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锋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开启左侧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9 02: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25岁之前,我很喜欢去吃自助餐。
如果非要说出个为什么,那就是吃自助餐,有太多太多的选择,从海鲜,到熟食,再到甜品,水果,我可以从桌子的一边,一直吃到另外一边,那种感觉,太爽了。
那时候吃自助餐的心态,像极了我当时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
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心态有点不正。
年少轻狂,总以为往后的日子,有太多的岁月静好,数也数不尽的选择,可以供自己去挥霍和筛选,于是,便没有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有什么事情,值得倾尽所有的精力和心思,去追寻和坚持。
所以啊,就像吃自助餐一样,在这张桌子,停一下,就急急忙忙地奔向下一张桌子,这份食物,还没有吃完,就匆匆忙忙地往自己的盘子里面,加入更多的其他食物。
每天都在尝试新的东西,每一样事情,都浅尝辄止。
如今我正直25岁,已经不想再过那样子的生活。
找到一两件喜欢做的事情,从今日开始,每天持续地重复,重复,重复。
如果你喜欢写作,那就腾出时间来读书和撰写文章;如果你爱好烹饪,那就挤出时间下厨房,捣鼓锅碗瓢盆;如果你想成为影评家,那就集中你的注意力,刷剧并写出你的感想。
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日久,肯定会心生厌倦,但没有一项事情,是可以通过简简单单地尝试,就能获得成功的。
如果你真的想在5年后,收获更美好的自己,那就从现在开始,停下来,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找到方向感,便自始至终,持续地努力。
我的公众号已经开通啦,有兴趣的知友,可以关注一下,期待与你相遇。
http://weixin.qq.com/r/1zrYwDfEVGorrXOj92-F (二维码自动识别)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发表于 2021-5-9 00: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25岁,尤其是女生,我劝你客观理性地看待婚育问题。用成长的眼光来关注你人生中即将面对的事情。今天想借着一部电影来聊成长。文章有点长,一不留神又写了4000字,但都是我掏心掏肺的所思所想,希望能让你看到。
25岁,无论你还在读书,还是恋爱快乐,还是准备进入结婚生子的新阶段,又或者你已经是一个宝妈,我都推荐你看这部电影。《小妇人》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1.jpg

四姐妹从青葱岁月到七年后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选择各不相同,但又非常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讨论着女性、梦想、婚姻、爱情、成长、选择,全都是20几岁最关心的事情。
而我自己,在走过了青春无知,在深夜里除了沉浸在油画质感的每一帧电影画面里,还有控制不住的泪流满面。(感觉我总在文章里提到自己流泪,我真的很爱哭鼻子啊)
所以今天,暖色也想要站在一个小妇人角度,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女生20几岁的时光里,都发生了什么。
- 01 女性追求梦想难不难?-

放到10年前,《小妇人》四姐妹里我最喜欢的是乔,这个有才华有魄力的女孩子,当作家是她的梦想,她敢独自一人远赴纽约追求梦想,她鼓励自己的三个姐妹实现自我,她大胆爱和拒绝爱,她敢为家人把自己心爱的长发剪了卖掉。她青春、热辣、勇敢、闪耀。你是不是也这样,放肆的大学时代,充斥着梦想的光晕和恋爱的彩色泡泡。
但追求梦想的代价是巨大的,尤其是,当你的梦想和主流价值观有冲突的时候。乔不愿结婚,远赴纽约追寻自己的作家梦,被报社压榨报酬,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打好几份工,战战兢兢,一路坎坷,不止是坎坷,还很孤独,真的像极了刚毕业独自打拼的年轻姑娘。当她回到家在妈妈面前含泪说出这段话: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2.jpg “女人,有头脑也有灵魂,不是只活在情感里;女人,也有雄心和才华,不是只有美貌。我厌烦透了人们说女人只能为爱而生!我太烦这种论调了,但我,真的很孤独。”
看到这我一个没忍住就跟着乔一起哭了。我感到深深的难过。不是惋惜乔的怀才不遇,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已经很难有怀才不遇这种事情了,但才华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是需要时间的淬炼和长时间专注地打磨的。而女性在最好的年纪,却缺乏好的环境去打磨和发光。
就说我自己吧,一路读书,毕业之后,按理来说该施展拳脚了,但发现这个年龄段的核心人生要事却是"找老公和生孩子”,家人是这样认为的,整个社会大环境也是这样认为的。
有多少姑娘是这样:前一天家人还在强调专心学习的重要性,毕业后扭头就开始催对象、催嫁人,结婚生子。尤其时逢年过节,花式催,仿佛这两件事不完成就真的对不起天对不起地。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3.jpg 我直接就懵了,因为我医科大学毕业,深刻地知道20几岁确实是身体最好最适合孕育的阶段,同时我还发现找到合适的伴侣不止是需要恋爱、付出,还需要眼光和智慧,眼光和智慧到底是个啥?有卖的吗?可以防渣男,可以不受情伤的那种,多少钱一斤?
与此同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从小到大我接受的教育和男孩子没有区别,以至于我以为自己该大展才华,而实际上我却进入另一个赛道,就是婚姻和生育
20几岁,哪里来的这么强大的力量,既能事业攀爬施展拳脚,又能眼光独到选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伴侣,与此同时还能在最佳生育年龄生儿育女,扛起当妈的重担。
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阶段女生的烦恼都围绕着这几点。抓住事业机会的,不敢轻易结婚生子,因为中断的事业错过的机会可能就不再来;懵懂下选择的结婚对象,可能几年后就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高昂的精神代价,年轻夫妻的悲欢离合,撕逼大战,狗血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明星大V;
而我从事着生育教育,又清楚地知道有多少人在重金求子、试管婴儿的路上匍匐,错过的最佳生育年龄,根本回不来,为此身体和心灵都饱受煎熬,还有受到家人的指责,社会的偏见。
还有更多更多的,是沉默的普通女人,差不多的工作,差不多的家,差不多地生了娃,所谓梦想所谓追求,早已被生活、家庭、孩子的琐事磨平,整个人都活模糊了。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4.jpg 我简单列了个清单,想要在自我发展,婚姻爱情,生育当妈这些事情上走顺畅,至少要学这么些东西:自我认识,商业社会基本逻辑,社交技能,外形外貌管理,两性相处,婚姻法,生理健康,怀孕大全,育儿大百科,职场妈妈平衡大法,身心灵疗愈。
这些都是出了校园之后才知道必须学的,而且都集中在二十几岁这几年。别问为什么要了解身心灵疗愈,问就是内伤。
不学?那是不可能的,不学你可能被PUA了也不知道,因为你完全不知道有这种东西,怕不怕?;
不学你不知道剖宫产不是一个分娩选项,是一个救命措施,还傻傻的以为剖宫产是最轻松的生孩子方式,后不后悔?;
不学你不知道小婴儿的睡眠不能用哭声免疫法,害死了自己的孩子还在微信群里直播,伤不伤心?
相信我,学习已经是减轻人生颠簸的最快捷径了。
二十几岁的这道人生题,对女人来说,真的太难了。
-02 婚姻和生育是女性的机会还是墓地?-

