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4-28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杜宁克鲁格效应
简单来讲,杜宁克鲁效应的意思就是——越差越NB,越强越谦虚。
能力差的人,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认同感。第一是吹NB,张口就是我有个朋友特厉害。第二就是贬低别人,并从这个行为中获得成就感。
大学做兼职的时候,基本上每次都能从老员工那听见两句——“还是大学生呢,这都不会?”
我就纳闷了,难道大学生就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吗?在他们的眼里,大学生就是读书读傻的典型,脑子不灵光,干活也没力气,十几年的书算是白读了。
2. 仰巴脚效应
仰巴脚就是指不小心摔了个四脚朝天,又叫出丑效应。它指出。人们很难对那些完美无缺的人产生感情,反而会更喜欢一些有小缺点的人,因为这样显得真实。
关于这方面的代表,大家可以参考下“相声皇后”于谦、于大爷抽烟、喝酒、烫头样样不拉,但大家并不在乎。反观某些凹完美人设的小鲜肉,被偷拍到抽根烟都要出来向全网道歉,这待遇着实是天差地别。
3.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指——虽然病人并没有受到有效治疗,但由于他们相信这个过程是有效的,最后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相关的解释为,虽然没有服用真正的药物,但他相信自己马上就会好转,激发了生理上的应激机制,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从而真的起到治疗效果。
安慰剂效应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心理,甚至连生理都会发生改变。数据表明,它能使70%的肠胃患者得到治愈,对于其他病痛也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给答主点赞了吧,虽然没啥实际的作用,但我能通过它感受到大家的认可,自然就会更加坚挺啦。
4. 阿伦森效应
奖励不一定就是正向的。奖励的不断增加的确可以提升态度的积极性,但奖励的减少却会导致人的消极。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给一个朋友奖励的时候:
①递减方案:第一天5块钱,第二天4块钱,第三天3块钱……
②递增方案:第一天1块钱,第二天2块钱,第三天3块钱……
方案1、伴随着奖励的减少,小朋友的态度会逐渐消极。
而方案2、伴随着奖励的增加,小孩的态度会逐渐积极。
因此,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是男女关系之间的进退。切记不要一开始就倾尽全力。 这样只会拉高对方的期待,使她后续的态度越来越消极。
当一个人接触了足够多的心理学知识后,就会慢慢发现自己看人变得超准。
比如我现在,朋友有暗恋的对象,都会先让我看看人咋样。其实通过微表情、微动作还有性格,基本上就可以大体判断一个人了。
强烈建议大家都去多接触一下,心理学其实也可以很有趣,学会了可以避免很多人渣,也会更加了解人情世故。
之前我呆在图书馆的时候,偶然翻到一本有关心理分析的书,名字叫《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觉得非常有趣,里面没有任何专业术语,全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大众化的场景,但分析却非常精准。
后来一查,原来是日本最畅销的心理图书之一,我把它放到我的公众号:杨观道,如果你也对这本书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下公众号,回复:心理,就可以领取了,这本书真的超级有趣。
5、责任分散效应
即常说的“法不责众”,只不过这个效应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心理,而非现象。
如果一项工作,明确要求某个人单独完成,那这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很强,反馈也会十分迅速。但如果是要求群体共同完成,那每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很弱,反而进度会被拖慢。
所以你下次想要别人帮忙的时候,需要直接把他指出来。
比如你想借钢笔用一下,就不要冲着同时喊“大家有人用钢笔吗?能借我用一下吗?”这样大概率不会有人理你。
你可以直接找一个人借,就算他没有,也很可能会告诉你谁有,你再去找那个人借就好了。
6、古烈治效应
心理学家把雄性的见异思迁倾向称为“古烈治效应”,后来它就成了男人普遍花心、喜新厌旧的著名心理学效应了。
这个效应来自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古烈治是一位西方国家总统,一日他同夫人参观鸡舍,夫人问农场主:公鸡一天尽多少次“丈夫”的责任?答:一天十几次。
夫人以此而暗示总统,总统却问:公鸡每次都对同一只母鸡尽责吗?农场主答:每一次都会更换伴侣。总统说:请把结论转告夫人。 所以你下次再看漂亮小姐姐被抓个现行的时候,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你女朋友,这是正常的心理学现象。
每天一个分手小技巧,非常的好用。
7、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两个人的爱情受到外在阻力的时候,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关系也会因此更加牢固。
