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4-27 15: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看待 2019 年 9 月 10 日 Apple 特别活动的邀请函?透露了哪些信息?
因为不符合苹果对消费市场目标人群的定位。
苹果5s电池还没有3块钱士力架大,哪来的大能量?
简单来说,你以为苹果手机是卖给你的?
想多了。
12年前就已经有人泼过冷水了:
……iPhone立刻被博客写手们奉为“耶稣手机” 。但是苹果公司的竞争对手强调,
售价500美元很难成功。“这是世界上最贵的手机,”微软公司的史蒂夫 ·鲍尔默
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的采访时这样说道。“但它确实对商
务人士没有吸引力,因为没有键盘。”微软又一次低估了乔布斯的产品。至2010
年底,苹果公司已售出9000万部iPhone,其利润占全球手机市场利润总额的一
半以上。
“史蒂夫了解人的欲望。” 艾伦 ·凯说道。 凯是施乐PARC的先驱,他在40
年前就设想过推出一台Dynabook平板电脑。 凯善于作出预言性的评价,于是乔
布斯询问他对于iPhone的看法。 “把屏幕做成5英寸宽,8英寸长,世界就是你的
了。”凯说。而他当时并不知道,iPhone的设计源自平板电脑的想法, 并将用于
平板电脑上,而苹果的平板电脑实现了并且实际上超越了凯所设想的Dynabook……——《Steve Jobs by Walter Isaacson》
苹果手机出货量已经渐渐被华为赶超,但是利润一直是全球第一。
虽然你看到似乎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在使用苹果手机,但苹果的核心用户并不在于追求大电池长续航、追求游戏性能、一天重度使用的用户群体。
每个手机厂商都会用主打产品打造、维护人设:如华为p系列属于商务轻旗舰,mate系列属于高端旗舰;小米虽然9年前提出“为发烧而生”,但显然现在的小米正在逐渐追求转型;OPPO、vivo曾经主打年轻女性市场,但是近几年的旗舰机型开始转型高端、游戏(iqoo);三星一直对标苹果的目标人群,曾经一度和苹果分庭抗礼,但是note7之后渐渐失去人心。
所以你不难看出:华为为了追求高端,在处理器、屏幕、拍照上都曾发力,目的就是挤进高端市场(具体可以看我的一篇文章:《三十而立,爵士人生》,介绍华为高端旗舰mate发展史);三星仅用一块屏幕就可以吊打众生,收获死忠粉;小米在推出高端旗舰机之前,一直追求性价比,用硬件的堆砌、miui来赚足青年人、学生党的目光……
同理,苹果也有自己的目标人群,或者说是核心用户,只要他们满意了,苹果手机的口碑就保住了。
我们可以通过对苹果手机的内外分析,反推苹果到底是在为谁打造手机。
苹果手机从一代发展至今,一直保持了以下特点、特点、特点(我没说优点!):
1.小屏幕:
这里不得不对小屏做一个界定:这是一个历史概念,即需要结合不同时期、不同产品去谈大小。评论区有说5.8寸iPhoneX是大屏的,你说啥就是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比较同一时期安卓阵营很少有厂商在旗舰机型中保留6寸以下屏幕旗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苹果手机小”。
当然杠精可能会说安卓也有小屏旗舰。这个其实动脑子想一想也知道其中的逻辑关系:一对多。安卓还不能发一个小屏旗舰?
问题在于,即使安卓有小屏旗舰,也不能说是安卓机型的代表性特点。
这个简单的逻辑关系相信大家能理解。
iPhone4以大屏强烈冲击了国人对于手机屏幕的想象,虽然只有3.5寸屏幕,但已经远远超过功能机的屏幕大小。
2013年9月第一批5s与2017年4月晚期SE
不过这个优势并没有保持,因为自从2013年开始,iPhone的屏幕大小就逐渐落后安卓阵营,直到iPhone11pro,屏幕依然比安卓同时期旗舰小(我说11pro,没说11proMax )
单手握持(plus\max系列是苹果的不同产品线,他们很大。但是苹果一直都坚持发布小屏无后缀系列,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
再说明一点:大小是相对的,相对的,相对的。
它的屏幕,是市场竞品中相对较小的,比如5.8寸,从17年的X一直延续到XS,11pro 。
它固然有大屏系列:plus ,Max 等,但它一直坚持出5.8寸系列,在x之前,即使时iPhone 8,也只有4.7寸。这一现象其他厂商并不多见,各家旗舰往往都是6.3以上的大屏。
固然,plus,Max 销量很好,但是苹果始终坚持发布名称无后缀的机型,我们要尝试解释这一点。
2.小电池:
这几年国内手机厂商电池容量上了好几个台阶,从2016年3000mah,到2017年3600毫安时标配,再到2018年纷纷冲上4000大关(华为第一代mate电池容量就达到了4000毫安时),反观iPhone,电池容量一直在3000附近徘徊,直到iPhone11proMax,才来到了3900毫安时,稍后会解释为什么最新一代iPhone会增大电量。
电池没有晨光5号笔的一半厚,大概两个王子饼干厚度
3.重体验:
色.