在婚姻的选项中,电影里乔和艾米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是两个极端。
乔为了作家梦想,放弃了年少时期的爱恋,也不敢接受写作奋斗时期教授对她的好。她在一次和马奇姑姑的对话中,已经明确了这一点: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5.jpg
所以,女人不结婚的唯一方法就是发财?
对。
而且,乔的人物原型也就是作者本人路易莎,就是终身未婚,将一生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写作事业。
而艾米,意识到自己只是个中等水平的画者后,放弃了自己的绘画梦想,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也为了让整个马奇家活得更好,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嫁给富人的行动当中。
电影中有一段她对劳里说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6.jpg
我放弃了我所有愚蠢的艺术野心…
如果说乔是梦想主义,那艾米就是现实主义。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为什么这种选择题女人非得做?为什么不可以都要?这真的是女人的痛点,太痛了。那么你呢,你是什么主义?也许不是乔,也不是艾米,可能还模糊着,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诉求,我希望你思考这个问题。
精明的媒体人宣扬不婚主义,丁克家庭,不是不行,是这样的选择,你要承受的恐怕丝毫不亚于传统的结婚生子,更何况那些激起你恐婚恐育的文字,也只不过时小编在利用你的情绪达成她自己的新媒体KPI。
还有更多宣扬事业家庭两不误的精英案例,给你催眠你也可以,告诉你做做微商也很容易喜提xxx,还可以照顾好孩子。
但真的经历过来了我才敢大胆的说:我信你个鬼哦
穿着蕾丝小礼服踩着高更鞋化着妆抱着娃的,那是摆拍;那种随时可以决定一小时后去哪里出差的女强人,背后有着强大的人力支持,可以不用带娃;那种岁月静好的有老公的经济支撑;那种微商月入好几万的,多数需要你耗尽人脉,拉人头发展下线,囤货,以及随时在线的销售。轻松?谁又在给你洗脑了。
普通妈妈的挣扎在于:舍不得家里的孩子,想多点照顾,又舍不得手里的工作,怕失去了一份收入来源,和老人一起住会有摩擦,但又不得不依靠老人帮忙看孩子。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7.jpg 疫情在家的日子,一边带娃一边工作。但只要我在家,我家娃就谁也不要只要我。当妈的都感受过孩子对自己深刻的依恋,我家孩子是可以把他爸踹下床的那种。
本来晚上7-11点我可以高效搞定的工作,必须先放一边,8点给洗完澡的娃按摩,9点睡前奶,聊天哄睡。
等娃睡了,我再偷摸着打开笔记本工作,把光调整到最黑。但孩子睡觉的深浅睡眠轮换特别快,一个多小时他就醒了,模模糊糊地叫妈妈,于是我飞快地放下电脑,钻回被子里,胳膊伸给他,他要抱着睡,我的胳膊就是他的安抚物。等他再一次睡着了,进入深睡眠,我再偷摸着打开电脑。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8.jpg 此时已经十一点多了。我要想把手里的活做好,就得熬夜了,你说我是熬夜还是不熬夜的好?更别说,再过一个多小时,我家崽子又要开始哼哼唧唧找妈妈了。
I love my baby,but i need my job.(via vivi 可爱多)
在漫长的育儿岁月里,我就是这样长期挣扎在工作,育儿和睡眠不足的困境里。但最可气的是没有人理解我的挣扎。仿佛理所当然,一夜之间我所有的功能就只剩下了当妈妈。我还是我吗?我是谁呢?
但你问我后悔吗?我真的一点也不后悔,自我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家庭的成长带来的快乐,真的非常巨大。
所以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向你诉苦的人,她很有可能前一秒吐槽前男友,后一秒又复合了,前一秒哭诉带娃辛苦,后两个月她又二胎了。
-03 完美母亲与云爸爸-

《小妇人》里,四姐妹的妈妈,堪称完美妈咪。善良,温柔,不但能一手照料四个女儿,还能有空照顾穷苦的邻居,自己不富裕但个人形象拾掇得得体又美丽,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看不出对生活丝毫的抱怨。
但她说: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9.jpg
我每天都在生气,只不过在努力了40年之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不被情绪所左右…
不知道这句话的背后包含着些什么?但这部女性视角的电影里,男人的存在感真的太低了。低得引起了我的攻击欲望。
这四姐妹的爹完全就是个云爸爸,只在精神上存在。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丧偶式育儿的典型。
男主角劳里除了颜值,家里有钱,就再没有可取之处了,而且还先后爱上姐妹俩,渣男啊我的天,电影很智慧,完全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冲突,要放到现在还不知道要被撕成什么样。
小说原著是1868年美国出版的,距离现在已经150年,但在现在的中国,情况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变化,整个社会的潜意识就是这样。
父亲在家庭业务的参与度太低,但更让人害怕的,是女生在育龄阶段在社会中受到的攻击,母亲在家庭业务上受到的苛责。
“剩女”,这个词不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吗?剩下的,好的都被挑完了,剩下的残次品,这么字面的意思难道还不够歧视。
母亲角色在家庭业务上受到的苛责就更多了,明明也是新手,为何所有人都觉得母亲就该懂育儿,就该什么都会。典型的场景就是娃一哭就是妈不对,根本看不到在育儿过程中一个妈妈究竟付出了多少的时间,精力,学了多少新知识,克服了多少内心障碍。
有一阵子我特别希望有人能出三本书,第一本:《母亲育儿指南》,第二本:《父亲育儿指南》,第三本:《育儿夫妻分工指南》。
成长的路上免不了磕磕绊绊和迷茫,最近私信咨询我的小伙伴实在太多,我就把咨询服务的链接放出来吧。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8487621-04 智慧的犄角什么时候会长出来?-

电影里有个神奇的角色,叫马奇姑姑,很有钱,终身未婚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10.jpg 但她不断地教导马奇家最有出息的两个孩子一定要嫁个有钱人家。教导乔,乔反抗了,转而教导艾米,艾米接受了,马奇姑姑高兴地出资带她去欧洲,培养她进名媛圈子,最终艾米确实嫁给了富裕人家,并且真正帮助到了整个马奇家。
我曾经最喜欢乔,因为她坚强倔强有才华;后来我喜欢艾米,因为她最清醒和理智;最后我发现马奇姑妈才是王炸,她既能独善其身,又用完全相反的人生策略精准地帮助了马奇整个家庭!
这段太有意思了,我忍不住歪歪:这就是传说中的智慧吗?如果智慧是犄角,我能不能长出来呢?
也许这印证了整部电影的slogan吧: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11.jpg 暖色写在最后

