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锋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楼主: 小强实验室
收起左侧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复制链接]

4

主题

135

帖子

10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8 17: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绝大多数人,碎片式学习绝对是最有效最实际的提高自己的方法。
我会从为什么要碎片学习,如何高效碎片学习来分析,略长,建议先马后看。
首先,为什么会出现碎片化学习?
想想我们现在还有几个人能有整块时间,一个人坐到安静的地方,泡一杯茶,打开书,安安静静的学上一两个小时?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已经是久远的童话了。
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电话等等等等,一个公司一个班级能搞出十几个群,不允许屏蔽不允许关机,电话三声内必须接,什么重要的信息都是微信,一旦漏一条信息,有可能就是劈头盖脸的训斥:
我昨天晚上十二点在xxx群里说了啊,你今天怎么没交文件?!你是不是把群屏蔽了?!你是不是不把我的话当回事?!
哎,科技和資夲l握手,勞动者和自由挥手。
剝靴不再局限于延长工作时长和提高工作强度,开始蔓延到勞动者的每时每刻。
内卷成这样,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摆脱底层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自己的“技术資夲”。
马爸爸这点就看的很透,人自己吃黃粮当老师的时候,摸鱼出去做做翻译创创业,究极进化为带資夲家。然后变出了两副面孔,996007,不给你们这些码农任何复刻我成功之路的机会!
既然时间被資夲撕成了碎片,那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只有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通过提高自己的技能训练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劳动报酬。
比如说,我是校门口摊鸡蛋饼的,不仅三餐时间我要出摊,剩下的时间我还得卖外卖,我卖外卖赚的钱还得分给美团饿了么一份。
然后我发现,我越劳动越贫穷,我卖的外卖越多,我自身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美团饿了么越能肆无忌惮的压榨我的收入。
但是有一天我决定利用做外卖的间隙,苦练厨艺,研发产品,可能每次只有个十分钟,但是一天十个十分钟就是100分钟,一个月就是50小时。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做出了奥利给味的鸡蛋饼,即使涨价也卖的很好,我只用做饭点的生意就可以赚一样多的钱。这样我就有了白天整块的时间学习。
由此可见,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接受碎片学习,只有适应了这个节奏才能跨过目前的现实。
很多人会质疑,碎片学习的质量。
我本人从大学开始坚持碎片学习,大学均分90,同时拿了十多个国家级奖项,谈恋爱社团活动也一个没少。
工作了之后,利用一个半月的工作间隙时间复习,今年已经跨考高分上岸。
仅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认为碎片学习更适合我,效率更高。
下面我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一下,怎么高效率的碎片学习,学出比集中学习更好的效果。
一、形式
传统观念上,我们学习提倡静因之道,切记戒骄戒躁。
但是果真如此吗?
大家回想一下那些“得道高人”:竹林里打坐到差点背过去的王阳明,足球场旁看书的最强图书管理员,高举右手的马尔可杰。。。。
人家效率确实高,确实是大清明虚一静
请问宁做的到吗?
别说举右手十几年了,蹲坑蹲个十分钟就得起来晾晾吧?
为啥说要“戒”骄“戒”躁,因为焦躁不安、活泼好动就是人类的本性啊。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修行容易还是顺应天性容易,那必须是任性妄为来的爽啊!
freedom!
进了大学之后,我发现杂七杂八的事情很多,而且还得谈恋爱吧,很难专心坐下来学习,甚至上课听个四十五分钟都很吃力。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不怎么办,那就学个十几分钟就去玩呗。
很多人制定计划还是喜欢按照小学生方法,列时间表。
但是这种方法非常!非常!非常不适合成年人。
因为你的时间不可能固定,会不间断的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打断你的计划,而时间表只要上面一步错了,往后的所有都会被打乱,而且一天的心情也都被毁了。
所以我制定的所有计划都是非常概括性的,从大到中到小。
比如我的大目标是硕士毕业后能申请到好的phd。中目标是本学期复习数学物理,把专业课基础打好。小目标是本周看7篇论文,健身三次。
有时候,学习就是打仗,身为我们自己的指挥员和执行者,我们要做的是确定大战略目标,战术上灵活机动,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
换句话说,能学就学,学不动就玩。
如果抱着这种状态来生活,不仅很轻松,而且效率会直线上升。
而且很多人学习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只学习不吸收,最后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而碎片式学习,不是说就只利用碎片来学习,剩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回忆和思考,一边跑步一边走路一边做社团,一边在脑子里推演公式背英语作文,是完全可以的。
不信?
给你看下倒霉蛋王大锤,和时间管理大师李小明的时间线。
0800
王大锤去图书馆,拿出高数书,今天要做一千道题!
0800
小明看了眼表,好困,睡到自然醒吧。
0900
王大锤感觉好困,书上的字都变成了漩涡。。。。。。。
0900
小明起床,开始学习,今天的目标是复习高数。
1000
王大锤擦了擦嘴角的晶莹的口水,看了看自己厚厚一摞卷子,感觉亚历山大,心情焦躁不已,开始疯狂刷题,但是错误率飙升。
1000
小明看着看着就饿了,突然想吃麻辣香锅,想吃的东西是一定要立即吃到嘴的,于是下楼去吃个麻辣香锅。回来继续和傅里叶一起战斗!
1100
王大锤接了几个电话,有社团的还有女朋友的。大锤感觉打乱了自己的学习计划,三言两语把对方打发了,再做题目又想着刚刚小美是不是生气了。。。。
1100
小明女朋友打电话过来,小明和她腻腻歪歪的十分钟,然后继续做题。
王大锤一上午的学习效率,就有小明高吗?
我看未必,不仅很累,而且有单身风险。
二、内容
碎片式获取信息,获取什么信息呢?
我有几个app和网站是我一有空的时候一定会看的,可以推荐给大家。
比如现在,我就在食堂一边吃饭一边玩知乎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jpg 首推知乎。(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文章基本都是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发几篇,比如坐火车、排队、上厕所,基本都是我用来写知乎的时间。)每当我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自学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都是进知乎,看看知友们分享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一般会使用一天时间专门看知友们分享的学习心得,在学习上有了指路人,真的不会走弯路、浪费时间。
b站,学习资源比慕课更加丰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资源。我考研一个半月的吃饭时间都是在看知乎上赵林的哲学课,竟然在考试前全部看完了。
nhk的top stories。nhk的每日新闻网站目前还没被墙,nhk相对独立,所以一些观点比较新颖独特,而且整个界面也做的很友好很舒服,与其刷头条,不如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看世界的,顺便学学外语(有日语和英语两个版本)。
cnn,最近喜欢上了cnn,同不用翻墙,同界面友好,但是视角十分宽阔,对我们掌握全球局势很有帮助。比nhk更推荐。
news digest,看全球新闻学英语的极品app,最好没有之一。可惜现在要翻墙了,但是相信我,一旦打开,你就会爱上。
百词斩。repeat repeat 还是repeat,几秒钟的空闲都能停下来学学英语单词,一点一滑一删的快感,让你根本停不下来。
每日英语听力。收录最全最纯正最新的英式美式快讯,一两分钟就能听完一篇,同时可以获得听力、英语、新闻信息。
keep。keep有专门的碎片健身,但我不是很推荐,我在办公室做过,会让自己看上去像个傻叉的胖子。应该是通过keep掌握一些动作,然后一有空的时候可以做一个方便的动作。比如在路边等车的时候可以压腿,穿裙子高跟鞋的时候可以练上半身。
历史上的今天。一打开手机就可以显示,不需要付出多余的时间,每天都可以get一点历史知识。
碎片式的信息,只要进了你的脑子,就是你的知识你的能量。
就像吃饭,少食多餐也是吃,一日三餐也是吃,只要进去了,都会变成营养和奥利给。
而且,正是因为散碎,更会为你建立一个广阔丰富的知识体系,锻炼你的跳跃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而这,对于科研论文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想到再更
持续更新
关注我胖川儿,期待和你一起进步~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4