人都向往自由,讨厌受到限制。因此当我们自由恋爱遭受到命令式的干涉时。就会激发强烈的逆反心理。受到的打击越大,恋人之间的合力就更强,关系只会越加亲密。
但这种合力更多的是一种逆反心理,而不是爱情。所以当父母不进行干涉的时候,情侣之间就会不断发现新的矛盾,如果双方不达成妥协,这段感情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事实上,很多情侣走到一起的原因都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是真心相爱,因为你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人。
所以对于恋爱中的两个人来讲,脾气相投真的非常重要。我这里有一套专业的MBTI的恋爱性格测试题,里面提到了很多场景,能够准确全面的帮助大家分析自己的性格,并为你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给出建议。我测试了一下,还挺准的。
如果你也想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另一半,也可以去测试一下。微信关注我的公众号:杨观道,回复:性格,就能直接测试了。
目前还是免费的,有需要的话尽快去哈,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收费了。
8、损失厌恶效应
指面对等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令人难以接受。实验表明,损失的效用是收益的2.5倍。
实验一:在100%获得3000美元和80%获得4000美元中,几乎人人都会选择前者。
实验二:向上抛一枚硬币,落地正面获得150美元,反面损失100美元。我们都知道概率相同,长期下注的话,肯定时稳赚不赔的,但是大多数人依然还是拒绝了这个赌局。 人的天性就是厌恶损失,很多商家也会根据这点制定销售策略。
比如商场会定期进行全场7折、买一送一之类的促销活动,让你觉得不买就是吃亏。实际上,他们的商品可能永远都是7折。
9、峰终效应
指在我们去体验一件事的过程中,只要有一段体验的高潮或结局是愉悦的,那大家会感觉整个体验都是愉悦的。
人的记忆是非常脆弱的,人往往只能记住最极端的那一刻。至于过程如何,遇到过什么细节,这些东西都很难记住。
举个例子,在宜家购物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体验。
但当你走进实用高效的展区时,能够随意试用就是一种高峰体验,结束时商场出口的1元冰激凌也会让你感觉很棒,这些体验会覆盖掉你之前不好的记忆,然你觉得它还不错。
10、毛毛虫效应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一个实验,他将毛毛虫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这样毛毛虫们就会不断的在这个圆上转圈。这时就算他在旁边不远处的地方,撒上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们也不会去吃,而是仍然在原地转圈,直到累死为止。
毛毛虫受困于原始的本能,会习惯性的沿着前面同类的路线走,这种习惯被称为“跟随者”现象。而这种因为无脑跟随造成的不良后果,又被称之为 “毛毛虫效应”。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完全不知道别人为什么去做一件事,只是看大家都做了,自己也就跟着做了,结果自然是只会浪费时间。
想想看现在的很多网红小吃、网红打卡景区扎堆的游客,你是不是也就能够理解一些了呢。
11、罗森塔尔效应
指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怀有非常强烈的期待时,所期望的事物就会成真。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学校做了一个实验:
他从学生中随机抽取出来一批 “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8个月后,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每一个的成绩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自信心增强,甚至性格都变得开朗了,善于交际,热爱学习。 老师因为受到了暗示,对这些名单上的学上,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老师的态度,表情,赞许都把更多的期望传递给了孩子,学生在这些额外的“关注”下,也会给出正向的反馈。
对一个人传递着什么样的期待时,对方就会产生怎样的反馈。“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12、飞轮效应
如果想要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需要一圈一圈的反复去推,花费很大力气,但这些力气不会白费。
当飞轮转动的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个临界点时,你就不需要再花费更大的力气了,而此时飞轮依旧会不停的快速转动。
所以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每件事情的开头,都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但是一旦节奏走上平稳之后,就会变得很轻松。
13、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而这种现象呢,在心理学上就被叫做“拆屋效应”。
即先跟对方提出较难的要求,如果被拒绝,再提出难度较小的要求,别人就会更容易接受。
比如我想跟你借三块钱买瓶可乐,你会拒绝我,可我只想要个赞,这你总不能拒绝吧!
