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店需要支付较于线上店铺更多的成本,因此在利润空间上具有天然劣势。
什么成本是可以缩控的?什么成本控制会适得其反?掌握开店的三大布局,把钱用在刀刃上。
商店 = 设计 + 销售规划 + 运营
我们正为一家连锁音像店设计广告和商店布局,在设计中用到了昂贵的老式木架,假设在执行中把它换成便宜的新式网格结构会怎样呢?成本肯定会大幅下降,然后呢?
在你把录像带真正放上去之前,网格架子看上去非常漂亮实用。但录像带刚一放上去(或者几分钟之后),它的主要缺点就暴露出来了:顾客一碰带子,带子就会倒下来。老实说,有时没有人碰它也会倒下来。我想这些该死的带子可能会相互碰倒。这时你再看网格上的东西,每隔四五盘录像带就有倒下来的,整个架子乱七八糟的,我首先就认为应该有人去把带子放好。旁边的小伙子像猩猩一样大叫起来:现在我们给重新摆放录像带的人员每小时支付 8 美元。星期六晚上顾客很多,每个店都要浪费一个小时或增加更多的劳动力。我们有这么多商店,要浪费多少个小时?我们又浪费了多少钱呢?
上述情形并不是假想出来的,而是取自 Envirosell 公司的实际经历。这说明了一个最重要的购物原则。101 零售公司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一个商店具有三方面的独特性: 设计(即商店经营场所的设计)、销售规划(在商店里卖什么)和运营(店员的行为)。 这三大要素表面看上去是相互独立的,但事实上密切相关,相互之间有交叉和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如果针对某个要素做出了决定,那么这个决定也会与其他两个要素相关。上面这个例子中的失误自始至终都在于:商店布局的设计师从没有到店里去看看他的设计在实际中是什么效果,因此也就无法把握真实世界中发生的情况。其中更大的教训还在于:如果三大要素中某个方面得到了加强,就可以减轻其他两方面的压力;如果某个方面比较薄弱,就给另外两个方面带来了额外的负担。这一点不能说是好事也不能说是坏事,它本身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掌控购物世界的几何法则。
这里举个例子。在盖普服装店,你可以很方便地触摸、打开并仔细翻看销售区的所有东西。很多毛衣和衬衫的销售都受益于这种顾客与商品的零距离接触。这一销售策略就决定了展示格局——采用宽阔的平台,它比架子更便于顾客选购;同时也决定了店员的行为方式——允许顾客触摸就意味着要不停地重新叠好顾客打开的衣服,并把它们整理好。这样也就需要很多店员在商店里来回走动,而不是在柜台后面登记收款。这样做的开销很大,但是对于盖普等很多服装店来说,这是合理的投资,是商业成本。这里的关键在于这种开销是预算之中的。
但有时情况并没有被事先预见到,而只是对现实做出的反应。露华浓品牌的销售规划就必须适应不同的环境,从批发商、专卖店到杂货店。杂货店的通道一般都又窄又挤,由于这种设计上的特点,就会导致出现讨厌的「推搡」情况——女人在购物时不想被后面的人撞着。因此,露华浓在杂货店的营销规划就应该很清晰、大胆和直接,以便女人能看清品牌名,尽快找到想要的东西并离开。如果店里的标牌和展示布局模糊不清的话,这些女人可能来不及挑选到要买的东西就被人「推搡」而离开了商店。这个话题经常被提到,因为设计包装以及广告宣传材料的人很少花时间来看他们的作品在商店里的应用情形。比如,受过大学教育的购物者总喜欢阅读包装上的每一个字,这是他们在决定是否购买之前最喜欢的信息获取方式。因此,销售草药的公司就应该告诉包装设计师在那些瓶子上写上很多文字,然后设计师依计行事。如果字号太小老年顾客就看不清了,老年顾客是维生素和草药的主要消费群体,而维生素和草药这些东西一般都在兼卖杂货的药店里出售,药店的通道又很窄,使得购物者不会花时间来阅读包装上的文字。因此,这就表明好的想法(在包装上多加一些信息)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效果(没有人能读完这些信息)。
缩减收款台面积得不偿失
这里的要点在于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应该仔细考察它所产生的连带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公司能做到这一点,只有几个人为之奔波的小公司没做到,大公司更没有做到。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