主题

103

帖子

11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8 16: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涉及一个思考层级和深度的问题。
你如何体现你的思考是有层级有深度层层递进且不空谈的呢?
解决清楚这个问题,就能理解一篇公众号文章,以及我写的这类文章,和一本书究竟有什么区别了。




第一,一本书,特别是一位作家的全面有深度的作品,它就是一个有限的作品。

所谓有限,就是逻辑有限、观点有限、思想输出有限。
这个和字数无关,不管字数是多少,它都是有限的,有局限性的。
意味着,你看一本书从头到尾,你能看到一整套价值观的完整输出,而且作者可能在输出的过程中,不停重复他特有的逻辑、观点和思想。
譬如说,陈思诚自编自导的电影、电视剧,都看得人很爽,为什么?
因为所有的故事之外,他的逻辑都是,把主角推向极致,推向没有办法解救的危机边缘,再通过一种机智的路径拉回来。
作为创作者,勇于把自己的主角推到极致,但又没有怪诞到接受不了,他就是很厉害。
“极致”、“机智且好运”就是他一系列作品的特征。
《名侦探柯南》有一千多集,我扫到了700多集。
这个作品的特点就是,“三选一”加非常麻烦、复杂,甚至显得有点浪漫的杀人手法。
进程就是一起玩——有杀人案——自杀或他杀抉择——三选一——选定——细节出证据——一哭二跪三诉说——杀人者基本善良且无奈。
这些都是影视作品,只要成系列,有明显个人特色,就会呈现一种线条。
后续就是在这个逻辑线条下的不断重复和推导。
重复,是人学习印象深刻的基础。
有的人为什么学得好?
因为他在重复的过程中,把核心逻辑找对找准了。
这个逻辑找到以后,学其他的,又都觉得是在重复而已了。
也就是说,一本书它其实就是碎片化知识的,有逻辑、有系统、有深度的重复。