14、马蝇效应
林肯曾说过:“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马蝇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的压力,压力可以是事业的阻力,也可以是一种驱动力。
当人们有了欲望或出现紧迫感的时候,压力就会随之而来。但如果使用得当,压力就能够转化为动力,从而促使我们获得成功。
所以我们应当常使自己保留一种“饥饿感”,安于现状就只会原地踏步,有了压力,才会有改变的动力。
15、最后通牒效应
人们对于一些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总是能拖就拖,到最后期限快到的时候才会加紧时间去赶进度。
但一旦确定了时间,我们就会下意识的想在这个期限截止之前完成。
因此,如果你想要做成某一件事情,一定要有一个截止时间,这样会让你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16、宜家效应
指一件商品如果顾客也投入了劳动,附注了情感,那顾客就会对该商品的价值产生高估
不止是顾客,任何人,对于自己创造和制造的东西产生喜爱,在制造的过程中,付诸的情感越多,这件物品的意义就会越重。
就像是自己买的组装鞋架,即使组装的并不完美,但是因为这个鞋架的每一个螺丝,都是经过你亲自动手拧上去的。因此,你对于这个鞋架就比现成的更珍视一些。
17、三明治效应
指在沟通过程中,如果要批评一个人,就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表扬之中,这样开头和结尾两层都是表扬,看起来像一个三明治。
这种裹上糖衣的批评,并不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反而还能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内心的完美情节,是一种非常容易被接受的沟通方法。
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我从大学期间看过的一些视频中学到的。
在这当中,纪录片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视频形式了。除了能学到很多知识干货,它的表现形式也非常有趣,很多时候都给人一种新奇感,边听故事边学习成长,简直没有比这个更充实的事情了。
除了记录片之外,还有几种特别的视频也非常有趣,比如科普片、人文伦理片、TED视频等等,都可以去多接触一下。
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意大利的还是日本的,只要是有趣的片子我都会收藏,并把它们都存在了一起。如果你也想看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杨观道,回复:纪录片,我打包送给你。
18、登门槛效应
如果希望对方接受一个比较困难的请求,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请求,等到对方同意之后,再提出更大的类似要求时。
这样为了保持认知上的协调,或给人印象前后一致,对方大概率会选择接受更大的要求。
比如你要直接向邻居借10万块钱,一定很难借到。但是如果你今天借1000,明天就还,再过几天再借5000,又是第二天还,之后你再借2万,也是如此,最后大概率能借到10万。
登门槛效应也可应用于工作和学习。
当你面对一个高难度的目标时,很难有足够动力去完成。但是如果把大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步步完成,像走阶梯一样,最终将达成大目标。
19、锚定效应
人在做出判断时,非常容易受第一印象和信息的支配,它把人的思想像船锚一样,抛出去固定在某一个位置。
比如之前《经济学人》这本书待发售时,预定价格为电子版59美元,电子版+纸质版是125美元,这样为了省钱,很多人都会选择59美元的电子版,导致最终销量不佳。
但之后他们修改了定价策略,即在这两个选项之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选项——单买纸质版125美元。
修改之后的结果非常明显,当以纸质版为参照物时,大家就会感觉电子版+纸质版划算很多,销量自然大大增加。而这里的纸质版125美元就是我们所说的锚定价格,他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其它选项更具价值。
20、看到喜欢的回答就控制不住想点赞效应。
好吧,我摊牌了,这条是我瞎编的,不过都看到这了,点个赞不过分吧,一个赞就能让答主快乐一秒钟,何乐为不为呢。
另外,如果你想要和我讨论有关回答中的内容,或者想要看到更多成长干货,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杨观道,我会定期查看留言和大家沟通。
我将会在这里分享,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立了一家五六十人的小公司,并从写作赚到人生中第一个一百万的故事。
我也会定期分享一些近些年的思考,并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年经过验证的精品资源,比如值得阅读的精品书单,对于副业的想法,如何学习英语,如何保持精力,以及各种办公软件的资源等等。
如果你也对赚钱感兴趣,或者要了解更多成长干货,我在这里等你,让我们一起精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