iPhone6之前的iPhone拿在手里就像一个精致的工艺品
6s第一次推出玫瑰金,也用在了SE上,成为了5s与SE最大的外观区别之一
iPhonex系列发布后,金属中框加上玻璃背板,在息屏状态下依然能感受到设计的紧致感,这是重视外观(刘海屏很丑,我不准备洗,但是可以说:苹果丑的很高级);
其次iPhone的屏幕素质一直属于业内顶级,毕竟获得了三星的技术加持,虽然说没有2k屏,90hz刷新率的屏幕,但是由于在硬件上没有妥协,加上精心设计的过渡动画,可以说观感不错——给人留下较好的初印象。我记得几年前我在家和几个哥哥一起打王者,当时表哥拿的vivo旗舰x9plus,屏幕超大,第一眼看上去很惊艳,但是把iPhone6plus放在一起,虽然屏幕比vivo小一圈,可是感觉vivo的画面像是糊上了一层透明胶布,这种感受之直观,是当时还没有玩机的我也是直接被震撼的。
声.
苹果不是第一个使用双扬声器的手机厂商,可以说,iPhone内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体验加持,大多不是原创。可是苹果往往能把他们发挥到极致。国内许多旗舰虽然能做到外观华丽(2018年后,国内无刘海全面屏旗舰的外观设计已经可以说审美到位了)但是无论是铃声还是音乐外放,即使是木耳,只要把iPhone和安卓机放在一起,也能听出差别。安卓厂商的手机似乎总是“差那么点意思”:立体声就是一齐响、大音量就是破喉嗓。最鲜明的对比就是苹果招牌来电铃声和小米招牌来电铃声对比,二者对于音乐的调教是很不同的。iPhone的立体感不是来自于空间,而是来自于内部,能听出层次感。
其实这一点争议很大,因为苹果毕竟开发过iPod、iTunes,在音乐领域深耕已久。但是它愿意将自己在音质上的技术积累放到手机上,这一点很难得。
触.
振动作为一个卖点,我能追溯到的便是魅族16th的发布。当时mengine作为这部手机卖点大大的写在了海报上。其实在此之前,关于手机的振动,一直是iPhone用户的私密体验,没有用过iPhone的人群很难体会到振动的快乐(我怀疑我在开车,但我也没有证据),或者说:很少有用户会单独把振动作为选购手机的要求。我问过很多用iPhone的同学朋友为什么不考虑国内旗舰,毕竟堆料足,价格实惠。他们往往犹豫后和我说:体验不好。
什么是体验?仅仅是看吗?
手机最重要的是屏幕,但是手机不是“眼机”,总归要落在手里,你在看手机的每一刻,都在摸着它,你没有摸手机的时候,它会用声音与振动提示你它的存在。
这些时刻加在一起,才是体验。
国内厂商第一个提手感的,我只记得一加刘作虎对于自己发布手机的评价:“手感真tm爽”。也正是一加、刘作虎,我才知道什么是“腰线”,才去关注工业设计。
当然,最近的一加手机质量略重,其实体验牺牲很大。
现在基本上玩机者即使是入门级别的也会问:“这款手机的线性马达是x轴还是z轴的?”、“马达体积有多大?”
但是iPhone早在5年前,或者说早在对手机的定义上,就已经超越了对手好多年。
在大厂紧密跟进光面玻璃的时候,苹果又推出磨砂玻璃(这里要大赞一加7pro,比iPhone11pro早半年在旗舰机中第一次使用磨砂玻璃,理念超前)。
曾经光面玻璃那光滑的手感,强烈的反射会生出科技的高级感,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努比亚x,这款手机以海蓝色光面玻璃作为材质,渲染图超级好看,但是拿到手后第一感觉就是:好像塑料。
超级亮,亮的毫无底蕴,超级浮夸。
声色触,一个用户对于手机的全部操作体验,苹果可以说做到了完美的整合。如果单独拎出来某一点,苹果可能都不如某一家厂商,但是论视觉、听觉、触觉综合体验,我只能说iPhone完胜。
说完以上三个iPhone保留至今的特点。我们可以谈谈保留这些特点的目的与意义了。
小屏:
最直观的体验就是便捷。现在的手机真的不比当年的大哥大小了。目前一加7pro的重量相当于两台iPhonese的重量,体积上则是大了整整两圈。
想象两个个场景就能理解手机体积与重量对于生活的影响了:
1.坐着的时候把手机塞回裤子口袋
2.走在路上手机响了,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或者看消息
我的联想z5progt因为太长太重太滑,几乎总在我坐下来吃饭偶尔抖腿时滑落,玻璃后壳摔裂。为了保留凯夫拉纹理之美,我换了两次壳(怪不得老话说:男抖穷呢……)
第二个场景对于学生党并不常见,但对于上班族还是蛮多见的,经常在公交车上一手抓着栏杆一手打电话。往往要持续5—10分钟。
这个过程手机重量每增加1g,都会极大影响你的肌肉耐受度。
苹果手机不是最轻薄的,但是比较小。虽然iPhonex5.8寸却有186g,但是体积足够小,可以单手握持。
单手握持,你知道这有多重要吗?