第二,重复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有主动的阅读和思考。

有一本书我经常推荐,叫《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你从头到尾看,其实它就只强调了一件事——主动阅读。
而主动阅读这件事,你去看任何一篇讲阅读的文章,都会有提到,尽管提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你不会有切身感受
可是如果你是看的一整本书,你就能知道,主动阅读,它是一套逻辑完整的行动准则:
    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把答案导出为可行动的准则。实践和试错。形成自己的认知。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它非常细腻在每一种不同的阅读类型里,力图阐述清楚这一点,这个过程中,一再重复这些法则,就很难忘记,并且会默默转化为行动。
而在细写各部分内容的时候,这本书又整合了很多有趣的碎片化知识,它推荐你去读一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学习和理解里面的逻辑框架等等。
关于主动阅读有件小事,前两天,我拿到《新华字典》第12版,这书本身没什么特别,毕竟小时候真的是翻到恶心想吐。
可是我还是被书上一句话吸引了:获得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jpg 嗯?哪两项呢?
在哪部分会阐释这个问题呢?
思考了一下我平时看这个书的体验,就翻开了前几页,迅速在第一篇《第12版修订说明》里面定位到了两个引号部分:“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
行吧,在一个人口大国里,有娃家庭人手一本的书,这两项殊荣也实至名归了。
这就是在书里,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形成自己的认知的过程。
如果读小说,可能读之前就达不到发现问题的程度,你最多能在标题里看到让自己好奇的点,但不能严格意义算“发现问题”,但是读完以后,人能更为容易在“转换行动准则——实践和试错——形成自己的认知”这部分有所突破。
读知识类的书,就比较容易通过抓框架,或者对应生活现实,发现问题,最终到输出为行动。
没有图书的大篇幅,只想简单讲的话,就会把“发现问题”简化为“阅读目录”,你为什么要阅读目录呢?
这就是没有点透的地方。
早前我不能理解阅读目录的好处,就很讨厌阅读目录,而更多时候,阅读完目录,我也很难找到该主动发现问题的点,所以一般靠拼体力从头读到尾,有时候遇到愿意顺利读下去的书,就拜天谢地了。
这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逻辑。
好的整合,就是把碎片化的知识,主动整合成有逻辑、可输出的一整套体系。
可惜在碎片化信息时代,多数信息都是人被动吸收的,很少有主动去找信息的过程。




第三,输出为行动准则,甚至是去行动。

读完一本书,究竟什么才能证明你读完了?
输出为可以行动的准则。
可以说,不管是读哲学书,还是读历史书,还是读科技类、知识类的书,你一定能找到一套可执行的行动方式。
当然,读了帝王将相的历史,人的行动,不是说“我要去当皇帝”,而是用自己的价值观,观察出一个关注的点。
悲悯苍生的人,就很容易发现,上层社会生活再美好,隐藏在他们身后无数的老百姓,才是让他们能够有所成的关键,治民用民就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上层关注什么,社会就会成为什么。
把繁琐去掉,留下“社会的前进,是无数没有声音的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推动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核心一句话了。
导出为行动准则,就可以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行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行动。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可以执行的行动。
就这样从庞大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中,层层推进出了这一套可执行的行动准则。
往小了说,你读随便一本心理学的书,书中一定不会简单陈述“你应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但当你读完、行动,最后形成自己价值观的时候,你很大概率会选择“善良”,因为善良的成本最小,行动起来最经济。




这就是,你只有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才能有机会把碎片化知识整合成自己记得住且能行动的东西。