在20几岁,尤其是女生面对婚育阶段,是一场漫长的淬炼,无论你选择什么,都可能会后悔,但最后悔的,是没有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请大胆选择并努力追逐吧,“勇敢”可能是人生最美好的品质了。
愿你“向己而生,终得所爱”。
电影《小妇人》可以在公主号领取哦
我是暖色,爱你们,姑娘们。记得点个【赞同】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发表于 2021-5-8 22: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一是事情做好优先级排列、二是掌握时间流向、三是明确目标,避免「瞎忙」。
事情做好优先级排列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1.jpg
为什么我们总在焦虑自己没时间?时间不等人,不饶人,不够用。
其实,很多人有时间焦虑症,主要原因在于太贪心,尤其是对于职场妈妈来说,总想着两者兼得,每天都在事业和家庭中纠结和矛盾,结果导致两边都半桶水,工作做不好,家里弄得一团糟,自己还要愧疚。
我们每天所拥有的时间就像一块尺寸相同的大披萨饼,你我皆相同。但每个人切披萨饼的方式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有的人切得整齐规整,就像你羡慕的那些「成功」人士,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有些人切得乱七八糟,毫无美感,就好比那些不断焦虑时间的人,被时间牵着鼻子走。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对人生不同阶段目标的设定。
1、what:优先级是什么?
上天很公平,给予世上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 24 小时。怎样分配和利用好这 24 小时,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功课,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对于职场妈妈来说,这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我采访过很多事业上非常成功的女性,听过她们分享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经验,感叹其实真的很难做到两者兼顾,每个人一天只有 24 小时,所谓平衡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罢了,在每个阶段,把时间更多地分配到侧重的方面。
像台湾知名节目主持人、歌手、作家陶晶莹就曾经告诉我,她和老公两人都有以家庭为中心的共识。他们结婚后几乎不参加 Party,陶晶莹生完小孩后,时间分配全以孩子为重,下午 5 点后不接工作,晚餐几乎都和两个小孩一起吃。
她和先生不讲究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分工,家里的事情谁有空谁就做。她尽量在工作时享受工作,回家后专心陪伴孩子。她不怕在工作上放慢脚步,因为很自信有些特质无人可以取代。她把家庭看作是她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人生的优先排序非常重要!这也是本节课程要分享给大家的第一个方法,就是确定你人生中的优先级的排序,分清楚自己在每个时间段不同的主要目标。
2、why:为什么人生要有优先级排列?
我们总说「天时地利人和」,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这会让人感觉宛如神助。但是这些美好的结果,不仅仅在于上天的安排,而在于你如何管理分配时间,在人生的不同的时间段里做了那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第一节课里强调优先级排列的原因。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里,我都会先制定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目标,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事情调整时间安排。
我在没有生孩子之前,工作就是我的全部,我是一个事业上努力进取、全力投入工作的这样一个人。但在生了孩子之后,我的人生观发生了颠覆,在人生大方向上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的条件是我们在职场的表现足够优秀,如果我们在工作上不够优秀,那说「不」就会使我们的职业发展受阻。
所以我们必须在职场上全情投入,创造价值,持续学习,并且学会分秒必争、高效运转,为「隐形银行账户」不断存款。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有底气说「不」, 才能具备条件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们从不对工作说「不」,那么将很难有一个好家庭,就是这么简单。
对于新生儿,我本人非常崇尚母乳喂养。所以在三个儿子出生后的前半年,我的目标就是好好地哺乳,这是我在这半年里面优先级别的大事。
而在孩子两三岁以前,我最大的目标是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孩子十岁以前,我的目标就是把亲子关系建立好,争取能建立能够影响孩子一辈子的窗口。
大的目标设定后,每天做事情的优先排序就清晰了。在儿子出生后,工作日里,我尽量争取不需要每天去办公室,一去就极高效运转,安排满满的日程,中午也基本在办公桌前边吃边工作,争取一天把人家两天的工作做完,增加白天陪伴儿子相处玩耍的时间,但儿子一睡以后,每天晚上 9 点至凌晨 1-2 点就是我的黄金工作时间,导致睡眠时间少之又少。
我把周末设定为陪伴孩子的时间,基本上不会去加班,也尽量不接主持活动。必须出差的话,我也会设定每次出差时长不能超过 10 天,一年最多出两次长差,其它时候,尽量安排两三天的短差。
每次短差的日程基本上就是尽量紧缩行程能安排多满就多满,一天做一至两个访问,中间的空档时间排满了会议和与朋友的会面,比如说有一次为了赶回家陪伴儿子,我当天在香港和北京之间往返,早上 5 点出发,到半夜 1 点回来,在北京参加了 4 个会议就直接回香港了。
对于我来说,出差的时间是我离开孩子的时间,我就最高效地去利用,从而留下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老公笑说我快要磨练成铁人了,但所有事业型妈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工作上的安排也是这样。在确定大方向后,我会尽量提前一年的时间规划大体的工作安排以配合家庭的需求。比如说去年 9 月,大儿子从幼儿园升小一。
我觉得帮助他为这个过渡期做好准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从年初开始,我就把我的工作提前做好了安排,特别是在 5、6、7 月的时候,我把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一次去美国出差,十天采访了三座城市的 8 位顶尖人物,加班加点一天做两天的工作,把 8、9 月该播出的节目都采访、制作完成了。
这样,我就能在 8 月暑假好好陪伴儿子,在 9 月帮助大儿子做好上小学的各方面准备。而在怀上老三之后,我也是提前安排好工作,在孕期 4-6 个月挺着大肚子到处飞,基本上完成了周播节目加上储备多了 5 个月的采访,保证我在孕晚期和产假期间节目可以正常运转。
我们要弄清楚,在特定的人生阶段里,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再按照这个大原则去制定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掌控好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3、how:怎么用优先级排列法?
对事情进行优先级排列,就像手握着时间指南,指导你对每天的时间做出安排。
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虽然繁忙的采访工作足以让我分身乏术,但我仍坚定地相信,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陪伴不可或缺,不仅是要高质量,而且还要高数量。因为孩子不是在你想要教导他们的时候去学习,而是在他们想去学习的时候就会去学习。
你不知道他们今天会对什么话题感兴趣,想聊什么,而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你可以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与孩子们的日常陪伴中,慢慢去引导影响他们,没有捷径可走。
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陈一丹认为,做父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孩子出生前,你也从没做过父母,这个过程就是共同成长。他强调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你是怎样一个人,孩子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因此他觉得做好父母本身这个角色就是最大的一个教育,而在这个过程中,陪伴最重要,专心陪伴最重要。
他笑说自己有时也会受到批评,因为在相处的时候,他有时会看手机。那看手机的时候,他的太太和孩子就会提醒他,他也会道歉。
陈一丹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他认为很重要是要尊重孩子的节奏,而不是按父母的节奏去要求他们成长,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然后「养成一种静待花开的耐性。」
陈一丹也提出保持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更好地传递父母的亲切和鼓励,也是解决亲子问题的一扇门,让父母可以更好地在处理冲突,特别是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及时修补亲子关系。父母做错事情也要道歉,也要坚持提升自我,这样孩子会看得到,也会同步学习。
从小给孩子打好底子,他们长大之后的人生路就可以走得更加顺畅。这是一项特别长线的投资,虽然短期内好像要花更多时间去做这件事,但从长远看来,却是更有效率的方法。当然,和大多数职场妈妈一样,我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的同时,也不会舍弃我的事业。同时兼顾这两项工作是我的选择。
因此,当我成为一位职场妈妈之后,我在优先级排列法的运用上,我选择严格遵循「时间 1+1」的原则,即 1 个原则,1 个优先级模型。
1 个原则:一旦制定了优先级,便告诫自己坚决不能破例
我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尊敬的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是世界最著名的商业思想家之一。克里斯坦森教授一直把家庭放在人生的首位,确保每天把首要精力放在尝试帮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人上面,然后「顺便」工作,这样排序是因为工作会慢慢填满所有留给它的时间。
为此,克里斯坦森教授定下了一个「100% 遵守诺言总比 99% 的时候遵守诺言」更容易的原则,因为他相信,一旦有一次破例,就很容易成为其它情况的借口,就会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他坚持每天在太阳下山前回家陪伴孩子,在周末不加班。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他在工作时必须非常认真刻苦,而且把时间投入在工作上非常重要的事情上,让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效率更高,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不会怕因此被「炒鱿鱼」。
所以,一旦设定了你的优先级,就要坚定的执行。在以家庭孩子为主的时间段里,再忙的工作也需要及时按下暂停键,放下手机,把时间留给家人,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工作做不好,又被家人埋怨的尴尬境地。
而在以工作为主的时间段里,提前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出现工作过程中被打扰的情况。
但作为职场妈妈,很难每天都能安排得这么完美,在有紧急情况出现、扰乱你工作节奏的时候,这又该怎么办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后面的课程里给到解决方案。
②1 个优先级模型:人生不同阶段的优先级排列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做时间的主人,最关键的是要懂得驾驭时间。
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五个阶段,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中老年期、老年期。在每个时期里,你都会有不同的人生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设定,就是你本阶段的优先级安排。
少年阶段:我们就是抱着对这个世界满满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在各种动手「玩」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个时候的试错成本非常低,从头再来的机会比比皆是。这个时候的人有时间有精力,摔得起跤,应不要惧怕困难和失败。这就仿佛是打预防针,在人生早期经历一些挫折对成长大有裨益,以后跌倒重新站起的能力也会更强。这个时候还要注意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
青年阶段:青年是个特别有意思,也是对一生的发展方向有重大影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珍惜抓住一切可以帮助自己学习的机会,不只要进一步丰富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着重培养思维方式和各种能力,包括跨越学科的「软技能」(soft skills),比如说创造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随着知识迭代速度加快,许多产业和工作被颠覆,通用技能对于随时转换赛道变得非常重要。青年时期相对来说还比较自由,可能没有房贷、生儿育女和赡养老人的压力,负担比较轻,可以去开展各种尝试,工作上的,居住地点上的,各种兴趣爱好,交友等等。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要专注于找到自己想干什么,从兴趣演变成激情甚至把它发展成职业。
这是一段有无限可能的时间段,你可以给自己的人生种下许多种子,并呵护它长大。因此在青年阶段里,你的优先级排列一定要谨慎得当,切不可虚度光阴,浪费青春。人生的分水岭就往往从青年阶段开始分岔。
中年:我们最好可以确定人生发展的方向,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拓展人生境界,创造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个年纪开始上有老下有小,眼里不能只有工作,要把家庭放到重要的位置,为获取幸福生活种下种子。
在这里,我在讲义区给你留了一份人生不同阶段的优先级排列表,你可以下载下来,填上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目标的优先级排列。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2.jpg
我离中老年和老年的阶段还相差一大截,但希望到那时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与内心的平静,更多地思考自己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什么和留下什么,尽己之力回馈社会,也希望通过多年的努力与付出后,可以收获幸福的家庭生活。
掌握时间流向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3.jpg
我们每天这么忙,到底在忙什么?

