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职业成长速度。只有不断提高系统思考能力、商业思维、策略思维和决策能力的人,才能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如果说,在技能曲线层面的成长,指向的是让你「如何把一件事做好做对」,那么在商业认知/系统思考层面上的成长,最终指向的就是「如何才能更多地去做『对』的事」,让自己在出发时就有了更大的胜算。
系统思考能力的价值与习得
假如有人问你:「怎么评价朴树的《平凡之路》这首歌?」
你会如何回答?
我猜,很多人都会给出这样的回答——好听!一般。不好听。
稍微复杂一些的话,有的人也许会这样说——我听这首歌的时候会有……的感受。
然而,2017 年,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如图 4-1。
图 4-1
你会感觉,当这位答主抛出「旋律、歌词、编曲」这样一种思考结构时,你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抓住了,或者说在「如何评价一首歌」这一类原本好像只能感性回答的问题上,有了一个清晰的结构可以对其思考和拆分。
再看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跟几个朋友讨论到底怎样才能办好一场线下活动,有很多人的建议和反馈是这样的——
» 我们应该找几个知名大咖来分享干货。
» 我们是不是在活动开始前搞几个有意思的互动小游戏?
» 我们应该在现场布置方面把活动的档次弄得高一点。
» ……
然后,有一位朋友 H,突然站起来,在黑板上边写边说,画了个图 4-2。
图 4-2
这张图一出,现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只能在心中默默赞叹。
他把「如何办好一场活动」拆解为活动传播和活动参与体验两个维度,并在两个维度上,按照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进行划分,对整件事更进一步拆解,找出了决定一场活动参与体验是不是足够好、活动传播及影响力是否足够大的一些关键要素。
这样一来,你顿时感到,关于「如何办好一场活动」这个问题,在你的脑海中变得非常立体和全面,你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来对整件事进行思考。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那些粗放并零散地回答「好听」「一般」「做好活动应该请大咖,或是设计一些好玩的现场小游戏」的人,与那位知乎答主和朋友 H 之间的区别,就是是否具备系统思考能力。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诸多系统构成的。从一辆车、一个小区、一家企业、一条河流,乃至一个国家,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
系统有大有小,但任何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
(1)该系统的特定功能和目标。
(2)某种特定的系统结构。
(3)诸多相互影响的系统要素。
(4)系统运转中的各种约束规则。
例如,一家企业的基本功能和目标,就是追求盈利和商业价值最大化;它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结构,就是其系统结构;类似战略方向、市场竞争态势、人才结构、业务模型等,则是这家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系统要素;至于经营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各种市场基本规律,乃至法律法规等,则是约束规则。
所谓「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要求你从一个系统的目标、整体结构和各种系统要素中思考,最终寻找到一个围绕实现目标的最优解——上面我们所举的朋友 H 对「如何办好一个活动」的思考,就是最好的范例。
不止是「如何办好一场活动」,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工作,背后可能都对应着一个系统。而当你的技能曲线来到末端,想要获得更大的成长,你的系统思考能力就必须建立起来。
假如你是一个程序员,在职业生涯前几年,你通过学习各种工具、熟悉各种常见代码和脚本、学习各类语言来提升自己,但到了一定阶段,你必须理解系统架构,以及掌控大型复杂开发项目的项目管理。
假如你是一个新媒体写作者,最初你依靠简单的追热点技巧、标题技巧、排版技巧,获得还不错的写作技能提升,但到了某个阶段后,你必须在脑海中建立各种常见的写作结构和写作元素之间的关系,又或者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流量和增长运营」建立自己的思考体系。
假如你在一家投资机构工作,最初几年,你需要熟悉各种信息获取渠道,做好基本的各种行业分析,并能对一家公司进行基本估值。而到了后来,你必须在脑海中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和创业者形成一套自己的系统思考结构和判断逻辑。
所以,任何一类问题,背后必定潜藏着对应的某些系统认知。
当一个人的系统思考能力逐渐建立起来并持续得到完善和提升,那么他的决策能力和策略制定能力也就自然有了提升。
就像原本只是在一篇接一篇写卖货文案的你,只有建立起系统思考,才会从「产品人群定位—产品所处阶段—市场竞争态势」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制定出更好的营销策略。而在这样的系统思考里,文案只是整个策略中的一个执行环节而已。
无论你想成为一个顶级专家还是一名商业操盘手,系统思考能力的提升都是你的必经之路。
系统思考能力到底该如何提升?