翻开现在的公众号,基本都已经是同质化内容了。
看这篇在讲明星,那篇在教做人,内容很有趣,但是这些内容看了,就算记住,也不能推导为行动。
譬如说昨晚的推送《章子怡怒赞Angelababy演技,揭穿了女性生存最残酷的真相》,10万+的阅读量,从怒赞上热搜,到了《摩天大楼》这部剧的剧情解析,到了女性互助话题。
嗯,我是带着一点好奇进去的,然后了解到了“女人会力挺女人”这个观点,然后呢?
我的了解仅限于此,导出为行动的话,难道要我去力挺所有其他的女人?
对不起,有时候我和我妈都很难互相力挺。
形成认知就仅限:这件事,我看看就行,不等于我能做到。
看,铺陈的不够,就会缺失非常多关键信息。
且不说单靠这种观点,无法成为一本书,这种逻辑不健全的文章,就只能作为知识,了解一下,天长日久就会忘记掉,就仅仅是一直在做基础的、底层的积累,没有且无法累积出高度。
而且这一类的文章,公众号上实在太多,全是这样同质化、扁平型的输出,不按这样的方式和标准,投稿也没有人收,只看这样的文章,就只会不停被动接收碎片化知识。
当然,如果自身是有框架的,在长期的阅读中形成了框架,那读碎片化的知识就会有另一种味道。
对同一篇文章,我形成的认知就是:女性群体是一个排他性非常明显的群体,只要能收获她的好感,进入她的圈子,就能收获她的无限力挺。
因为我的既有知识灌输了我很多女性互撕的场景,我认可这些场景,并且不会弱化对其的警惕,但我也发现,女性就是会慢慢交流后就和谐了,那就是融入和进入圈子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我的框架就是:接纳一切事情都是存在即是合理,给每个观点都留足空间。
这样有框架的阅读,那下一次整合输出的时候,也可能就会变成:去和自己认同的人交往,去和自己不认同的人发生碰撞,个性而不张扬,隐忍而不讨好。
这就包含了,我对女性互撕的认知,也有我对女性互助的认知,并且还形成了相应的行动。
那怎么再达成不张扬或者不讨好呢?
这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主动阅读的话题,重新输入一遍知识,重新形成一遍认知。




说到底,我还是认为,没有整合的、铺天盖地的碎片化知识无用,就算是学到了,也用不到生活里。
以上吧。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3

主题

100

帖子

0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8 16: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有害处,自然也有益处。
碎片化阅读的坏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人说碎片化的信息无用?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碎片化信息往往比较浮躁,很容易被断章取义,再被有心人推动一下就很容易影响读者的观点,但是又不够全面。
例如很有名的《庄子》里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也”很多人以此来说明人要更努力求知,更上进,但是《庄子》的原文则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句话的意思和只看前半句时是完全不同的,其实我这里只是列出这样一句话来阐述我的观点,也是一种“碎片化”如果想更了解庄子的含义,应该更全面的去阅读《庄子》一书。
到了现在,碎片化的更大问题,其实是被割裂的信息接受时间所带来的。
因为爆炸性的信息,人们习惯于用最短的时间接受海量的信息,例如很多人在阅读文章时,只看标题,以至于滋生出了各种标题党好比各种“震惊部”:
“震惊,某某某和自己的亲哥哥一起”
结果点开一看,一起回家过年。
这些信息,有的确实会让人浮躁,让人流于表面,这确实是部分碎片化信息的弊端。
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速,信息本就是爆炸性的传播,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几乎已经成了必然,这个时候一味的逃避反倒是有问题的,或者说实际上是避无可避的。
现代社会生活,你真的能完全摆脱手机吗?而且手机也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这种便利可以说是触及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能因为担心浮躁的信息接受就直接否认其载体吧?
虽然碎片化的信息可能更容易浮躁,更容易被断章取义吸人眼球,但不能否认,碎片化的信息同样是有可取之处的。
像是《论语》作为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教的书,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碎片化的,甚至于“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启蒙性的文章,也是把很多大事精简缩小后来传达给其他人。
这其实也是说明,“碎片化”本身不是错的,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选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把复杂的事情,精简恰当又准确传达其意的碎片化信息,往往不仅不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能用最短的时间提高人们的眼界和见识。
当割裂的时间和爆炸的信息不可避免时,如何利用好这些就比拒绝“碎片化的信息”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像是短视频我记得刚出来时,多数都是批判的,认为是“奶头乐”。
但是短短几年的时间,短视频发展的迅速,同时也让其逐渐大浪淘沙,开始出现很多优质且有益的内容。
一些抖音的博主,会让人在短时间内接收到一些有益的信息,不论是在科普还是在一些正能量的宣传上,短视频都展现出其正面的意义。
像科普博主“清华护肤学长王值”里面会讲到一些皮肤养护的小知识,像是有一个讲脱发的视频,我记忆深刻。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jpg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2.jpg 里面对于脱发的主因“脂溢性脱发”的讲述,大体符合医学上对于脱发的认知,所推荐的养护方法也大多是符合目前循证推荐。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3.jpg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4.jpg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5.jpg