人生是一场长途跋涉,在现代人忙碌的、塞得满满的、没有什么空隙喘息的生活中,「忙」和「疲惫」这种感觉,在我做了妈妈以后体会得更加深刻。

几乎每次与朋友聚会都会聊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忙碌中渡过,这种紧张忙碌的状况会导致许多问题,有时甚至让我们忘了忙来为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追求的是什么?这是许多现代人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无法回避的考题。

有一个人对我建构自己时间管理的理念很有帮助,他就是帕特·基辛格 (Pat Gelsinger)。他曾经是英特尔(Intel)第一任首席技术官,是全球最顶尖的软件公司之一、云计算市场的全球领头羊威睿(VMware)的掌门人。
我在近十年前读过他写的书《平衡的智慧》记得当时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来传承的都是勤奋制胜的观念。认为啊,为了搞好学习和工作,必须投入一切时间与精力,我自己过去一直也是处于紧张忙碌的状态。
看了他的书我觉得很受启发,感慨一个已做到那么高职位的人,对于人生的优先排序有这么多的思考,能够把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得那么好。很庆幸,两年前,我有机会采访了他。

帕特·基辛格是一家大公司的成功 CEO 和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他是如何同时兼顾好这几个社会角色,演绎得那么成功呢?帕特·基辛格告诉我,他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才逐渐驾轻就熟,同时扮演好这多重角色。
在职业生涯刚刚开始的时候,基辛格和所有心怀大志的年轻人一样拼命工作,他那时说觉得每周工作 80 个小时不在话下,更创下了几乎十年没有休假的超忙工作记录。在他 31 岁的时候,自己职业上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才开始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他坦承,是妻子给他敲响了警钟。一天,妻子告诉他,他可能不需要度假,但他的家人需要他度假。他需要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孩子们的生活当中。基辛格突然意识到,一个成功的人生不能只有工作,而荒废了其他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人生内涵。于是他决定重新权衡自己生命的优先级,尽全力去实现家庭生活,精神生活和职业生涯三者之间的平衡。