我的个人经验和建议是——
首先,你在一个领域内要有足够丰富的实践,并能够熟练解决各类单点技能问题。
如果你在一家互联网公司负责用户增长,却连基本的「转化率如何提升」「怎么写文案更能吸引用户」「用户留存率比较低该如何分析」都没有实践过,也完全不知道如何思考,那么当你拿到「如何为一款产品搭建一个增长体系」这样的命题时,注定是懵的。
其次,在对应问题面前,你要能够看到并深刻理解一类已经被验证行之有效的系统模型,并用它理解和思考部分问题。
好比在用户增长方向,AARRR 模型就是一类非常经典、被无数公司使用并验证过的模型。你先充分理解它,并通过它思考如何为一款产品搭建增长体系。
再次,你也需要在同一个领域或同一个问题下,看到更多相关的系统模型,或者是来自其他专家或高手理解的系统模型——在同一类问题面前,不同的高手有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思考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你还要不断深入去思考更多系统模型之间的关系、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你的系统思考能力才能逐步提升。
好比在用户增长领域,当你已经深刻理解 AARRR 模型,你应该看到更多类似 RARRA、用户金字塔、RFM 分层等相关模型,并不断结合各种案例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只有如此,你才能慢慢在脑海中形成类似的认知——
» RARRA 和 AARRR 是一类用户增长模型,本质上是因为一家公司的业务逻辑不同,决定了其适用增长模型的不同。
» 任何一家公司,随着其用户行为的丰富和用户体量的增加,想要获得更大的增长,必然需要精细化运营,也就需要进行用户分层运营,而用户金字塔和 RFM 就是最常见的两类用户分层运营模型。
在任何一个领域,你只有在以上过程中反复实践和自我修炼,才能获得系统思考能力的提升,全无捷径。
当然,你也许意识到了,在我们可见的所有系统中,商业就是一类非常庞大和复杂,直接影响我们的职业成长系统。
想要在职业成长的游戏中通关,你必须能够伴随着自己的职业成长和系统思考能力的提升,对商业也逐步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唯有如此,你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商业环境下的各类决策和竞争。
商业世界中的两种高质量思考习惯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系统思考能力」和「商业认知」的重要性,而这一节,我们不妨通过「系统思考」对「商业竞争」系统进行一些解构,向你分享两种重要的思考习惯。
我们已经提到,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如下分支构成——
(1)特定的功能和目标;(2)特定的系统结构;(3)诸多互相影响的系统要素;(4)系统运转中的各种约束规则。
若把「商业竞争」看作一个系统,它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公司和个人在充分遵守各种商业竞争规则(即约束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合理执行并赢得竞争,获得收益。
而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各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大概如图 4-3 所示。
在整个「商业竞争」系统中,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是竞争策略的制定。很多时候,两个商业组织之间的对抗,胜败往往在于决策者的认知思考水平高低,以及能否做出优质的决策。
图 4-3
制定策略是为了赢得竞争,而在商业世界里,决定胜负的关键词,常常有两个,一是价值,二是效率。
为了进一步窥见所谓「优质商业思考逻辑」的重要一角,我将围绕价值和效率向你介绍两种商业和职业领域内非常有价值的思考习惯。通过它们,你将初步感受到高质量商业思考的魅力和复杂性所在,也将感受到,在职业成长中,当你进入第二条「一级成长曲线」,如果能把一些高质量思考的方法变成自己的习惯甚至是本能,将在思维层面超越很多人,形成一种「高维打低维」式的优势。
这两种思考习惯,致力于帮助你找到一些「价值更高」的问题,让你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而不是仍然还在执行上努力。
往小了说,这两种思考习惯能够帮助你不断实现个人提升,往大了说,在当下「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不再的商业时代,甚至为你带来「很有想象力」的商业机会。
1.始终关注价值
第一种思考习惯是:始终关注价值,而非具体问题的执行路径、难度和过往经验。
我先举两个例子。
例 1——