还有其他一些对皮肤保养的小知识,也多数是可取的,像是对一些皮肤美白的方法和建议,还有些产品成分的解读,多数是可以让普通人参考的。
推荐的内容相对靠谱,就是有价值的信息,虽然是碎片化的,但依旧能给人带来帮助。
还有一位讲健身的博主“进击的顺利”,也是抖音认证的健身领域优质创作者,这种平台的认证也一定程度上是平台的一种资质审核,更便于看的人选择靠谱的资讯。
而这种认证,也可以说是让碎片化的阅读信息更为有价值,避免人们在各种信息海中难以选择正确的内容。
这位博主所推荐的一个有关跑步减肥和相关热身动作的视频,就挺有价值。
利用跑步减肥是现在很多人减肥的首选,适量运动对于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跑步不需要器材,对场地要求也少,是多数人的选择。
而目前也有很多研究提示,规律性的跑步可能大幅改善人的健康状态和寿命。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6.jpg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7.jpg 但是要想科学的跑步,不会因跑步受伤,就需要一些拉伸和热身的运动来辅助,在这个短视频中就可以简单的学习到。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科普博主所发布的短视频,已经形成了一个「抖音选修课」,里面的内容无所不包,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课程体系,说选修世界,也毫不为过。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8.jpg 实际上像知乎最近也在推广短视频的拍摄,因为人们越来越愿意通过视频这种更为直观且快捷的方式接受咨询,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的文字阅读甚至图文结合的方式来接受讯息。
这些医学、  健康等简单的科普帮助了很多人,当然了这不意味着遇到疾病和健康问题时,可以完全依赖这些科普,甚至以此来对抗比较专业的医生意见。
但如果能通过碎片化的信息作为深入某一类知识的大门,那就善莫大焉。
例如看了健身类的科普,可以因此去更深入了解运动医学,尽量避免那些不正确的运动造成的损伤。
想要减肥控制饮食,可以系统的学习一下营养学的知识,更好的搭配自己的饮食让其更健康。
让碎片化不再“碎”,那么起初是否是因为“碎片化”获取信息就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归根结底,碎片化信息是好还是坏,不是“碎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去阅读,去接受的人能否从中获得帮助又尽量避免其带来的危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2

主题

111

帖子

-11

积分

发表于 2021-2-18 16: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碎片化的学习无害,只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才有害。好比吃饭摄取营养物质,只吃某一种食物必然导致营养不良。
碎片化学习在于即时性,一旦有一点时间就可以接收一段知识,在我们坐公交车时可以听一段音频,等人时可以看一篇公众号。
那种碎片化浏览式的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好比一个随机歌单你不知道下一首是什么歌,随时有惊喜。
碎片化的知识也是不完整的,你可能刚看完一篇财经新闻,又马上看了一条数码测评,接着又是一条时尚穿搭。这样眼花缭乱的信息一条接一条让我们应接不暇,很难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我们的知识结构要先有自己主体,先搭建出自己的知识网络。就像一个医生不可能靠着零星的医学知识给人看病一样。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融入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应该进行选择性学习系统的知识,即使需要碎片化学习,也应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浏览知识,一边思考一边选择需要的去学习。
还要定期的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深度思考将碎片化的知识并入我们的知识网络中。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2

主题

98

帖子

0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8 14: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大家已经想用刷碎片化信息安慰自己学习了吗?
你刷条知乎,当然能了解到新的观点;
你刷条抖音,当然能看到有意思的事。
但是你在刷这条信息时,往往只是快速地一带而过,并没有用自己的大脑仔细思考琢磨。
比如你收藏的内容,又翻过几次呢?躺在收藏夹吃灰多久了?


不是碎片化信息无用,而是碎片化信息无法代替深度学习的系统性。
碎片化信息当然有用,比如你看菜谱可以学会做菜,你看时尚穿搭可以打扮得更好看。
但是光看菜谱,你可以把菜做得很好吃,可是做不了大厨。
光看时尚穿搭,你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更好看,可是成不了专业的时尚设计。
任何行业都有壁垒,想成为专业人士,背后是深度学习和持续的训练。
碎片化信息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简单了解,适合作为兴趣拓展和闲暇时的聊天,而代替不了深度学习。
想用碎片化信息代替学习,就像读书时总去图书馆睡觉,安慰自己学习了一样。


如果你能正确地使用碎片化信息,比如碎片化时间愿意刷刷各种APP,了解新的知识点,当然很有帮助。这样总比打游戏、看八卦、睡懒觉有意义。
但是怕的是,
看到别人的观点,自己觉得很有道理,就觉得自己也达到了那样的水平。
沉迷那些碎片化信息,不愿意系统学习,安慰自己刷手机也是在学习。
觉得刷B站知乎豆瓣就是在学习,刷抖音快手头条就是不努力。
欢迎查看我的更多回答
有哪些大家不说,但需要知道的社会规则?面试中有哪些常见问题?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帮忙点个赞哦~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4