他笑说自己是个工作狂,时刻感受到使命的召唤。正因为他热爱他的工作,所以要他把工作放下、做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对他来说就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但他真诚地去面对这些挑战,思考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思考如何弥补短期缺失以取得长期的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这样在事业上也才能一直进取,事业和家庭都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赛。

他承认挑战是客观存在的,这需要你思考清楚,在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希望人们对你这个人的生活和所做的事情给予什么样的评价,即所谓的「墓志铭」。

他把个人使命想清楚了,就引发了他进一步去思考究竟他这一生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发表于 2021-5-8 21: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26岁那年,我毕业到微软研究院上班,manager是从贝尔实验室退休的科学家宋謌平老师。宋老师告诉我:学术界一个研究方向快速进展的关键,是清晰地定义了问题的目标函数。当时,我对这句话一知半解,不过事后看来,这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后来开始做计算广告,对这一点的体会更深了:正是由于当年Google和雅虎的几位大师把广告清晰地定义为一个优化问题,这个领域的进展才日新月异。按照某前辈的话说,管理一个工程团队,只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定义好目标,二是建立一个评测系统,那么不论你的团队强弱,都能逐渐接近那个目标。
人生也是如此,有明确的方向,并且坚定不移地为之努力,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走多远。而25岁,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正是已经离开了校园,初步了解了职场,开始担负起责任,可以确定你的人生优化问题的关键时刻。
什么是人生的优化问题呢?借用数学的概念,一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你的目标函数;二是你不得不做到的事,也就是你的约束条件。
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容易理解,但是并不容易想清楚。怎么形成这个目标呢?对25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尽可能结识有各种各样人生经历的人,了解他们的状态,看看你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说,你也许想成为学校的老师,互联网码农,连续创业者,那么就想办法去认识这些人,看看他们的所得与付出,欢乐与痛苦,是否与你想象的一样。
为什么明确的目标如此重要?倘若目标不坚定,你开始觉得自己是个研究天才,但是在几篇paper被拒后就垂头丧气,又改投工业界,这时你已经扔掉了自己的积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于是,你在面对每一次挫折时的冲动,就像是方向不一的天鹅、大虾和梭鱼,拽着你的人生原地打转。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1.jpg 另外,想清楚了目标,也就不必羡慕那些不在目标范围内的成功者。如果你不愿承受巨大的压力,就想过平淡安逸的人生,那就不必在意公司上市后富可敌国的创业者。抛弃这些无意义的羡慕带来的苦恼,能让你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而你的约束条件,也就是不得不做到的事,有时比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对25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你听到的都是扎克伯格、马云、比尔盖茨这些风云人物,把他们的成就定为你的人生目标,固然没有错。可是先要想一想,你是否跟他们在一样的出发点上。
如果你家中有下岗的双亲要侍奉,那你的约束条件,就是至少要保证一家人的生活,而不能像王兴那样连续创业,去搏那千分之一的未来;反之,如果你是个富二代,那就根本没必要找一份混吃等死的铁饭碗浪费人生;如果你的身体本来就不好,那就千万别干那些后半辈子要拿钱换命的高薪工作。
总之,在25岁时,一要登高望远,树立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二要回头看看,带上必须带的行李负重前行。明确了这两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学习技能,果断坚决地放弃诱惑,你的人生虽然不会一帆风顺,却一定能走得更快更远。5年后,10年后,20年后,你都会觉得受益匪浅。
至于其他种种,在确定了目标和约束以后,才知道有没有追逐的意义了。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发表于 2021-5-8 19: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不惜一切代价的完成独立。
正常人的绝大部分痛苦来自关系,例如糟糕的伴侣,无法理喻的领导,总是讽刺你的父母,这些给你带来痛苦的人,其实远离就好。
但往往,我们做不到远离,一开始我不明白为啥,但是接触多了才明白,相比于那个伤害你的人,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更恐怖。
独立包括两点基础:
经济上的独立,情感上的独立。
经济上起码先养活自己,如果有梦想,再踏踏实实一分钱一分钱的挣,为自己的梦想铺路。
自己养活自己的人,往往惜福而大气。
情感上的独立是指痛了、孤独了、难过了,都能自己扛过去,多抗几次你就明白:总会过去,总能习惯。
不再依赖,便是自由。


2.
养成输出的习惯。
读书很重要,他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捷径,但读书未必是学习,读了就忘,读了不用,读了不理解,时间久了,也坚持不下去。
读了一本书,不妨试试做出点输出。
注册个微信公众号,或者知乎专栏,或者啥博客,读了点书,有点感悟,可以都写出来,用不了你多少时间,但能极大的提高你读书的效率。
偶尔呢,也可以给自己定几个题目,问几个问题,自己找找资料,问问别人,整理成文章,放到自己的专栏里。
起初可能无人问津,但持之以恒,总会对你有益。
如若幸运能有一些人喜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互相认识,君子之交。
这就是积淀。
每一次的输出,都是一枚种子,种的多了,种子总会慢慢优良。
之前我的公司招人,因为文职,大多数求职者的简历上再兴趣爱好一栏都有:喜好读书这一项。
其中只有一位,在喜好读书后面,附上了一个链接,说是这几年读书心得,都在这个博客里,800多篇文章,粉丝只有不足100,我想着,我是不是能做这伯乐。
我自己也是创业者,这两年大多揣摩投资人的心思,其实投资人想的很简单:你说你牛逼,你起码给我产品啊;你说你努力,你起码给我看你的累积啊。
输出个5年,这便是你最好的产品。
可能有hr会来和我抬扛,说是看简历根本不会有时间看你这链接的。
实话,特别看不起你们这种不把别人心血当回事的姿态,hr不认认真真看简历,他妈的要你们何用?


