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被某段音频「洗脑」的经历。而随着短视频越来越火,这些「上头」的旋律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就算你不看短视频,甚至彻底「戒网」,那些喜欢音乐外放的朋友,也分分钟给你强行科普。广场、超市、百货商场、地铁,随处充斥的「魔音」根本没有人能摆脱。
即便逃离了现场,但魔音已经牢牢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就等待一个机会爆发了。于是,当你开始认真学习、工作、吃饭、散步、洗澡、睡觉,这段旋律就会冷不丁地入侵,并在你脑内不断循环,简直是魔音绕耳、烦不胜烦。
那这挥之不去的魔音,到底从哪里来?其实,是你耳朵里长了耳虫(Earworm)。
别怕,此虫非彼虫。「耳虫」一词最早源于德语中的「Ohrwurm」,指的是记忆中突然弹出,并且不断循环的一段声音。而作为一种记忆,这段音频可以是一段小曲,是经典游戏《超级玛丽》的背景音乐,甚至可以是一声奇怪的叫卖。
而在学术界,耳虫则有个更正式的名称,叫作「不自主的音乐想象」(involuntarymusicalimagery,简称 INMI)。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属于一种非自愿记忆,我们根本无法自己操控。这有点儿类似于神游和做白日梦,你无缘无故地就想起了某件事或某个人。
其实,这条在你脑子里钻来钻去的「耳虫」,也可以用认知瘙痒(Cognitiveitch)的理论来解释。
想象一下,你的手臂被蚊子叮肿了,是不是很想挠?但千万别冲动,因为你一旦开始给自己挠痒痒,就会陷入越挠越痒、越痒越想挠的无限恶性循环。
是的,「耳虫效应」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我们越是用意志力克服,想让自己不去想它,它就越难以消除。因为当你试图不去想一件事情时,你就已经在反复检查自己是否在想着它了,而这反而会让人陷入死循环。
耳虫,可以说是人皆有之。一项以 12000 人为样本的调查就显示:99% 以上的人偶尔会遭到耳虫入侵;还有 92% 的人,每周就至少有一次耳虫入侵。
但这种被音乐「洗脑」的现象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与一些人格特质相关。例如,平时更容易犯强迫症,又或者更神经质的人群,也更容易被耳虫入侵。而相对来说,女性被耳虫困扰的周期往往更长更持久。
另外,对音乐更为敏感,或受过音乐训练的人群,耳虫效应也来得更加频繁、明显,也更难消除。
所以说,对一些音乐人而言,这种「魔音」入脑的困扰比对普通人也要大得多。因为如果脑内一直回旋着一段自己不想听的音乐,那将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
例如,在几百年前,莫扎特的孩子就已经懂得利用耳虫来入侵莫扎特的大脑了。他们会在楼下弹奏某段旋律,以激怒楼上的莫扎特。而莫扎特很快就会忍受不了冲下楼,将这段旋律编写成曲。
流行歌曲千千万,总有一首能让你难以忘记。正因为这种感觉是相通的,才诞生了无数的「神曲」。那么,要如何打造一首让人疯狂长耳虫的歌曲?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