,把同学和那个年轻的副教授都狠狠骂了一顿。
然后,我同学才知道,「雉」在这里与野鸡一点关系也没有,是另一个古字「纼」的通假字。「纼」是指系牛鼻子的长绳,转用作丈量工具。
据同学说,他们只是无意中聊起这个话题,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