3.
早起去跑步,傍晚去健身。
我也是从25岁过来的人,那时候父母时常和我念叨,要注意身体。
身体这玩意儿,不出事之前呢,你基本上不会在意他,出了事呢,又来不及了。
人是视觉动物,一个漂亮的身体,性价比非常高。
很多时候,不是你懒,你不上进,确实是身体不好,一动就累,早上起床跑跑步,人总会兴奋很多。
总听人说,年级往上走,记忆力越来越不好了,其实呢,不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你越来越难以兴奋了。


4.
多与人交流,多去了解不同人的生活和想法。
多交流不是为了那啥人际关系,而是为了碰撞,这种碰撞,能让你更了解自己、能让你情绪更加舒缓,能让你更有创新精神。
人自己去想,是基本上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我们大多数的自我反思,来自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个别人可以是艺术作品,可以是周遭朋友。
但最好是周遭朋友,为什么呢?
我有一个朋友,和他说话觉着这人真自恋,他总是说自己像岳飞,像历史上某某著名人物。
后来接触下来才明白,人呢,总是在不断照镜子,别人就是镜子,他生活比较枯燥,大多时间就是读历史故事,所以呢,镜子就都是些伟人。
等他什么时候克服了羞耻,愿意接触生活,愿意把生活里的人当做书一样读,那一天,可能他就明白,其实大家都一样。
能让情绪舒缓,来自于看到别人也这样,你会少了很多自责,比如做销售卖房子,看到自己卖不出去,肯定很急,但是知道别人也难卖,反而就能试着去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自责。
更有创新精神来自矛盾,人的心理有一个格式塔效应,就是我们总是要解决内心的矛盾,完成我们认为未完成的事件,长时间不和人接触,你内心会平静很多,矛盾也少了,但是你也没有创新的可能了,像一滩死水。创新这件事很像dna,本质就是两个不同dna的重组。这就是为什么,谈恋爱总是给人带来巨大改变,这是因为你的整个生活体系完成了一次重组。


5.
加入一个公益组织或者NGO。
这个目前国内还不完善,可能只有一二线城市有,但坚持5年,真的非常有用。
第一个帮助,是公益组织里的人,大家都很愿意分享,大家都愿意平等相处,这就使得你有机会得到很多你原有阶层得不到的东西。
比如我自己,在公益组织里遇到了很多只有在网上才能看到的人。
第二个帮助,是公益组织的理念,市场是利己的,因为是利己所以很难有什么令你动容而升华的东西,但是公益组织里很多,公益讲究付出,讲究你真的要爱你所做之事,内心会充实很多。
第三个帮助,是公益的回报,这些回报不是指感谢,不是指锦旗,而是你发现了你自身的价值。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发表于 2021-5-8 18: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25岁那年,我从京东离职,入职百度。
在百度认识了当时的架构师久哥(T9级别),因为他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短短三年的时间,我从一枚普通程序员成长为别人眼中的技术大咖。
当时因为业务需要,也承蒙久哥照顾,他跟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他问,“如果用5年的时间学习数据库,你能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我说,“应该可以吧”
他说,“你现在25,5年后也才30,30岁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为什么不去做呢?你看看周围有多少30岁的人还一事无成,而那个时候的你已经是数据库专家了。”
当时的我,刚刚进入别人梦寐以求的BAT,处于各种浮躁的时期,虽然每天也在学习,看起来也很努力,但是效果极其有限,今天想学大数据,明天想学云计算,后天又要研究机器学习,心境变化无常,不知道自己未来究竟该是什么样。
如果就这么下去,我也就是在百度熬资历,领工资,混吃等死了。
好在久哥的话点醒了我,不知道别人听了什么感受,我听了以后真如开窍了一般,知道该如何去规划自己的技术路线了。
专研某一个领域,用不了5年,我一定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想明白了就干!
从一本《高性能MySQL》开始,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攻克,每天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之外,就是各种mock数据,性能调优,阅读源码,撸官方文档等等。。
白天有时间在公司学,晚上回家接着搞,每天到凌晨两三点基本是常态,当时为了获得高性能的数据库,尽可能跟生产环境保持一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光在阿里云的投入就有一万多的费用。
为此,女朋友知道后还跟我生气了好久,觉得我si不si傻,竟然能在这个上面花1w多,对于当时的她来说简直不能接受,好在女朋友还算开明,气过之后,看在我那段时间确实努力的份上,而且钱也是花在学习上,也就在我承诺以后绝对注意之后,气才算消了。
付出总是有汇报的,在一年多的钻研之后,我就着手开始把当时项目的整个数据层重构了(这也是最初久哥对我的期待),又经过半年多夜以继日的拼搏之后,整个系统在不增加任何资源的基础之上,负载降低了40%左右,效果极其显著。
这此重构完成以后,我在部门内的影响力开始建立了起来,后来又被借调到兄弟部门,帮助他们做性能优化,系统设计,而且还在百度内部做技术分享,扩大自己在公司内的影响等等。
伴随而来的,就是我个人的收益了,除了技术上的成长,就是收入上的了,工资、年终奖每年递增,最重要的是在百度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从T4,连胜三级,离职时已经是T7的level了。这也算是我职业生涯中创造的奇迹了。
因为在百度T7的级别,在打算回西安之后,几乎没怎么费力就拿到了华为的offer,而且待遇比在北京有增无减,算是平稳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过渡了。
说到底我是幸运的,在职业生涯刚开始,就遇到正确的人,学会了正确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每学习一门新的技术,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我都能得心应手。
从入职百度到现在已经有6年有余了,若说对我最大的收益,一个是金钱上的,因为技术的快速成长,让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成功在大城市立足了,有了自己的房子,开着不错的车子;另一个就是让我更加自信了,作为一个普通二本院校毕业的程序员,刚毕业的时候,我是不自信的,干什么、说什么都是畏畏缩缩的,现在不一样了,不管是做什么,不管是我会还是不会,我都能从容应对了。
总结一句话: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做精深练习,不断犯错,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这种努力给你带来的收获绝对超出你的想象。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发表于 2021-5-8 18: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很久,得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
十分钟阅读时间,希望能终结很多人年轻时不知道干啥的迷茫。
01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周边有不少同学和朋友,都曾经有过要干点啥的宏伟愿景,制定过很多计划,也做过不少尝试。
其中有一个同学,当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大学虚度,曾经花了好几晚的时间,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极!其!牛!逼!的计划表。
在这份工整详细的表格里,不仅有每天应该学习多少小时,看哪些方面的书,还有周末应该做什么样的锻炼,用多少时间搞兼职,甚至连休息的时候怎么放松,打多久的牌玩多久的游戏都做了精确安排。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更为了防止自己做不到时把这个计划表撕了。
他用了整整一卷的透明胶带,把这张表牢牢地贴在了床铺边的写字台上。
他粘了很多层,贴得非常牢靠,以至于毕业的时候,我们用刀子又划又戳地折腾了一个多小时,都没弄干净。
这张计划表最终没能给他的大学带来任何改变。因为上面的计划他只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但在其后好几年的大学时光里,一旦谈起他,大家都会调侃一下这张计划表。
那张「撕不掉」的计划表,成了他大学颓废生活最为讽刺的见证。
这件事曾给我很大触动,它让我知道:在年轻的时候,即使你知道再多「今后可能受益终身的事」,即使你下了再大的决心,即使你做了再周密的计划。
你还是可能一事无成。
在你们看到我的这篇回答之前,关于 25 岁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的话题,从人人到豆瓣再到知乎,甚至百度一下,都有无数回答。
比如,年轻的时候要看书啊,要理财啊,要健身啊。
都挺有道理,但也都做不到。
你也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章。
那么,现在请认真问一下自己:你收藏了多少这样的文章,觉得以后一定有用?而其中,又有几件事是真正坚持做下来的?
道理你都懂,要干什么事儿也都知道,为什么你做不到?
有谁认真想过吗。
我想过。
在大学毕业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我每天下班就把自己关在一个狭小、逼仄的出租屋里,反反复复地去梳理总结过去十多年里我曾走过的弯路、歧路、回头路。
极其残忍地去剖析我内心所有的懦弱、迷茫与困惑。
对这个问题也曾经思考过很久,直到突然有一天恍然大悟。
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把自己眼前的事或即将要做的事,和今后的收益联系起来。
毕竟,隔山的金子不如铜。
我又不靠写作吃饭,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一个月就那么点钱,理财有什么用呢?
已经长那样了,健身有什么用呢?
我又不想出国、不考外交部、不去外企,你让我努力打卡学英语不是搞笑吗?
……
而我之所以会在毕业后才开始去「认真思考和总结自己的人生」,也是因为我在工作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人往往就是这样,事到临头才会想到要抱佛脚。
我们其实都是很短视的动物,延迟满足是很难的。就像广告里说的:我要的,现在就要。
想不通这个问题,即使是巴菲特站在你面前,手把手地给你写下年轻时应该做的 99 件事,你仍然会在蹉跎与怀疑中,没有一件能坚持干下去。
除非,他能确定地告诉你,做完这 99 件事,你就能去接他的班;最好,为了坚定你的信念,他再跟你签个保证协议。