2015 年,正好是在线教育的第一波浪潮回落之际。在这之前几年里,以 Mooc 为代表的诸多在线教育公司在行业内进行了大量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却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障碍:在所有学习时间较长、内容较多的在线课程中,用户的打开率、完课率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困扰,包括 Mooc 在内的很多优质在线课程的平均完课率都在 3% 以下徘徊。
在那个阶段,行业内有很多人,甚至包括很多知名专家、投资人的认知都是「在线课程的完成率不可能更高了」,因此,后来很多人都选择绕开这一问题来行动,不那么关注「完课率」。
但是,2015 年创业做三节课,我们的思考有些不太一样。我们在一开始没有关注「这件事有多难解决」,而是以「这件事的背后有多大价值,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为思考原点。
我们当时是这么思考的——
首先,三节课作为一家职业教育公司,我们希望在用户职业生涯的头 3~5 年持续陪伴和帮助他们,所以,从商业价值的角度,我们希望用户可以持续购买和学习我们的课程。
其次,用户对一个产品选择重复购买的最大驱动力,肯定来自他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认可。
再接下来,我们认为,一个学习类产品给予用户的最大价值,肯定是启发用户,让用户学会某些知识、掌握某些能力,或者拥有某些新的谈资,等等。逻辑上,只有用户真的得到并认可了这些价值,才会重复购买。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用户连打开都不愿意,基本的学习都没有完成,他们如何得到这些价值,又如何重复购买呢?
我们认为,不关注「完课率」这个事情从价值上来说就不成立。
在三节课 CEO Luke 的力主下,我们从「价值」角度出发,有了另一种思考。我们觉得,行业内那么多产品和公司都没能解决好在线课程的「完课率」问题,这里面存在两种可能——
(1)这个事可能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环境下确实不符合逻辑,解决不了。
(2)如果这件事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且其他人都没能解决好,而我们能够找到某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好「完课率」的问题,也许我们在在线职业教育这个领域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
于是,我们挽起袖子,沉下心来,倾整个团队之力不断研究和思考「为什么用户看不完在线课程」,然后一点点拎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缺少交互,缺少成就感,缺乏趣味,缺乏一个清晰的学习体验路径等,然后再逐一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予以解决。
而同一时期的很多其他公司,焦点则完全不在这里。
当然,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确实挺难的。
最终,我们花了前后两年多时间对这一问题死磕,也一点点让三节课在线课程的完课率从最早的 15% 提升到 30%,再到 40%、50%,最终,到 2018 年上半年结束时,三节课的在线课程完课率已经达到 60%。
当然,这些投入和付出也带来了可观的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到 2019 年,三节课连续完成了 3 轮融资,成为新职业教育赛道的领跑者。那几年内,除了三节课以外,也有一些其他公司同样把精力放在提升在线完课率和学习效果方面,它们也同样取得了远超其他公司的发展。
例 2——
2018 年前后,我跟微软小冰的首任产品经理赵帅有过一次交流,当时,微软小冰已成为全球「社交对话机器人」中的佼佼者。
截至 2019 年 10 月,微软小冰已覆盖全球 6.6 亿在线用户,应用范围涵盖社交对话机器人、智能语音助理、人工智能内容创作和生产平台等,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跨领域人工智能系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早期研发团队在「社交对话机器人」上打下的基础和积累。
赵帅给我讲了个故事——
早期,在行业里做聊天机器人的团队一点也不少,但大家做了一段时间后,都遇到一个问题:在跟人聊天时,由于机器人是按照程序和规则进行响应和反馈的,而人的情感和情绪则是千变万化的,机器人特别容易陷入「套路式聊天」,聊上几句就会陷入某个死循环中,对话就进行不下去了。
很多做聊天机器人的团队都卡在这里,一筹莫展。后来,大家面对这个问题尝试过种种方法,发现在执行层面有很多障碍难以解决,很多团队慢慢就放弃了继续做社交对话机器人。
但微软小冰的团队没有把思考的焦点放在「这件事有多难被解决」上,而是以「这件事的背后有多大价值,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为思考原点。
他们始终相信:如果让机器人拥有跟人长期进行互动、对话的能力,这背后蕴含着无比巨大的价值。微软小冰团队坚信这件事值得长期投入。
然后,他们不断地思考:机器人容易把「天」聊死,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