主题

97

帖子

-13

积分

发表于 2021-2-18 13: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时代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的采集碎片化阅读,我们也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确实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碎片化阅读其实是有用的,其本质上是增长了你的知识领域广度;但如果没有深刻地对某个系统进行了解,那么会产生这样地效果: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jpg 假设有两人,A和B,A平时喜欢刷抖音,看知乎,你问他母牛的养殖他都能给你逼叨叨半天,这时候A就会觉得自己很牛,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就会显得自己很厉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至于B,只在某一个领域进行系统化的阅读,在跟周围的朋友相处的时候,明显的不如A吸引人,B只会在自己的领域发表意见,因为他了解领域是单一化的。而且有的时候B甚至不想说自己领域的东西,因为说了别人也听不懂,就像我导师对我一样。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2.jpg 所以这时候在两者接触的朋友圈相同时(低层次),朋友们会觉得A是不是更厉害一些。
A在这种情况下看似更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领域广度。
而且在有的时候我们都会像A一样,偏向于碎片化阅读,原因如下:
1.各种新自媒体平台都会想法设法的给你推荐你感兴趣的/能满足你好奇心的内容,让你觉得自己学到了好多东西。
2.系统化阅读难度太高,需要一定的门槛和成本付出,在速食主义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确实不易被接受。
但碎片化阅读只是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

千万别沉溺与斜杠青年带来的满足感当中,说白了斜杠青年就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给自己找的借口,就像是A一样,会的多,但是精的少。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3.jpg 如果遇到了上面这种情况,当你周围的受众群体都是较高的层次时,只有B才能与之沟通,A根本插不进去嘴。(像极了大佬和导师讨论课题的时候,我只能瑟瑟发抖)
所以碎片化阅读不是没有用,只是这就像是吃零食一样,能增加自己的丰富度,但只总不能每餐都吃零食吧?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2

主题

100

帖子

5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8 12: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碎片化知识是有用的。
比如罗翔老师的刑法课,一共96集,你每天十分钟十分钟地看完,最后能坚持看完了,绝对是能学到知识的。
但是碎片化的见识(谈资)是没用的。
见识这种东西除了夸夸其谈,没啥其他用场。
除非你已经有一套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论,可以在看见闻的时候进行分析,那还是能挖掘隐形价值的。
但是这里有个很大很大的问题,就是见闻大部分都是片面的,我说严重点就是忽悠人的。
好看的见闻80%都是虚构的,或者刻意阉割过的内容,它为了塑造好的戏剧效果,或者可看性——或者我说直白一点,为了吸引小白观众去看,就必然要做扭曲的内容。
见闻最大的问题是,它是一种嚼了吐的东西,全是经验,观点,结论,态度。
而有价值的东西,它是教你如何判断,如何建立体系和标准。
我觉得每天阅读碎片化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每天阅读碎片化的见闻,我觉得跟上抖音看看漂亮小姐姐,没有任何区别。
大家一定要做连续的,有价值的阅读和学习,不要做分散的,随性的阅读。
知识和见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知识是连续的,成体系的,可证伪的。
而见闻,就只是单纯的体验罢了。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8

主题

124

帖子

12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8 11: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碎片化信息无用,是你看的信息无用。
我们得明白,知识是分为广度和深度的。
这里暂且将广度的知识称之为趣闻,深度的知识才算作大家常常提到的知识
如果你平时看的信息都是趣闻——
比如明星八卦、做饭菜谱、游戏攻略甚至是前人总结的快餐式道理。
这些都能迅速的带给你满足感。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jpg 知乎搜索道理,高赞回答比比皆是
倒不是说这些东西一点用都没有啊。
不可否认的是,看了这些东西之后你的确会立刻获得一些道理,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己的认知。
但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会让人觉得你多么有学识,他们只会觉得你的兴趣爱好还挺广。
与之不同的是,如果你朝着知识的深度方向努力——
比如每天背10分钟单词、看罗翔老师20分钟的刑法课、看30分钟的诗歌散文书籍等。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2.jpg B站罗翔老师的视频,平均一集10分钟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3.jpg 一集20分钟的诗词讲解课程
这些东西是连贯且自成一体的,会在你学习中不知不觉的累积,直到量变引起质变。
大家也不会说看这些东西无用,反而会敬佩你「看起来毫不费力」的就拥有一定的知识。
咱们再回到问题本身。
为什么大多数人说碎片化的信息无用?
因为你看的不是知识的深度,旁人不觉得你变的有多厉害,你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模糊的觉得自己好像学到了很多东西。


而知识的广度也并非完全没有作用。
知识面越广,越能发现自己喜欢的领域,越能做到对什么话题都信手拈来。
但我们一定要告诫自己,知识的广度永远无法代替知识的深度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唯有做到两者兼顾,才会成为他人眼中那个「懂得真多」的人。


说实话,想要获取深度的知识确实挺累挺难坚持的。
大家更喜欢选择从广度上着手,但本身又知道其深度的不可代替。
所以,都说碎片化的信息无用,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警醒我们不要沉迷于知识的广度,而忘了知识的深度