02
我在想通上面这个问题后,又更深入地想了一层:我们之所以看不透未来的收益,是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和未来的目标之间,隔着一重不可逾越的障碍。
时间
谁也不具有透视未来的超能,谁也不能百分百保证你现在做的事,一定能对未来产生积极作用(有名师指点和贵人相助者不在此列)。
说白了,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一个投入——时间——产出的问题。
你要做事,就要投入,但因为存在「时间」这一重大变量,却无法精确衡量产出。
权衡之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做事,或者尝试一段时间后就松懈下来。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发表于 2021-5-8 16: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正好30岁,从反面回答一下吧,后悔自己25岁时没人告诉我的。
1、25岁时,没人跟我说,知识或者技能这种东西,学到了就跟你一辈子,不管工作或时空跨度多大,新知和技能都能排上用场
2、25岁时,有人跟我说,习惯很重要,但没人跟我说重要到深度影响自己生活、人生选择和生命质量的程度。因为几乎大多数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中,比如健身、跑步、阅读、表达、写作、沟通、学习等等,所有影响我们生活工作结果的全是这些习惯。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养成我们。
3、25岁时,没人跟我说,围剿式学习,就是吸星大法,通过观察对方的沟通、演讲、写作方式,从而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他们身上最优秀的思维习惯。
4、25岁时,没人跟我说,真诚和诚信有多么重要,真诚是领导力的真谛,诚信是商业的真谛,每个人的年薪、领导能力、商业成就全部都可以从这两个词汇里诠释。
5、25岁时,没人跟我说,父母正在逼近死亡。年轻人可能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幸福生活,但父母的年纪,他们年龄越大,越要去面临离开这一主题,他们担心被世界抛弃,担心自己在儿女生活中扮演不了什么重要价值,特别渴望回馈、关注和尊重,不管多忙,能多打一个电话就多打一个电话,能多在一起吃顿饭,就多在一起吃顿饭,能满足他们想要的,不管大小,尽量去满足。
6、25岁时,没人跟我说,睡眠其实真正决定了生命的效率。因为睡眠决定着第二天的心情、状态、专注度等,而心情、状态、专注度直接影响结果,我们的现在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这些结果构成的。所以睡个好觉可能是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最大的捷径。
7、25岁时,没人跟我说,保持自我,并不断变得更好,其实在一段感情里,远比委曲求全,一味地宠溺对方,更重要。保持自我可以测试出和对方是否合拍,不断变得更好,可以让感情更深刻而持久。千万不要因为孤独、无助、父母逼迫、个人面子、焦虑等原因仓促地选择一个人。这个人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对自己施加着无以复加地影响,所以谨慎点,即便单身都比错误好很多。
8、25岁时,没人跟我说,利用所有的感官去体验周遭的世界是那么重要,刻意发现生活的美,发现细微处的不同,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小惊喜。

