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5 08: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单纯的探讨道德或者法律在这个问题下面显得很幼稚。
消费者会故意去损坏iPhone,其根本原因在于,Apple自己把一件对消费者来说本来“没有必要”(指故意扩大手机的损坏范围)的事情,变成了“很有必要”的事情。
我记得大概在2019年之前,你可以以任何理由,甚至不需要理由,拿着一台附带AC+的iPhone去Apple Store要求换一台新的,现场换机,基本上不会遇到需要返厂检测的情况。那时候的Genius还会主动建议我帮你标记成进液来处理这个case。我的iPhone 7, iPhone 7 Plus和iPhone X都这么处理过。毕竟我购买AC+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当手机在生命周期中出现无法容忍的外观磨损时更换一台全新的机器继续服役,这也是我第一次购买AC+的时候Specialist向我推荐AC+的理由。
结果是你换到了一台新手机,Apple也拿回了一台基本没有损坏的手机,所有的功能组件都完全正常,可以回收用于翻新机继续投入到售后环节中流通。这样对于Apple来讲其实是成本很低廉的。
但是从2019年我也不知道具体哪个时候开始,AC+变成了“尽可能的维修”,只有在无法修复的时候才会给你换新机。并且要求返厂检测的概率明显的升高了很多,我和我朋友的iPhone X在第二次更换的时候都被要求返厂检测。
其实背景大家应该也能猜到,大量的黄牛通过回收带有AC+的设备,更换其中的重要零部件,然后走AC+换机赚取高额利润。
然后问题就变得有趣了。
如果你的手机因为意外摔了一下导致后盖玻璃碎裂,那么你有两个选择。
1、老老实实拿到Apple Store,支付628元,让Apple拿走你的手机(至少14天),进行一些维修,然后你拿到了一台(至少)屏幕是旧的手机。
2、把iPhone摔得更狠一点,确保前后玻璃都摔碎了,拿到Apple Store,支付628元,一定概率当场拿到一台外观全新的机器,或者等待至少14天的返厂维修之后拿到一台外观是全新的机器。
同样支付628元,第2种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讲明显利益更多,但是对于Apple来说损失更大。
Apple通过这样的规则,把自己放到了和消费者(而非黄牛)对立的局面。
诚然,没有买AC+的人可以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别人没有诚信。但是站在AC+用户的角度,同样支付628元,凭什么我造成的损失更小,却要受到更差的待遇?
Apple其实有更多的方式来解决灰产的问题,比如硬件的技术升级让终端能够更轻易的辨别私自拆修的情况,比如对Apple ID的分析鉴别正常用户和灰产(注册时长,设备数量,设备使用频率,账号在不同设备间迁移的频率等等),甚至更多其他的方法。
但是Apple并没有,而是选在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粗暴的收紧售后服务政策。
再怎么收紧,你也勒不死内部那些出售超期AC+的、伪造检测结果的蛀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