我是 @萧小白 ,一个人生路上的小小白,同时也是一个没事就在写写画画,专注成长,且乐于分享自己经历的干货答主。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5

主题

98

帖子

-3

积分

发表于 2021-2-18 10: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碎片化学习到底好不好,单纯抽象地讨论一个问题,不管选择怎样的立场,想找出几个反例来,永远都不是难事。所以,在讨论这件事之前,我想先引出一个讨论问题的原则——生活是具体的。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如果我问你:「年轻人是否应该给老年人让座?」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尊老爱幼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如果我接着问:「如果一个通宵加班,刚从公司下班的年轻人,遇到一个早起准备去晨练的老年人,他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呢?」恐怕,你不会像第一次那样肯定了。没错,生活是具体的。
那么,理解上述这个原则以后,我们从三个方面,具体讨论碎片化学习这件事。
一、哪些事情可以碎片化学习?

答案:当你要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尤其是进入新领域)。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编程很感兴趣,于是我找了教材,认认真真从头开始学习。我足够努力,也足够认真,可是过了很久之后,当我真的要写一个程序的时候,还是感觉无从下手。
于是,我请教了一个厉害的程序员。他听了我的叙述之后,一针见血地告诉我,我的方法用错了。找一本书,花几个月时间,系统地学一遍,这是在学校里应付考试的做法。
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都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你首先要问自己,你要通过编程解决什么问题,或者你想写出什么程序来。比方说,你想编一个计时程序。好,直接开始编程,不懂就在网上查,实在不行就拼凑别人的程序,自己再修修改改,让程序跑起来。在东拼西凑的碎片化过程中,你已经开始学习编程了。
很多企业家也一样,他们在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业务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前所未见的问题。这时,你还打算让他从头到尾地学一遍 MBA 吗?不,这既不现实,也没用。在中国,最早一批开网店的商户,可没有什么体系化的电商运营手册供他们参考,即便有国外的经验作为参考,也不适合中国市场,那该怎么办呢?
还能怎么办,碎片化学习。看到张三家的网店开得好,学一招;看到李四家的网店开得好,再学一招。
从包装、宣传、推广、渠道,再到供应链、物流、售后,哪一个不是在碎片化的学习中摸索出来的?几年的东拼西凑下来,整个行业的体系版图也形成了。
二、哪些时候不能碎片化学习

答案:当你要增长知识,研究学问的时候。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跳出来反对:「不对吧,我每天都刷一个小时的今日头条,听半个小时的罗辑思维,还顺便浏览了当天所有的微博热搜,你怎么能说我没有增长知识呢?」
那我反问你一个问题:「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相信我,很多人都答不上来,甚至包括文科生。他们背过,但是忘了。在他们的认知里,历史只是一堆杂乱的符号和零碎的信息,在构建起关联之前,打一个冷战,就随风飘散了。
碎片化的东西,只是信息;结构化的信息,才是知识。考察一个人是不是有某个领域的知识,不应考他信息,而应看他能不能在信息之间构建关联。
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学的时候,我一个学训诂学的同学,曾经请教他们一位很年轻的副教授一个问题,那是古文里的一句话——「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这里面,「雉」这个字很难理解,因为无论从字面意思还是字典意思,「雉」都是指野鸡,但「都城过了一百只野鸡」这什么意思啊?解释不通啊!我同学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一百只野鸡从都城上空飞过,非常不吉利,国家要出大事」。我觉得,这样似乎也说得通。
直到这个说法被这位年轻的副教授听到,他瞬间感到头上有一万只野鸡飞过。
这位副教授之前是这个专业的博士生,毕业后又进了博士后流动站,功底深厚。他透过厚厚的眼镜看了看我同学,摇摇头说:「不能这么理解。」
他想了想说:「这个『雉』虽然是野鸡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这么理解。我们都知道野鸡有个特点,那就是飞不远。古人没什么计量单位,他们就把野鸡每次飞的距离当成一个固定的长度单位,称为一『雉』。所以,『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就是说都城的周长有野鸡飞一百次那么长,是一座大城了,不好管,所以是国家的祸害。」
我同学当时想,教授的功底真是深厚啊。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把这个解释当成了金科玉律。
直到有一次无意中向他们学院的院长说起来,院长是这个领域的宗师级人物,他听到这个解释,又好气又好笑,把同学和那个年轻的副教授都狠狠骂了一顿。
然后,我同学才知道,「雉」在这里与野鸡一点关系也没有,是另一个古字「纼」的通假字。「纼」是指系牛鼻子的长绳,转用作丈量工具。
据同学说,他们只是无意中聊起这个话题,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4