>>>>>>>>>>>>
谢谢各位的赞,再补充几条
除了真诚,诚信之外,如果想更有作为,还要有更多的善念、利他心、成全心,本质上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所以利他心、善念等才会帮助你构建一个价值网络,让更多人从你这里都能持续取得利益,你也自然能有所收获,从商业模式的定义来讲,即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这一点也是成立的,本质上创业的从0到1,从1到1000再到无穷大,就是构建出一个人得利到一群人共同得利的价值网,能席卷整个产业的价值网就会成就一个产业的垄断龙头。
除了好习惯爱学习之外,还要懂得资本的力量,拿更多钱去改善自身的认知环境、生存环境,让自己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高认知的生存环境中,会重新塑造你,能去华为阿里就去华为阿里,能去北上广深就去北上广深(东京柏林巴黎纽约伦敦更好),一定要在人类或者行业之巅寻找机会,才更有可能通过时间的积累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
我一直以为,30岁这篇写得更好,
30岁做什么,可在5年后受益匪浅?公众号“迎春巷18号院”,主要是个人精进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发表于 2021-5-8 13: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25 岁了,想必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真相:优秀的人和平庸的人有着很重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抵抗「奶嘴战略」,换句话说就是学会拥有「自己的」观点。
那么,什么是「深度思考」?什么又是「奶嘴战略」?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在互联网和手机这么发达的今天,我们深度思考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可能已经被一些手机游戏,还有一些微博信息给填满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在退化。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文章很惊悚,叫做《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毁掉的》。
那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事,在 1995 年,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会议,这个会议上集合了来自全球 500 多位政治、经济精英,还有像撒切尔夫人、老布什这样的大精英。
这些精英在一块讨论的是「如何应对全球化」,他们都觉得:如果全球化发展下去的话,一定会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全球的财富最终会集中在 20% 的人手里。
可是那 80% 的人就成了边缘人,他们如果很不满,想抗争,跟这 20% 的人有矛盾怎么办?
其中有一个人就想出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做「给那 80% 的人塞上一个奶嘴」。
这些奶嘴是什么呢?比如发泄型产业,多发展赌博、色情,还有游戏,让这 80% 的人多参与这些发泄型产业,把多余的精力给发泄出来。
还有一个奶嘴叫发展满足性产业,比如看一些明星的花边、家长里短,让这 80% 的人沉溺在这些享乐跟安逸当中,沉溺在这些满足性的产业当中,从而失去上进心,也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话。他们慢慢的就安于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娱乐信息当中。慢慢就失去热情了,不会再抗争,也不会再思考,他们会期待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媒体替他们作出判断等等。
这个战略,就是著名的奶嘴战略。
那篇文章说:如今看来这个战略成功了吗?挺成功的,因为很多人都已经不会深度思考了。
深度思考能力非常重要,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观点的时候,你才跟这个世界产生了联系,这是我最近听到的一句很棒的话:你走向世界的捷径,就是拥有自己的观点。
可是扪心自问,大家是有观点、看法的人吗?这些观点跟看法有足够深刻足够理性吗?未必。
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属于那 80% 的人,还是 20% 的人?80% 的人就属于已经失去了深度思考能力,沉溺在娱乐信息当中的人。
思考能力低下的几个特征:
第一,特别爱听故事和看故事。
自媒体写作,也就是大家平时看的公号,他们最喜欢编故事,因为他们知道越不爱动脑的人越爱看故事,越容易被忽悠,所以拼命吸引那样的粉丝,天天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编故事。
看故事跟听故事,是人童年就养起的习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是听故事、看故事,但是我们不能只看故事和只听故事,我们不能被故事塞满。
也就是说,当看到一些需要我们动脑思考的内容,能不能静下心去思考,这个很重要。而不是一看到有点难度的内容,马上翻过去,立马去看一些故事,来填满自己每天的空虚。
你现在还能读那种有深度的文章吗?还是每天都沉浸在别人编的故事里?
如果你沉浸在别人编的故事里,很有可能就是那 80% 的人,也就是思考能力已经被毁掉的人。
这是思考能力低下的第一个特征,叫做只听故事、看故事,
第二个特征,情绪化。
这部分人用情绪代替自己的思考,凡事第一个动的是情绪,而不是脑子。情绪一上来,他什么都干得出来,什么都说得出来,这部分人是最容易被别人忽悠。
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都会刻意的去煽动读者情绪,一个情绪化的人是最容易被别人煽动,只要那篇文章里面有能够煽动他的点,比如民族情感、爱国情绪等等,一煽动他就上当。
所以思考能力低下的人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用情绪代替思考,特别容易被煽动。
思考能力低下的第三个特征,很容易动情感,情感跟逻辑分不清楚。
比如这句话「妈妈一定是为我们好的,所以妈妈说的都是对的,所以要听妈妈的。」
这句话就是严重的把情感跟逻辑混为一谈,「妈妈是为我好的,是爱我的,我特别感动」,这是情感。但是「妈妈因为爱我,所以说的都是对的,做的都没有错,我都要去听」,这是逻辑。
我们不能把情感跟逻辑混为一谈,有时候两个人一争论,我就听得特别着急,其中一个人就说:「我才不愿意跟你说这些,我说这些都是为了你好。」
「你为了我好」跟「我要听你的」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一个讲的是情感,一个是逻辑,不是一回事儿,你对我好也有可能讲的是错的,也有可能做法对我是有伤害的,虽然你心里面是为我好,对我有感情。
这是思考能力低下的人的第三个特征,叫做很喜欢把情感跟逻辑混为一谈。
再往下,第四个特征,特别喜欢说经验,自己经历过的,「我过去......我自己......」最喜欢拿自己说的这部分人,也是思考能力比较低下的一个表现。
举个例子,你发条微博说「天下的婆婆跟媳妇都很难相处」,底下有个人就反驳你说的不对,说自己跟婆婆相处就特别好。
今天看到一个 XX 人可能做了一点不太好的事情,明天就下结论:「所有 XX 人都不好。」
这就叫做用自己的个案来代替全部,以偏概全,凡事从自己经验出发,所以很容易就成为我刚刚说的那种人,别人一说个什么,他就说我不是,这就是典型的思考能力比较低下的表现。
再往下,第五个特征,很喜欢把假设当结果。
有一部分人说话是这样的:「我们中国现在经济已经开始衰退,所以我们现在都不要工作了,我们应该马上去创业。」
刚刚讲这段话是随便瞎说的,但是大家看到没有,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就是给你一个假设前提,中国已经衰退了,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
他后面说的再有道理,你要不要听?你要先看看他的假设正不正确,很多人把假设当结果「中国已经这样了,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
很多人喜欢把假设当结果,从假设出发就开始去推论其他事情,而这个假设本身都不一定被证明过。所以思考能力低下的一个表现,就是把假设当结果,
再往下,思考能力低价的第六个特征,用现象代替原因。
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工厂做得很不好,产量不高,销量也不好,原因是什么?
你就找了一个原因,因为工作人员缺乏干劲,不积极。想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天天鼓励工作人员,天天让他们喊口号,给他们打鸡血,给他们发奖金。各种措施下去之后。你发现并没有改变,即便你的工人看上去很有激情,
为什么呢?因为你找到的这个并不是原因,只是个现象。可能这个工厂之所以做的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销量不好,工人积极性不高,所以工人积极性不高并不是根本原因,只是个现象而已,根本原因有别的。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把现象当成原因去解决,就导致我们的思路出了错误,很容易看到的一个表面现象。
第七个特点,把概率当必然。
比如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一定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一定娶不上媳妇,娶不上媳妇一定过得不好。
这些都叫做把概率当必然,把可能性当成必然性,这也是思考能力低下的表现。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思考能力比较低下的表现,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深度思考是很稀罕的,肤浅思考是很常见的,思考能力在退化。
如果找特征的话,可以找出一堆特征相反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培养一个人深度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在分享具体方法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过程,那就是我们的思考能力、观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很有想法、很有观点,很能思考?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观点形成,需要经历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在知识也缺乏,信息也缺乏,能力也不够的时候,我们对一个事情,首先有的是直觉。
比如我直觉觉得这个事是对的,我直觉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可是让他讲为什么,他也不知道。
所以我们观点形成的第一个步骤,是直觉,直觉很容易带来一个东西,叫偏见。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发表于 2021-5-8 12: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在创业过程中从绝境中独自爬出来的人,我想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人一生最重要的命题,永远都是全面认识自己。
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我们看似不停在转换角色,实则一直处在单一维度的生存环境中。
而创业,则是首次将自我彻底暴露出来,去迎接接踵而至来自方方面面的问题的拷问。
重压之下,过往的认知被敲碎,全新的自我悄然生长出来。
所以,一次彻底的创业经历,兴许会让你受益终身。
精选高品质二手iPhone,上爱锋贝A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