你敢在公交车上一手抓栏杆,一手在“耗资一亿”打造的一加7pro屏幕上单手打字回复消息吗?
一加7pro有一个设计缺陷——头重脚轻。单手握持手机下端,还要腾出手指打字,其实是高危行为,如果有人碰一下手机顶部,你恰好正在打字——“啪”,这款美丽的曲面屏2k手机必有裂纹(200g+1.5米,根据自由落体公式,想一想)。
如果考虑到手大手小,iPhone也推出了plus、Max。但依然要比其他手机小一圈。苹果做不大吗?
嗯?
iPad pro 12.9?
小电池:
经常看到微博和社区里一些id说苹果电池劝退,他要打3、4个小时的游戏、刷半天的微博不够用。but苹果根本不是给你们打造的啊。
你说说起步价5000的手机,稍微高一点的配置就到7、8000元,这是面对全体中学生大学生的么?
即使有关税拉高了价格,世界其他地区也不见得中学生人手iPhone吧?
我在复旦读书,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歪果仁留学生,年龄在20岁—30岁左右。韩国留学生三星用的是真的多,日本留学生见过几位用苹果(索尼夏普没注意到);但是非亚洲地区的黑白人留学生,见到的还真不多……
社团招新的时候有外国同学前来关注,我让他们扫码关注。他们有的人没带手机(对,出门不带手机),有的手机掏出来……抱歉我认不出来是什么手机,但给你绝对不想用。
我不能说苹果就代表着高端消费者,这有失政治正确,也不符合核心价值观。
但是说一句扎心的话:你不买,苹果也不care.
这里插一句:我们学校里女生用iPhone真的多。但可以从机型中对应年级,有按键的基本上都大三大四了……这说明她们并不频繁换机,虽然买一部苹果手机很贵,但是会用好久,这是一种消费选择。
但是再去设想一类人群:
他们在意隐私、注重体面、月薪5000以上、中青年、每天行程安排较满、上班不能长时间摸鱼、以Mac或iPad为生产工具等等。
你会发现,上述三个特点,有两个成了优点,另一个也成为了难以察觉的缺点。
iPhone电量小,但还不至于每天出门电量就剩50%了,算上通勤时间在地铁上来回两小时刷微博追剧,白天基本上手机放在一边看着电脑,下午手机跌破50%就在办公室里充电。晚上下班回到家忙完家务睡前玩会手机。
iPhone的电量可以说没有那么 捉襟见肘。
只有当这些人要出差或者休假旅游时,才会发现卧槽电量太小了吧,完全不够用啊!
但这样的日子一年又有几天呢?
何况很多白领都是“双机制”,一部自用一部办公或备用。有些单位还会给员工发手机发手机卡。
买台iPhone怎么了?
贵么?不贵呀,月收入都5000+了,还有年终奖、奖金、红利,手头还少一万元?
同志,不要觉得,月薪5000+,买台手机不就全没了吗还怎么吃饭,生活不是你想象的亚子。
苹果在保留小屏+重体验的同时,必然带来小电池。
iPhone电池确实小,但还不至于小到让人绝对不买,iPhone11那么丑,结果不还是发售抢到爆么?
至于快充,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三星note7带来的影响。
假如iPhone爆炸了,你觉得库克会不会收回中国市场的手机?
我觉得和三星一样不会。
所以三星高端在中国凉凉,即使苹果不在中国凉凉,但是损失也将是巨大的。
稳!
就是库克的指导思想。
既然是祖传慢充,至于为什么不上大电池,道理很简单
大电池+慢充=急skr人,影响体验
说完这么多,其实有一个疑问呼之欲出:
以上特点似乎在iPhone11上不太明显,或者说不太符合。这个问题我想放在下一篇回答中去谈2018年iPhone中国市场滑铁卢对iPhone11的设计影响。
如何评价 2019 年 9 月发布的六种配色 iPhone 11?配置和性能如何?如果觉得写的有出彩的地方,点赞感谢,私信提出批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