主题

112

帖子

9

积分

Rank: 1

发表于 2021-2-18 10: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知识是经验的归纳总结。
所以我一直觉得有两种知识,一种是教你怎么样去实践,方便你自己最后去归纳总结;一种是把实践过程归纳总结好给你看,然后让你有一种不需要实践也可以获得知识的错觉。
第一种知识像是实践知识
第二种知识像是总结知识
前者往往非常琐碎,读起来不爽但有用;后者往往非常精炼,读起来爽但其实用处不大。比较头疼的是:大部分互联网上的碎片信息都是后者,很少有前者,很多人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具体操作经验,但很喜欢分享一个大而化之的经验总结。偏偏更多读者更喜欢后者。我其实觉得这挺不好的,但我也没办法。
我用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样大家会对这两种知识有更深切的认知。
第一个例子是贵金属的投资,如果想分享第二种大而化之知识我会说
    金价和TIPS Yield的负相关性非常明显,5年期,10年期的负相关性一般在-0.7到-0.8左右黄金有一定的避险属性
等等
然后我可以画图,我可以找文献,大部分论文都是知识的归纳总结。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jpg 我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贵金属虽然是一种全球资产,但和美国关系更大,非常奇妙的现象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2.jpg 我可以用黄金不生息的特色论证它的避险来源
上面这些知识都是读起来很爽,但实际上,平心而论,在贵金属上我觉得实践中我最宝贵的两个经验(第二个是今年三月份学到的....)是:
    贵金属股票的走势有时候会领先贵金属期货1-2个小时贵金属非商业净空头很少的时候,贵金属没有什么避险属性
这些经验,是实践经验,它没有经过过多的归纳和总结,但它们可以帮助你去实践。如果说碎片化的知识是这些知识,我倒是觉得他们很有价值,其实知乎上有很多这样的碎片化知识,这也是我比较喜欢它的原因,有些时候你可以在这上面找到很多真正牛人的经验。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足球的,有一个训练是带球变速过人,如果是分享第二种知识,教练会告诉你:带球中要注重节奏的变化,接球后先加速,接近对手时降低速度,然后靠近对手时再加速,利用两次节奏变化过掉对手,如果过程中可以加上变向效果更好。
然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没有什么用,因为说起来这很简单,做起来就不一样了,这个过程中包括了停球,加速,减速,变向,再加速。上面那套说法在理论中看起来非常完美,做起来就是另外一个过程了。
但如果是分享第一种知识,教练会告诉你,如果你接球后准备加速和变向,那么最好用非惯用脚停球,这样第二脚触球加速更有可能用惯用脚完成,第三脚触球减速换到非惯用脚,第四脚触球加速又回到惯用脚。
实际上这两个东西说的是同一个内容,但我是觉得实践相关的知识更有价值,多学几个这种小技巧其实可以快速提高足球水平。
最后一个例子是关于麻婆豆腐的。
归纳知识我用百度百科上面的东西替代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3.jpg 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做一次麻婆豆腐,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小诀窍是可以细细探究的
    这里面用的是牛肉末,实际上也可以用猪肉末这里似乎没有写加入姜末,蒜末,葱和泡椒,实际上这三个我觉得才是精髓,辣椒粉我觉得不能替代泡椒....这里写的是菜油,但实际上正宗的似乎要有花生油,如果省事的话用红油也好勾芡之后最好淋油,淋油可以用麻油或者红油加酱油的时候是生抽还是老抽会带来极大的不同....
如果说在麻婆豆腐上的实践知识,我觉得肉末一定要细,然后姜末,蒜末和泡椒的比例实际上就决定了你的麻婆豆腐口味。换句话说,当你切完姜葱蒜,准备好泡椒的时候,你的麻婆豆腐味道已经决定了.....这东西千人前面其实没有定数,水淀粉勾芡看起来就五个字,做一下就知道这东西一旦失手这道菜也就没了。所以我的经验是,宁可少放一点,也不要加多...
而酱油的选择之所以关键在于,如果你加成了老抽,做出来的麻婆豆腐就会变成这个沙雕样子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4.jpg 所以综上所述
我觉得碎片化知识也有两种,一种是大而化之的东西,这些碎片化知识我觉得用处不太大,它就像你看了很多菜谱,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水煮牛肉,然后你会有一种自己可以变成川菜师傅的错觉,然而实际上你是不可以的。
一种是实践经验相关的碎片化知识,比方说想要踢出电梯球要先练习正脚背抽射,想要做出水波蛋可以在煮鸡蛋的时候让锅里面的水转起来。这些知识我其实觉得多多益善,因为当你想要实践的时候,他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自然实践也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所有有利于进行实践的知识我觉得都是好知识,所有让你产生幻觉,觉得不实践也可以获得知识的知识,可能就不是好知识了....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锋贝 ( 粤ICP备16041312号-5 )

GMT+8, 2025-2-22 14: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Discuz Team.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